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阡县楼上古村落景区村落保护利用策略
作者: 李坤 杨泽媛
摘 要:古村落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载体。石阡县楼上古村落位于石阡县楼上古村落景区核心区,是贵州省古村落的典型代表之一。石阡县楼上古村落景区是一个以古村落资源为依托,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相交融的代表性景区。然而,景区内的村落正面临缺乏保护、利用不足、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等困境。对景区古村落特征进行研究,从村落利用、村落发展、周边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提出村落保护提升策略,探索村落可持续发展道路,以促进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助力石阡县楼上古村落景区村落实现全面振兴。
关键词:村落;保护利用;发展引导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6-111-5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6.025
0 引言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古村落作为文化遗产的瑰宝,迎来重大发展机遇。石阡县楼上古村落作为贵州省古村落的典型代表之一,拥有超600 a的历史,以其独特的村落格局而备受瞩目。然而,楼上景区内的村落正面临缺乏保护、利用不足、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等困境。如何使村落的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依存、共同繁荣,积极推进文旅融合,激发乡村发展新动能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楼上古村落的丰富文化资源和独特景观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对其进行合理利用与保护,可以进一步提升旅游吸引力,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为当地村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1],改善村民生活条件。
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对石阡县楼上古村落景区内村落的保护进行研究,探索村落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乡村经济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1 景区古村落特征研究
1.1 楼上古村落景区概况
楼上古村落景区面积约10 km2,位于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中部,分布在石阡县国荣乡、甘溪乡、中坝街道。楼上古村落景区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石阡温泉群风景名胜区的组成部分[2],特色鲜明、空间独立、自成一体,以“历史文物遗迹”“历史古村落”的史迹景观为主要特色,并与野生动物栖息地和秀美河谷等自然景观相融合,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
1.2 景区内村落分布情况
1.2.1 景区内村落概况
楼上古村落景区内共有13个自然村落,如图1所示。其中,中国传统村落1个(楼上村仁家寨),村民主要为侗族;自然村落12个,村民主要为侗族、蒙古族,均呈现传统村落特征,需要进行整体保护。景区包括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个中国传统村落、1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三者的空间范围重叠较多,均位于楼上村仁家寨。景区内村落情况详见表1。
1.2.2 景区内村落评价
研究主要从村落的人文要素、自然要素和发展潜力等方面进行科学评价,提出对村落发展进行分类调控。村落分类评价一共包括6个方面,每个方面满分10分,总分60分,详见表2。
1.3 景区基础认知
1.3.1 近城而不完善
景区虽靠近石阡县中心城区,但所在乡镇经济发展缓慢。景区内现有旅游产品仅在楼上古寨,寨内景点均为观光型旅游产品,旅游产品体系结构简单,游客缺乏参与性的游赏体验。目前,景区除了楼上古寨建设了公厕等简易服务设施,其他旅游服务设施均未建设,严重影响了游客游玩体验和景区发展。当前,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服务不完善,村落卫生环境缺乏有效治理,乱扔乱丢现象严重,环境有待提升。
1.3.2 靠路而不通达
景区主要景点与高速公路不直接连通,到达主要景点需绕行31 km。景区对外交通主要依托国荣乡至石阡县城的乡道(如图2所示),其道路等级较低、弯道多、坡度大,路况较差,存在安全隐患,严重制约着景区发展。景区内部路况较差,道路崎岖、游览线路不完善、车位不足,整体旅游接待能力较差。景区距最近高速公路的直线距离仅2.5 km,但没有道路直接与其连接。县城没有到达景区的专线交通,只能依靠客运,景区可达性不高。
1.4 景区定位
根据《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标准》,楼上古村落景区属于小型风景区。楼上古村落景区依托楼上村“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品牌形象,以典型的历史古村落史迹景观为主要特色,并与地热温泉及河谷奇峰等自然景观相融合,形成“山水田林村”立体景观格局,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是适宜开展文化体验、健康休闲、观光游览和科学考察的特殊地貌类景区。
1.5 景区空间功能布局分析
楼上古村落景区规划形成“一心引导、三群相拥、五带齐舞”的空间布局形态,如图3所示。
一心:楼上古村落中心。指楼上村的仁家寨村落,该村有“中国传统村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楼上古建筑群”“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等称号。
三群:①楼上传统村落景群。景区范围内以仁家寨为引领的12个具有传统村落特色的自然村集群,包括仁家寨、七星枫树群、下苗寨、梓潼宫、天福井、金银桂、古戏台、倒挂树、周氏古墓、楠桂桥、廖田河村民组、上苗寨、仙人居、毛野沟、官塘、登山、垮沟、亚溪寨等多个景点。该片区以聚族而居的山地合院式传统聚落文化为主题,仿古探今,可居可游。②廖贤河河谷及山峦景群。指横穿景区的廖贤河溪流、河谷及两岸山峦、奇峰集群,全长5.8 km,包括川洞、文笔峰、如来山、菜刀岭、象鼻山、虎头岩、大偏洞、廖贤河、木瓜溪水电站大坝等景点,可供开展山水观光、地质科普、生态休闲等活动。③中坝温泉景群。大部分位于景区范围以外的景群,包括岩洞山、木瓜溪温泉、蒙古民族村和锋岩等,主要功能是温泉体验、文化体验和服务集散。
五带:山带、水带、田带、林带、村带,是沿等高线展开的五条立体景观带。“山带”指廖贤河东南侧的连绵山脉,“水带”指廖贤河溪流沿线景观,“田带”指沿“水带”往北延伸的连片梯田,“林带”指村庄前后的自然林地,“村带”指楼上古村落及周边村落集群带。
2 景区内村落保护利用策略
针对景区内村落,要重点保护各个传统聚落的空间肌理及聚落之间的总体空间格局,既要保持聚落格局的传统性,又要保护好各个传统聚落中的传统建筑和历史环境要素。
2.1 景区内村落调控
2.1.1 调控原则
从环境、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协调发展出发,从人口、居民点、经济发展、生产布局、劳动结构、教育等方面进行整体控制与调整,科学预测和严格限制人口规模及分布,主动保护风景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风景区多功能、多要素协调发展,其调控原则如下。①严格控制人口规模,建立合适的社会运转机制;②建立合理的居民点和居民点系统;③引导淘汰型产业的劳动力合理转移。
2.1.2 调控措施
2.1.2.1 建立广泛而深入的公众参与机制
加强管理部门与村民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充分调动村民参与旅游服务的热情和保护资源的积极性。
2.1.2.2 建立教育和培训机制
加强当地村民对自身民族历史文化、对当地环境资源和旅游活动的了解,进行资源保护、导游、后勤和救援等技能培训,提高资源保护和旅游服务质量。
2.1.2.3 建立旅游收益分配管理机制
要确保分配公平,收益应尽可能投入景区资源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提高当地村民的生活水平。
2.1.2.4 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
规划保护景区风景资源、自然山体和生态环境,严格控制人口规模与分布,建立适合景区特点的社会运转机制和居民点系统;引导景区内产业升级和劳动力合理转移,将景区内居民点逐步疏解,并对村落进行景观改造利用。
2.1.3 调控类型
参照《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标准》对村落进行调控分析,分为控制型、缩小型和聚居型3种调控类型,建议调控措施如下。①控制型村落9个:垛角、樊家湾、蒙古民族村、角冲、亚溪寨、官塘、上苗寨、廖田河、黄泥田;②缩小型村落2个:下苗寨、仁家寨,缩减人口36人,缩减人口就近安置到聚居型村落;③聚居型村落2个:锋岩、登山,人口在现状基础上增加14人。具体详见表3。
在统一规划建设的基础上,村落房屋建筑空间布局应该与风景环境相协调,尽可能地采用乡土材料,力争保持当地传统民居风格,重视保护和发展现有村寨中有价值的特色建筑、民俗风情和环境风貌[3]。
景区现有村落均依山而建,村寨周边生态植被较好,但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主导产业,村民经济收入较低。规划按照村寨资源特点提出以下发展定位:①对于缩小型村落仁家寨和下苗寨,结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要求进行发展引导,重点保护村落格局、历史文化要素,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古村落特色民俗文化旅游。②对于聚居型村落锋岩和登山,以及控制型村落垛角、樊家湾、蒙古民族村、角冲、亚溪寨、官塘、上苗寨、廖田河、黄泥田等,根据楼上古村落景区规划控制要求,积极发展集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乡土文化体验、民宿、特色餐饮为一体的美丽乡村度假景点。
2.2 景区内村落发展引导
2.2.1 整治农居,打造统一环境形象
以与环境相融合、功能相配套的原则整治农居立面和庭院,使之与楼上古村落旅游环境整体协调。打造古朴、乡土、生态风格的农居,给游客带来一种回归生态、自然的田园生活体验,并融入农家餐饮、农事体验等功能。同时,将区位不合适的民居迁出景区,选择合适区域集聚。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拆迁安置补偿政策,妥善解决村民生活、就业等问题。
2.2.2 制定守则,引导规范村民经营
对于参与景区旅游经营的村民,政府及相关企业必须做好规范引导。一方面,以培训的形式引导村民学习正确的经营理念和科学的经营方法,提高其经营水平;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和村“两委”应积极组织村民成立旅游经营联合会,制订经营守则,对卫生条件、竞争手段、收费价格等方面作出规范,防止无序化、盲目化、劣质化的情形发生,规范市场,提升旅游产品质量。
2.2.3 示范引领,调动村民主观能动性
当地村民对参与旅游业的认知程度不同。政府需要优先与条件较好、参与意愿强烈的村民合作,打造精品示范,以实际运营和收益来带动其他村民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2.2.4 决策协商,营造和谐共赢局面
在景区建设和发展中,相关部门应邀请当地村民或村民代表参与讨论。一方面,听取村民意见,可作为决策参考,确保下一步发展规划顺利落地;另一方面,引导当地村民参与旅游业发展,让其认识到景区的发展与自身息息相关。构建和谐氛围,有利于实现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共赢。
2.3 景区周边协调发展
景区位于石阡县国荣乡,地处偏远山区,地方经济比较落后,文化、教育、卫生等设施缺乏,村民居住分散,均以务农为主。因此,应加强与景区周边地区的协调发展。
2.3.1 扩大规模,打造休闲旅游产业
根据现场实地调查结果,结合景区发展需求,建议保留已有民宿,并充分利用周边闲置空地扩大民宿规模,开发民宿体验、农家餐饮等产业,提高村民收入,也赋予景区乡村田园特色;建议与石阡县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结合楼上古村落景区建设,引导景区周边地区共同发展,建设休闲旅游度假区;建议发挥景区带动、生态良好优势,充分利用可开发空间,建设旅游度假区,发展旅游产业;建议制订相应的政策和激励机制,完善相关培训体系,鼓励村民发展农家乐,生产和销售土特产、工艺品等旅游产品,开展旅游咨询、交通服务等景区配套旅游活动。
2.3.2 拓宽思路,发展现代休闲农业
景区周边村落应围绕楼上古村落景区的开发建设,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推进农业“接二连三”[4],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充分利用现有风景资源,开发配套休闲旅游项目,丰富区域旅游产品;探索景区及周边地区村民以土地入股等形式参与景区建设和管理,推动村落及区域的整体发展。
2.3.3 协调合作,助力乡村振兴
景区建设及日常管理养护、运营服务都需要大量工作人员,可优先协调安排拆迁安置户和困难户的劳动人员务工。这样不仅能够直接解决就业问题,还能通过旅游带动村落可持续发展,为经济落后地区注入持久的发展动力,真正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5],助力乡村振兴。
3 结束语
贵州省风景秀丽,民族风情浓郁,众多景区都有古村落这一魅力资源。贵州省石阡县楼上古村落景区以古村落资源为依托,是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交汇融合的历史文化村寨。通过研究楼上古村落景区特征,探索古村落保护与开发路径,以推进村落可持续发展,提升旅游吸引力与经济效益,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参考文献:
[1]苏芳.基于农业经济发展的乡土体验旅游模式管理探讨[J].漫旅,2022,9(6):138-140.
[2]万舸,刘晨阳,况易,等.文化基因视角下传统村落文化活化策略研究:以贵州省石阡县楼上村为例[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6乡村规划).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1:1863-1873.
[3]赖玉萍.城缘风景名胜区规划研究:以贵州省兴义市马岭河万峰湖风景名胜区规划为例[D].绵阳:西南科技大学,2013.
[4]中国人民银行安康市中心支行课题组.欠发达地区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变化与宏观经济的关系[J].西部金融,2011(6):46-47.
[5]王月,霍学喜.中国减贫经验的理论解释:以四川省盐源县苹果产业为例[J].农业经济与管理,2024(5):9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