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产、地、人”有机融合规划研究初探

作者: 张莹博 唐丽毅 叶惠珠 余福星 赵馥蕾

乡村“产、地、人”有机融合规划研究初探0

0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同时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切实推动乡村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等方面的全方位振兴;要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逐步将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持续巩固和拓宽扶贫成果,激发脱贫地区及其居民的内生发展潜力;合理规划乡村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020年4月,《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意见》指出,应提升详细规划可操作性,对于城镇开发边界之外的乡村区域,通过乡村营造等方式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实现多规合一,重点解决“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的问题。

在国家层面,相关政策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做了明确指示,而省级层面对村庄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怒江州泸水市鲁掌镇,属于滇西山地多民族地区,因地势复杂、交通不便等,存在产业特色不明显、产业结构和用地结构不合理、空心村和人口流失等问题。因此,在编制村庄规划时,迫切需要研究“产、地、人"之间的关系,建立融合规划的理论方法与实践体系,以实现产业兴村、用地结构合理和人口回流的目标。

1 研究意义

现有乡村规划研究主要聚焦于“三生空间"和“乡村空间重构”,却忽视了“产、地、人"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及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乡村规划面临着结构性变革与创新发展的迫切需求。“产、地、人"有机融合的模式能够通过资源要素的相互流动激发乡村内生动力,不仅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也进一步丰富与拓宽了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论基础。研究通过系统梳理现有乡村规划研究成果,深入剖析乡村规划的核心内涵,并基于鲁掌镇的区位特征和发展现状,全面分析其在区域乡村发展中的功能定位。结合产业特征、人口数据及全国土地调查结果,深入探讨鲁掌镇乡村发展的趋势和特点,进而提出乡村规划的策略和建议,对推动乡村一体化规划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产、地、人"的有机融合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难题,也是编制国土空间规划下村庄规划的关键问题之一。为深入探讨这一议题,文章系统总结和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旨在为破解“产、地、人"融合难题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2.1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外早期关于乡村“产、地、人"的研究集中在农业领域。HANNIGAN指出,随着传统农业的逐渐衰退,农村的生产效率下降、工业化程度减小及高素质人才流失等问题日益凸显。在诸多刺激乡村经济增收的途径中,发展乡村旅游不仅能重塑乡村经济,还能有效保留和传承乡村文化。MARTIN等研究发现,乡村人口流失及对乡村生活适应性的负面影响,主要源于生产系统的结构性缺陷。在乡村发展的研究中,学者们逐渐认识到,影响这一现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们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关系。

虽然国外对乡村地区“产、地、人"融合规划的实践研究较少,但也取得了一些成果。美国提倡乡村的管理职能,通过完善乡村规划法规,充分激活乡村经济活力;同时,强调提升乡村公共服务的质量和覆盖范围,并颁布财政支农法规和税收激励政策,为乡村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英国则以乡村旅游业为发展支柱,推动农村社区逐渐脱离传统农业生产功能,注重环境友好发展,大力支持乡村旅游,并通过立法和规划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和地理特征,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20世纪70年代,日本为应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空心化”等问题,推行“造村运动”3],并提出了“一村一品"模式。

对国外的乡村规划及“产、地、人"融合规划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可以看出乡村规划是一个长期和动态的过程。国外虽然充分考虑了这种变化给人们带来的利益和矛盾,但仍然缺乏对乡村规划中“产、地、人"融合的针对性研究。

2.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学术界关于乡村“产、地、人"融合发展的研究主要围绕4个层次展开:人口与产业、人口与土地、产业与土地,以及产业、用地和人口的协同关系。刘继来等[4基于人口统计数据与土地调查数据,分析了2007—2015年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与农村人口之间的耦合关系,揭示了农村居民点面积与农村人口数量间的关系。魏后凯认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需要进一步解决人才流失、资金短缺、农民增收等问题。龙花楼等通过系统研究农村土地保护与整治及乡村空间结构重建的相互关系,探索了农村生产、生活与自然资源生态空间优化调节的过程、机制和策略;洪惠坤等基于多功能视角研究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分异特征及类型划分;戈大专等[8通过剖析乡村空间治理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提出了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

全国各地区有序推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探索和创新。浙江省借力“互联网 + ”模式深人推进农村电商的发展,使得乡村产业紧密结合;湖南省搭建农业全产业链,探索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新路径,鼓励公众参与,注重创新管理思维;河北省依托农业生产基地,发展集聚产业。

对国内乡村“产、地、人"规划发展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案例进行系统梳理,可以发现我国乡村规划发展需要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与调控。受学科起步较晚的影响,现有研究对镇域尺度乡村要素融合的探讨大多停留在“三生空间”和“乡村空间重构"等层面,而我国当前正处于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阶段,探讨镇域层面上的“产、地、人"有机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是必不可少的。

3相关概念

在乡村全面振兴与区域发展规划的语境中,“产、地、人"是3个核心要素的简称,三者共同构成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框架。“产”是指区域经济活动中形成的生产、加工、服务等产业系统,包括传统农业、特色手工业、文旅融合产业、数字经济等业态。“地"涵盖物理空间(土地资源、地形地貌)生态空间(生物多样性、环境承载力)及制度空间(土地政策、产权结构)。“人"包含人口结构(年龄、教育、就业)、人力资本(技能、创新能力)及人文生态(民族文化、社会网络、治理体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1912.pd原版全文

4鲁掌镇发展现状与特征分析

4.1 区域概况

鲁掌镇地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南部,位于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端,总面积乡村“产、地、人”有机融合规划研究初探1 ,该镇林地面积达 乡村“产、地、人”有机融合规划研究初探2 ,森林覆盖率为 79.30% 。耕地面积为 乡村“产、地、人”有机融合规划研究初探3 ,其中水田 乡村“产、地、人”有机融合规划研究初探4 ,旱地 乡村“产、地、人”有机融合规划研究初探5 ;可用耕地面积为乡村“产、地、人”有机融合规划研究初探6 ,其中水田 乡村“产、地、人”有机融合规划研究初探7 ,旱地 乡村“产、地、人”有机融合规划研究初探8 O鲁掌镇海拔范围在 乡村“产、地、人”有机融合规划研究初探9 ,垂直落差显著。此外,该镇国境线长 乡村“产、地、人”有机融合规划研究初探10 ,具有重要地缘战略地位。

在鲁掌镇域范围内,大量土地位于生态红线区域内,生物多样性保护压力较大。该镇民族聚居性特征明显,傈僳族占比高达 78.5% ,同时与白族、怒族等多民族和谐相处,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氛围。此外,该镇依托边境区位优势,发展了一定规模的边民互市贸易,但受地缘政治环境影响,稳定性仍面临诸多挑战。

4.2产业概况及特征

乡村“产、地、人”有机融合规划研究初探11
表1产业经济结构(2023年数据) 单位: % 

鲁掌镇以第一产业为主导,第二、三产业占比相对较低,但也呈现持续增长态势。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比高达 71.20% ,主要产业包括草果种植业、高山茶叶和边境旅游等。其中,草果种植面积达乡村“产、地、人”有机融合规划研究初探12 ,年产值超过300万元,但加工环节薄弱,初加工占比达 85% ,深加工仅占 5% ,且市场价格波动较大。高山茶叶以古树普洱茶和高黎贡山雪茶为主,年产值达千万元,但品牌认知度低, 75% 原料以散茶形式外销,同时面临采摘人力短缺问题,60岁以上采茶工占比高达 82% 。边境旅游发展势头良好,依托登埂温泉、傈僳族文化村、高黎贡山徒步路线等资源,年接待游客1.8万人次,旅游收入110万元,但仍低于全国民族地区平均水平。

鲁掌镇产业空间呈现垂直分布特征,海拔1800m 以下区域为草果种植带;海拔 乡村“产、地、人”有机融合规划研究初探13 为茶叶与林下经济带;海拔 乡村“产、地、人”有机融合规划研究初探14 以上则以生态保护与探险旅游为主。

4.3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及特征

根据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并结合GIS软件分析,鲁掌镇林地面积占镇域总面积的 79.3% ,耕地占比为 3.2% ,人均耕地面积为 乡村“产、地、人”有机融合规划研究初探15 ;其他用地占8.2% ,主要包括水域、裸岩等。鲁掌镇的用地中,乡村“产、地、人”有机融合规划研究初探16 以上坡地种植导致年土壤流失量较严重;土地细碎化现象明显,户均耕地面积为 乡村“产、地、人”有机融合规划研究初探17 ,且分散在6\~8个地块中,机械化率不足 15% 。

4.4人口及特征

根据2023年人口统计数据,鲁掌镇总人口4409户,共12899人,其中农业人口3578户,共12005人,常住人口7900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71元,低于云南省乡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水平。然而,2024年该镇村集体收入均值超过云南省乡村均值,达到20万元。青壮年(18~40岁)外流率超 60% ,留守老人占比达 38.7% ,人口空心化问题突出。教育水平整体偏低,初中及以下学历者占86% ,大专以上学历者仅占 3.2% 。傈僳族传统织锦技艺仅剩9名传承人,平均年龄68岁。同时,年轻一代对该民族语言掌握率明显下降。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1912.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