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莓病害防治中生物农药的应用效果与最佳使用时机研究

作者: 陶玉 施贵芝

0 引言

蓝莓作为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健康水果之一,其抗氧化物质含量较高,自前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广泛种植[1]。近10a,我国蓝莓种植面积增长超300% 。但2023年农业农村部发布的 蓝莓病害防治中生物农药的应用效果与最佳使用时机研究0 年中国蓝莓产业报告》显示,因病害造成的年均经济损失高达12亿~18亿元。随着蓝莓种植面积的逐年扩大,其病害的发生情况日益严重,极大地阻碍了蓝莓产业的健康、有序和快速发展[2]。例如,在病原菌中,灰葡萄孢菌引发的灰霉病可导致 蓝莓病害防治中生物农药的应用效果与最佳使用时机研究1 蓝莓坐果率下降,而由假单胞菌引起的细菌性斑点病在潮湿产区发病率在 60% 以上。

对于蓝莓病害,传统化学防治主要依赖三唑类(如戊唑醇)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但2021年欧盟风险评估显示,常规剂量下蓝莓表皮农药残留超标率达 23.7% 。2024年,在贵州凯里蓝莓种植区,已检测到灰霉病菌株对嘧霉胺产生高达 78.3% 的抗药性。基于此,学界逐渐转向蓝莓病害的生物防治研究,如木霉T-26菌株在离体试验中表现出 84.6% 的白粉病抑制率,而解淀粉芽孢杆菌QST713水分散粒剂已获美国环保局登记。然而,现有生物制剂仍存在田间稳定性差(半衰期 蓝莓病害防治中生物农药的应用效果与最佳使用时机研究2 )、防控谱狭窄等问题,亟须开发具有内吸传导特性的新型微生物-植物协同防控体系。

1研究对象与试验设计

1.1研究对象

以种植于东北地区的基质蓝莓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了生物农药对3种常见病害(灰霉病、白粉病和细菌性斑点病)的防治效果。为了全面了解生物农药在蓝莓病害防治中的应用效果,选用了3种不同类型的生物农药,包括基因工程细菌、真菌源生物农药和植物提取物型生物农药。灰霉病常见于蓝莓花期和果实膨大期,而白粉病则在蓝莓叶片和嫩枝上发生,在湿润环境中易传播;细菌性斑点病则主要通过雨水传播,影响蓝莓的叶片和果实[3]。

1.2 试验设计

试验采取随机区组设计,共设置6个处理组,每组包含3种生物农药和未施药的对照组。每个组设置了3次重复,每次重复采用5株健康蓝莓植株进行处理。试验过程中,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所有植株在种植基质、土壤环境及气候条件上保持相对一致,试验场地选择阴天和干燥天气交替的环境,以尽量模拟蓝莓常见的病害发生条件。

生物农药的施用时机包括花前期(花蕾出现时)花后期(花开放后)果实膨大期(果实开始增大时)。花前期(在花蕾膨大时)进行第一次喷洒,防止灰霉病和白粉病的初期传播;花后期(花开放后)施药,防止白粉病和灰霉病进一步蔓延;果实膨大期施药主要用于控制细菌性斑点病的扩展,以及抑制灰霉病的再次侵染。

2生物农药的防治效果分析

2.13种生物农药的作用机制

采用3种不同类型的生物农药进行蓝莓常见病害的防治试验,分别为生物杀菌剂A(基因工程细菌)生物杀菌剂B(真菌源生物农药)和生物杀菌剂C(植物提取物型农药)。这些生物农药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通过不同的方式抑制或防止病原菌侵染。生物杀菌剂A是一种基因工程细菌,主要利用其广谱的抗真菌特性进行病害防治,在防治灰霉病方面表现出较好的效果。生物杀菌剂B使用的真菌源生物农药是通过竞争性抑制病原菌的生长来达到防治效果,尤其对白粉病具有显著作用。而生物杀菌剂C则主要通过天然植物提取物的毒性作用,防治细菌性斑点病,在防止病害扩展方面显示出了较为优越的效果。

2.2对灰霉病的防治效果

在具体试验过程中,对3种生物农药的病害防治效果进行了详细的评估,见表1。试验结果表明,生物杀菌剂A在防治灰霉病时表现出显著的效果,防治效率高达 85% 。灰霉病是蓝莓生产中的常见病害,主要发生在高湿环境中,会影响果实和花朵的生长。生物杀菌剂A由采用基因工程技术改造过的细菌制成,通过分泌抗真菌蛋白直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根据试验数据,与未施药组病害指数L 蓝莓病害防治中生物农药的应用效果与最佳使用时机研究3 相比,施药组灰霉病病害指数(DI)降至0.6,显示了较强的防治效果。此时,灰霉病的发生率由试验前的 85% 下降至 12% 。这种显著的效果使得生物杀菌剂A成为防治灰霉病的理想选择之一。

2.3 对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在白粉病的防治中,生物杀菌剂B表现出较为优越的防治效果,尤其是在花后期施药时,防治效率达 90% 。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性病害,主要影响叶片和嫩枝。在试验中,使用生物杀菌剂B后,白粉病的病害指数(DI)由3.8降至0.5,病害发生率从 80% 降至 10% 。这是因为真菌源生物农药通过有效抑制病原菌的孢子萌发和生长,能够大幅度减轻病害的发生4]。

2.4对细菌性斑点病的防治效果

在细菌性斑点病的防治中,生物杀菌剂C的表现尤为突出。细菌性斑点病是由黄单孢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影响蓝莓的叶片和果实,并通过雨水传播。生物杀菌剂C由大蒜提取物制成。这种天然植物提取物具有毒性作用,能够有效抑制细菌的生长。试验数据表明,在果实膨大期使用生物杀菌剂C时,细菌性斑点病的防治效率高达 80% ,病害指数由4.1降至1.1,发生率由 90% 降至 18% 。这种植物提取物型农药能够有效防止病害的扩展,特别是在高湿和降水量大的环境条件下,防治效果更加显著。

2.5不同生物农药防治效果综合对比

综合来看,3种生物农药在不同病害防治中的效果各有优势,生物杀菌剂A在灰霉病防治中效果较佳,生物杀菌剂B在白粉病防治中效果较好,而生物杀菌剂C则在细菌性斑点病防治中具有明显的优势。表1展示了不同生物农药在各个病害中的防治效果数据,包括防治效率、病害发生率和病害指数的变化。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1926.pd原版全文

蓝莓病害防治中生物农药的应用效果与最佳使用时机研究4
表1不同生物农药对3种病害的防治效果

通过表1可以看出,生物杀菌剂A在防治灰霉病方面的表现最为显著,防治效率高达 85% ;生物杀菌剂B在白粉病防治中的效果尤为突出,防治效率为 90% ;而生物杀菌剂C则在防治细菌性斑点病上具有一定优势,其防治效率为 80% 。

3生物农药的综合防治策略

在蓝莓种植中,病害防治一直是保障其产量和质量的关键举措。生物农药因其环境友好性和对非靶标生物的低风险,成为一种重要的病害防治手段。然而,单一生物农药的使用往往难以满足不同病害的防治需求。因此,采用综合防治策略,针对不同病害的特性,确定生物农药的适宜使用时机,是实现高效、可持续农业生产的有效方式[5。表2展示了不同生物农药在各个病害防治中的施药时机。

蓝莓病害防治中生物农药的应用效果与最佳使用时机研究5
表2不同生物农药在各种病害防中的施药时机

3.1灰霉病的生物防治策略

为了进一步优化灰霉病的防治效果,可以根据气候条件和病害发生情况适时调整施药时机。根据试验数据,与花后期施药相比,花前期施药的防治效率显著提高,特别是在环境较为潮湿、降水较多的情况下,施药效果更为明显。因此,灰霉病的防治应优先在花前期施用生物杀菌剂A,以实现早期防控。

3.2 白粉病的生物防治策略

试验数据显示,在白粉病防治中,花后期施药不仅可以有效抑制病原菌的萌发和传播,还能降低病原菌的侵染能力。因此,在白粉病防治中,应优先在花后期施用生物杀菌剂B。这样可以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保障蓝莓的正常生长和高产。

3.3细菌性斑点病的生物防治策略

在细菌性斑点病的防治中,施药时机尤为重要。研究表明,在果实膨大期多次施用生物杀菌剂C,能够最大限度地控制病害的扩展。多次施用生物杀菌剂C能有效降低病害发生率,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病害蔓延至整个植株。由于雨水会加速病原菌扩散,因此在雨季多次施药可阻断传播途径,从而提高防治效果[6-7]。

3.4小结

近年来,我国蓝莓病害问题日益突出,农药使用量大幅增加,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不容忽视。农业相关部门需要结合当地蓝莓种植实际,采取加强科学用药指导、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合理处置农药包装废弃物、建立健全农残检测与溯源体系等防控措施[8-9]。

4结束语

研究表明,生物农药在蓝莓病害防治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合理选择施药时机与生物农药种类,可以有效控制病害并保障蓝莓产量与品质。研究为蓝莓产业的绿色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娟.蓝莓丰产栽培与管理技术探析[J]耕作与栽培,2024,44(4):117-118.

[2]祝友朋,韩长志.蓝莓主要真菌病害发生情况及防治措施浅析[J].南方农业,2022,16(17):132-135.

[3]陈哲,文光琴,杨鼎元,等.乙基多杀菌素对蓝莓黑腹果蝇的毒杀效果及田间应用[J].中国南方果树,2024,53(6):265-270.

[4]刘小康,吴娇,穆昊,等.蓝莓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J].西北园艺,2024(4):39-40.

[5]陈雅.基于NIRS的蓝莓同步多品质检测和品种鉴别的BP-PLSR模型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24.

[6]龚志文.蜜蜂授粉服务设施蓝莓种植产业的优化路径[J].中国蜂业,2023,74(12):40-42.

[7]李志强,吴乃国,吕伟,等.日照地区蓝莓病虫害种类及天敌调查[J].落叶果树,2023,55(5):58-61.

[8]郑婉霞,王恒.蓝莓无公害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的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3(1):196-197.

[9]周冬英.蓝莓无公害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J].种子科技,2024,42(3):101-103.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1926.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