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叶生产全程机械化视域下农机农艺融合创新发展实现路径探讨

作者: 郭巍巍 汪雪雷

烟叶生产全程机械化视域下农机农艺融合创新发展实现路径探讨0

摘 要:近年来,现代化成为烟叶生产的新趋势,国家烟草专卖局出台相关政策积极持续推动烟叶生产的全程机械化。针对驻马店地区烟叶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关键作业环节机械化程度低、农机农艺融合度差等问题,分析提出了农机农艺融合创新发展的实现路径,以期推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烟叶生产全程机械化生产体系建设和推广,助力我国烟草生产现代化。

关键词:烟叶;全程机械化;农机农艺;融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S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6-153-5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6.035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1]。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是发展烟草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举措,是烟叶生产全程机械化的重要路径,而构建现代化烟草农业生产体系是烟草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烟草生产农业现代化成为烟叶生产的新趋势。国家烟草专卖局在2023年、2024年连续两年印发烟叶生产农机农艺融合工作方案,发布《农机农艺融合生产技术规程》,推广完善“双减”宜机化烟叶生产技术体系,加快构建质效并重机械化生产系统,推动烟叶生产方式转型升级[2]。

1 烟叶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历程与现状

1.1 我国烟叶生产机械化发展历程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烟草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步提升。 2007年,国家烟草专卖局要求中国烟草总公司持续推进以“一基四化”为重点的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烟叶生产全程机械化工作进入快速发展期[3]。全面实现烟草农业的种植规模化、作业机械化、经营集约化、分工专业化和管理信息化,是发展现代化烟草农业的必由之路[4]。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专业化和信息化是现代烟草农业的重要特征。伴随着烟草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作为烟草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的烟叶全程机械化也得到了跨越式发展。

回顾我国烟草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可归结为7个发展阶段,详见表1。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显著提升,农业机械化已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显著特征。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发布的《2021年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 72.03%[5];2022年夏季,全国夏粮机收率在97%以上,黄淮海地区机收达到99%[6]。当前,我国烟叶生产处在烟叶生产全程机械化加快实现阶段,也是全面推进烟草农业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1.2 驻马店烟叶产区全程机械化发展现状

驻马店市位于豫中南部,总面积15 083 km2,区域地貌类型有平原、岗地、丘陵和山地[7]。根据河南省烟草公司烟叶种植区划调整,现在驻马店烟区有泌阳县和确山县两个植烟县。驻马店烟区属于我国五大烟叶种植区中的黄淮烟草种植区,2023年全市烟草种植面积约2 550 hm2,种烟农户960余户。近年来,驻马店市烟草公司联合南阳市烟草公司、信阳市烟草公司共同开展豫南烟区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研究和推广,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根据2023年驻马店市烟区烟叶生产全程机械化主要作业环节机械化率及农机农艺融合程度情况调查统计(如表2所示),在驻马店烟区烟叶生产全程机械化12大作业环节中,机耕整地、旋耕起垄、集约育苗、中耕除草、烟秆拔除、密集烘烤6个环节的机械化率为100%,农机农艺融合程度评价最佳;大田移栽、植保作业、施肥作业环节机械化率较高,农机农艺融合程度较好;抑芽打顶、烟叶采收、烟叶分级环节,虽有专业农业机械,但因农机农艺融合程度差,作业效果差,未实现大范围推广应用。

2 烟叶生产全程机械化农机农艺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结合驻马店烟叶产区烟叶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现状,通过开展实地观察、走访群众、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多方式调查研究,分析总结当前烟叶生产全程机械化农机农艺融合主要存在以下4大问题。

2.1 传统烟叶生产技术体系与全程机械化农机不匹配

目前,基于传统烟叶种植模式和技术演变建立起来的烟叶农艺技术体系不适应全程机械化的技术推广体系要求。全程机械化的显著特征是要在烟叶生产的全部环节实现机械化作业、数字化生产,实现烟叶生产全过程的机械化、集约化、自动化、智能化、简便化、标准化、高效化,减少人工投入,彻底改造传统烟叶种植模式,实现轻松种烟、高效生产。传统烟叶生产农艺措施适用于小规模烟叶种植,主要适用人畜力或以小型农机具为生产工具的生产方式,与全程机械化生产体系不匹配,制约着现代烟草农业农机装备的推广运用和全程机械化的实现。

2.2 部分农机与农艺不匹配

烟叶生产全程机械化涵盖烟叶生产的耕、种、管、收、烤、分等全部生产过程[8]。目前,烟叶生产主要生产环节中的烟叶采收机、抑芽打顶机、植保类机械、烟叶分级机械等农机产品存在类型少难以适应不同烟叶生态区的作业需要,产品机械性能差不能满足烟叶生产农艺要求,产品投入产出比低难以开展大规模市场推广等问题。以抑芽打顶机为例,现在市场上的主流产品为一款植保打顶机,属高地隙抑芽植保打顶一体化作业机械,喷洒农药的喷幅为12 m,覆盖8行烟叶,作业能力为20 hm2/d;打顶作业时,每次机械自动打顶2行,作业能力约为6.67 hm2/d,在打顶的同时定量喷淋抑芽剂,进行化学抑芽。该产品在平原烟区大地块烟田表现尚佳,但是难以在丘陵、山地植烟田使用。另外,该产品为大型烟草农机装备,售价较高,宜用于大型烟草种植农场作业或开展专业化作业社会化服务,否则难以收回购机成本,投入产出比达不到预期。

2.3 烟叶收购分级技术体系制约烟叶采收烘烤机械化

目前,我国烤烟执行的分级标准是国家标准四十二级制(GB 2635—1992),是根据烤烟部位、成熟度、叶片结构、身份、色度、油分、残伤等因素建立的[9]。其中,残伤为此国标中规定的唯一一个等级控制因素,残伤(程度/档次)划定标准为10%、15%、20%、25%、30%、35%等6个档次。烟叶采收一直是我国烟叶生产机械化的薄弱环节,也是制约我国烟叶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的关键因子。近年来,我国烟草行业通过引进转化欧美国家大型自动烟叶采收机械,已研制出适应我国烤烟生产的全自动烟叶采收机,实现了根据烟叶成熟度自主设定采摘高度和叶片数,按照叶片部位进行精准采摘。一般按照下部叶1次采摘4片、中部叶2次各采摘4片,上部叶1次采摘6片,4次采摘完成,双行采摘单日采收作业约3.33 hm2,单行采摘单日采收作业约2 hm2,可实现全自动高效率烟叶采收。但是,该采收机械需要配套大箱烘烤,烤成烟叶片破损率较高,一般在25%左右。按照现行烤烟分级标准,机采烟叶伤残率高,与现行烟叶分级等级标准矛盾突出,严重制约着烟叶采收机械的推广和应用,农艺农机匹配性矛盾突出。

2.4 农机农艺融合难度大

当前,我国烟叶产区地理、气候、人文环境差别巨大,作业环节多,农艺技术复杂,人工投入量大,标准化程度低,小农经济特征突出,从业人员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加之烟草农机市场规模较小,难以吸引大型农机企业参与烟草农机产品的研发和推广等。总之,烟叶生产各环节农机类型多,农机农艺融合难度大,烟草农机技术体系尚未完成定型[10],技术短板、组织模式短板突出。这些因素都制约着烟叶全程机械化中的农机农艺匹配和融合。

3 农机农艺融合创新发展实现路径

农机农艺融合,是指在烟草农业生产中集成配套农业机械和农业种植生产等多项技术,一方面是农机性能要满足农艺要求,另一方面是农业种植生产技术(农艺)也要便于农业机械化作业,两者相互匹配融合发展,进而构建农机、农艺、农田、农业服务的四维烟草农业生产体系。

3.1 建立全国烟叶生产全程机械化农机农艺融合创新组织

建立和完善烟叶生产全程机械化农机农艺融合创新组织体系是实现烟叶生产全程机械化的重要组织保障。中国烟草总公司印发《构建宜机化烟草农业标准体系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明确了各级烟草公司的主体责任。一是明确目标,抓住重点,即确立烟叶生产减工降本增效的发展目标,以机械化为导向,通过农艺标准化促进作业机械化,构建宜机械化烟草生产农业标准体系,不断提升烟叶生产标准化内涵和机械化作业水平。二是区域统一,分类施策,即根据生态和农艺特征统一作业区划,统一烟叶生产作业工序、生产物资规格、农艺技术、作业标准,分区建立烟草农业体系标准。三是试点先行,稳步推进,即以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县为载体,稳步推动区域农艺标准的集成、重构和统一,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发展,探索标准化生产和机械化作业协同推进有效路径。

3.2 加强烟叶生产全程机械化农机农艺融合科技攻关

根据我国烟叶种植产区规划,对烟叶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区进行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制定烟叶全程机械化作业区农机农艺融合科技攻关目标任务(详见表3);加大科技专项立项、申报和考核体系建设,以宜机化烟草农业标准体系建设为突破口,促进农机农艺融合科技攻关与创新,加快关键环节农机装备研发推广[11],推动烟叶生产向全程全面机械化升级。

3.3 扶持和培育全程机械化新型市场主体

烟叶生产全程机械化是对现有烟叶生产技术体系的重塑。烟叶产区应发挥政策在扶持和培育新型市场主体中的作用[12],通过政策引导改变现有烟叶生产组织管理模式,积极培育新型市场主体,支持鼓励家庭农场和专业烟叶合作社发展,加大对烟草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激活烟草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活力;应建立完善全程机械化适用农机选型制度并持续优化,创新农机选型组织模式[13],保障烟叶生产合作社和烟农在农机选型采购中的参与度、话语权,组织召开烟叶农机选型现场会,开展农机现场“大比武”“赛马”选型和新型农机烟农体验活动等,科学开展农机选型;应建立和完善烟草农机供应商信用评价体系,完善农机采购制度,对农机供应商从农机产品质量、机型适配性、售后服务响应性等方面开展信用评价管理;探索金融支持在培育新型市场主体中的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烟草农机企业和新型烟草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信贷投放,创新金融产品,探索开展大型烟草农机具抵押贷款模式,鼓励有条件的烟叶产区探索对购买大型农机装备贷款进行贴息和开展烟草农机融资租赁服务等先行试点,更大力度培育和激活烟草农机新型市场主体活力。

3.4 修订和完善烟叶生产技术标准体系

自国家烟草专卖局2007年发布《烟草行业标准化中长期发展战略(2007年—2020年)》以来,我国烟草行业标准化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14]。但是基于烟叶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农机农艺融合相关技术标准制定工作起步较晚,尚未建立起新的标准体系,目前已成为全面实现烟叶生产全程机械化的重要制约因素。针对此,烟草生产主管部门应牵头组织各级烟草企业、大中院校、科研院所、农机企业成立烟叶生产技术标准体系专项,梳理并修订现行烟叶生产管理技术标准,以农艺促融合,让农艺适配农机[15]。例如,河南省烟草专卖局通过广泛组织调研,依据《黄淮北方平原区农机农艺融合规程》,最终分3个生态区梳理形成宜机化农艺参数,为标准化作业提供了支撑。有学者研究提出,通过农艺重塑,将原有32个作业工序简化整合为23道,形成了4次采收、5房烘烤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促进烟叶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的建立和落地实施[16]。

3.5 创新完善烟叶生产组织管理体系

当前,我国烟叶生产处于由传统烟草农业向现代烟草农业过渡的历史阶段[17],要逐渐淘汰烟叶生产中传统小农经济经营组织模式,壮大烟草种植农场、烟草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社、家庭农场、烟草合作联社等新型烟草生产组织,培育新型烟农,提升烟草种植者的文化水平和中青年烟农占比。各烟叶生产区应创新和优化烟叶生产组织管理体系化建设,通过政策和市场化手段逐步实现烟叶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标准化和高效化。

3.6 建立和完善烟叶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

烟叶生产全程机械化实现的关键是建设农机与农艺融合技术推广体系[18]。各烟叶生产区应发挥烟草生产制度优势和组织特点,建立和完善全国烟叶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充分结合各省市县烟草公司完善适用于本地烟叶生态区特点的技术推广体系,做好同产区同类型生态区的生产技术横向研究、制定标准并做好农机选型推广,注重生产技术和管理的标准化建设和修订。以农机促进融合,让农机适宜农艺,建立烟草农机技术推广标准体系;鼓励和支持自主研发、合作研制、引进改造、“赛马”选型等农机发展路径[19],进一步解决烟叶生产中农机“有机难用、无机可用”的问题。例如,河南省烟草专卖局注重“一机多能”复合配套机械的研发,截至2023年,河南省在研农机课题14项,覆盖7个生产环节。2022—2023年,河南省开展“赛马”选型和新型农机烟农体验活动16次,选购烟农满意、适用性强的各类农机3 807台(套),促进河南省烟草农机装备水平大幅提升[2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