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护管理在园林绿化工程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作者: 戚程0 引言
在繁华都市中,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居住空间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自标。在城市的喧嚣与繁华背后,绿意盎然的园林植物宛如一幅生动的艺术画卷,值得人们精心呵护。承担园林绿化工程的企业,其养护与管理所涉及的技术种类繁多,各类技术体系均具有独特的功能定位与实施场景。在实际操作中,应结合植物的生长特性、环境状况及季节变化等因素,采用精准匹配的技术组合模式,实施灌溉、修剪及病虫害防治等具体措施,以优化园林植物的生理机能并维持其景观形态,最终实现生态环境与审美价值的双重提升。深入研究园林景观维护与管理在工程项目中的实际意义,是推动城市绿化事业迈向新阶段、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必然趋势,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城市目标具有深远的意义。
1园林绿化工程和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概述
1.1 园林绿化工程
作为城市公共工程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园林绿化工程通过系统化的手段塑造自然生态空间及人文活动场所,其实际操作主要涵盖4个核心内容。① 在土地形态整治环节,运用土建工程技术对微地形实施造型处理,依据设计规划调整场地标高并优化坡面形态; ② 在植物配置阶段,运用科学手段筛选与当地气候相匹配的植物品种,采用多层交错结构实现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有机结合,打造具有鲜明季节性变化的三维景观风貌; ③ 在景观建筑设计中,对亭台、廊道、榭阁等小型景观构筑物进行设计,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赋予园林区域独特的人文艺术内涵; ④ 在道路布局设计中,运用各式各样的铺装材料和景观设计技巧规划游客行走路线。该工程不仅有效优化了城市生态基础,还精心构筑了宜人的公共景观地带,为市民日常休闲活动提供了高品质的空间。
1.2园林绿化养护管理
景观品质的持续性管理是园林绿化养护工作的核心,其作业内容分为对植物生长的照护和对景观设施的维护两大板块。在植物照护阶段,应制订一套涉及水分供应、营养控制、形态改善及病虫害全面防治的科学养护计划,采用高精度的环境调节技术,保护植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推进生态环境治理项目,执行标准化的清洁任务以保持景观区域的整洁度,并根据生物节律特点采取灵活的景观管理策略,从而全面保障园林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提高景观审美价值。在硬件维护方面,建立周期性的检查机制,对园林构筑物、休闲步道及景观设施等进行预防性维护,确保其功能性与美学效果的和谐统一。同时,执行规范化的清洁任务,保持景观区域的整洁度,进一步提升园林的整体环境品质[1]。
2养护管理在园林绿化工程中的应用价值
2.1维持生态平衡,优化城市生态环境
科学的日常养护让园林植物焕发了蓬勃生机,高大的树木形成天然的降温屏障,行人于树影斑驳间穿行,实测体感温度比周边的水泥建筑群低
。研究表明,这种气候调节作用对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具有显著效果。同时,调整地表的粗糙度能够优化植被覆盖区域的气流运动,促进局部降水分布均衡。这些充满生机的绿色生命体通过光合作用持续提升城市空气质量,其叶片表层特有的细绒形态,能更高效地收集空气中的悬浮物。据统计,一棵成年大树每年平均吸收 4.5kg 有害物质。以园林中常见的啄木鸟为例,这些鸟类捕食蛀干害虫,使病虫害的发病率降幅在 37% 以上。此外,层次分明的植物配置形成的生态廊道,为160多种城市野生动物提供了迁徙通道和栖息场所,这种生态网络的构建使人工园林逐步演变为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态圈。
2.2 保持景观效果,提升园林美学价值
科学的园艺养护措施涵盖浇水、施肥及修剪,有效促进植物的健康成长并优化其观赏品质。采用专业的修剪技术,可精准调控植物冠层的形状。对绿篱分阶段修剪则能塑造规整的几何外形,从而提升景观的秩序美感。以球形灌木为例,周期性精细调控其枝干分布密度,既能保持树冠的圆润饱满,又能充分展现不同植被组合的季节性变化特征,使景观空间的艺术感染力明显增强。
2.3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对园林中的建筑设施、道路及景观元素进行周期性检查与维护,能有效识别并彻底消除设施中潜在的风险,延长其服务年限。以木制走廊为例,系统化应用防腐蚀涂层和结构强化技术,结合园林道路裂缝修补作业及防滑纹理的再造工艺,能够有效预防潜在问题,显著降低大规模修缮工程存在的风险。实施精细化养护策略后,植被存活率可提升 ,与粗放型管理模式相比,大幅减少了补种移植的资金投人。市场调研表明,优质的景观资源能显著增加周边房产的价值,在绿化良好的区域,房产价值普遍比一般地段高
。
2.4促进社会和谐,丰富居民生活
居民可在社区公园或街角绿地散步、晨练及进行亲子互动等,能有效缓解都市紧张的生活节奏。以城市核心公园为例,利用系统化的维护模式,不仅保留了原生态植被群落,还新增了布局合理的休息长凳和设计新颖的景观照明设施,实现了自然景致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共生。这些充满生机的绿色空间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市民的生态意识,促使市民积极参与家庭园艺课程或社区植物认养项目,亲自动手翻土施肥,切实感受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3园林绿化工程中养护管理技术类型分析
3.1灌溉技术
灌溉作为园林植物水分供给的核心环节,直接影响生态效益。传统漫灌方式虽操作简便,但存在水资源利用率低下、长期使用易引发土壤理化性质退化等问题。如今,节水型灌溉技术已实现迭代升级,其中滴灌装置依托精准渗流技术,使水分以浸润方式直达根系分布层,较传统灌溉方式可减少 的用水,能显著改善无效蒸发与深层渗漏现象。喷灌设施则基于仿降雨设计原理,通过旋转式喷头实现立体水幕覆盖,在满足植物生理需水的同时,具有改善冠层微环境、调节空气湿度等附加功能。此外,创新型智能灌溉系统整合物联网技术,依托多源传感器集群实时监测土壤情、光温参数等关键指标,结合植物需水规律进行智能化调控,推动灌溉管理向数字化决策迈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1932.pd原版全文
3.2 施肥技术
科学施肥作为园林植物培育的基础性措施,其核心价值在于构建养分供给体系,维持植物的生理活性。在有机肥料选择方面,应优先选择腐殖化完全的概肥及生物堆肥,这类物质富含腐殖酸及微量元素,不仅能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还可增强根际微生物活性。对于速效性营养补充,化学肥料凭借其高浓度养分与快速吸收特征,在植物营养临界期(如新稍速生期、花芽分化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施肥体系的构建应遵循基肥与追肥协同原则。基肥施人宜结合秋季土壤深翻,采用分层施入法将缓释肥均匀分布在根系分布层;追肥操作则应建立动态监测机制,依据物候期特征及营养诊断结果,灵活选用环形沟施法或叶面追肥。其中,根际追肥采用放射性沟施技术,确保养分缓释供给;叶面追肥则应按照最适浓度配制营养液,采用弥雾式喷施方法使液膜均匀附着在叶背上,通过角质层渗透实现快速吸收与靶向输送[2]。
3.3病虫害防治技术
病虫害防控作为园林植被养护的核心环节,其技术实施水平直接关系到植物群落的生态稳定性。在防治体系构建中,物理防控措施主要包含3个维度。第一,基于虫害生物学的差异化防控,针对具有显著活动特征且种群密度较低的害虫(如天牛幼虫),采取定向人工清除策略;第二,构建物理隔离屏障系统,运用防虫网架构有效阻断害虫入侵路径;第三,结合昆虫趋光行为学特性,采用光谱选择性诱捕装置实施精准虫害监测。在生物防控层面,重点构建生态调控体系,引人瓢虫、草蛉等天敌生物形成食物链调控机制,并配合苏云金芽孢杆菌等微生物制剂实现靶向防治。当病虫害暴发时,化学防控作为应急管理手段,应遵循精准施药原则,严格执行农药登记用量标准,采用多作用机理药剂的轮用方案,同步建立环境毒性评估机制。值得注意的是,在综合防控实践中,应优先采用生物物理协同模式,仅在阈值超限时启动化学干预预案,以此实现生态效益与防控效果的最优平衡。
3.4 修剪技术
修剪是园林养护的常用手段,对塑造植物形态、调节生长态势及促进花果发育具有关键作用。园艺工作者根据植物生物学特性与景观审美需求,利用造型修剪技术对植物进行几何形塑造,从而显著提升景观的协调性与观赏价值。以绿植篱笆维护为例,定期修剪不仅能保持轮廓的整洁性,更能增强景观空间的立体层次感。精简修剪技术则主要针对多余枝叶,通过去除过密枝条、枯死枝干及病害枝蔓,有效改善树冠层的小气候环境,阻断病虫害扩散途径,为植物健康生长创造良好条件[3]。此外,选择性地修剪可促进侧芽分化,从而实现植物冠层密实度的优化。在修剪时机的选择方面,不同植物群体存在显著差异。落叶乔木和低矮灌木通常适宜在冬季休眠时修剪,此时植物新陈代谢活动减弱,有利于创伤的快速愈合;而常绿植物则适宜在春秋两季进行修剪,应避开植物生长旺盛期,以免影响其正常生理活动。
4养护管理在园林绿化工程中的应用建议
4.1构建完善的养护管理制度
完善的养护管理制度是园林绿化长久维护的基础。在实施过程中,必须重点构建职责传递体系,通过岗位责任制对养护任务进行细致划分,明确落实到各部门和个人,有效避免职责重叠导致的推诿行为。以都会绿洲为例,组建专门的绿化团队负责植物养护工作,技术小组承担设施维护任务,明确岗位职责,构建完善的责任体系,确保各个环节任务实施到位并进行持续跟踪管理。
在实施规范化的管理流程中,应制定园艺养护操作规范与实施指南,明确植物浇水、施肥、修剪及病虫害防治等具体作业的周期、步骤和技术标准。以高大树木的养护为例,每年应进行1\~2次修剪作业,作业时根据植物自然生长规律调整冠层形状,确保病弱枝条全面清理;同时,建立月度植物保护巡查制度,及时捕捉病虫害早期迹象,实施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此外,应建立一套完整的养护及管理考核体系,包括定期检查与工作成效评价机制。评估标准应涵盖植物存活率、景观协调性及设施维护达标率等维度,构建以正向驱动为主的奖惩制度,营造良性竞争氛围,助力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4.2 加强专业化养护人才培养
在园林景观维护与管理过程中,专业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在人才引进方面,应提高养护技术人才招募的科学性,设立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和清晰的职业晋升通道,招募拥有园林规划、园艺设计、植物保护等专业背景的大学毕业生,以及具备丰富实操技能的技术专家,持续加强养护管理队伍的专业素养。
为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应加强现有员工培训体系的专业化建设,实行周期性的培训计划,邀请经验丰富的专家和业界知名人士举办专题研讨,教学内容应涵盖园林植物生理特性探究、病虫害综合防治策略、智能养护技术操作等关键领域。同时,构建跨地域行业交流平台,开展技术讲座与专项研究培训班,促进前沿养护技术的经验分享。此外,应建立可操作的示范项目实地调研体系,选择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园林示范区进行实地教学,打造全方位知识转化途径,推动养护团队理论知识与实操能力的双重提升。
在实际行动阶段,应着力提升养护队伍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定期开办职业道德素养提升班,结合主题拓展训练,深化从业者对园艺维护工作的深刻认识。同时,完善绩效评价制度,激发员工主观能动性,优化服务流程规范,并健全监督反馈机制,全面提升服务质量。让市民切实感受到园林景观的魅力,最终构建生态保护与民众需求之间的和谐互动机制。
4.3推广先进养护技术
加大高端园林绿化养护技术的应用力度,已成为提高养护工作效率的核心路径。在农业灌溉技术领域,应加快构建智能化灌溉系统网络,依托物联网感知技术对植物水分需求进行实时监测与智能管理。同时,积极推进具有节水性能的先进材料研发,推广节水保水材料与渗透灌溉管道的应用,打造高效节水灌溉系统,显著提升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效率。
在施肥技术方面,建议全面推广以土壤检测为基础的精准施肥技术。根据土壤营养成分结果,结合园林植物的生长特点,制订科学的养分补充计划。灵活调整施入氮磷钾肥的比例,实现肥料的精确管理,有效降低农业面源污染风险。同时,大力推广生物菌肥及腐殖酸有机肥的应用,利用微生物与植物共同作用的方式优化根际生态环境,增强作物对病虫害及寒冷干旱的抵抗能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1932.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