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逻辑和实践理路

作者: 曾文娟

摘 要: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的文化精华,蕴含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极其宝贵的现代教育资源。在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的背景下,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乡村文化的优势资源,有助于推进乡村文化产业建设、拓宽农民就业方式、深化基层民主治理、凝聚乡村文明共识。然而,在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中还存在传承意识薄弱、创新人才缺乏和管理混乱等现实困境,要通过重构红色文化价值认同、组建人才队伍、健全制度管理体系等方式,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对乡村振兴的引领作用,使红色文化资源价值最大化,从而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关键词:红色资源;乡村振兴;时代价值;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F592.7;F327;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8-05-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8.001

0 引言

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了具有坚定价值追求、崇高理想信念和独特精神风貌的红色文化。进入新时代,红色文化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和历史文化依旧具有永久的魅力和恒久的价值,是乡村文明建设重要的精神文化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性,并提出“用好红色资源”“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1] 以红色文化引领乡村振兴,为农村发展“赋能铸魂”,能够为乡村产业振兴、治理有效、乡风建设等方面注入新动力。因此,立足乡村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创新红色文化传承方式,推进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是助力新时代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提升农民精神面貌的客观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现实需要。

1 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逻辑

1.1 经济价值: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带动乡村共同富裕

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乡村中的红色文化资源是发展红色文化产业的天然优势。乡村在振兴过程中,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些资源,发展红色、文旅、影视等产业,促进招商引资,为当地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和人才支撑,将优势资源转化为产业振兴的新抓手,进而带动当地农产品、手工艺品和特色民族文化的推广和发展,为构建乡村新的产业链、转变乡村传统发展方式、创新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和活力。随着国家对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视,各地红色乡村旅游建设不断出新,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被乡村的红色氛围所吸引而纷纷前往打卡。这不仅能带动当地交通、食宿、娱乐、购物等方面的经济增长,而且还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新的创业和就业机会,丰富了农民的收入方式,帮助农民走向共同富裕。

1.2 政治价值:提升党建引领效能,深化基层民主治理

基层党组织在农村建设中发挥着战斗堡垒的作用。基层党组织工作开展得怎么样,直接影响到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一个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能够促进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和谐稳定[2]。红色文化包含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形成的集体主义、艰苦奋斗、勤政廉洁等思想,与当今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品格建设互联,契合时代发展要求,是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核心内容。要想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就必须充分运用当地乡村的红色文化资源,坚定执政理念,提升执政能力,促进党的优良传统的传承与发展。红色文化所蕴含的思想意识、精神风貌和心理品格等能够为乡村基层民主治理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红色制度文化也为基层治理提供了良好的制度指向,极大地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感和制度自信,对加强乡村治理制度建设、化解农村突出矛盾、增进民生福祉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

1.3 文化价值:增强红色文化自信,凝聚乡风文明共识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文明新气象。”[3]乡风文明建设是考究乡村振兴工作实效的重要一环。红色文化资源是我党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的承载主体,对乡村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引领和精神示范作用[4]。红色文化对乡村文明建设的功能不是简单的价值嵌入,而是对乡村文化思维的重新构建,进而形成符合时代特点的乡风文明。红色文化还包含了丰富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个人行为规范,蕴含真善美的内在特质,具有化解邻里矛盾、凝聚群众力量、调节不同群体间利益矛盾的作用,可以促进村民整体思想文化素质提升,纠正不良社会风气。红色文化强调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公平正义的渴望和奉献精神的赞颂,能够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以高尚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标准规范自身,凝聚积极向上的文化共识。

1.4 生态价值:促进生态环境建设,打造秀美宜居乡村

生态宜居是人民群众努力奋斗的理想追求,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红色文化中体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与新时代生态建设理念具有相适应的特点。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坚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引领乡村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为人们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家园。政府能够运用红色文化中蕴含的生态发展理念,坚持产业振兴和环境建设两手抓,通过整治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和改善乡村村容村貌,促进红色旅游的发展。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导向,将红色文化与绿色发展相结合,使文化与生态同声相应,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中的生态价值,能够保证在建设“金山银山”的同时,保持“绿水青山”的永存,为乡村建设保留一抹生态色彩,使人在感受红色精神的过程中还能享受绿色生态的美。在践行红色精神的过程中,坚持引导人们强化生态文明意识、践行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使良好的生态环境与和谐的人文环境同向同行。

2 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

2.1 传承困境:红色文化传承意识薄弱,红色资源开发保护不足

党的十九大报告着重强调,要警惕精神懈怠的危险。精神懈怠的表现之一就是忘记历史,淡漠党的优良传统,放弃党的优秀文化。文化传承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提,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各种不同形态和性质的文化激烈地争夺着人们的关注,挤占我国红色文化的传播空间,严重冲击着红色文化的传承。群众缺乏对红色文化的系统学习,对乡土红色资源一知半解;红色文化难以与村落传统文化相融合,无法使村民产生思想共鸣,致使其影响力弱化。此外,由于社会过于强调红色文化的政治功能,人们对于红色文化存在“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刻板印象,从而影响了红色文化的传播,使其处于一种失语的状态。加之政府对红色资源的开发过于单一,缺乏对红色文化的优势创新和文化育人资源的有效整合重组,导致红色资源利用率低,形式枯燥生硬,商业化严重,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难以满足群众多元化的价值需求,削弱了红色文化的内在底蕴和外在吸引力,从而降低了人们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2 建设困境: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脱节,建设尚未形成合力

在乡村振兴建设中,人们更加重视农村第一产业的经济效益、生态保护和生态资源利用率,开发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推进劳动教育和农业技术教育,缺乏红色文化资源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融合。部分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往往就红色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进行开发,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和管理粗放,没有深入探析其根本内涵和价值规律,而是趋同于当前的流行文化,仅仅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导致红色文化资源与乡村振兴的结合浮于表面,忽视了与当地乡村其他资源的有效联动。这种红色文化资源经济功能大于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的现象,严重制约了良好文化氛围的形成。长期以来,各地对红色文化资源更多是以政府区域化和单一化模式进行开发,局限于博物馆、旅游局和党史研究室等,缺乏不同部门的有效协同,地方政府、科研机构和当地企业之间尚未形成建设合力,导致对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不充分,文化的内在联系被割裂,人们获取的信息更加碎片化,红色文化育人的作用难以发挥。

2.3 主体困境:乡村青年人才流失严重,多元主体协同不足

推进乡村振兴建设需要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也离不开多方力量的参与。专业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团队是推进乡村文明建设的有力支撑,高层次人才不足必然导致红色资源开发缺乏整体性和全局观念,使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粗糙,红色文化价值难以凸显。在当前的乡村红色文化资源开发进程中,从事宣传、经营和管理的人员学历水平、文化素质和业务能力普遍不高,复合型人才更是屈指可数,无法承担乡村振兴重任。此外,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大多经济基础薄弱、工资待遇低、人才引进政策不完善,使得大多数人才不愿驻足于此,当地青年人才大量外流,现有管理团队不足以支撑起如此庞大的工程,也无法很好地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进行乡村建设。广大农民作为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受益人和主力军,与红色文化资源开发脱节。许多农村地区的红色文化开发活动都由政府统一规划组织,农民缺乏参与感和主观能动性,政府与当地居民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阻碍着乡村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

2.4 治理困境:红色文化管理散漫,农村社会治理渗透不够

由于乡村红色文化资源较为分散,多数地区对红色文化融入乡村振兴建设的投入不足,导致红色文化缺乏系统性和专业化的管理机制。许多地区虽然拥有红色文化资源,但因缺乏品牌设计和特色形象塑造而无人问津,仅仅停留在文化遗址和历史文物的简单陈列层面,其内在特点尚未得到深入挖掘,导致红色文化无法突出其地域优势,村与村之间的文化建设同质化,造成文化市场秩序混乱。加之人才队伍的不足,红色文化赋能缺乏创新力和凝聚力,无法紧跟新潮流、新动态、新模式的发展,难以满足人们对于红色文化的期待。当地文化政策和法律法规不健全,红色文化管理散漫,人们对红色文创体验感不佳,无法形成良好的宣传效果,导致文化传承后继无人,乡村红色文化发展陷入两难的境地。红色文化与当地乡村建设的融合度不足,农村社会治理渗透不够,农村原有的淳朴乡风、民风、家风和休闲文化并未与红色文化有机结合,红色文化发展也没有很好地满足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进而影响了红色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的实效。

3 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理路

3.1 重构乡村红色文化价值认同,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作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工程,必须坚定不移地传承好、利用好、发展好红色文化,发挥其优势。因此,必须重构人民群众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认同,提升乡村居民对当地红色文化的传承意识。一方面,要将红色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乡村振兴的价值理念和指南,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树立起高度的文化自信;还要将红色文化与当地农耕文化、乡贤文化等相结合,弘扬邻里守望、诚实守信等优良品质,提升红色文化的感召力和亲和力。另一方面,要发挥红色文化的思想道德建设作用,通过对红色文化的深刻解读,让村民读懂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了解其中的精神内核,发挥红色文化对乡村振兴的价值引领、文化熏陶和精神涵养等作用,激励农民群众广泛参与乡村文明建设,消除愚昧无知、见利忘义等不良风气,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3.2 深入挖掘乡村红色文化资源,赋能乡村产业振兴

红色文化指引乡村振兴建设最重要的就是利用好蕴含在乡村深处的红色资源,实现红色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最大价值转化。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1]因此,要发挥红色文化对乡村经济的带动作用,促进乡村文化产业和文化服务事业发展,推进文化富农的思维转变,让农民从中得到切实利益和实惠,使其积极参与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建设。相关部门应改进红色文化宣传方式,推进文化产业优化升级;应加强新媒体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在红色文化宣传中的应用,开发数字化红色展馆,提高参观者的新鲜感、体验度,提升红色景观的感染力。不仅要调查市场需求,开发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和精品旅游路线,还要突出创新性、时代性和发展性,用红色文化丰富产品的内涵和价值,增加其实用性,改善人们对红色文化的刻板印象,让红色文化更加贴近群众,以文化建设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3.3 健全红色文化创新人才队伍,赋能乡村人才振兴

人才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是实现红色文化创新的关键力量。首先,政府要通过提高工资待遇、加强优惠政策补贴、增加晋升机会等方式,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到基层参与乡村建设。其次,要加强对当地乡村青年人才的培养,提高他们对红色文化的认知水平和创新能力,为乡村红色文化发展提供后备力量。再次,要采取多种措施,开展红色文化研讨交流活动,组织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共同参与红色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乡村振兴建设效能。最后,还要推进红色文化进校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5]红色文化资源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优质资源,要将红色文化融入乡村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之中,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帮助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提高责任意识和对家乡的归属感。

3.4 完善红色文化制度管理体系,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

乡村基层党组织是否具备强大的管理能力关系到乡村振兴的效果。因此,要提高基层党组织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主导作用,带领人民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红色文化赋予基层党组织公正廉洁、一心为民的精神指引,对基层党员予以鞭笞和启示。故应当利用红色文化制度规范党员行为,建立良好的党内秩序,使基层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与农民群众同甘共苦,共同建设美丽乡村;还要规范社会治理制度建设,让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有制度可依,有规范可守;应科学规划红色产业布局,积极发展乡村红色产业链,改变以往单一的农耕模式,推进红色文化与当地手工业、旅游业等多业态融合发展,将红色文化制度转化为更具实效的实践探索经验,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4 结束语

红色文化是乡村振兴建设的动力源泉,是人民生活安定和谐、经济发展欣欣向荣、乡风民风淳朴无华、生态环境干净整洁的重要保障力量。在全国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要充分利用好乡村红色文化这一宝贵资源,发挥其在经济建设、政治引领、文化熏陶、社会治理、生态和谐等方面的指导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2]李珍珍,张辛欣.红色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多维价值与实现路径:基于湖南地区的调查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23(3):66-75.

[3]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123.

[4]杜敦科.推进乡村振兴要善用红色资源[N].贵州政协报,2022-02-10(3).

[5]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J].求是,2021(10):4-18.

作者简介:曾文娟(2000—),女,硕士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