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凉气候区马铃薯绿色生产模式探索基于昭苏县七十七团的实践
作者: 李建斌 吕博渊 古丽亚·努尔泰0
0 引言
与我国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冷凉气候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得分较低1。但冷凉气候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马铃薯种植提供了独特优势[2],但同时也面临着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生态环境压力增大等挑战。因此,昭苏县七十七团积极探索冷凉气候区马铃薯的绿色生产模式,通过优化种植结构、强化病虫害绿色防控、提升水肥利用效率等一系列创新措施,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该模式的核心在于选育耐寒抗病新品种、应用保护性耕作和轮作倒茬技术、推广精准施肥和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采用生物与物理防治相结合的病虫害防控措施等[3]。实践表明,绿色生产模式不仅显著提升了该地区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还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减少了化学投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该模式的成功实施为其他地区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借鉴经验,对推动我国农业绿色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通过深人剖析冷凉气候区马铃薯绿色生产模式的关键技术、实施效果及推广策略,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体系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1冷凉气候区马铃薯绿色生产模式探索
在具体生产实践中,对冷凉气候区马铃薯绿色生产模式的探索旨在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通过整合先进农业技术并结合当地资源优势,构建一套适应性强、可持续的种植技术体系。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优化种植结构、强化病虫害绿色防控、提升水肥利用效率,实现产量与品质的协同提升。
在品种选择方面,昭苏县七十七团根据冷凉气候区的气候特点,重点筛选耐寒、抗病且适应性强的马铃薯品种。通过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筛选出适应当地气候特点的品种,如“青薯9号”,显著提高了马铃薯的产量。
在种植技术上,昭苏县七十七团采用保护性耕作与轮作倒茬相结合的种植技术。通过减少土地翻耕频率,有效保护了土攘结构,降低了风蚀和水蚀风险;通过种植豆科作物或使用绿肥,改善土壤肥力,抑制了土传病害的发生。
精准施肥技术的应用是昭苏县七十七团马铃薯绿色生产模式的重要环节。根据土壤养分检测结果和马铃薯生长需求,制定科学的施肥方案,推广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减小了环境污染风险。
在水资源管理方面,昭苏县七十七团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和微喷灌,实现了作物灌溉的精细化管理。同时,结合当地降水特点,建立了雨水收集与灌溉系统,显著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在病虫害防控方面,昭苏县七十七团采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利用天敌昆虫、性诱剂和生物农药等,大幅降低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同时,广泛推广建立病虫害预警系统,实现了病虫害精准防控。
在作物收获后的处理环节,昭苏县七十七团建立了集分级、储藏、加工于一体的现代化处理体系,通过引进智能化分选设备和低温储藏技术,延长了农产品保鲜期,提升了农产品的商品化率。
这一绿色生产模式的实施,不仅提高了昭苏县七十七团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还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增加了农民收入。此外,通过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2冷凉气候区马铃薯绿色生产模式的效益分析
2.1 经济效益分析
昭苏县七十七团采用的马铃薯绿色生产模式显著提升了经济效益。该模式通过土壤改良、良种筛选及科学施肥等措施,实现了产量和品质的双重提升。在此模式下,马铃薯单位面积产量较传统种植方式显著提高,销售价格也保持相对稳定,单位面积毛收入和净收入均大幅度增长。在成本构成方面,种子、肥料购置费和人工费用成为主要开支,但绿色生产模式的投人产出比更为优化。与传统种植模式相比,绿色生产模式不仅提高了产量,也大幅提高了净收益,体现出良好的经济收益。在市场需求方面,马铃薯消费群体稳定,为生产效益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在环境效益上,绿色生产模式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同发展。同时,冷凉气候区马铃薯绿色生产模式的实践成果也为当地其他作物种植提供了可参考借鉴的经验,对推动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2.2环境效益分析
冷凉气候区马铃薯绿色生产模式的环境效益体现在多个方面。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 20% ,提高了土壤肥力和抗侵蚀能力;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使灌溉用水减少 30% ,有效缓解了水资源压力;使用多种覆盖物,增加了土壤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相比传统种植模式,施肥量减少 40% ,农药使用量降低 50% ,显著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保护性耕作和有机肥料的使用减少了碳排放,温室气体排放得到控制,提高了土壤碳汇能力;绿色生产模式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提高了生态系统的调节和支持功能。长期监测数据表明,绿色生产模式实施以来,区域环境质量指标持续改善,为冷凉气候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3社会效益分析
昭苏县七十七团马铃薯绿色生产模式的推广应用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农民收入水平显著提升等方面。马铃薯种植面积与产量的双重增长使当地农户年均收入增加约 20% 。该模式也为当地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项目实施后新增就业岗位300个,其中女性就业人数大幅攀升。先进农业技术与管理模式的引人推动了地方农业科学种植水平的整体提高,化肥和农药使用量的减少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产业发展带动了水利交通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间接提升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4]。当地群众积极参与项目实施,增强了地方凝聚力与自主发展意识,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5]。绿色生产理念的推广与实践对当地推动农业转型、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为其他地区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3冷凉气候区马铃薯绿色生产模式关键技术
3.1调控土壤酸碱度,提升土壤肥力
在冷凉气候区马铃薯绿色生产中,土壤酸碱度的调控和科学施肥至关重要。为了确保土壤pH值保持在适宜马铃薯生长的范围(通常为 5.~6.5) ,在春秋季节,依据土壤pH值检测结果,精确计算农用石灰的施用量。石灰的推荐用量为 具体用量根据土壤酸碱度和目标pH值的差异进行调整。同时,在有机肥施用方面,应根据土壤的养分情况,一般增施有机肥
。在化肥配比上,氮、磷、钾的比例可根据马铃薯的生长阶段动态调整,氮肥施用量一般控制在
0磷肥可适量增施,以促进根系发育。在此过程中,每半年需进行1次土壤pH值检测,以确保施肥方案及时调整和田间管理精准,从而避免过度施肥导致的土壤酸化问题。这些技术措施不仅提高了土壤肥力,改善了土壤结构,还显著提升了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1927.pd原版全文
3.2建设智能灌溉系统,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冷凉气候区马铃薯种植存在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基于此,昭苏县七十七团通过建设智能灌溉系统有效提升了水资源利用效率。为了实现精准灌溉,昭苏县七十七团将土壤湿度传感器安装在土壤表层与根系活跃层之间,确保灌溉系统在土壤含水量降至 时启动。在气象数据的支持下,灌溉系统的控制精度可达到 1% 以内,实时监控系统可精确监测每个灌溉周期的用水量。该系统通过对比历史气象数据和实时土壤情,自动调节每次灌溉的水量,通常单次灌溉量控制在
。精准灌溉技术确保作物在最需要水分的时期获得适量水分,同时避免过度灌溉导致的水资源浪费。实时监控机制可确保及时发现并解决设备故障,进一步减少了不必要的损失。智能灌溉系统还具备数据分析功能,通过长期积累的灌溉数据优化资源分配方案,不断提升灌溉效率[6-7]。实践表明,智能灌溉系统的应用使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了 30% ;同时,由于灌溉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得到提升,马铃薯产量也相应实现了增加。
3.3推广绿色防控技术,降低病虫害危害
昭苏县七十七团积极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技术,有效降低马铃薯病虫害的危害。采用生物防治措施,引入捕食性和寄生性昆虫等天敌生物,构建天敌一害虫平衡体系[8-9]。同时,利用病虫害监测系统,设置性诱捕器、粘虫板等装置,对害虫种群动态进行统计分析,为及时采取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10]。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明显减少了农药使用量(相较传统防控方法减少 ),这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有效提升了马铃薯的品质安全。该技术还通过增强作物自身抗病虫能力,使马铃薯在生长过程中表现出更强的韧性和适应性。为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昭苏县七十七团组织开展系列培训活动,通过实地示范、专家讲座等形式,提升当地农民对绿色生产的认知和实施能力。自2021年推广以来,绿色防控技术在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为冷凉气候区马铃薯绿色生产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
3.4构建病虫害监控系统,实现实时预警
在冷凉气候区马铃薯绿色生产中,病虫害监控系统的建设非常有必要。该系统应具备精确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功能[1-12]。土壤传感器应布设在地面下 的位置,持续监测土壤温湿度,数据更新频率为1次
无人机巡航高度为
每次飞行覆盖区域至少
,影像分辨率应达到
,以确保作物病虫害的准确识别。云计算平台处理的数据量可达到每季100GB以上,机器学习算法通过训练集可提升识别率至 90% 以上。预警机制根据作物的病虫害风险等级,推送精准预警信息[3,确保在潜在风险出现
内通知农户采取相应措施。通过该系统的建设和应用,病虫害发生率减少了 20% ,农药使用量降低了 15% ,有效推动了绿色生产的实现。
4结束语
昭苏县七十七团在冷凉气候区开展的马铃薯绿色生产模式探索,成功构建了一种既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又具备可持续发展理念特征的种植技术体系。这一模式不仅满足了生态保护的需求,还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提升。当地通过优化种植结构、强化病虫害绿色防控及提高水肥利用效率等措施,使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得到了同步提高。具体实施措施包括:筛选耐寒、抗病能力强的新品种,推广保护性耕作及轮作倒茬技术,应用精准施肥与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采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手段相结合的病虫害综合防控策略。该模式降低了生产成本,大幅提升了农民收人水平。同时,减少化肥、农药等化学品投人,减轻了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了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协同发展。该模式为其他地区的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我国农业绿色转型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志超.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演变与影响因素研究[D].延安:延安大学,2023.
[2]杨丽桃,王胜,江像评.内蒙古马铃薯生育期气候生产潜力时空模拟分析[J」.干旱气象,2021,39(5):816-823.
[3]高如林,胡广,陈承娟,等.粮食生产绿色高效发展的策略思考[J].河北农机,2024(15):100-102.
[4]姜立康,赵伟,张化楠.数字技术使用、绿色技术采纳与农业生产效率[J].科学决策,2024(9) : 1-14.
[5]徐榕,涂维亮.绿色农业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21,49(20):246-248.
[6]田森,周蕾,吴璇丽,等.面向绿色生产的设备检测及运维优化决策研究[J.运筹与管理,2024,33(9) :1-6.
[7]刘艳玲.绿色植保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运用探究[J].农机市场,2024(6):96-98.
[8]谷保静,段佳堃,任琛琛,汪思彤,王琛.规模化经营推动中国农业绿色发展[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21,38(5):709-715.
[9]兰玉彬,赵德楠,张彦斐,朱俊科.生态无人农场模式探索及发展展望[J].农业工程学报,2021,37(9):312-327.
[10]李嘉万,苏培娇,利艺.马铃薯农机农艺融合生产技术的应用[J].河北农机,2024(4):93-95.
[11]黄霞.浅谈青海省马铃薯绿色生产模式[J].青海农技推广,2019(3):36-37.
[12]吕德方,张涛,李陪辰.绿色食品马铃薯生产技术[J].现代化农业,2008(10):27-28.
[13]刘棱悦.马铃薯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J].农村新技术,2024(10):10-12.
(栏目编辑:刘敏)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1927.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