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高职院校赋能区域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翟青

0 引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一2027年)》,为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明确的行动指南,强调要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力量,能够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区域高职院校在防止返贫、推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其先天性跨界优势对防正和减少返贫具有重要作用

地处杭州市富阳区的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主动服务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战略,扎根践行“一校服务一县区"的发展理念,成立杭州乡村振兴学院,实施“人才培养、政策研究、示范建设”的“三位一体"建设路径,为区域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实践经验,打造了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区域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样板。

1区域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内生逻辑:办学职能与自身发展需求

区域高职院校首先是高职院校,其次是区域,既具有高职院校的共性特征,也具有区域的个性特征。所谓的内生逻辑,是区域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内驱力,其逻辑起点源于区域高职院校自身对履行办学职能和发展的需求。

1.1高职院校办学职能的共性特征,使服务乡村振兴成为必然

从共性上来看,高职院校的办学职能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及国际交流合作5个方面2。这些职能规定了区域高职院校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从人才培养职能上而言,区域高职院校是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其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与乡村产业振兴需求高度契合[3]。区域高职院校作为区域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主要为区域培养人才,这既是高职院校的职能驱动,也是职业教育法赋予区域高职院校的责任。高职院校需要为乡村振兴提供各类专业人才,如懂农业、爱农村的“三农”人才,以解决乡村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从科学研究职能上而言,区域高职院校可以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科技支持,推动乡村产业升级和优化发展[4]。而社会服务职能,则通过为区域农民开设培训班、开展科技农技推广服务、开展师生“三下乡”活动,以及参与乡村风貌提升工程等,提升农民的内在素质和乡村整体风貌。此外,区域高职院校还可以利用自身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职能,助力乡村文化建设,重塑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文化。

1.2区域高职院校区域的个性特征,使服务乡村振兴成为情怀

区域高职院校区域的个性特征,就体现在区域二字上,既代表了地缘贴近乡村、发展依赖地方,也意味着办学面向地方。区域高职院校与区域的这种特殊关系和长久而深刻的交流互动,使区域高职院校对区域产生了归属感、依赖感和交融感,也使区域对区域高职院校具有了特别的意义和情怀[5]。首先,区域高职院校大多分布在中小城市,与乡村距离较近,具有先天的地域优势和情感基础,能够更好地了解乡村需求。其次,区域高职院校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其发展依赖区域经济社会的支持,因此必须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服务乡村振兴。最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主要面向地方,乡村作为地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服务的重要对象。同时,地方为区域高职院校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广袤的天地,能够推动区域高职院校在服务区域中形成特色和优势。

2区域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举措

2.1加强涉农教育意识

近年来,高职院校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积极探索加强涉农教育意识的有效路径。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师资建设、校园文化和校企合作等多方面的实践,形成了多种可借鉴的模式和经验。在课堂教学与课程体系建设方面,高职院校开设涉农通识课程,将涉农教育纳人必修课程体系。例如,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开设了“现代农业概论"等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农业农村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势。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改革课程体系,增加了“畜牧养殖技术"等实践教学模块,提升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此外,一些院校打破学科壁垒,开展跨学科课程融合。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智慧农业”等课程,培养复合型“新农人”,以适应现代农业多元化的需求。

2.2 教学与生产实践结合

在实践活动与实践教学方面,高职院校通过“送教下乡"和“田间课堂"模式,将教学与农业生产实践相结合。例如,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田间课堂"活动,为农民提供了实用技术培训,提升了农民的技能水平。湖南某高职院校组织学生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深人乡村开展农业调研和技术推广,增强学生服务“三农”的责任感。

2.3注重双师队伍建设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高职院校通过培养双师型教师,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例如,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引进和培养一批既懂农业技术又具备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深入乡村一线,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眉山职业技术学院选派教师到乡村挂职,担任科技特派员,增强教师对乡村产业的了解,提升其服务“三农”的能力。

2.4农耕文化进入高职校园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高职院校通过举办涉农主题活动,营造浓厚的涉农教育氛围。例如,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定期举办“三农”文化节,开展农业知识竞赛等活动,提升学生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和兴趣。此外,多所高职院校在校园内都设立了乡村振兴宣传专栏,展示乡村振兴政策和学生实践案例,增强学生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知。

2.5涉农企业参与人才培养

在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方面,高职院校通过引企入校和校企合作,让学生了解乡村产业需求,增强其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例如,湖南某高职院校与当地农业企业合作,开设“乡村振兴订单班”,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师资建设、校园文化和校企合作等多方面的措施,高职院校有效增强了学生的涉农教育意识,培养出更多适应乡村振兴需求的高素质“新农人”。这些做法和模式为其他高职院校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1910.pd原版全文

2.6强化专业与乡村产业融合

高职院校应根据乡村振兴产业的实际需求,优化课程体系,实现以产引教、以产定教、以产改教、以产促教。例如,南阳农业职业学院结合当地特色农业产业,与淅川县共建“林果协同创新中心”“高山林下生态散养柴鸡"等项目,通过项目建设赋能乡村振兴。此外,高职院校需要聚焦不同乡村的实际需求,锁定自身专业优势,靶向解决乡村发展的难点问题。

2.7建立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激发持续服务动力

为确保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长效性,应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首先,将服务乡村振兴纳人学校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确保服务乡村振兴成为学校办学的重要使命。其次,通过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提升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例如,政府应为高职院校提供专项经费支持,完善政策顶层设计,引导多主体协同参与乡村振兴。最后,设立奖励机制,表彰在乡村振兴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和项目团队,激发师生的参与热情,形成服务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

采取以上措施,区域高职院校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教育优势,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技术和智力支持,助力乡村实现全面振兴。

3赋能“富"字号产业发展,服务乡村振兴:区域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3.1 实践探索

3.1.1校地联建共建,机制创新推动共富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与富阳区人民政府共建“乡村振兴学院”,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杭州乡村振兴学院”,同时与杭州市决策咨询部门共建“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围绕人才培养、政策研究、示范建设等方面开展了系统性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以“三位一体"为核心的区域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在此过程中,学校创新了政行企校多维协同机制,推动产教融合,精确对接乡村振兴需求,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助力区域实现共富,并为打造“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样板区贡献了力量。

3.1.2 组建专家团队,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学院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组建了一支跨学科“乡村共富”专家团队,成员包括全国高校教学名师、国家“万人计划”人选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等一批学术精英。该团队与政、行、企、校等领域的资深专家共同成立了“乡村振兴学院理事会”,为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和决策提供智力支持。专家团队深入富阳区乡村,开展实地调研,协助解决当地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例如,在富阳区的常安镇和洞桥镇,杭州科技职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师生团队开展了“点对点”项目服务,成功完成了“富春山居图”围墙绘制、茶叶包装设计等项目;旅游学院师生团队为当地旅游产业提供了包括旅游线路、讲解词设计在内的多项服务,推动了当地文旅产业的快速发展。

3.1.3 创新服务模式,助力传统产业转型

结合富阳区乡村传统产业发展需求,学院通过技术赋能推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一方面,学校组织专业师生深入乡村,调研富阳龙门油面筋、拔山茶等特色产业,联合企业共同制定生产标准,解决了产品质量不稳定和缺乏标准化的问题;另一方面,学校助力当地企业注册商标、设计品牌标志、申请地理标志和有机认证,成功打造了多个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此外,学院还通过电子商务、新媒体等领域的专业优势,帮助农民拓宽销售渠道,如通过直播培训、搭建电商平台等方式,提升产品销量,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增长。

3.1.4搭建产教融合平台,培养乡村人才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成立了全国首个公益性产教融合平台一阿里橙点同学数字经济产业学院。双方通过共同制定专业标准、组建师资团队、开发实践项目等方式,实施“九共同"联合培养模式,为乡村传统产业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同时,学院还通过组织“山海协作·万人共播”直播挑战赛等活动,助力山区及海岛县销售农产品,推广“浙里汇”助农品牌,推动区域乡村振兴进程。学院与富阳区多个村镇联合打造政校电商联盟、乡村新零售示范点、短视频拍摄基地等,提供直播技术指导和培训,推动乡村产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

3.1.5 开展技术培训服务,提升乡村人才素质

学院围绕富阳区优势农业产业,开设了30多个主题、180门课程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班,采用“课堂教学 + 现场教学 + 线上学习”的灵活模式,全面提升乡村人才的素质。通过培训,学校培养了一批具有文化素养、技术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为了确保培训效果的持续性,学院为每个培训班设立了后期跟踪帮扶微信群,并组织专门的帮扶工作室,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持和帮助。

3.1.6推动乡村文化传承,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在推动乡村文化传承方面,学院积极参与富阳区传统美食和技艺的梳理与挖掘工作,联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定职业能力考核标准。例如,学院帮助富阳竹纸、新登烧饼等传统技艺制定专业化的职业能力考核规范,有力促进了这些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同时,学院通过开展“山海协作·万人共播"直播挑战赛等活动,将富阳区的地方文化产品推广至更广泛的市场,提升了乡村文化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3.2学院赋能乡村振兴的成效

3.2.1 乡村产业转型升级

在学院的技术支持下,富阳区多个乡村特色产业实现了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营和数字化营销。例如,拔山村茶农的收入同比增长了 23.6% ,实现了从单一卖茶青到销售品牌茶的转型;龙门油面筋在完成标准化生产后,市场销售渠道大幅拓展,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此外,学院还助力富阳区“竹纸”和“东坞山豆腐皮"两大非遗工坊入选省级传统工艺工作站名单,为当地特色产业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有力支撑。

3.2.2 乡村人才队伍建设

学院通过“乡村共富”专家团队建设,构建了近30个现场教学基地,开设了内涵丰富的乡村共富“金课"体系,累计开展线上线下培训200余场,培训农民10000余人次。培训项目的实施提升了农民的生产经营水平与就业创业能力,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人才引擎”。此外,学院还通过“人才回巢”工程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回流乡村,推动了乡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1910.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