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教育背景下研学基地景观设计策略

作者: 葛文云 李东升 燕亚飞

耕读教育背景下研学基地景观设计策略0

摘 要:耕读教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传承发展的重要内容。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耕读文化中凝练出的修身立德、自强不息、崇尚劳动等精神内核在今天仍具有重要价值。研学基地作为学生耕读教育的重要载体,融合了传统耕读文化与现代教育需求。研究分析了研学基地现存问题,并以洛阳岳滩研学基地为例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通过保留原有风貌、融入耕读文化、科学设计研学路线、打造适龄性景观、确定植物搭配及完善基础设施来提升研学基地的功能性和吸引力。有效的景观设计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也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体验,促进研学基地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耕读教育;研学基地;景观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4.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7-100-5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7.021

0 引言

中华耕读文明的世代传承,一方面依靠以“耕”为基础的劳动实践,另一方面依靠以“读”为本源的价值文化教育。随着教育“双减”的落地,教育观念开始转变,研学旅游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多元的文化体验。研学基地不仅是研学旅游的重要载体,更是当地地域文化的物质载体。耕读教育背景下的研学基地,强调知行合一,即知识与实践的统一,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中,通过亲手操作、亲身体验,感受知识的力量和价值,既促进了耕读文化的传承,顺应时代的教育实践,又带动了乡村文化振兴。

1 耕读教育

1.1 耕读教育

耕读教育践行“亦耕亦读”,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根基。传统的耕读教育本质上是以“耕读传家”为核心的耕读文化的延续与传承[1]。在新时代,耕读教育是依托传统耕读文化的内容资源,对青少年的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素质能力进行综合培养的一种教育模式。经历长久的沉淀与发展,它强调在劳动的同时要注重知识教育,体现了知识与劳动并重的价值取向[2]。

1.2 耕读文化

“耕读传家远,诗书继世长”,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耕读传家”的古训。在文化角度上,“耕”是一种“文化”,“耕”与“读”相结合形成了耕读文化[3]。耕读文化,既耕又读或是半耕半读,所谓“耕”,即拥有一定的农田,用来从事农业生产,获取生活资料;“读”,即接受文化教育,获取精神养料。耕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倡导知行合一的理念,代表着我国农耕的文明,体现了劳动人民对学习的不断探索[4]。

2 研学基地

2.1 研学基地

研学指研究性学习,是将旅游和教育结合起来的一种体验式活动,“由体验而悟,由认知而行”。将教育、知识、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娱乐、教育意义,通过亲近大自然的研学互动、学农体验,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及实践能力。研学基地是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场所,具有承担一定规模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的活动组织、课程和线路研发、集中接待、协调服务等功能[5]。

2.2 研学基地现存问题

2.2.1 研学基地趋于同质化

研学基地景观设计同质化现象严重,出现千篇一律的风格,缺少吸引力和独特性,无法充分展现当地的农耕文化魅力。研学基地展现自己的特色一般是通过研学基地主体建筑、基础设施、景观环境、展示与陈设内容来体现的[6]。如今,基地建设一味追求城市化,与当地的特色传统文化脱节,地域特性不强,同质化现象严重,与研学基地传承和传播传统文化的初衷背道而驰。

2.2.2 基础设施建设缺乏完善性

研学基地是一个为学生提供实践和体验机会的重要场所,然而许多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却未得到完善,无法为学生提供一个充满创造力的学习环境,也无法满足他们对多样化学习和真实体验的需求,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体验感。研学基地基础设施功能不健全,空间形式单一,从而会造成“只游不学”现象的发生。

2.2.3 缺乏互动体验性

目前,研学基地的体验活动局限于传统的蔬果采摘等项目,未能将体验活动扩展到更多的农耕活动中,导致学生无法得到完整的体验感受。农事体验活动的丰富性也不够,缺乏吸引力。研学基地应采用多感官融合体验的方式,主导视觉体验、突出互动体验,构建生理舒适、精神享受的体验性景观。

2.2.4 忽视受众群体差异

在同一研学基地,研学者会存在年龄、学历的差异,要考虑学生群体的多元化特征及在研学方面多层次的需求。而大多数研学基地没有考虑到研学者不同的学情及研学目标,只是在活动安排上有一定的区分,忽视了受众群体的差异。

3 耕读教育背景下的研学基地景观设计原则

3.1 安全性原则

研学基地设计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中小学生群体,由于青少年儿童身心发育尚不健全,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对于危险的感知度较低,更应当注意户外活动空间景观设计中的安全尺度问题。需要从设施安全、空间安全、植被安全等几个方面营造具有安全性的景观空间[7]。例如,在景观节点放置安全提示警示牌,设置合理的逃生通道,注意场地的细节设计,从而减少不可预见的安全事故发生。

3.2 教育趣味性原则

研学基地作为中小学生开展劳动教育课程、接受农事教育与乡土文化熏陶的重要载体和场所,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可为青少年儿童接受户外教育提供场地。既能在研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在研学中学到知识,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在室外通过观察、触摸、认知、实践等,展示农作物的全生命周期,帮助学生了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劳作规律,实现教育科普的作用。

3.3 地域性原则

在数千年的发展中,村落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文化。在进行研学基地景观设计时,要尊重场地的地域文化,挖掘当地的传统种植技艺、农耕习俗和民间传说等非物质文化资源,将其融入景观设计中,赋予研学基地景观更丰富的内涵和文化意义,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与学习当地文化。

3.4 因材施教原则

研学者存在不同学历、年龄段的差异。因此,在进行研学基地景观设计时,首先应了解不同研学目标人群的心理特点、需求特征、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进行空间场地布局、景观建筑造型设计、植物种植搭配、景观小品创造、服务设施景观化提升,进而营造适龄性景观[8]。

4 洛阳岳滩研学基地概况

4.1 洛阳岳滩研学基地背景

该基地位于洛阳市偃师区岳佃路,夏都大道东,工业大道北,临近伊洛两河交汇处的河滩区域喂南、喂北村,占地约430 hm2,土地平整肥沃,是不可多得的农业种植区,周边道路完善,自然风光优美、人文历史资源丰富(见图1)。

4.2 产业资源和人文历史分析

岳滩镇喂南、喂北村原名喂羊庄,隋末农民起义领袖李密占据金墉城,在此蓄养羊群,形成村落,取名喂羊庄,后一分为二,分为喂南、喂北2个行政村。

村内产业资源丰富,农业产业基础得天独厚,素有“小麦之乡”的美誉。工业产业完善,形成了以三轮摩托车、新能源车、高端装备制造、医药、物流等为主导的产业体系。通过实地调研和产业梳理,从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2个层面整理了场地现存的景观资源,见表1。

4.3 基地现状问题分析

该基地交通便利,距离洛阳机场约30 km,西南方向2 km为二里头遗址。基地内资源丰富,以农田、果林、河道、住宅为主,耕地面积约占村庄面积的41.9%,村内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村落已形成相对清晰的肌理。这2个村庄耕地、工业用地位置相对集中,适宜未来开展相关研学活动(见图2)。但是村庄仍以传统农业为主,管理粗放,使乡村风貌的发展前景更为局限。基地内景观结构单一,缺乏吸引力,服务设施不完善,无法承担研学任务。

5 耕读教育背景下洛阳岳滩研学基地景观设计策略

5.1 保留原有风貌,融入耕读文化

喂南、喂北村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造就了当地独具一格的本土文化。在进行研学基地景观设计时,应保留乡村原有风貌和传统建筑形式,减少对耕地等资源的损害,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进行景观设计。同时,将耕读文化融入乡村景观,赋予自然景观更多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挖掘耕读文化的景观元素与符号,融入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将其运用到景观设计和空间布局中。利用废弃农具打造乡村小品构筑物和景观小品(如耕犁、锄头、马车轮等)并进行艺术加工,既增强了景观内在的文化属性,让景观变得更具实用性,又增强了学生对文化的归属感,使其深刻体会到耕读文化的精髓。

5.2 科学合理地设计研学路线

科学合理地设计研学路线,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舒适的学习体验,还能有效整合基地资源,增强学习内容的连贯性和深度。岳滩研学基地根据乡村实际情况进行资源整合,将各个研学节点串联,根据不同需求设计了3条研学路线(见图3),以串联整个教育实践基地,研学路线规划内容见表2。在进行研学路线设计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安全问题,避免学生在步行和体验的过程中受到车辆的影响,并做好安全措施,如设置标志标线、紧急救援设施等。同时,还应考虑学生的身体状况,设计合理的行走路线和休息区域(见图4),每条路线途经节点的活动策划也应遵循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设计[9]。

5.3 根据不同需求,打造适龄性景观

不同年龄段和学历层次的学生需求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在进行研学基地景观设计时,应充分遵循其相应阶段的不同心理行为特征与需求偏好,进行差异化景观设计[10]。通过分级教育(见表3),打造适龄性景观,让学生参与其中,在实践中获得知识。

5.4 植物搭配注重丰富性

在进行研学基地植物搭配时,应遵循科普性、观赏性、生产性、安全性等原则,尽量选用寿命长、易成活的植物,保留乡土植物,展示地域特色。注重植物景观的特色打造,在植物种类的选择上要考虑四季季相的营造,组织好植物景观的季相构图,使植物的色彩、芳香、姿态等随着季节的变化产生不同的季相,注重乔灌木的合理搭配,四季皆有景,形成层次丰富、视觉效果良好的植物景观[11]。岳滩研学基地拥有41.9%的耕地面积,在喂南村广场南侧规划布局种植景观小麦约6.7 hm2,形成麦田栈道(见图5);在外围种植大面积麦田和高粱,围成一圈形成麦田艺术天地(见图6),通过景观表达起到科普教育的作用。同时,要确保所选植物无毒、无害,保障学生的安全。种植一些色彩鲜艳的芳香型植物、可食用植物,增强学生对植物的多感官体验。在进行植物搭配时,综合考虑教育、环境、视觉、美学及维护等因素,有效提升研学基地的功能性和吸引力。

5.5 打造寓教于乐的教育功能

研学基地作为学生户外教育的场所,应体现寓教于乐的功能。以基地的自然资源为基础,将挖掘文化风貌等作为科普的切入点,以此进行景观营造。在喂南村幼儿园南侧废旧厂房规划一处农耕博物馆,帮助学生了解农作物的整个生长过程,加深对二十四节气等传统文化的认知。通过农具体验和洛阳名特优农产品展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实现在游中学、在学中游的目标。

5.6 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完善的基础设施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研学实践环境,提升研学基地的竞争力。在规划岳滩研学基地时,应按照规范标准配备相应的设施与服务。例如,在满足建筑面积与用地规范的前提下,打造综合性游客服务中心(见图7),融合多种使用功能,既能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游览体验,又方便村民活动。在不违背耕地法规的前提下,合理布局服务设施与创意活动场地,设置麦田茶室(见图8),感受乡野之情。注重标志系统的连贯性和统一性,设置展示牌和农作物标志牌。设置智能化互动装置,便于学生理解。基地内宜设置餐厅、商店、酒店等方便休憩娱乐的场所,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12]。

6 结束语

耕读教育背景下的研学基地景观设计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新时代教育需求的响应。以洛阳岳滩研学基地为例,探讨了乡村研学基地景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多样化的农耕体验,打造一个既具教育意义又富有体验感的学习环境,可有效提升研学基地的教育功能性和吸引力。未来,随着研学基地设计理论的不断创新和完善,这种结合教育与实践的模式将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和深刻的成长体验。同时,利用研学活动可为乡村文旅产业赋能,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参考文献:

[1]袁同凯,冯朝亮.从耕读教育变迁看乡村教育的“位育”之道[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22,14(3):123-134,156.

[2]林琳,焦雨.近15年来我国耕读教育研究:热点、趋势与展望: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24(5):31-39.

[3]王若琪.耕读教育主题下西李家庄村文化步行街景观设计[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23.

[4]舒昳颖,黄炼.耕读文化视角下研学基地设计[J].现代园艺,2023,46(10):83-85.

[5]黄蕊玉.基于景观叙事理论的乡村研学基地设计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22.

[6]殷晓雨.研学旅行视域下乡村既有建筑改造研究[D].合肥:安徽建筑大学,2023.

[7]乔泽元.河北省定兴县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景观设计[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23.

[8]闫哲.基于需求导向的研学旅行基地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21.

[9]焦雯丽,武冬梅.基于自然教育的城市棕地研学旅游景观设计[J].广东园林,2023,45(5):79-84.

[10]宋钰莹.自然教育理念下儿童农业研学基地景观设计[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3.

[11]代人杰.郑州市新农休闲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23.

[12]吕聪明.农业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2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