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联农带农作用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效探析

作者: 蒋凡 余德水 李志毅 张国洪

摘 要:202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介绍盐源县农业产业发展基本情况及典型案例分析,指出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发挥联农带农作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效提供参考。

关键词:联农带农;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成果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7-73-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7.014

0 引言‌

联农带农机制旨在让农民真正成为农业产业链的一部分,并分享农业发展的成果。为实现这一目标,政府需要发挥主导作用,制定激励政策,调动企业和社会各方的积极性,以优化和升级农业产业链。此机制强调强化“企业+专合社+N+农户”的利益联结,把具备产业发展条件的农村低收入人群(主要包含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作为重点联结对象,引导他们融入特色优质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帮扶资金和帮扶项目的核心带动作用[1],可增加脱贫群众和其他农户的收入,确保不发生返贫现象,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机制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积极探索联农带农机制,以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组织机构为主要突破方向,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特色种植养殖业,并积极推动以雅砻江、泸沽湖为主线的农旅观光业发展,以此全方位帮助当地农户增收致富,并充分发挥联农带农机制的作用,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重要支撑。

1 盐源县农业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盐源县作为地处“三区三州”的少数民族人口聚集县,在全面决战脱贫攻坚、高质量通过省级验收之前,盐源县有122个贫困村,其中有7个极度贫困村,区域性、整体性贫困问题突出。2020年2月,盐源县退出贫困县序列[2]。实现脱贫摘帽后,盐源县委、县政府坚持“农业立县”战略,坚持“龙头牵引、基地示范、科技支撑、品牌带动”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着力建设农业“八大基地、十大产业”,强力推进农业品牌创建,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农民专合组织,当地农村经济取得了显著成效。

目前,盐源县有规模以上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11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家,州级龙头企业6家,形成了“一项产业一个龙头企业”的良好局面。盐源县全面推行“企业+组织+基地+农户”模式[3],发展农业龙头企业13家、农民合作社1 327个、家庭农场598个(规模户)、种养大户427户。盐源县专业合作组织种植业基地面积已达19 170 hm2,年总收入达20 950万元,成员户均年纯收入为18 560元,带动农户户均年收入达7 660元。盐源县联农合作组织的成员总数量为2 970人,常年雇工总数量为900余人,盐源县家庭农场总收入2 600万元。

据2023年统计,盐源县苹果种植面积为26 666.67 hm2,产量超50万t,产值超15.2亿元;核桃、花椒种植覆盖盐源县24个乡(镇),2017年以来,盐源县已发展生态核桃80 000 hm2,产量超5 670 kg,实现产值超5.42亿元;发展花椒青(花)椒39 880 hm2,实现产量776.5万kg,产值超6.03亿元;烤烟种植面积达3 720 hm2,收购烟叶约14万担、产值达1.8亿元;马铃薯(大小春)种植面积达17 933.33 hm2,产量34.3万t,产值4.16亿元;玉米种植面积达14 600 hm2,预计产量7.3万t,产值1.5亿元;猪牛羊等牲畜存栏113.78万头(只)和家禽480万羽,出栏73.64万头(只)和家禽出栏160万羽;肉类产量达33 036 t,畜牧业产值14.67亿元,农业产业初具规模。

2 典型案例分析

2.1 “1元乌鸡”盐源遍地在“筑巢”

2019年至今,泸州市江阳区对口帮扶盐源县以来,累计下拨200余万元专项帮扶资金,在盐源县12个乡镇试点发展乌鸡养殖。累计共发放58 835羽乌鸡苗,惠及3 288户,户均增收1 600元/年。该项目主要以“1元乌鸡”的形式在脱贫监测户、边缘易致贫户中推广实施,即每羽脱温鸡苗,农户出资1元/只,其余通过泸州市江阳区对口帮扶盐源县专项资金以补助。有了资金支持、政策引导,依托地区特色资源优势,通过“以奖代补”形式,生态乌鸡种养业迅速在盐源县推广发展。其中,“三个一”增收机制(即“一分红—奖补—保底”的方式)为农户养殖提供了信心保障,解决脱贫户、边缘易致贫户愿意养、养得起、卖得掉、有收益的问题。“一分红”是指通过泸州市江阳区资金入股村集体经济,每年按出资额的5%进行保底分红,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帮助脱贫户实现增收;“一奖补”是指江阳区设立乌鸡养殖奖补资金,采取“以奖代补”方式,以“1元乌鸡”在全县脱贫户、边缘易致贫户中推广乌鸡养殖,即每羽脱瘟鸡苗价值20元(约0.5 kg),农户只需出资1元购买,其余由江阳区以奖代补;“一保底”就是对养殖长大后的乌鸡以50元/kg的保底价格进行回购,当市场价格高于保底价时贫困户可自行销售,市场价格低于保底价格时全部由示范基地保底回购,保证养殖出的每只鸡除去成本外能够稳定获得20元以上的纯利润,保证乌鸡养殖群众收益有保障。

2.2 “瓜果飘香”雅砻江畔满枝头

盐源县树河镇地处川滇交界处,紧靠攀枝花市,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非常适合种植核桃、芒果等经果林木[4]。近年来,树河镇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核桃、青花椒、芒果、黄果、板栗、释迦果等特色产业,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瓜果产量逐年攀升。2024年,甘塘村芒果种植面积达133.33 hm2,挂果面积为46.67 hm2,预计产量为75万kg左右,产值约200万元。据统计,目前树河镇核桃种植面积已超过3 333.33 hm2,年产核桃近1万t,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带动28户脱贫不稳定户、17户监测户户均年增收达5 000元。

通过种植核桃、芒果、黄果,现在树河镇70%的村民都修起了宜居舒适的乡村小“别墅”,外出打工的人也纷纷回乡发展产业。专合社、龙头企业经常派技术人员指导农户日常修枝、浇水,做好了经济苗木管护工作,订单销售有保障,瓜果销售的盈利额除保证一家人的生活开销外,还有结余,可观的经济效益让群众尝到了发展产业的甜头。

2.3 “黄金芽芽”携手鄞州区不愁销

2022年,为鼓励藤桥乡大坪子村扩大茶叶种植规模、提升茶叶品质,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东西部协作”工作组多次实地调研茶叶产业,与鄞州区茶苗供应商对接,选择适合大坪子村种植的“黄金芽”和“郁金香”白茶品种,种植面积为6.67 hm2,并不断延伸农产品深加工的产业链和销售链。大坪子村两委先后动员80家脱贫户和其他村民组建了大坪子村立泽茶叶合作社,申报了“立泽芸茗”茶叶品牌,茶叶种植面积从6.67 hm2扩大到20 hm2。采摘春茶期间,该村46户脱贫户和14户监测户每户都有劳动力参加采摘,茶园吸纳临时务工就业人员800人次,为整合村民就近务工就业和带动周边相邻村产业发展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2024年5月,该村合作社现场给全体茶叶种植户兑付了工资,最少的一户拿到了4 000多元,最多的一户拿到了近2万元。今后,大坪子村将结合中央、省州、县配套实施的100万元集体经济项目,持续完善和升级基础设施建设,把大坪子村打造成为远近闻名的集“乡村休闲+采摘体验+茶食文化”于一体的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示范村。

3 联农带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比较缓慢,发展不平衡

从产业结构上看,盐源县农业规模化产业以从事种、养殖业等初级原料生产为主,全县农业产业虽然多层次、多元化发展,具有一定规模,但管理粗放、广种薄收,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从区域发展来看,盐源县沿江和坝区的产业基础较好,交通路网发达,左所片区、盐塘片区产业发展滞后,联农带农实施成效稍弱。

3.2 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相对较弱,品牌建设滞后

目前,盐源县没有一家现代化的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带动水平较低,带动辐射能力较弱,应对市场风险能力不强。盐源县农产品加工大多还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较少,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产业链条较短,市场竞争能力较弱[5]。苹果作为盐源县农业产业的一张名片,产品加工也只停留在榨汁和苹果片的生产上,大量苹果只能依托外销,而且受市场价格制约严重。盐源县核桃种植面积为80 000 hm2,无大型成规模的深加工企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联农带农的形式内容单一,更多局限于收购农产品和吸纳就业。

3.3 农村新型经营组织发展质量不高、后劲不足

尽管盐源县近年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势头较好,但由于大多正处在发展起步阶段,仍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均以认证登记,只是形式上的合法组织,实质上无实体经济和资金流,绝大部分合作社成立的目的仅仅是享受国家优惠政策[6],本身未正常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二是部分“空心村”村集体经济组织流于形式,形同虚设。盐源县122个贫困村均成立了村两委主导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采取租赁集体资产、参股、联营和合资等方式多渠道发展集体经济,但合作社运作机制不健全、经营行为不规范。三是物流配套和营销体系不健全。盐源县虽建成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1个、乡级服务站29个、村级服务点119个,但乡村级服务站点只挂牌未营业,农特产品销售难问题未得到明显缓解。村集体组织能够创收盈利超过10万元的不多,带动农户增收成效显著的也不多。

4 对策与建议

4.1 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延伸产业链。盐源县坚持始终把苹果产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坚持“龙头牵引、基地示范、科技支撑、品牌带动”的发展思路,要根据市场的变化,结合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不断引进改良新品种,推广使用新技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技术革新等方式,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发展平衡,进一步规范管理,提高科技含量,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是培育新业态。盐源县拥有土地总量大、地貌多样的得天独厚条件,这就为盐源农业多样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优势条件有利于雅砻江河谷地区、左所地区、瓜别片区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主打以“景区乡村化”“庭院休闲化”“种植观赏化”等为重点的旅游发展模式。盐源县借助东西部协助项目,分年分批次推进乡村线路“旅游村落”建设,可以重点打造泸沽湖镇布尔脚农创项目、金河温泉度假村项目和柏灵湖苹果庄园二期等项目,积极培育生态观光、采摘体验、乡村休闲等“农旅一体化”的彝家特色产品,推动农旅和文旅优势互补、融合发展。随着乡村产业的蓬勃发展,农户无论是直接参与还是间接参与都能获益,从而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

三是编织营销网。盐源县紧扣市场脉搏,创新服务理念,形成覆盖西南,远销湖、广、渝、港,辐射东南亚的庞大市场销售网络。通过龙头企业建立起连接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冷库业主、果品经纪员良性互动的五级销售网络,建立直销窗口、专卖店、连锁店,广泛开展与沃尔玛、家乐福、永辉、舞东风、佳沃等大型超市的紧密合作,实现农超有效对接。以苹果产业为例,2021年盐源县苹果种植面积为28 000 hm2,年产量为59万t(其中苹果贮藏量达7.468万t),产值为24亿元。苹果产业带动销售、包装运输、餐饮住宿业、劳务等,年创产值达5亿元。

4.2 加强区域品牌建设

一是扶持做强龙头企业。盐源县可以选择一批有意愿、有实力的农业企业,对其进行重点扶持,并制定优惠政策。这些措施旨在深度开发潜力较大、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延长产业链,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反哺农业、带动农户的作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