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人才振兴路径探究
作者: 曹然0 引言
乡村振兴是基于中国国情和实际,实现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战略。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基石,乡村人才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然而,当前乡村人才振兴仍面临结构性失衡、内生动力不足、协同机制缺失等现实困境,亟须通过理论与实践创新破解难题。
小岗村作为“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以“敢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闻名,在乡村振兴中,通过制度赋权、文化重构与组织革新,探索出一条以人才为核心驱动力的发展路径,为破解乡村人才困境提供了小岗样板。
1乡村人才振兴研究现状
乡村人才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受到学界广泛关注,众多研究成果为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支撑。
针对乡村人才振兴面临的困境,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剖析。乡村人才振兴存在多方面困境[1],表现出人才结构失衡、发展空间不足、回引人才动力不足、热情消退及留才机制失效等问题2]。关于实现乡村人才振兴的路径,多从本土人才培育和外来人才引进两个角度考虑,存在培育造就乡土人才和吸引城市人才两条路径3,实现以农民主体性为依托的内生机制和以城乡融合发展为载体的外源机制有机融合[4]。此外,有学者发现农村产业与人才的良性互动是人才振兴的基本逻辑[5]。
思想文化与教育在乡村人才振兴中作用重大。发挥独特地方精神文化的作用,例如,将延安精神融入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提炼其精神因子融入培养过程;潘光旦乡土教育思想为乡村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提供理论依据;主张推行新乡贤治理;乡村教育应构建多元互补人才系统。从宏观战略协同看,乡村人才振兴与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紧密相连,存在价值、系统、功能、发展等多维度耦合关系[8]。
总体而言,现有研究从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性、困境及路径等多方面展开深入探讨,为后续研究和实践提供了丰富的参考。然而,现有研究多聚焦宏观政策或单一维度,缺乏对典型案例的深度剖析与多要素协同机制的动态解构。研究以小岗村为对象,基于田野调查,探究其人才振兴的“三维经验模式”,揭示制度、文化、组织三者的耦合逻辑,旨在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路径参考。
2小岗村人才振兴的三维实践模式
2.1制度落地,构建“政策一产业一服务"生态链
小岗村积极响应并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全面落实《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明晰土地产权关系,稳定农户土地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促进土地要素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农民以土地入股、流转等形式,将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实现规模化经营,这不仅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还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吸引了农业企业和专业人才的入驻,他们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农业产业升级,为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空间,释放出巨大的制度改革红利。
坚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政策,立足本地资源优势,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建成凤阳小岗现代农业产业园,形成生态农业、精深加工与文旅融合三大核心板块,形成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的格局。这种产业集群模式,一方面,通过完善的产业链条创造了大量多样化的就业岗位,涵盖农业生产、加工制造、旅游服务等多个领域,满足不同专业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产业集聚产生的规模效应和外部性,使得企业在共享基础设施、劳动力资源和市场信息等方面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进而提升对人才的吸引力。
为吸引外出人才返乡创业,小岗村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税收减免、创业补贴、金融支持等,降低人才返乡创业的门槛和风险。同时,坚持“招才引智”,小岗村搭建了“本土人才选育平台、外出人才回流平台、社会人才招引平台、校地共建共享平台”,为人才提供支持。
2.2文化重构,激活内生性发展动力
小岗村挖掘和弘扬其独特历史记忆和“大包干"精神,通过开展文化活动、建设纪念馆等方式,将改革精神深度融入乡村治理与产业创新。鼓励人才尝试新的经营模式和技术,激发村民积极参与乡村治理,稳固人才与乡村的情感联系。小岗村不仅保留本土特色,还通过包容性文化政策,促使外来人才融人当地社会,形成“新乡民”身份认同,促进人才扎根。
数字化推动文化产业升级与人才汇聚。通过数字化赋能传统技艺传承推动文旅、电商等新兴产业发展,吸引了文化创意、旅游管理、电商运营等多领域的人才,为不同专业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多样化的就业岗位。
2.3组织革新,构建多元协同治理网络
小岗村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选拔培养“能人"参与村庄治理。一是通过“内部选”“外部引"“上级派”等方式选优配强村党委班子。二是挖掘本村的“王专家”“田秀才”,同时,吸引人才返乡,并招揽外来贤才。三是成立博士工作站作为小岗村的地方智库,让其发挥招贤纳士平台、重大决策顾问、基层治理助手、乡村振兴参谋和对外宣传窗口等作用,多元人才协同发力,全面推动小岗村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小岗村发挥集体经济的桥梁纽带功能。其一,小岗村创新发展有限公司在吸引外部资源和推动产业升级方面成效显著。通过市场化招商机制主动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吸引外部企业入驻小岗村。外部企业的到来,不仅为小岗村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还吸引了多领域的专业人才。同时,小岗村创新发展有限公司通过整合集体资源,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打造了涵盖农业、旅游等多领域的综合发展平台整合集体资源,挖掘乡村特色,打造涵盖农业、旅游等多领域的发展平台,吸引外部人才将先进理念和技术引入小岗村,促进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其二,小岗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则在培育本土人才和强化人才与乡村联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合作社通过组织各类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培训,帮助本土人才提升技能,培养了一批产业带头人。同时,合作社凭借自身运营项目,创造大量就业岗位,让本土人才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切实留住人才。合作社还利用集体经济收入,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1908.pd原版全文
小岗村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构建校地合作长效机制,为人才振兴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小岗村设立实践基地和科研工作站,派遣专家学者定期到小岗村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同时,小岗村为高校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在此过程中增强对高校毕业生吸引力,为乡村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实现了校地双方的互利共赢。
3小岗经验的协同逻辑与机理分析
3.1制度赋权与利益联结机制
制度赋权是小岗村人才振兴的重要基础,其中土地确权证书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落实土地确权和产业扶持政策,将人才、农户、企业等各方主体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户通过流转土地获得租金收入,实现了土地资源的财产价值;新农人、农业企业等通过获得土地经营权,实现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村集体通过收取一定比例的土地流转管理费,用于乡村公共事业建设和对人才的服务支持,促进了乡村的整体发展。
在产业发展方面,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了多种合作模式,如订单农业、股份合作等,进一步强化了利益联结。企业为农户提供生产资料、技术指导和产品销售渠道,保障了农户的生产收益;农户按要求生产,为企业提供稳定的原材料供应,降低了企业的采购成本和生产风险。这种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使得各方在乡村发展中互利共赢,为人才扎根乡村、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支撑。
3.2文化资本转化机制
“大包干精神"作为小岗村独特的文化符号,其中蕴含的敢为人先、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价值观念,推动传统精神向创新创业动能转化。此外,运用乡村的社会关系网络和人情网络,充分发挥“亲情、乡情、友情"的情感纽带作用和“血缘、地缘、业缘"的社会联结功能4,促进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转化。
在数字化时代,小岗村的非遗传承人借助直播带货等手段,实现了“技艺一产品一品牌”的三级跳。传统技艺的文化内涵为产品赋予独特魅力,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现了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的有效转化,为人才发展创造了更多机会。文旅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他们不仅是乡村文旅产业升级的推动者,也是乡村文旅资源挖掘、传承与创新的推进者[9]。
3.3组织韧性培育机制
小岗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在面对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等挑战时,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党支部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整合各方资源,带领合作社成员共同应对困难。同时,通过加强内部管理、拓展市场渠道等方式,不断提升合作社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为乡村人才提供了稳定的发展平台,培育了组织韧性。
小岗村党支部、合作社、企业、高校协调,各主体共同构成人才发展架构。党支部发挥政治引领和政策引导作用,利用政策扶持吸引人才。同时,小岗村商会等组织积极协调各方资源,为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高校参与农业科研项目和技术指导工作,解决技术难题,同时也为小岗村培养了一批本土技术人才。这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引育体系,避免因单一主体资源问题导致人才发展受阻,使得人才能够在一个相对稳定、具有抗风险能力的组织环境中发挥作用,推动乡村产业持续发展。
4乡村人才振兴的路径优化与实践启示
4.1差异化实施策略
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与科技优势的农村地区,应重点聚焦数字人才的吸引与培育。利用大数据精准分析乡村产业优势与市场需求,引导数字人才围绕特色农产品、乡村旅游等资源进行数字化开发与运营。在培育本土数字人才上,当地政府与企业可联合打造数字人才实训基地,引入高校、科研机构的优质资源,开展定制化培训课程,为数字产业源源不断地输送适配人才。
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基础有限的农村地区,在人才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地方政府应设立专项创业扶持资金,为返乡农民工、大学生村官、退伍军人等有志于投身乡村振兴的群体提供创业启动资金、贴息贷款等支持。在就业保障方面,通过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就业困难人员,确保有就业意愿的劳动力都能实现就近就业。此外,加大对乡村教育、医疗等基础民生领域的投人,改善乡村生活环境,让人才能够安心扎根,为乡村振兴积蓄发展力量。
4.2 制度优化建议
借鉴小岗村的人才评价标准,构建“人才银行”信用体系。将人才的知识、技能、项目经验等量化存储,建立个人人才信用档案。企业、社会组织可依据信用等级精准筛选适配人才,实现人才资源的高效配置。同时,可进一步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定期对人才信用进行动态更新,激励人才持续提升自身素质,营造良性的人才发展生态。
从小岗村的校地合作经验出发,实行“候鸟型专家"共享机制。针对中西部地区以及乡村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与东部发达地区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邀请专家学者利用寒暑假等闲暇时间,定期前往帮扶地区开展技术指导、项目合作。当地政府和企业为“候鸟型专家”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与科研条件,实现资源的跨区域流动共享。
通过法律条文明确乡村人才的权利与义务,规定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在乡村人才引育、使用、留用等环节中的职责,确保乡村人才工作的规范运行。立法内容应关注人才补贴发放、职称评定、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等诸多与人才切身利益相关的事项,切实解决乡村人才的后顾之忧。
4.3 风险防控机制
在乡村人才振兴过程中,要警惕“样板工程"的路径依赖。各地应充分认识到自身独特的地理、经济、文化等条件差异,避免盲目照搬小岗村模式。政府部门需建立动态政策评估机制,定期对人才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调研分析,根据反馈及时调整优化政策内容。鼓励地方自主创新,确保人才工作与本地发展实际紧密契合。
随着人才涌入乡村以及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要防范文化异化风险。一方面,在乡村建设、产业发展过程中,尊重本地的传统文化习俗、建筑风格等,保留乡村的“原汁原味”。另一方面,鼓励人才在传承基础上进行创新,引入现代文化理念与表现形式,如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创产品、举办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活动等,让乡村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实现文化传承与人才发展的双赢局面。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1908.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