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三美”乡村建设中的产业发展研究

作者: 陈志华 汤凌云

摘 要:针对襄阳市“三美”乡村建设中的产业发展,分析其在农业现代化、乡村旅游和特色品牌化等方面的现状,梳理出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研究发现,襄阳在资源整合和产业链延伸方面成效显著,但在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等领域依然面临着挑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多元化、引进技术与人才、强化品牌推广等对策,以优化乡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为乡村振兴中的产业创新和经济提升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襄阳;“三美”乡村;乡村振兴;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8-09-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8.002

0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新时代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战略部署。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口考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时表示:“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要走出一条人无我有、科学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的道路。”[1]这就意味着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这一战略目标的核心驱动力。研究乡村产业发展,对于推动襄阳市“三美”乡村建设、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深远影响。

1 襄阳市“三美”乡村建设的内涵及意义

襄阳市“三美”乡村建设是以“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为核心理念的乡村发展模式,旨在通过生态保护、产业振兴和生活改善等,推动乡村全面发展。它的核心内涵在于保护生态环境、提升经济活力、改善村民生活品质,从而实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1.1 美丽生态

“美丽生态”是“三美”乡村建设的起点,旨在改善农村环境质量,营造宜居的生活空间。具体来说,襄阳市通过加强环境整治、推进绿化工程、保护水源和土壤资源等举措,使村庄更加整洁美观;通过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措施,确保农业、林业等生产活动不破坏生态平衡,形成“绿水青山”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这种环境改善不仅直接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质量,还为乡村生态旅游和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吸引了外界的关注和投资。

1.2 美丽经济

“美丽经济”是“三美”乡村建设的核心内容,指通过乡村产业的转型和升级,激发乡村经济的内在活力。襄阳市基于当地特色和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及生态旅游业等产业。例如,襄阳市通过推广有机农业和高附加值农产品,提高了当地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依托独特的乡村景观和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吸引游客消费,带动周边经济。通过这些方式,襄阳市不仅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还创造了返乡创业和就业机会,提高了乡村经济的自主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3 美好生活

“美好生活”是“三美”乡村建设的根本目标,体现了对村民福祉的关切。在“三美”乡村建设中,襄阳市注重提高基础设施水平和公共服务质量,以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例如,通过完善乡村道路、供水供电、医疗教育等设施,让村民生活更加便利;通过丰富的文体活动,满足村民的精神生活需求。这种生活品质的提升,不仅增强了村民的幸福感,也使得乡村对年轻人的吸引力逐渐增强,带动了人口回流,缓解了“空心村”问题。

1.4 “三美”乡村建设的意义

襄阳市开展“三美”乡村建设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系统化的路径。一是“三美”乡村建设通过生态、经济和生活等3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可以解决“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经济增长与生活品质”之间的矛盾,有助于实现乡村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二是“三美”乡村的实践模式可以为其他地区提供参考,有助于丰富全国乡村振兴的模式库,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三是“三美”乡村通过生态环境改善、产业发展和生活质量提升等综合路径,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促进了城乡融合,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基层实践。

总体而言,襄阳市“三美”乡村建设不仅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与创新,也是探索中国特色乡村发展道路的重要尝试。通过“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的协调发展,襄阳市为全国提供了可借鉴的乡村建设范例,为乡村居民创造了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也为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奠定了基础。

2 乡村产业发展与“三美”乡村建设的逻辑关系

乡村产业发展是“三美”乡村建设的核心推动力,而“三美”乡村建设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和经济环境。二者相辅相成、互为支撑,形成了乡村振兴的系统性路径。

首先,“美丽生态”通过生态保护和环境改善,为乡村产业提供了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基础。优美的自然环境不仅能支持农业生产,还能推动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为乡村经济注入新动力。其次,“美丽经济”依托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为村民提供了多元化收入来源。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和乡村旅游业,乡村经济活力逐渐增强,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产业发展使乡村经济由单一农业向多元化方向转变,为乡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基础。最后,通过基础设施改善和公共服务质量提升,村民享有更高质量的“美好生活”。这种生活质量的提升反过来吸引了人才返乡创业,为乡村产业提供了人力支持。因此,乡村产业发展与“三美”乡村建设构成了一种生态—经济—生活的良性循环关系。

3 国内外乡村产业发展研究现状

3.1 国内乡村产业发展研究现状

在国内,乡村产业振兴的研究关注点逐渐从传统农业的增产增效向特色产业品牌化和多产业融合转移。多数研究强调,乡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在农业现代化基础上,通过产业链延伸和产业融合提高附加值。唐黎莎[2]指出,“质量兴农”是新时代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健全品牌保障体系和加大市场推广力度,以增强区域特色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接受度。许文素[3]强调,乡村旅游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多维推动作用显著,农文旅结合在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改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遗产、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并提出乡村旅游需结合地方资源、提供独特文化体验以增强吸引力。韩莹莹等[4]提出,在实现乡村产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构建现代化农村产业体系、提升乡村金融科技服务水平、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加快农村产业基础设施升级,可以使农村产业有效摆脱当前面临的经济、人才和技术上的困境。王景利[5]进一步提出,“三产融合”是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和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这一观点与国内多数学者的一致,特别是在乡村“三产融合”发展方面,主张将特色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和电商销售相结合,以实现长效发展。

3.2 国外乡村产业发展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多关注乡村产业的品牌保护、市场拓展和“三产融合”。日本的“六次产业”模式作为经典案例,被广泛研究和应用。今村奈良臣[6]最早提出这一模式,主张以第一产业农业为基础,综合发展第二产业农产品加工和第三产业农产品直销、饮食业、休闲农业等,发展多样化服务以提高农业的市场价值。这一模式在日本的茶叶、稻米等农产品品牌化中应用广泛,有效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认可度。在欧洲,以意大利为代表的地理标志保护也是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严格的地理标志和产地保护政策背景下,意大利葡萄酒获得的原产地名称和地理标志注册数量远超其他农产品。这种品牌化路径有效增加了产品的市场辨识度,为乡村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此外,舒尔茨[7]指出,人力资本、技术创新是美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提升的重要驱动力。

综上所述,国内乡村产业发展研究重点从传统农业转向品牌化与多产业融合,强调在农业现代化基础上延展产业链并提高附加值,尤其是在“质量兴农”战略下发展品牌化;农业、旅游与电商的融合发展模式,为乡村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较强的政策支持,但在品牌构建和数字化赋能方面仍存在不足。国外则注重品牌保护与技术创新,促使乡村产品与市场快速对接。这些经验为国内品牌化与数字化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4 襄阳市“三美”乡村产业发展现状

4.1 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

在襄阳市推进“三美”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升级成为重要抓手。以襄阳市襄州区为例,其充分利用区域优势资源和现代农业科技,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推动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产业链延伸,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典型案例。园区通过“生产+加工+科技”的发展模式,集聚现代农业要素,依托小麦制种和生猪养殖两大主导产业,实现产业链延伸和集群化发展。2023年,襄州区夏粮种植面积达到10.44万hm2,产量为60.74万t。其中,小麦种植面积达到10.10万hm2,产量为59.25万t,生猪出栏111.2万头,形成了以小麦制种、生猪养殖及深加工为核心的农业产业链。园区内汇聚了正大食品、盼盼食品等多家龙头企业,推动粮食精深加工和畜牧业绿色循环示范工程实施,实现了从“农场到餐桌”的一体化发展。园区还注重科技创新,建立了8个科研平台,良种覆盖率达97.3%,综合机械化率达89.9%。通过整合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园区正在引领襄州区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并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坚实支撑。这一举措显著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带动了当地农户增收,并为全市农业现代化树立了标杆。

4.2 生态旅游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乡村旅游产业作为襄阳市推动“三美”乡村建设的主要途径之一,依托当地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形成了以生态旅游、休闲农业和文化旅游为特色的多元产业链。例如,保康县尧治河村曾因矿业污染而环境恶劣,但自从开始实施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工程后,该村成功转型为“绿水青山”的典范,并以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和生态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如今,尧治河村发展了集农家乐、观光农业和生态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乡村旅游产业,不仅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还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点。

4.3 特色农业产业与品牌建设

襄阳市通过培育地方品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推动特色农业的品牌化发展。例如,南漳县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发展大规模的有机茶产业。当地政府积极推动实施“绿色农业”政策,严格控制茶叶的种植环境和生产过程,确保茶叶质量。在品牌建设方面,南漳县通过与电商平台合作,打造了“襄阳高香茶”南漳有机茶品牌,不仅将茶叶销往全国各地,还远销国外。“襄阳高香茶”成为襄阳市特色农业品牌化的成功范例,已经在全省乃至全国形成了一定的市场影响力。

4.4 农产品加工与产业链延伸

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农产品加工成为襄阳市促进农业增值的重要方式。襄阳市通过发展精深加工产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例如,枣阳市葡萄种植历史悠久,当地以优质的葡萄为原料,发展葡萄酒深加工产业。近年来,枣阳市政府大力扶持葡萄酒产业链建设,推动成立了多家葡萄酒加工企业,并发展了一系列葡萄酒文化旅游项目,使得这一特色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5 襄阳市“三美”乡村产业发展中的问题与挑战

5.1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尽管襄阳市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但部分地区仍面临水利设施老化、道路交通不畅等问题,影响了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宜城市水利基础设施老化为例,宜城市是襄阳市重要的粮食产区,但部分地区的灌溉系统已经使用多年,老化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尤其在干旱季节,水资源供应不足,农民只能依赖传统的取水方式,增加了劳动成本,降低了生产效益。

5.2 产业结构单一,缺乏多元化支撑

在襄阳市部分乡村地区,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依然存在。以谷城县城关镇柜门关村为例,近年来,柜门关村依托良好的自然条件和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板栗种植,全村板栗种植面积已有667 hm2左右,年产量高达15万kg;板栗价格从每kg2~4元上涨为16~20元,全村年收入实现500多万元,板栗产业也因此成为该村的重要经济支柱产业。然而,柜门关村过度依赖单一板栗产业,面临抗风险能力不足的问题。单一产业结构容易在自然灾害、市场需求波动时,给村民收入带来不确定。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柜门关村也在积极探索产业多元化发展路径。村委会通过举办板栗文化节,吸引游客参与板栗采摘体验,并利用电商平台与网络直播销售板栗,尝试将农业与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相结合,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5.3 技术和人才匮乏

农村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与人才的支持,但襄阳市部分地区在技术推广和人才引进方面还存在较大不足,制约了产业发展和升级。以枣阳市为例,尽管枣阳市在葡萄种植和加工方面有着悠久历史,但由于缺乏现代化农业技术推广,部分农户仍然依赖传统的种植和管理方式,导致葡萄的产量和品质不稳定。此外,年轻劳动力外流严重,技术人才的缺乏影响了整个产业的升级和持续发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