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SG综合法的渝东北乡村文化景观评价

作者: 叶俊声 陈芊

0 引言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历来都是国家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后,城镇化加快,出现乡村人口减少、乡村空心化、人口老龄化及农业边缘化等问题1。在此背景下,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振兴战略应运而生。该战略旨在优化乡村产业、生态和人居环境,推动城乡融合,旅游产业的增长虽提升了地方文化价值,但过度商业化可能会导致民俗文化流失[2]。因此,乡村旅游产业应保护当地文化特色。

城市化和市场化加速,村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村民对本土文化缺乏保护意识,导致文化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3]。文化生态失衡,传统文化魅力难以展现。乡村文化作为农民长期耕作生活的结晶,维系着亲情纽带,具有一定的归属感和凝聚力4。传统艺术、古建筑、地方美食及自然风光,成为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5]。乡村景观规划应结合美化与人居环境改善,增强景观美化效果和乡土文化氛围,提升村民幸福感,并吸引劳动力回流。在乡村景观规划过程中,应综合考虑传统文化、历史典故、特色风景等元素,确保文化特征在城市化进程中得到传承。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已建立了多种景观视觉环境评价方法,并构建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我国在景观视觉评价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随着GIS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探索GIS技术在景观视觉评价中的应用。研究通过整合主观问卷数据与客观GIS数据,采用SBE法和基于GIS的AHP法,构建了AHP评价一主观偏好矩阵,旨在提升景观视觉评价体系的全面性和可操作性,为渝东北乡村景观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1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1.1研究区概况

渝东北包括梁平、丰都等11个区县,该区域以山地丘陵为主,是三峡库区的一部分,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多样的地形。该地区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也是长江流域的生态屏障。近10a来,该地区经济实力大幅增强,三大产业产值均有所增长,经济结构趋向多元化。渝东北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该地区在重庆市和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并具有巨大发展潜力。

1.2 数据来源

研究所用的高程数据和道路数据均在网站(http://www.gscloud.cn)与OpenStreetMap上下载获得。景点位置均通过Google高清卫星影像图进行对照校正处理,并在ArcGis10.2中进行坐标校正。

2 研究方法

ASG综合法,是综合层次分析法(AHP)、美景度评价法(SBE)、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统称。利用AHP层次分析法来确立评价指标的权重,运用SBE法获取观赏者的主观审美偏好及整体感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基于重庆DEM高程数据对渝东北乡村文化景观进行客观评价。然后综合ASG评价结果,运用重要性一表现分析法(IPA)构建AHP评价一主观偏好矩阵,对渝东北传统文化景观保护进行等级评定。

2.1美景度主观评价

2.1.1 照片拍摄及选取

渝东北区域跨度较大,经过实地调研,部分区域由于道路条件限制,采集到的样本不能涵盖全部景观。拍摄完成后,对各景点408张照片进行汇总、筛选,剔除模糊、重复的照片。在每个景点中选取质量较好且具有代表性的照片,共筛选出50张照片。

2.1.2 评价者确定

有研究表明,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在自然景观的审美态度方面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而专家与专业学生的辨别能力较强,审美标准相对严格[6-8]。因此,研究的评价主体选择大众、景观专业的学生及长期从事景观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员。

2.1.3评价方法与数据标准化

选定用于评估的照片,将样本照片整合成问卷,利用在线方式逐个评价照片的清晰度和完整性,以便于比较。使用5分制量表记录评分,分值从5到1递减,反映美观度的肯定程度。研究共发放问卷195份,收回有效问卷160份。

为确保评分结果的准确性,避免个人标准差异,采用标准化计算处理有效问卷评分。计算样本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并进行数据标准化,使数据符合标准正态分布,即均值为0,标准差为1。标准化后的数值有正有负。具体计算公式见式(1)式(2)。

基于ASG综合法的渝东北乡村文化景观评价0

式中: aij 是第 i 个调查对象对第 j 张图片的标准化得分;bij 是第 i 个调查对象对第 j 张图片的实际评分; bi 是第 i 个调查对象对所有图片的实际评分平均值;ci 是第 i 个调查对象对所有图片评分值的标准差;aj 是所有调查对象对第 j 张图片的标准化得分的平均值; n 表示样本数量。

2.2基于GIS的景观视觉客观评价

2.2.1 指标体系构建

客观景观视觉评价指标层面(A)通过景观视觉敏感度(B1)和景观视觉吸收力(B2)2个层面进行构建。其中,在景观视觉敏感度中选取相对距离(C1)相对坡度(C2)及视觉概率(C3)3个指标进行分析,在景观视觉吸收力分析中选取坡度(C4)、坡向(C5)及起伏度(C5)3个指标进行分析与评价。由于有些景点的区域范围比较大,所以研究以将所有景点抽象为点的方式进行研究。

2.2.2 指标权重确定

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景观要素权重系数,其核心原理在于对 n 个评价指标相对于上一层次目标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形成判断矩阵。计算该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最终通过归一化处理,获得各景观要素的评价指标权重[9]。

3 结果与分析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1931.pd原版全文

3.1美景度主观偏好评价

随机发放问卷195份,获得有效问卷160份。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得出50张图片的美景度评价结果。

美景度得分最高的是邓氏祠堂,得分为0.548;其次是观音庙,得分为0.410;得分最低的是红岩碉楼,得分为-0.562。

3.2景观视觉客观评价

3.2.1景观视觉敏感度评价

3.2.1.1 相对距离

相对距离即观赏点与景物的空间距离。研究显示,景观与观赏者距离越近,清晰度越高,视觉冲击力越强,对景观视觉保护等级要求越高。利用ArcGIS10.2分析景观视觉敏感度的相对距离,结果显示,多数景点远离主要交通道路,17个景点在75m范围内,8个景点在 25m 范围内。

3.2.1.2 相对坡度

景观可视域面积越大,越容易吸引观景者的注意。景观可视域面积取决于视线夹角,夹角越大,投影面积越大,被注意到的可能性越大。分析显示,多数景点地势平缓,坡度大于 基于ASG综合法的渝东北乡村文化景观评价1 的景点有10个,其中3个景点坡度超过 基于ASG综合法的渝东北乡村文化景观评价2 ,其余7个景点坡度在 基于ASG综合法的渝东北乡村文化景观评价3

3.2.1.3 视觉概率

视觉概率景观敏感度衡量景观点在观赏者视野中出现的频率,并通过GIS技术计算其在游览线路中所占的比例。分析表明,15个景点如黄家大院牌坊等位于五级敏感度带,而8个景点如冷水鱼养殖场等位于四级敏感度带。

3.2.2 景观视觉吸收力分析

3.2.2.1 坡度

坡度是山地视觉吸收力研究的关键环境变量,与地质稳定性、植被覆盖程度和土壤稳定性直接相关。坡度增加导致地形更陡峭,增加了自然灾害风险,并扩大了地形的视觉暴露效果,影响视觉感知力和吸收力。仅有11个景点的坡度大于 基于ASG综合法的渝东北乡村文化景观评价4 ,有15个景点的坡度小于 5°。

3.2.2.2 坡向

坡向是坡面法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方向。我国山体背阴面日照少,植物生长缓慢,景观视觉影响小。利用ArcGIS10.2的地形分析功能,对DEM进行坡向分析和重分类,整理各景点位置。研究显示,有9个景点位于北坡,17个景点位于东西坡。

3.2.2.3 起伏度

地形起伏度是地理区域内高程差的指标,反映地形起伏特性,是地貌类型划分的关键。利用DEM数据,可提取地形起伏度,快速直观地展现地形特征。地形复杂性高,地表变化大,景观视觉影响小,视觉吸收力数值高。大多数景点位于起伏度超过100m 的区域,仅有2个景点起伏度小于 基于ASG综合法的渝东北乡村文化景观评价5

基于上述各项评价指标的评价结果,依据既定权重进行量化分析,并对各景点的评分结果进行标准化处理(见表1)。古梯田、红岩洞遗址、红岩寨、岩居人家建筑、养殖基地、村规路牌等评分相对较高,标准化得分均在1以上。其中,古梯田的标准化得分最高,为1.87,说明该景点在50个景点中有着较好的视觉资源和地理位置。邓氏祠堂、油菜花田、瀑布、保护建筑、酒厂等景点评分相对较低,标准化得分均在-1以下,说明其客观视觉条件相对较差。

基于ASG综合法的渝东北乡村文化景观评价6
表1基于AHP的景观视觉评价加权得分汇总

3.3景观视觉关键区识别

采用重要性一表现分析法,以各景点客观景观视觉评价标准化值为横坐标,主观视觉偏好标准化值为纵坐标,构建渝东北乡村文化景观视觉一美景度矩阵,形成二维象限图(见图1)。

在第一象限中,这些景点在客观和主观评价上得分均高,具有优越的景观视觉地理位置和高美景度。建议以保护为主,组建合理管理架构,强化保护措施,保持原有景观风貌。

位于第二象限的景点,虽然客观评价得分较低,但主观评价得分较高,表明这些景点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可能因位置隐蔽或观赏条件特殊而不易被游客发现。建议通过宣传其特色和建立引导标志吸引游客,发展旅游和乡村建设。

第三象限内的景点(包括酒厂、名人典故景点等)在客观和主观评价上均得分较低。不建议将这些景点作为重点发展对象,但在不大量投入成本的前提下,对其特色进行挖掘,融入当地乡村文化,丰富游客感受并提升乡村形象。

第四象限内的景点虽然客观评价得分较高,但主观偏好评价得分偏低,存在美景度低的问题。建议将这些景点作为战略发展的重点,加强周边环境的保护和合理开发,以迅速改善其主观偏好评价较低的状况。

4结束语

研究结合公众主观评分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对渝东北50个乡村文化景观进行了全面评价。此方法提升了评价体系的全面性和公平性,增强了结果的科学性。主观评价采用美景度法,收集160位评价者偏好数据排序前5的景点。客观评价则利用GIS和层次分析法(AHP)为景点赋权,确定标准化值。基于这些评分,构建了渝东北乡村文化景观视觉一美景度矩阵,将景观划分为视觉景观关键区、自然发展区、次优先改进区和优先改进区,并提出具体保护管理建议。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1931.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