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防治技术在回天地区园林建设和管养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 冯林

0 引言

随着《北京花园城市专项规划(2023年—2035年)》的出台,第一道和第二道绿隔地区作为“三环”中生态功能优越、蓝绿空间交织的大尺度绿色空间,在构建市域战略性空间布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北京市建设花园城市的生态基础。其多元功能的发挥,依托于良好、稳定的生态环境。但是,园林中的虫害、病害、鼠害和有害植物,对园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日益严重。为有效控制病虫害、减少资源损失,必须从源头进行把控。因此,生物防治技术不仅要应用于管养阶段,更应在规划建设初期就充分考量。结合绿隔地区公园的特点,应加强推广生物防治技术,以实现园林持续健康发展。

1回天地区绿隔公园建设概况

1.1 整体规划建设情况

回天地区绿隔公园通过多轮“回天计划"和百万亩造林计划的实施,充分利用棚改拆迁、疏解腾退空间及现有林地资源,整合分散绿地斑块,先后建成了东小口城市休闲公园、贺新公园等7个大体量公园项目。同时,持续推进奥北森林公园建设工程(一期、二期、三期)及天通苑、回龙观2个生态休闲公园项目。建设 生物防治技术在回天地区园林建设和管养中的应用分析0 绿道系统,将上述公园有机串联,形成总面积达 生物防治技术在回天地区园林建设和管养中的应用分析1 的连片绿地,有效整合了原有分散破碎的绿地空间,显著提升了区域绿化连通性和公园可达性。该公园不仅实现了集中连片发展,还与昌平区、海淀区和朝阳区的市政设施、居住区及各类产业相融合,服务了周边众多居民。

1.2 园区特点和功能

园区充分结合当地地形特征,深入贯彻全龄友好理念,共建成658处景观功能节点。特别是奥北森林公园,创新采用梯度“自然核”景观设计,通过“营林、理水、融园、连路、添乐"等建设手段,有效弱化了原有市政设施、水系等分割界限,成功破解了回天地区公园“孤岛化”问题,实现了蓝绿资源的有机融合与联动。

1.3开展“精野结合"的城市多元生境塑造

积极推进自然带建设与生态再野化管理,充分结合区域自然生态条件,依托蓝绿空间系统构建生态廊道,持续改善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逐步恢复和完善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将生物多样性纳人城市公园建设相关要求,着力打造生物多样性友好型公园,实现生物与人在城市立体空间中的和谐共生。

因此,回天地区绿隔公园形成了具有集中连片、地形多样、功能丰富、游客众多和生物多样性丰富等显著特征的绿地空间。

2回天地区绿隔公园病虫害发生特点

2.1 病虫害发生统一性

由于公园集中连片,并与沙河湿地组团、滨河公园组团及未来科技城滨水组团相互呼应,同时通过绿道系统紧密相连,形成了大范围的绿地网格。这就造成在同一天气状况影响下,各公园病虫害的发生呈现同步性。具体表现为:春季主要发生蚜虫、木虱、介壳虫、蝽类及叶螨类等刺吸类虫害;夏秋季则多发美国白蛾、国槐尺蠖、杨舟扇蛾、刺蛾、各类叶甲、天牛等虫害,以及海棠锈病、月季黑斑病等病害。各公园病虫害发生呈现明显的时序联动性和季节发生统一性特征。

2.2 病虫害发生特异性

由于各公园地形地貌、规划布局、景观节点配置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加之市政水系、湿地系统及原有林带等要素分布不同,这就形成了多样化的微气候环境。这些差异性导致某些公园病虫害发生与其他公园绿地关联性不大,但又存在同一地点呈现连年发生的现象,特别是虫害与病害复合发生的现象。例如,东小口城市休闲公园地势整体平缓,地被植物面积占比较大且种类丰富,林窗较大,布局整体较开阔,空气流通且湿度相对平衡,因此不易产生蚜虫、螨类等刺吸害虫。但林相单一区域,如臭椿类成群栽植区域,多年受斑衣蜡蝉侵扰,严重时会导致煤污病的发生。

因此,在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中,一方面,要熟悉病虫害发生的季节变化规律、生物学特性等,还要结合公园景观特征和植物配置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治措施。另一方面,应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与总结,通过优化植物配置方式、改善生态环境等措施,从根本上降低病虫害发生的风险。

3常规生物防治技术在回天地区绿隔公园中的应用

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的方法。具体而言,就是利用某些寄生性天敌来抑制或消灭害虫,同时运用抗生素防治病原菌,形成“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菌治菌、以菌治病”的综合防治体系[1]。在回天地区绿隔公园的管护中,生物防治技术与其他防治技术结合,主要发挥了预防虫害的作用,并与其他防治措施协同配合,产生了有效的综合治理效果。

3.1利用寄生性天敌进行生物防治

3.1.1 周氏啮小蜂

周氏啮小蜂作为一种优势寄生蜂,具有寄生率高、繁殖力强的特点,对美国白蛾、舞毒蛾、杨扇舟蛾等鳞翅目害虫具有显著的防控效果。回天地区绿隔公园每年6一7月进行2次周氏啮小蜂释放工作,采取预防性释放为主、防治性释放为辅的策略,选取乔木不低于 生物防治技术在回天地区园林建设和管养中的应用分析2 处固定柞蚕蛹蜂茧, 生物防治技术在回天地区园林建设和管养中的应用分析3 放蜂量不低于30万头(即60个柞蚕蛹蜂茧),对存在害虫发生历史情况的区域,则以 生物防治技术在回天地区园林建设和管养中的应用分析4 间距或逐株固定柞蚕蛹蜂茧,并在二次释放时根据虫害监测情况灵活调整释放量和补充点位。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1929.pd原版全文

3.1.2 肿腿蜂

利用肿腿蜂进行防治,以管氏肿腿蜂为主,包括白蜡窄吉丁肿腿蜂、川硬皮肿腿蜂,通过外寄生形式来麻痹取食害虫的幼虫和蛹,主要防治对象包括双条杉天牛、光肩星天牛等天牛类和白蜡窄吉丁害虫,一般采用隔珠或逐珠释放法,每 生物防治技术在回天地区园林建设和管养中的应用分析5 释放2000头,释放前后7d内应避免使用化学农药。

3.1.3 花绒寄甲

花绒寄甲与肿腿蜂防治对象类似,其幼虫以天牛等幼虫、蛹和刚羽化的成虫为食,将头部插入寄主体壁进行获取营养。在防治实践中,根据天牛发育周期,可在4月至7月上旬(天牛老熟幼虫期)和7月下旬至9月(天牛低龄幼虫期)释放,建议与管氏肿腿蜂等天敌昆虫协同使用,针对不同虫龄幼虫实施精准释放。

3.2利用捕食性天敌进行生物防治

3.2.1 异色瓢虫

异色瓢虫防治对象包括蚜虫、粉虱、介壳虫及叶蝉等。通常以卵卡形式悬挂于植株树冠上,以花灌木植株为主,其幼虫及成虫均可捕食防治对象。

3.2.2 蠋蝽

蠋蝽不但能捕食马尾松毛虫幼虫,还能捕食成虫、卵和蛹,是马尾松毛虫的主要天敌。此外,蠋蝽可捕食40多种农林害虫的卵、幼虫、蛹和成虫。在园林病虫害防治中,其主要防治对象包括国槐尺蠖、黄鲈胫跳甲、榆蓝叶甲及草地贪夜蛾等,其食性广、控害能力强,建议采用预防性释放方式,每 生物防治技术在回天地区园林建设和管养中的应用分析6 释放 生物防治技术在回天地区园林建设和管养中的应用分析7 头。

4常规生物防治技术存在的问题

4.1试验过程与基层应用存在信息阻隔

尽管病虫害天敌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已有多年历史,且在试验过程中对害虫种群的调控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在公园绿地病虫害防治实践中仍处于边缘化地位,应用比例偏低。例如,1983年,萧刚柔发现肿腿蜂可寄生于粗鞘双条杉天牛;1986年,花绒寄甲在浙江省被发现对松褐天牛幼虫的寄生率为生物防治技术在回天地区园林建设和管养中的应用分析8 ;2012年,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发布的研究表明,释放花绒寄甲样地与未释放样地对松褐天牛寄生率分别为38.34% 和 3.92% ,二者差异明显。然而,在园林绿化养护实践中,生物防治技术的运用与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相比仍处于初期阶段。由于养护人员对天敌昆虫的生物特性、培养技术及取食习惯等专业知识掌握不足,制约了生物防治技术的推广应用。因此,选取基层公园绿地作为试验点,建立系统化的技术对接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推广价值,同时也能培养一批专业队伍,为生物防治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人才支撑。

4.2天敌获得渠道及质量未实现标准化控制

在园林绿化基层管养工作中,生物防治资源的获取渠道相对有限,主要依赖林保相关部门调配,尚未形成标准化的产业供应体系。研究表明,同种天敌释放后的防控效果存在显著差异,主要源于天敌质量的控制体系不完善。天敌的质量受规模化饲养、储藏、运输和释放等多个环节影响,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质量发生波动。以花绒寄甲的卵为例,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孵化率逐渐降低,30d后孵化率降为 49.39% ,而90d后孵化率为0。因此,要达到最佳防治效果,卵的储藏应尽量控制在30d内。这就要求生产企业对各类天敌制定详细的生产流程和质量控制标准,确保进入市场流通的产品有质量保证。

4.3释放窗口期把握不准与种群来源地存在差异

生物防治技术以预防为主,但为了达到良好的防范效果,在释放天敌时,应尽可能准确地把握寄主害虫的发育时期。例如,肿腿蜂多用于低龄幼虫期寄生,而花绒寄甲仅寄生老熟幼虫、蛹期和初羽化的成虫期。此外,应秉持园林树木栽植“适地适树”原则,如果天敌的种群来源地与释放地存在较大差异,也不利于天敌生存,从而影响防治效果。因此,在引进天敌时,应优先选择与目标区域生态环境相似地域的种群进行繁育,以提高天敌对当地环境的适应性,确保防治效果。例如,应避免将南方种群繁育的后代应用到北方害虫防治中,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4.4防治效果缺乏科学统计

如前所述,生物防治技术在园林绿化基层应用中处于边缘地位,究其原因,除基层人员对其认知不足外,还在于其防治效果缺乏科学量化评估。相较于见效迅速的化学防治手段,生物防治的作用机制更为渐进和持续。天敌作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控制体系中的关键因子,其合理利用可有效抑制害虫种群数量。然而,天敌本身也受食物链其他环节影响,单一天敌对单一寄主的控制能力有限。生物防治的目标并非对某种寄主害虫彻底消灭,而是通过持续抑制害虫种群,以防止病虫害大规模暴发。因此,建立科学的防治评估体系,对生物防治技术的推广应用至关重要,这将有助于其在基层实践中得到更多重视。

5保育式生物防治方法在回天地区绿隔公园中的应用

在回天地区绿隔公园的常规生物防治技术应用中,主要涉及投放防治阶段,防治效果主要根据投放数量和寄主对应窗口期推测准确度来决定。目前,天敌昆虫的生产过程与公园建养相脱节,天敌释放后是否能适应公园环境从而繁衍生息融入食物链中持续发挥效用,还有待进行科学评估。因此,保育式生物防治方法逐渐在公园建设和管养中得到应用,从本杰士堆、昆虫旅馆的出现,到生态保育区和自然带的建设,都应用了保育式生物防治技术。

5.1保育式生物防治的内容

保育式生物防治是指通过改善天敌生存、繁殖、栖息和觅食的生态环境,以及合理使用农药等手段,提高天敌控害能力的生物防治方法3。主要措施包括提供天敌栖息场所、提供给天敌昆虫蜜源和提高植物丰富度及多样性等。相较于传统生物防治,保育式生物防治更注重对自然天敌昆虫种群的保护[4]。因此,保育式生物防治技术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应贯穿于园林设计、建设实施、后期养护管理的全过程,使其成为园林生态系统构建与维护的重要技术手段。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1929.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