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早期发育阶段饲养管理技术
作者: 陈武
摘 要:黄颡鱼作为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淡水鱼类,其早期发育阶段的饲养管理对其生长性能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影响。为提高黄颡鱼养殖效益,降低养殖成本,从池塘管理、仔鱼期饵料管理、幼鱼期饵料管理和日常管理等方面总结其早期发育阶段饲养管理技术,供黄颡鱼养殖户参考。
关键词:黄颡鱼;饵料管理;池塘养殖
中图分类号:S965.199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6-108-3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6.024
0 引言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见图1)为鲿科黄颡鱼属,是一种底层杂食性鱼类[1]。黄颡鱼早期发育阶段可分为仔鱼期和幼鱼期,处于不同生育时期的黄颡鱼对生长环境、饵料营养的需求不同,如不加强饲养管理,则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因此,深入研究黄颡鱼早期发育阶段的饲养管理技术是十分有必要的。
1 池塘管理
1.1 池塘选择
黄颡鱼养殖池塘以长方形或正方形为宜,应通风向阳,水源充足,排灌便利,底部平坦。池塘面积以0.20~0.33 hm2为宜,水深宜保持在1.5~2.5 m[2]。池塘底质以沙质土或壤土为宜。
1.2 放养前准备
1.2.1 清塘消毒
养殖户应在放养鱼苗或鱼种前1个月,选择晴好天气进行清塘消毒。具体方法:先排干池水,暴晒池底,清除塘内杂物和池埂上的杂草;再每667 m2用生石灰150~225 kg化浆后全池均匀泼洒。在池塘消毒1周后,注入优质养殖用水。初次注水深度在80 cm左右,可放入小鱼、小虾试水;在确认水体毒性消失后,再将水深逐渐增至1.5~2.5 m[3]。
1.2.2 培肥水质
在将黄颡鱼鱼苗或鱼种放入池塘前,养殖户应施足基肥。一般每667 m2施发酵好的有机粪肥150~200 kg(全池均匀施入),以培育浮游生物。在养殖过程中,养殖户应根据水质变化和浮游生物的生长情况,适时追肥培肥水质[4]。养殖户可以用尿素培肥水质,每次每667 m2施尿素1.5~2.5 kg,共施用2~3次,将水体透明度维持在20~30 cm;也可通过定期换水、增氧、施入微生物制剂等措施调节水质(一般每隔10~15 d注水1次,每次加水深度为10~15 cm,保持养殖池水深在1.5 m以上;同时,可定期施入微生物制剂,如乳酸菌、EM菌等),以保持水体肥度和活力。
1.3 合理确定养殖密度
合理的养殖密度对于提高养殖效益和优化水质管理均具有重要意义。养殖户应根据具体养殖环境和季节特点合理确定养殖密度,既要确保黄颡鱼健康生长,也要考虑经济效益。对于带卵黄囊的黄颡鱼仔鱼,放养密度一般为1.5万~2.0万尾/m³。幼鱼期黄颡鱼的养殖密度相对较低,应确保其有充足的生长空间和良好的水质环境。一般来说,规格为3~5 cm的黄颡鱼幼鱼,每667 m2放养8 000~10 000尾;规格为5 cm以上的黄颡鱼幼鱼,每667 m2放养4 000~6 000尾。
2 黄颡鱼仔鱼期饵料管理
2.1 饵料的选择与处理
2.1.1 开口饵料的选择
开口饵料的选择对于仔鱼期黄颡鱼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仔鱼期黄颡鱼通常以浮游动物为开口饵料,蛋黄、轮虫和卤虫的无节幼体是广泛认可的优质饵料[5]。
2.1.2 饵料处理
以蛋黄为开口饵料时,养殖户应选用新鲜、高质量的鸡蛋,先将其煮熟,然后仔细剥去蛋壳,避免蛋壳碎片混入饵料;再用孔径为0.075 mm的绢筛对蛋黄进行过滤处理,彻底去除杂质后饲喂。过滤后的蛋黄应保存在干净、密封的容器中,以防发生变质和污染。
在投喂轮虫和卤虫无节幼体前,养殖户应检查其生长状况,剔除生长不良或死亡的个体,提高饵料品质。投喂前,养殖户可用孔径合适的筛网对轮虫和卤虫无节幼体进行过滤和浓缩,以提高饵料的投喂效率和利用率。
2.2 投喂策略
在黄颡鱼仔鱼前期,日投饵量为鱼体质量的70%左右;在仔鱼后期,日投饵量约为鱼体质量的30%[6]。在黄颡鱼仔鱼期,养殖户需要频繁投喂,以满足其快速生长对食物的需求。通常,每日投喂2~3次。投喂时间可根据仔鱼的摄食情况和天气状况进行调整[7]。
2.3 水质管理
2.3.1 水质监测
在仔鱼期,养殖户应密切监测水质指标,包括溶解氧、水温、pH值、氨氮、亚硝酸盐等。仔鱼期黄颡鱼对水体溶解氧水平极为敏感,要求水体中溶解氧保持在5 mg/L以上;要求水温在22~28 ℃;要求水体pH值为7.0~8.5;对水体中氨氮的耐受能力较弱,要求不超过0.2 mg/L;要求水体中亚硝酸盐水平在0.1 mg/L以下[8]。
2.3.2 水质调控
当水体溶解氧不足时,养殖户可在晴天中午,开启增氧机1~2 h。当氨氮质量浓度偏高时,养殖户可每667 m2用渔意康氨氮先锋产品(渔意康生物有限公司生产)150~200 g,每500 g搭配3 kg红糖活化打氧6~12 h,全塘泼洒。水体亚硝酸盐质量浓度偏高时,养殖户可每667 m2施渔意康亚硝灵150~200 g,还需要定期清理底泥、浮游生物和动物尸体。当养殖塘水体pH值高于适宜水平时,每667 m2可施用0.5~1.0 kg明矾;当水体pH值低于适宜水平时,每次每667 m2施生石灰10~15 kg[9]。
3 黄颡鱼幼鱼期饵料管理
3.1 饵料选择
轮虫是幼鱼期黄颡鱼的主要饵料,具有丰富的营养,有利于幼鱼生长和发育。当天然饵料不足时,养殖户可投喂人工饵料(如配合颗粒饲料等)。人工饵料应富含蛋白质,并含有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以满足黄颡鱼幼鱼生长需求[10]。养殖户可以用淮安通威饲料有限公司生产的黄颡鱼膨化配合饲料(含粗蛋白质40%,粗纤维6%,粗脂肪5%,粗灰分16%,赖氨酸2%和水分12%)投喂。
3.2 投喂策略
幼鱼期黄颡鱼个体较小,摄食较慢。养殖户应注意“尽早开食、少食多餐”,并根据天气、水温、水质等情况科学投喂,每次投喂八分饱即可,避免过量投喂导致水体负担。在4月前后,每日投喂2次,投喂量为鱼体质量的1%~3%;在5—9月,每天投喂3~4次,投喂量为鱼体质量的3%~5%;在10月以后,每天投喂2次,投喂量为鱼体质量的1%~2%[11]。一般情况下,晴天多投,阴天少投,雨天则少投或不投。
3.3 水质管理
3.3.1 水质监测
养殖户应定期检测水温、水体pH值及水体中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水平等关键指标,确保水质适宜黄颡鱼幼鱼生长。黄颡鱼幼鱼期生长适宜的水温为26~28 ℃,水体pH值为6.5~8.5,溶解氧质量浓度应大于5 mg/L,水体氨氮质量浓度宜小于0.2 mg/L,亚硝酸盐质量浓度宜控制在0.1 mg/L以下[12]。
3.3.2 水质调控
在此期,养殖户应每隔7~10 d加注1次新水,每次加水深度约20 cm;同时,每10~20 d进行部分换水,每次换水量为15~30 cm(水深),以保持水质稳定。此外,养殖户应适时开启增氧机,尤其是在夜晚和清晨时分,以保持水体溶解氧在适宜水平。
4 日常管理
4.1 巡塘观察
每天早、中、晚各巡塘1次;在天气多变或黄颡鱼表现异常时,加强夜间巡塘。在巡塘时,养殖户应注意观察黄颡鱼的活动和摄食情况,尤其是有无异常行为或死鱼出现。养殖户应根据天气变化情况,提前做好防范措施,防止浮头现象发生。此外,养殖户还应观察水体颜色变化和藻类生长情况,监测并记录水质相关指标[13]。
4.2 病害防治
黄颡鱼易患小瓜虫病、裂头病、腹水病、烂鳃病和水霉病。在水温较低时,黄颡鱼易患小瓜虫病,鱼体表面出现小白点,严重时鱼体消瘦、食欲缺乏。黄颡鱼小瓜虫病的预防措施为每隔15 d向池塘泼洒生石灰水1次,以调节水质和水体消毒;治疗措施为每667 m2水体(平均1 m水深)用弧可净125 g进行治疗。黄颡鱼裂头病的主要症状为头部充血,严重时裂开;其预防措施为每隔7 d向池塘泼洒1次复合碘溶液,用量为0.45~0.75 mL/m3;其治疗措施为根据黄颡鱼体质量,按照每天用恩诺沙星粉20~30 mg/kg的量拌料投喂,连喂3~5 d。黄颡鱼腹水病主要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主要症状为腹部膨胀、肛门红肿;其预防措施为定期注换水、杀菌消毒;其治疗措施为将苯扎溴铵与浓戊二醛按体积比1∶1混合,每667 m2用混合液250 mL兑水全池泼洒,同时每25 kg饲料添加盐酸恩诺沙星50 g+三黄散100 g,连喂3 d[14]。
黄颡鱼幼鱼容易患烂鳃病。该病病原菌为柱状黄杆菌,主要症状为食欲缺乏,病鱼在池塘边缘缓慢游动,鳃丝粘在一起,且鳃丝末端腐烂缺损。黄颡鱼烂鳃病的预防措施为保持合理的放养密度,定期换水,定期检查鱼体有无寄生虫,以及合理用药(每立方米水体泼洒聚维酮碘溶液0.45~0.75 mL,每隔7 d用药1次;同时用三黄散按照0.5 g/ kg的量加入饲料,连用4~6 d),以提高黄颡鱼的抵抗力;其治疗措施为用苯扎溴铵与浓戊二醛按体积比1∶1混合,每667 m2 用混合液250 mL兑水全池泼洒消毒,并且每25 kg饲料添加氟苯尼考50 g和三黄散100 g,连喂3 d。黄颡鱼水霉病主要症状为病部出现棉絮状菌丝,鱼体发黑,病鱼烦躁不安、离群独游。前期低温拉网、倒池受伤等,会给水霉病病原菌侵染创造条件。黄颡鱼水霉病的治疗措施为每667 m2水体(平均1 m水深)用水杨酸100 mL,兑水全池泼洒;或每667 m2水体(平均1 m水深)用聚维酮碘溶液150 mL,兑水全池泼洒。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黄颡鱼早期发育阶段饲养管理技术涉及池塘管理、饵料选择、投喂策略、水质管理、巡塘观察及病害防治等方面,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黄颡鱼养殖户必须深刻认识到这一时期饲养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为黄颡鱼的健康生长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陈卫东,胡崇仪.《江苏鱼类志》出版[N].科技日报.2007-03-24.
[2]董柏顺.黄颡鱼无公害池塘高产养殖技术[J].江西水产科技,2022(5):28-29.
[3]曹建辉,林保芳,刘娟,等.黄颡鱼池塘养殖高产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19(14):39-41.
[4]李忠琦.池塘养殖黄颡鱼越冬管理技术[J].乡村科技,2023,14(24):102-104.
[5]章晓炜,汪雯翰,郑聪.黄颡鱼仔鱼食性及生长的研究[J].水产科学,2002(3):13-15.
[6]王春芳,谢从新,马俊.黄颡鱼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节律及日摄食率[J].水产学杂志,2001(2):66-68.
[7]谢鸿伟.黄颡鱼池塘健康高效养殖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21(21):49-52.
[8]李东.黄颡鱼养殖关键措施[J].渔业致富指南,2021(10):53-55.
[9]唐肖峰.黄颡鱼越冬期管理要点[J].渔业致富指南,2021(24):38-40.
[10]王文彬.黄颡鱼池塘养殖六措施[J].新农村,2021(1):35-36.
[11]向巍.池塘主养黄颡鱼模式技术要点[J].农家致富,2019(10):36-37.
[12]余洋平.黄颡鱼养殖技术和常见病害防治措施[J].乡村科技,2022,13(21):90-92.
[13]宋明江,李飞扬,陈叶雨,等.黄颡鱼养殖技术[J].科学养鱼,2022(4):41-42.
[14]何金龙.做好黄颡鱼春季养殖管理 科学预防爆发性死鱼[J].渔业致富指南,2021(6):33-35.
(栏目编辑:姜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