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要素向园林语言转译的技术路径与方法研究

作者: 褚玥 刘基

0 引言

城市展园是指在园林类展会中的特定场地,以展示一个特定城市的地理、历史、文化及建设成就等,旨在让参观者了解参展城市的室外展览性园林,由这个城市的政府出资并负责主持修建1]。设计师将一座城市映射在新的时空环境中,用展园的形式展示城市意象,让参观者认知和感受城市的山水意向、文化特质、发展定位和建设特点等[2]

近年来,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简称园博会)作为我国园林园艺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地区间的交流合作、推动城市建设的创新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在城市展园设计领域,传统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相地布局”的设计理念,即通过深入分析场地特征进行地形处理与山水布局,再结合建筑、假山、植物等要素共同构建园林空间[3]。然而,如何将城市特色精准映射在园林环境中,运用园林语言诠释城市核心要素,使参观者深入理解和认知这座城市,成为当前城市展园设计面临的主要挑战。

1第十四届中国(合肥)国际园林博览会38个城市展园方案一览

第十四届中国(合肥)国际园林博览会(以下简称合肥园博会)于2023年9月在安徽省合肥市举办。根据各城市展园的设计方案,对城市展园的设计理念进行汇总归类,主要从绿色生态、百姓生活、城市更新、文化展示和当地特色等方面进行统计(见表1)。

从汇总结果来看,38个城市均展现了当地城市特色[4]。

2城市要素转译为园林语言

2.1城市要素转译为园林语言的技术路径

在城市展园设计前期,需要对城市要素进行充分调研,包括城市历史、地理特征、文化特质和城市建设等,通过复刻、象征、转译的手法,将这些要素转化为展园的设计主题内容、叙述方式、景观意象,从而指导设计工作的开展(见图1)。与传统景观设计注重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不同,当代转译的叙事性景观更强调时代特征和人文体验,注重现代材料技术的运用和互动反馈[5]。对城市要素进行转译,可以加深空间感知和情感共鸣;同时,强调多重反馈,鼓励对建成景观进行生活化再创作,从而增强对景观的理解并激发新的解读方式[6]。

城市要素向园林语言转译的技术路径与方法研究0
表1城市展园设计特色汇总表

2.2“借景有因”,转译的3种语法

计成主张“借景有因”,城市展园并非简单复制原生城市实体要素,而是从决定性要素中提炼和转译城市要素,深人诠释其形式和意义,以艺术化的方式在有限园林空间中再现。园林语言和城市要素的关联转译,方法主要包括3种:同形转换、同意转换和形意衍生[6]。

城市要素向园林语言转译的技术路径与方法研究1
图1城市要素转译为园林语言的技术路径图

同形转换多用于雕塑、构筑物,以对关键人文和地理地标的形态模拟为主要切人点。在合肥园博会成都园的设计中,城市展园的主题是“雪山下的公园城市”。设计师将雪山同形转换为几何形态,通过竹编构筑物的形式在园中“拙山”,契合设计主题;园中的熊猫IP等要素,多采用同形转换的设计手法。在合肥园博会蚌埠园的设计中,对城市地标进行了同形转换,蚌埠园将珍珠女、火车站、珍珠桥和双墩陶面人等同形转换为园林小品、雕塑、构筑物和景桥,充分展现了城市的人文特点。

同意转换多用于游径体验的布局,以对著名的人文节事和故事传说的意向表达为主要切入点。在第十四届中国(合肥)国际园林博览会南宁园的城市展园设计中,城市展园的主题是“寻味壮乡,广西滋味”。南宁园以米粉为切入点,通过同意转换打造“品味一知味一思味一回味"的游径体验。品味一—在嗦粉巷子展示米粉历史故事;知味一—以梯田元素营造“风送稻香"景点;思味—竹编桂味老字号主展馆;回味一一山水相依,粉韵情长。

形意衍生多用于展园空间布局,以对显著的城市性质和发展意图的抽象外显为主要切入点。在合肥园博会杭州园的城市展园设计中,城市展园的主题是“玉泉鱼跃,宋风雅韵”。杭州园取“乐”之意,题名“亦乐园”,通过形意衍生的手法,以“观鱼之乐"为切人点,围绕“宋韵”“观鱼"两大主题展开,打造极富江南园林韵味、宋韵文化底蕴及百姓生活气息的经典园景。

2.3 城市展园的设计

城市展园的设计以城市的山水意向、文化特质、发展定位和城市建设等为切入点,通过同形转换、同意转换、形意衍生等手法,将城市特质在展园中充分展示。

3合肥园博会芜湖园在文化转译中的实践

3.1芜湖园概况

合肥园博会秉持“生态优先,百姓园博”的宗旨,安徽园以“山水寻芳,诗韵安徽”为韵,坐落于场地西北。芜湖园作为生态展区明珠,占地 城市要素向园林语言转译的技术路径与方法研究2 遵循展区设计理念,融汇芜湖历史文化精髓,彰显城市风采。芜湖园所在地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揽翠亭矗立西陲,与水域、园路交相辉映,

3.2芜湖城市背景

从城市历史的脉络中探寻,芜湖之名源于汉代,原意描绘了一片繁茂的湿地景象,寓意自然之野趣。芜湖被誉为“长江之滨的重要枢纽,安徽的坚实支柱”。

从地理视角来看,芜湖依江而建,得水而兴,是典型的江南水乡与长江文化交汇点。其“半城山色半城水”的独特风貌,既承载了江南文化的温婉细腻,又彰显了长江的壮阔气势。芜湖的圩田景观,作为古代农耕智慧的结晶,以其独特的生态美与人文价值,成为水乡文化的标志性符号。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1930.pd原版全文

在文化领域方面,芜湖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诗话安徽中,李白在此留下了“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不朽诗句。芜湖民间更孕育了独具特色的“三刀三画"非遗艺术,“三刀"即剪刀、菜刀和剃刀,“三画”即精湛的铁画、堆漆画和通草画。铁画艺人运用铁锤和铁砧,将废旧金属材料巧妙地锻造成栩栩如生的图案,展现了芜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老海关、兹古镇是芜湖的历史建筑,见证了芜湖历史的沧桑变迁,承载着芜湖的城市文化记忆。

在城市建设方面,芜湖荣获“全国文明城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及“国家森林城市”等称号。“皖江明珠,芜湖起飞”的口号激励着这座城市不断向前迈进。芜湖的产业布局从轻轨交通到“东数西算”,从航空产业到人工智能,无一不彰显出芜湖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蓬勃生机。特别是“芜小园口袋公园”项目,其以创新的设计理念,荣获“2023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芜小园”作为芜湖园林绿化领域重要的成果之一,为城市高质量建设增添了一抹亮丽的风景。

3.3芜湖园设计概述

结合安徽园整体风貌特性,芜湖园设计主题为“开放江城,商贸重镇”。全园从地理、山水、文化、诗词等4个方面展现芜湖风貌,着重体现芜湖米市、圩田印象、芜湖风采和诗韵味江城(见图2)。

城市要素向园林语言转译的技术路径与方法研究3
图2芜湖园航拍平面图

3.4 同形转换在芜湖园空间肌理上的应用

芜湖园在其空间设计与肌理构建上,运用了同形转换方法,深度挖掘并提炼了地方特色元素万春圩的独特风貌,并将其作为设计灵感源泉。设计团队捕捉圩田的自然形态与生态智慧,将圩田的肌理特征巧妙地融入园区本底。这不仅是对传统农耕文化的致敬,也是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创新探索。

在空间布局上,芜湖园巧妙地模拟了圩田、圩梗、圩埠、圩岸等自然景观元素,以斑块化的空间肌理手法,精心雕琢出一片片仿若自然生成的水面与稻田景观。这些自然斑块不仅在视觉上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力,更在功能上模拟了自然生态的循环与平衡,为芜湖园奠定了坚实的生态本底,营造出一个既具观赏价值又富有生态意义的绿色空间。在城市展园主题表达途径上,有效提取了主题文化和文化元素,促进城市展园在空间上的组合[1]。

在空间脉络架构上,芜湖园以长江这一壮丽的自然景观为原型,对其水脉形态进行深入研究与精妙拟合,设计出了园区的主园路系统。这条主园路宛如长江之水蜿蜒流淌于园中,不仅串联了园区的各个景点与功能区,更以其流畅的线条与动态的美感为整个园区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它不仅是游客游览的指引线,更是芜湖园自然与人文景观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的重要纽带。

在植物布局上,结合芜湖生态湿地的自然本底,全园植物以杉木、竹子、湿地植物为主要特色,以市树市花和色叶树种为点缀。

3.5同意转换在芜湖园场景化设计中的应用

芜湖园以芜湖地理、芜湖山水、芜湖文化和芜湖诗词为切入点,通过同意转换打造“米市烟火一圩田印象一芜韵展馆—诗韵江城"的游径体验。米市烟火,展现江畔码头热闹的米市场景。圩田印象,模拟圩田、圩埂的自然形态,展现芜湖生态本底。芜韵展馆,以中心建筑和媒体立面展现芜湖开放包容的姿态。诗韵江城,以山石雕塑为载体,引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句,与安徽的“诗韵”主题相呼应。

3.6形意衍生在芜湖园中心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在承袭传统园林深厚底蕴的同时,芜湖园展现开放现代的芜湖形象。芜湖园中心建筑设计通过形意衍生的手法,呈现出外古内今、中西合璧的建筑风貌,不仅彰显了芜湖悠久的历史文化,更映射出其开放包容、面向未来的城市精神。

芜湖传统建筑的双斜顶和马头墙是在徽派建筑影响下衍生而来的,墙体的灰砖又兼具江淮建筑的魅力。芜湖园中心建筑延续芜湖传统建筑设计语言,采用“回"字形布局。北部建筑大门,以梨园堂为原型,运用木质牌坊形式,双重檐角轻盈飞翘,灰砖砌就的外墙更添几分江淮古韵。而大门之内,则呈现出另一番天地,透景手法被巧妙运用,芜湖铁画作为窗根装饰,不仅细腻刻画了芜湖的城市记忆,还透过这些艺术之窗,隐约透露出芜湖现代都市的勃勃生机。设计中穿插的光电玻璃屏风,如同一扇扇通往未来的窗口,将“芜湖轻轨""东数西算”

“航空产业”“人工智能"等代表芜湖未来发展的关键词,以光影交织的方式生动展现,为游客呈现了一幅幅关于芜湖未来风采的绚丽画卷。整体设计将显著的城市特征和发展意图在建筑的载体中抽象显现(见图3)。

城市要素向园林语言转译的技术路径与方法研究4
图3芜湖园航拍鸟瞰图

4结束语

目前,国内许多城市积极举办大型博览会。城市展园作为城市形象的缩影,将城市要素转译为园林语言,能够充分展现城市的独特魅力。在城市展园设计中,设计师应在尊重城市历史、地理特征、文化特质及城市建设等要素的基础上,巧妙运用复刻、象征、转译等设计手法,构建出兼具地域特色和创新表达的城市展园。

文章对多个城市展园转译方法的应用进行分析,为城市展园设计提供了转译方法的实践验证方案,进一步推动了城市文化与园林语言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文章深入解析了城市要素的转译手法,并归纳总结出具有实操性的实施路径,为后续展园的设计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李杰.园林类展会中城市展园设计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4.

[2]曾琪芮.中国园博会城市展园空间设计与主题表达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9

[3]杨莞阗,周琪,陈薇.相山水地-营经典园-成画意场:第11届江苏省园博园城市展园苏州园设计[J].中国园林,2022,38(S2):27-30.

[4]张显成.城市展园规划探析:以第十四届中国(合肥)国际园林博览会展园为例J.城市建筑空间,2023,30(6):28-30.

[5]贾艳飞,朱怡,杨逸,等.原生文本次生化视角下的城市展园设计方法研究:以第十届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滁州园为例[J].中国园林,2020,36(10):51-56.

[6]余洋,哈虹竹,戚琳琳,等.叙事性景观的当代转译策略与表达:以2019年北京世园会黑龙江展园设计为例[J].建筑与文化,2020(3):72-74.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1930.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