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然联结的景观设计策略研究
作者: 孙萌萌 李东升
摘 要:当下,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全球共识。它不仅关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此背景下,从人与自然关系角度出发,分析自然联结及相关概念,总结自然联结在景观设计中的作用,深入探讨将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联结融入景观设计的深远意义,提出以下基于自然联结的景观空间设计策略:运用自然元素、强调自然的直接体验、营造自然空间、搭建参与式景观等,以利于构建人与自然双向受益的景观,也为其他景观空间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自然联结;景观设计;亲生物设计;自然教育;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TU985.12;X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8-99-5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8.023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不仅关系到自然界,还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质量。2005年,LOUV[1]提出“自然缺失症”,总结了人与自然关系缺失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学者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景观空间作为居民与自然直接接触的重要空间环境,是构建人与自然关系联结的重要途径。因此,基于自然联结理念对景观空间进行设计很有必要。一方面,可以加强人们对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关系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个体与自然的连接,提高个体幸福感[2]。基于此,研究将自然联结理念应用于景观空间设计。这不仅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还能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1 自然联结及相关概念
MAYER等[3]在2004年提出了“自然联结性”概念,即个体在情感和经验上感到与自然联系在一起,归属于自然的程度。也就是说,自然联结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关系,即个体在情感和体验层面与自然的联结,表现出在自然环境中的同一感,喜欢亲近自然。自然联结根据稳定程度和测量方式不同,分为主观自然联结和客观自然联结。表1统计了不同研究者提出的自然联结性相关测量量表,显示了不同的测量方式。其中,主观自然联结指的是个体对自然的情感、体验和认知,客观自然联结是指个体与自然的直接接触或在环境中的感知。国内学者李一茗等[4]提出自然联结包含个体对人与自然一体化的认同,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联结,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质量。
基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社会心理学家ERICH在1964年首次提出了亲生物性(biophilia)的概念,指人类会被有生命的事物吸引,产生一种不自觉的心理痴迷[5]。亲生物性概念的提出,也促进了亲生物设计策略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2008年,KELLERT等[6]学者的研究推动了亲生物理念在建筑领域的发展和应用。2014年,BROWNING等[7]提出了亲生物设计模式。2015年,KELLERT[8]又提出了24项亲生物设计策略。表2梳理了BROWNING和KELLERT的亲生物设计策略,可以看出亲生物设计连接了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为构建自然联结的环境提供了启发。因此,亲生物设计作为一种设计理念,强调在设计中强化建筑与环境的联系,这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构建提供了可行路径。
自然教育是指把自然界的自然产物用作教学的内容、材料及工具,参与者在大自然中体验、学习自然界事物、现象及过程[9]。自然教育不仅可以提升人类个体认知水平,还能增强个体与自然的联系,最终实现人类对自然的情感共鸣。在自然环境中的学习和体验,可以促进个体全面发展,培养观察力和探索精神,提高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在大自然的体验过程中,人类个体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学习并获得启发,从而更加亲近自然、保护自然,达到自然教育的目的。
图1显示了自然联结、亲生物设计和自然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景观设计中,运用自然联结设计策略能促进人与自然的联结,在自然联结的过程中实现自然教育,通过自然教育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促进亲生物设计的推广和应用。目前,基于自然联结理念的景观设计研究较少,但将自然联结理念融入景观设计能够为城市规划提供新思路。
2 自然联结在景观设计中的作用
相关研究表明,当人们更多地接触自然时,便会更愿意保护自然,更加亲近社会[10]。景观空间作为构建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空间环境,为人与自然亲密接触提供了空间。基于自然联结理念的景观空间设计,在改善个体认知功能、促进心理健康、提高环保意识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2.1 改善认知功能
自然联结有助于提高个体注意力,BERMAN等[11]研究发现,在公园散步或观看自然风景图片都可以提高个体的认知表现。除了能改善注意力,试验研究表明,在自然环境中人们有更好的创造力表现[12]。HOLDEN和MERCER通过对研究对象学习环境变化的观察,发现在自然环境中学生们的学习效果优于人工环境,表明自然环境有助于提高记忆力。
2.2 促进心理健康
郑文娟等[13]研究发现,环境行为对儿童幸福感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产生的自然联结能够为儿童带来幸福感。幸福感是心理健康的表现特征,两者又存在相互作用;与自然产生越多的接触,越有助于提升个体幸福感,有利于心理健康,而健康的心理状态又进一步强化个体幸福感。很多研究证明了自然联结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紧密关系和相互作用,尤其是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加强青少年与自然的接触,有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
2.3 提高环保意识
相关研究将自然联结运用于生态文明教育,并分析了自然联结、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的关系。CLAYTON[14]研究发现,自然联结、环境保护态度是促进儿童环境行为的早期行为,环保行为和自然联结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自然联结有利于环保意识的形成,而环保意识的形成又作用于自然联结。因此,在景观设计中融入自然联结理念,可以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
3 基于自然联结的景观设计策略
3.1 运用自然元素
在亲生物设计理念中,自然元素扮演着重要角色。这就要求设计者在构思景观绿色空间时,要全面考量,既要符合现代审美,又能使居民享受大自然的美好。设计者通过融入多样化的自然元素,使景观空间展现出丰富多彩的自然变化,可以营造出多元化、多层次的绿色场所,提供丰富的空间体验,进而加深人与自然的联系和亲密接触。
3.2 强调自然的直接体验
设计者一般通过标志牌或道路引导人们进入不同的自然体验区域,以增加人们与景观空间的互动,增强体验感。因此,设计者应合理布局自然元素。在道路设计方面,可通过道路地面材质的变化来吸引视线,在道路铺设中巧妙地融入砾石、草地或游戏沙池等元素,让人们在与自然元素的互动中,深化同自然环境的联系,如图2。在植物配置方面,优选芳香植物进行搭配。芳香植物以能其独特的香气能提升人们对自然的感知力[15]。在视觉营造方面,可在景观空间的主要入口和次要入口,选择色彩鲜艳、饱和度高的花卉进行种植,形成鲜明的视觉效果,如图3。在听觉营造方面,可在空间中设置声景来强化自然界的声音。例如,模拟天井建筑搭建“雨井”;根据不同地形种植相应的植物,让各种植物在不同天气条件下产生不同的声音,组合形成天然的声音,从而营造宜人的景观空间。
景观空间中的自然生态变化能持续对人产生刺激。采取种植季节性绿植、调整地形起伏变化等措施构建景观空间,不仅可以为鸟类、昆虫等生物提供栖息地,还能调动居民更多地深入自然,有助于其环保意识、审美水平的提升。总之,调动感官参与互动是通过刺激个体的感官来引发个体对外部环境的感知和回应,通过接触不同的自然元素加深个体体验,引发积极的感官反应,有助于加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提高人们对自然的情感认知。
3.3 营造自然空间
3.3.1 设计多样化功能分区
景观空间中的分区是指根据不同功能划分的区域,注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各功能分区之间相互独立,又与整体环境有机统一。目前,自然类型的景观空间对空间的划分过于单一,主要包括戏水区、健身区、休息区、草坪活动区等,缺乏对不同群体需求的考量。因此,设计者要考虑不同群体的实际需求,为各个年龄段人群提供休闲娱乐的自然空间。设计者要营造出与动植物串联的具有探险、互动、休息、教育、探索或漫步等功能的空间,如在由植物营造的开放空间或半开放空间中设计丛林探险空间,在有鸟类、昆虫的空间设计生境探索区等,让人们在亲身体验中产生对自然的关注。此外,应设计儿童与自然深度接触的专区,以激发儿童对自然的探索,增强儿童融入自然环境的主动性,进而建立与自然的联结。
3.3.2 利用自然元素
鼓励人们共同参与自然保护行动是提高环保工作成效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开展自然植物认领区建设、本土植物培育、儿童自然教育和地方文化传承等活动,激发人们的生态保护行动力。这些活动不仅能改善生态环境,还能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拉近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营造舒适的景观空间小气候,可以增强自然景观空间的吸引力,增加人们进入自然景观空间和接触自然的意愿。
3.3.3 设置边界分隔
在景观空间中,不同的功能分区通过设置边界进行分隔得以实现。设计者可以通过改变路面铺装纹理或道路的曲直来形成分区。在形状选择上要以能够从自然界中观察到的形态和轮廓为主,可以通过河岸、道路形成空间分隔(如图4),也可以通过护栏、树篱或植物组团进行空间分隔(如图5),或通过立体绿化进行分隔形成自然过渡。这也是“庇护所”理论在亲近自然设计中的具体应用,达到延伸景观的效果。
3.4 搭建参与式景观
参与式景观是指将使用者的参与和互动作为景观设计的核心,使景观不再作为简单的观赏对象,而是成为人们可以积极参与、塑造和创造的一部分。搭建参与性与特色性相结合的景观节点,以高参与度的艺术装置为媒介,可以增加使用者对自然的体验感;在与自然互动的过程中,可以进行自然知识科普和环境保护教育,激发使用者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愿,促进人与自然的联结。将参与式景观作为媒介,可以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鲜明的景观空间主题能够吸引更多人群,如恐龙主题公园、宠物主题公园等,更能吸引年轻群体进行游玩,加强与自然接触,提高自然联结的程度。这种参与不仅能加深参与者对景观空间的感知度,而且能提高使用者的归属感,加强对景观空间的认同和共情。
4 结束语
在景观空间设计中引入自然联结理念,是以人与自然联结为核心目的,实现人与自然关系重建的重要途径。基于自然联结理念,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置于景观空间设计的核心,能更好地对各个景观要素进行有机组合,从而加深人与自然的接触,促进自然联结,有利于人与自然双向受益。
参考文献:
[1]LOUV R.Last child in the woods:saving our children from Nature-Deficit disorder[M].London:Algonquin Books.2008.
[2]郑文娟,黄旭日,包战雄,等.自然接触对城市居民亲环境行为的影响机制:基于自然联结的中介效应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40(3):140-148.
[3]MAYER F S,FRANTZ C M.The connectedness to nature scale: a measure of individuals’ feeling in community with nature[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04,24(4):503-515.
[4]李一茗,黎坚,伍芳辉.自然联结的概念、功能与促进[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8,34(1):1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