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体系下城乡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作者: 程梦杰0 引言
国土空间规划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科学配置与高效运用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城乡一体化发展致力于加强城乡经济联系,促进社会融合与生态协同发展,以构建更为和谐、高效的国土空间结构。因此,在国王空间框架下探索城乡融合发展的新策略,需全面权衡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因素,创新城乡发展模式,优化城乡空间结构,促进形成城乡融合、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1国土空间体系下城乡融合发展意义
1.1优化城乡资源要素配置,激活发展潜能
现阶段,城乡融合促进了人才、资本、技术等资源要素的双向互动。一方面,城市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及丰富资金向乡村流动,为乡村产业的蓬勃发展增添了新动力,促进了乡村产业结构的多样化,增强了乡村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乡村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文化资源和充沛的劳动力资源,为城市的发展开拓了新的领域和增添了新动力。这种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得城乡资源要素各尽其能,效能得到充分发挥,为城乡经济的协同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激发了更大的发展潜力。
1.2协调城乡空间用地布局,推动均衡发展
城乡土地利用与空间布局是国土规划的关键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城乡空间发展呈现出不均衡的态势,城市空间持续扩张,而乡村空间发展则相对缓慢。城乡融合发展强调城乡空间布局的整体规划,根据城乡各自的功能特性和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地进行土地规划利用。在城市区域,要合理规划工业用地、住宅用地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提升土地利用的效率和效益,减轻城市发展面临的压力。在乡村地区,则需优化农业用地和农村建设用地的布局,保护好耕地和生态环境,促进乡村空间的集约高效利用[1]。通过城乡空间用地布局的统筹协调,实现城乡空间的有机融合和互补性发展,逐步缩小城乡空间发展的差距,推动城乡的均衡协调发展,构建起和谐统一的国土空间发展格局。
1.3实现城乡互利共赢,奠定长远发展根基
城乡融合发展为城市和乡村带来了多方面积极影响。就城市而言,乡村庞大的市场和丰富的资源为城市产业的升级转型提供了新的契机。乡村旅游业、特色农产品产业的发展,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多元化的休闲消费选择,还有力地促进了城市服务业的繁荣。此外,乡村的生态资源也为城市生态建设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支撑。而对于乡村来说,城市所发挥的辐射带动作用尤为突出。城市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不断流入乡村,有力推动了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公共服务的提升以及产业的现代化进程。城乡融合使得城市和乡村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相互促进,为城乡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奠定了牢固基础。
2国土空间体系下城乡融合发展路径
2.1构建城乡资源流转对接平台
在当前国土空间体系全面深化的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已成为促进区域协调与平衡发展的有效途径。长期以来,城乡资源分配存在显著不均衡的问题,城市资源过度集中,而农村则面临资源闲置与浪费的双重问题,城乡之间的对立关系制约着城乡融合发展进程的推进2。鉴于此,建立城乡资源流转对接机制,成为破解资源配置难题的重要举措。在有发展条件的区域,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构建功能全面的线上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对城乡土地资源(涵盖农村空闲宅基地、擢荒土地及城市存量建设用地)资金资源(包括城市金融机构的可贷资本、农村小额信贷需求等)和技术资源(涉及城市高新技术成果、农村特色农业技术等)进行全面、动态的梳理与整合。同时,在城乡之间选取适当位置设立线下实体服务站,为资源供需双方搭建面对面沟通、协商的平台。制订包含资源评估标准、交易操作流程、合同范本等在内的详尽交易规范,明确各类资源的定价原则及权益分配机制。监管部门须确立严格的市场准入与退出制度,对资源流转中的违法违规行为予以严厉惩处,确保每一笔资源交易均合法有效。例如,在有旅游资源的地区,针对景区周边农村的闲置房屋,可通过对接平台精准匹配城市中有意发展民宿、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或个人,采取租赁、入股等方式盘活闲置房屋,实现乡村闲置资源再利用,进而推动乡村资源的合理流动与高效配置。
2.2推行城乡规划协同编制流程
城乡规划作为引领城乡发展的蓝图,其协同编制对于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城乡接合部作为连接城市与乡村的桥梁地带,融合了城市与乡村的双重特性,是城乡矛盾凸显的焦点区域,也是实现城乡协同发展的核心区域。因此,城乡规划的协同编制应将该区域作为重点关注对象。在规划筹备阶段,应组建跨学科专家小组,深入城乡接合部开展实地考察,收集人口结构、土地使用情况、产业发展现状、生态环境状况等基础信息,并借助空间分析技术,对该区域的发展潜能及制约因素进行全面评估。以问题为导向,系统梳理城乡接合部在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存在的衔接问题。
在编制实施过程中,应打破以往城乡规划各自进行规划的局面,采用统一的技术准则与规范体系,将城市规划与乡村规划的编制内容有机融合。以交通规划为例,应统筹规划城乡道路网络,着力构建连接城乡的快速通道和公共交通网络,确保城乡交通顺畅衔接。在产业布局上,应依据城乡接合部的地理优势与资源条件,打造城乡产业融合发展走廊,引导城市产业有序向农村转移,同时促进农村特色产业与城市第二、第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
此外,应建立健全城乡规划协同决策体系,邀请城乡居民代表参与规划编制全过程,通过召开听证会、开展民意调查等多种方式广泛听取民意,确保规划方案切实符合城乡居民的实际需求。同时,要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建立动态监测与评估机制,及时调整优化规划方案,确保城乡规划协同编制工作能够得到有效落实。
2.3建立城乡产业互补联动模式
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城乡产业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城市产业倾向于高端化、现代化路径,而农村产业则多停留在传统、粗放式的发展模式。构建城乡产业互补联动机制,成为缩小城乡经济鸿沟、促进协同发展的必由之路[3]。一方面,应深入实施城乡产业调查研究,依据城乡的资源条件与地理区位优势,精准选择城乡的主导产业,准确确定城乡功能定位。例如,城市可充分利用其人才、技术、资金等优势,聚焦于发展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如金融、科技研发、商务会展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智能科技、生物医药、清洁能源等)。农村则可依托其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农耕文明和生态优势,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如特色果品、有机蔬菜、中药材种植等)、农产品深加工(包括粮食精加工、肉类制品加工、果蔬保鲜与深加工等)及乡村旅游(如田园休闲综合体、民俗风情村、生态观光园等)。另一方面,要加强城乡产业间的产业链延伸与对接融合。城市企业向农村延伸产业链上游,建立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为农村提供技术、资金支持,推动农产品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农村产业则应向城市拓展产业链下游,通过与城市物流企业、电商平台等合作,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将特色农产品引入城市消费市场。同时,城市的科技资源、金融服务、营销策略等应向农村产业渗透融合,助力农村产业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1913.pd原版全文
政府应出台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如税收减免、财政补助、土地优惠等,引导城市企业与农村产业开展深度协作,鼓励企业在农村投资兴建产业项目,促进农村产业升级转型[4]。此外,通过打造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吸引城市企业与农村产业集聚发展,实现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的共享与互补融合,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集群,提升城乡产业的整体竞争实力。
2.4打造城乡公共服务共享机制
长期以来,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明显,农村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方面的供给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和发展机遇的获取。构建城乡公共服务共享体系,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增进社会公平的关键环节。
在教育领域,应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优化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如新建教学楼、实验场所、图书阅览室等,并配备先进的教学设备和信息化资源。实施城乡教师交流轮岗机制,城市学校应定期派遣骨干教师赴农村学校支教,进行教学指导和师资培训,同时也应增加农村学校教师到城市学校跟岗学习的机会,进而提升教学能力。推动城乡学校结对合作,利用远程教学、同步课堂等信息化手段,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使农村学生也能享受到城市优质教育课程[5]。
在医疗方面,要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或扩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并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和药品。建立城乡医疗协作联合体,以城市三级甲等医院为引领,联合周边农村卫生院,构建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网络。城市医院应定期安排专家到农村卫生院坐诊、查房、实施手术,为农村患者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同时,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人员的培训,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开展医学知识讲座和临床技能培训,提升农村医疗服务能力。此外,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实现公共卫生资源的共享。
在文化领域,应增加对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建设农村文化大厅、农家书屋、文化休闲广场等文化活动场所。整合城乡文化资源,搭建城乡文化资源共享平台,利用数字化技术,将城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的优质文化资源推送至农村。开展城乡文化交流互动活动,组织城市文艺团体赴农村演出,鼓励农村文化团队到城市展示特色文化,丰富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3结束语
进入新时期,国土空间体系下的城乡融合发展,是顺应时代发展需求、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举措。基于国土空间体系下的城乡融合发展,突破传统城乡二元结构局限,以空间优化、资源整合、产业协同及服务共享为手段,为城乡发展注入新活力。这不仅是对区域协调发展理念的深入践行,更是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通过不断探索与完善城乡融合发展路径,构建更为均衡、高效、和谐的国土空间格局,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黄薇.健全城市规划体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N」.中国自然资源报,2024-08-08(3).
[2]唐玉.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24(12):65-67.
[3]叶勇,朱晶晶.区级国土空间规划中交通规划的转型与实践:以襄阳市樊城区为例[J].交通企业管理,2023,38(3):84-86.
[4]戈大专,孙攀,汤礼莎,等.国土空间规划支撑城乡融合发展的逻辑与路径[J」.中国土地科学,2023,37(1):1-9.
[5]彭志刚,邓毅.城乡关系演变进程中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转变[J].现代园艺,2022,45(24) : 186-188.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1913.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