乡村振兴背景下成都市油橄榄产业SWOT分析
作者: 赵秘 杨武摘 要:采用SWOT分析法,分析当前成都市油橄榄产业发展现状,针对亟待破解的难点和痛点,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成都市油橄榄产业发展对策,以期推动当地油橄榄产业进一步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成都市;油橄榄产业;概况;发展现状;发展对策;SWOT
中图分类号:F32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6-82-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6.017
0 引言
油橄榄(Olea europaea L.)又名洋橄榄、木樨榄、齐墩果、阿列布,属木樨科(Oleaceae)木樨榄属 (Olea)常绿小乔木[1],是世界著名的木本油料兼果用树种[2]。成都市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引种栽植油橄榄,因当时榨油技术缺乏、产业链不完整等条件限制未进行规模推广[3]。在2009年引进阿贝基娜、皮瓜尔等品种后,成都市油橄榄产业逐渐实现规模化、产业化[4]。2009年以来,成都市油橄榄产业综合产值不断增长,已成为当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的特色富民产业。因此,科学合理发展油橄榄产业,对成都市建设天府森林粮库、提升地方经济实力具有重要作用。
1 成都市油橄榄产业发展现状
1.1 种植规模持续扩大
成都市油橄榄品种以阿贝基娜、莱星、皮瓜尔等品种为主。自2009年龙泉山植被恢复项目实施以来,成都市通过科学规划产业发展区域,以金堂县范围内的龙泉山脉低山丘陵区为主产区,向双流区、简阳市、邛崃市等地拓展延伸,逐步试点种植扩大规模。截至2023年底,成都市共建成油橄榄种苗繁育基地4个,累计发展油橄榄种植5 169 hm2,其中挂果面积达3 002 hm2,油橄榄鲜果产量12 275 t,榨油1 141.6 t。
1.2 呈现多元发展新局面
成都市坚持产业多元化发展理念,推动油橄榄产业向产品加工、森林康养、乡村旅游等方向发展,形成了一二三产融合的油橄榄新业态。在一二产上,成都市油橄榄以初加工为主、精深加工为辅。近年来,成都市累计引进培育油橄榄经营企业、专业合作社18家,建成油橄榄初加工厂3家,引进生产线3条,油橄榄鲜果加工量居全省第一,产出初榨橄榄油、橄榄酒、橄榄茶、果脯等多元化产品。在三产及产业融合上,成都市以油橄榄为纽带,以“农业+”为发展思路,充分利用沱江峡谷、千年古刹等本土人文自然资源,打造一批融入油橄榄文化的特色小镇及新村,培育建成集农业体验、运动康养、休闲度假、研学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油橄榄特色旅游目的地3个。截至2022年底,上述特色旅游目的地累计接待游客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 500余万元。
1.3 科技创新支撑引领
近年来,成都市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新引擎,推动聚峰谷公司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四川农业大学、西班牙科尔多瓦大学等多个高校和科研院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油橄榄研究院,开展油橄榄优良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研究、栽培技术研究、产品综合利用研究和人才培训,打造中国油橄榄产学研高地;落成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等国家、省、市专家为成员的油橄榄专家工作站,为产业发展把关,定期问诊油橄榄产业发展;搭建市县合作平台,聘请甘肃省陇南市油橄榄技术能手组建县级技术服务队,深入油橄榄种植基地开展技术服务。
1.4 品牌建设不断增强
成都市通过发挥标准提档、质量提升、品牌提效的组合效应,在油橄榄品牌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截至目前,当地共引进培养油橄榄经营企业、专业合作社18家,已注册“阿贝基娜”橄榄茶、“金·阿贝基娜”“聚峰谷”橄榄油等12个本土商标,打造了此领域全国唯一的B2C高端电商平台——中国橄榄油商城;先后荣获“中国油橄榄生产(加工)示范基地”“四川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省级现代林业园区”称号;成功举办三届成都油橄榄节和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暨中国·天府油橄榄节;2019年,“金堂橄榄油”获国家地理标志商标认定,“金堂油橄榄”已获得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
2 成都市油橄榄产业SWOT分析
2.1 优势(strengths)
2.1.1 区位优势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结果显示,成都市林地面积为49.58万hm2,是耕地面积的1.49倍,林粮、林菌、林药、林菜、林果、林下种养等森林食品开发利用空间巨大,为油橄榄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成都市油橄榄主产区位于成都市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核心区域,地处成都市1小时经济圈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欧班列”西进欧洲、北上蒙俄、东联日韩、南拓东盟的开行频次增加,双流和天府国际机场的建成,为成都市打造中国油橄榄集散中心奠定了基础。同时,有研究表明,成都市物流市场规模逐年增长,物流需求主要受人均GDP和农产品产量影响[5]。2023年末,成都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 000亿元以上,主要农产品产量超940万t,物流需求旺盛,物流市场发展态势良好,为成都市油橄榄相关电商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流保障。
2.1.2 自主创新多种经营模式
成都市油橄榄生产经营有“龙头企业+科研单位+村集体经济+基地+农户”“企业+科研单位+专合社+农户”“村集体经济+基地+农户”“企业+科研单位+基地+农户”等生产经营模式,采用“先租返包”“联产经营”“预分红”等多种利益分配方式。通过不断加强企业、村集体和农户间的利益联结,鼓励有条件的村集体、农户与企业联合经营,鼓励农户以土地、劳动、生产资料等形式入股企业,成都市不断扩大油橄榄栽植规模。
2.1.3 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
成都市油橄榄产业依托龙泉山脉油橄榄基地优质的山水林湖自然资源,形成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金堂片区)油橄榄产业基地“增绿增景”2 534.6余hm2。结合森林康养、乡村旅游建设,配套建设龚家山观景平台、旅游栈道、油橄榄加工体验中心等生态旅游设施,利用区域特有的抗蒙文化、鳖灵文化、客家文化等元素,建成集油橄榄主题休闲观光、康养度假、科普研学于一体的聚峰谷、玉皇养生谷、龚家山油橄榄田园综合体等油橄榄特色旅游目的地,形成了一批森林康养与游憩度假、乡村绿化与景观景区、地域文化与特色产业相融合的新业态。
2.2 劣势(weaknesses)
2.2.1 种植规模不大
成都地区油橄榄种植区主要在龙泉山脉金堂段,栽种前土地类型主要为坡耕地,还有少量立地条件相对较差的荒山荒坡。从全国来看,油橄榄栽植主要集中在5个地区,栽植面积分别为甘肃省69 962 hm2、四川省34 150 hm2、云南省10 005 hm2、重庆市5 003 hm2、湖北省3 335 hm2,成都市油橄榄栽植面积仅占全国总面积的4%。从四川省内来看,全省油橄榄种植面积约34 150 hm2,成都市油橄榄种植面积仅占全省总面积的15%,仅次于凉山彝族自治州的7 004 hm2,略高于广元市的3 869 hm2。2020年以来,因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相关政策限制,油橄榄产业园区配套加工、休闲观光等场地设施建设用地指标难以落实,导致成都市油橄榄种植面积增长缓慢,油橄榄产业发展受制约。
2.2.2 栽培品种混杂,低产低效老品种更新慢
经过15年的良种选育和驯化工作,成都市成功选育出了适合在高温环境下高产的油橄榄优良品种,但由于老品种存量比例较大、良种推广应用速度较慢等,个别品种仍然存在不挂果、挂果期晚、大小年明显、抗病能力弱和出油率低等缺点,严重影响油橄榄产业的规模和效益。
2.2.3 管理粗放,科技支撑不够
虽然成都市成立了油橄榄产业研究院,且有相关专家指导,但现有的油橄榄种植以企业、专业合作社为主,也有部分为农户自行种植,经营主体普遍专业技术素养不高,无法满足目前油橄榄产业标准化精细管理需要。尤其是在油橄榄病虫害防治、修枝整形、水肥综合管理等关键环节,主要依赖专家工作站和外来油橄榄技术服务队,不利于油橄榄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2.2.4 产品单一,附加值低
目前,成都市已建成3家橄榄油加工企业,建有3条橄榄油生产线,基本具备加工能力,但存在油橄榄精深加工品产品线单一问题,可量产的油橄榄产品仅为特级初榨橄榄油,还设有橄榄叶、橄榄油、果渣等配套的油橄榄绿色大健康产业集群所需的精深加工研发生产平台,不能满足生物医药提取物、健康食品、护肤日化、果渣复合肥等产业衍生产品生产需求,造成全产业链整体效益不高。目前,成都市注册本土油橄榄相关产品商标12个,但品牌主要以企业为主体,无法形成品牌合力,且品牌和产品宣传推广力度不够。
2.3 机遇(opportunities)
2.3.1 橄榄油市场需求大
据统计,2021年我国橄榄油消费量为6.05万t,产量为0.8万t,仅占世界橄榄油产量的0.26%[6],严重依赖进口。且有研究表明,我国橄榄油消费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2021年,我国橄榄油消费量同比增长14.16%,虽然同期我国油橄榄栽植规模达到106 720 hm2[7],栽植数量在3 600万株以上[8],但依然无法满足橄榄油市场需求。对于成都市来讲,2023年末当地常住人口为2 140.3万人,是全国第4个常住人口超过2 000万人的超大型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 001.6亿元,本土消费潜力巨大。
2.3.2 政策扶持力度大
2020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关于科学利用林地资源促进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油橄榄等木本油料发展进行了全面布局和政策设计,从资源管理、产业体系、科技支撑、财税支持、金融支持等方面提出了支持政策,加大支持力度,引导推动包括油橄榄在内的木本油料产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建设“天府森林粮库”实施方案》,提出实施百万亩油橄榄领先工程,要求加快形成安宁河流域、秦巴山区和川中丘陵区油橄榄集中发展带;重点开展区域性良种选育,推进扩面增产,提升橄榄油及养生、保健、美容产品等精深加工能级,打造油橄榄文化、自然教育等林旅融合新业态。四川省在2020—2023年下达成都市扶持资金1 700万元,成都市2016—2022年安排市级扶持资金6 646.83万元,均用于油橄榄产业发展。
2.4 威胁(threats)
2022年底,全国油橄榄种植已扩大到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7个地市的67个县(县级市),全国油橄榄种植面积从2018年的80 040 hm2增加到2022年的118 453 hm2,5年净增38 413 hm2,增长48%,年均增长9.6%。其中,甘肃、四川、云南、重庆、湖北等5个主产省(直辖市)鲜果总产量从2018年的47.17万t增加到2022年的90万t,提高了90.8%。在全国所有种植油橄榄的地市中,甘肃省陇南市以5.4万t/年的鲜果产量位居全国第一,且当地是油橄榄最佳栽植区。甘肃省陇南市出产的油橄榄含油率、不饱和脂肪酸总量C16、棕榈油酸、亚油酸C18等均优于其他产区;同时,当地拥有橄榄油加工企业21家,橄榄油加工生产线27条,注册品牌商标43个,生产食用橄榄油、油橄榄保健食品、功能食品、化妆品、橄榄茶、橄榄酒、医药中间体等10大类 80多种产品。成都市虽有18家油橄榄企业,且注册了12个品牌商标,但生产规模与产油量均远低于甘肃省陇南市,产品类型也更为单一,油橄榄果渣、枝条、叶片等利用率不高,主要产品——橄榄油的市场占有率极低。
3 乡村振兴背景下成都市油橄榄产业发展建议
3.1 强化油橄榄产业人才智库和专业技术团队
一是组建油橄榄全产业链人才智库。利用油橄榄产业协会的服务功能,加强全产业链人才培养,构建合理的智库组织架构,覆盖农业、教育、人文、旅游等全产业链相关领域,吸纳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栽植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等进入智库,并细化分类,建立完整的信息档案;在油橄榄全产业链打造过程中,将各种研究成果、策略建议、技术经验等充分转化利用,提供全面的理论和实践支撑。二是加强多方合作。成都市应提供金融保障服务和加强政策倾斜,不仅要加强政府与企业、社会组织的合作,还要加强院地合作,建设“科研院所+产业基地”的科研应用合作平台,共同推进油橄榄产业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三是加大油橄榄专业人才培养。成都市可通过聘请国内外专家举办技术、学术讲座,选送优秀本土人才赴先进地区学习培训,引进国内外专业人才落户等方式,建设集品种培育、科学种植、产品研发生产、市场推广于一体的产业链智库和油橄榄产业化开发运营专业团队,全面提高油橄榄产业相关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为油橄榄产业壮大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