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壤污染与地下水环境关联及环保协同策略

作者: 郭静

0 引言

随着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业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正发生深刻变革,但与此同时,土壤污染问题也日益凸显。长期以来,由于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及工业废弃物的不当处置,农村土壤中重金属、农药残留及其他有害物质不断积累。这些污染物不仅破坏了土壤生态环境,还通过渗滤作用进入地下水体,严重影响地下水质量和安全[。地下水作为农村居民饮用水的重要来源,其受到污染后修复难度大、风险高,直接威胁人畜健康和生态平衡[2]。当前,国内外关于土壤与地下水污染关联性及防治技术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在实际应用中,地区污染治理农村基础薄弱、技术装备落后和信息传递不畅等问题,尚未形成完整防控系统[3。为此,系统分析农村土壤污染与地下水环境之间的作用机制,探讨二者关联性及演变规律,进而提出以区域协同治理为核心的环保协同策略,希望为我国农村环境治理和地下水安全保障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同时推动绿色农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

1农村土壤污染与地下水环境关联机理分析

1.1农村土壤污染现状及污染物种类分析

当前,农村地区土壤污染呈现出多层次、多种类的复杂状况,其主要污染物包括重金属、农药残留和有机污染物。长期以来,大量使用化肥与农药及不合理处置工业和生活垃圾,使得土壤中铅、镉、汞等重金属元素超标,并伴随有机物质和农药化合物不断累积[4]。这些污染物不仅改变了土壤的理化性质,降低了土壤肥力,而且在降雨、灌溉及自然渗滤等过程中,易于发生溶解、迁移,逐步渗入地下水层,从而形成水土相互污染的隐患。研究表明,重金属在酸性环境下溶解性增加、易随水流扩散,而农药由于化学结构稳定、迁移速度较快,均可能引发区域性地下水污染。同时,不同区域因土壤质地、地形地貌和水文条件的差异,污染物的分布呈现明显的时空不均匀性,有的区域甚至出现点状污染或带状污染,严重影响了当地农产品质量和饮水安全[5]。近年来,通过野外调查与实验室分析,不少学者与机构对部分重点区域土壤中各类污染物的浓度进行了监测,并初步揭示了污染来源与累积机制,为进一步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了数据支撑。全面了解农村土壤污染现状及主要污染物种类,对于评估污染风险、预测地下水受污染趋势及制定科学治理对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推动农村生态环境整体改善的重要前提。在此基础上,必须结合区域特点,建立长期动态监测体系,进一步细化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确保治理措施有的放矢。

1.2污染物土壤一地下水迁移机制及影响因素

农村地区土壤中污染物向地下水体迁移主要依赖于水文动力学和化学扩散作用,其迁移机制十分复杂,并受多种环境因素共同影响。首先,土壤的孔隙结构和渗透性决定了降雨、灌溉水进入土壤的速度及其在土壤中的运动路径,且不同粒径颗粒组成的土壤对污染物的吸附能力存在显著差异,从而影响污染物的解吸与迁移速率。其次,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还与土壤酸碱度、温度、湿度和有机质含量等理化参数密切相关。污染物中金属离子在酸性环境下的溶解度提高,而在碱性条件下则可能形成不溶性化合物,显著影响其进入地下水的可能性。此外,微生物降解作用和植物根系吸收也会对污染物浓度及其迁移路径产生调控作用。地下水位的高低和地下水流速同样是决定污染物扩散范围的重要因素。当地下水位较高或水流较快时,污染物可随水体迅速横向扩散,形成大范围污染;反之,则可能在局部累积成较高浓度污染。近年来,通过建立数值模拟模型和现场试验,不少学者已经对土壤一地下水间污染物迁移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降雨强度、灌溉模式及人为干预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只有充分掌握污染物在土壤中解吸、扩散及迁移的具体机制,才能为防控地下水污染提供科学依据,并指导实际治理工作开展。鉴于此,未来应进一步完善监测网络和模型参数,提高预测精度,为制订防治策略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技术支持。

2农村土壤污染与地下水环境协同治理对策

2.1构建完善的监测预警与风险评估体系

建立健全农村土壤与地下水污染联合监测预警系统是实现协同治理的基础。当前,监测网络分散、数据采集不连续等问题,导致区域内污染风险难以及时、准确地预测。因此,有必要整合多种现代信息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遥感技术,构建一个覆盖全区域的联合监测网络,实时采集土壤理化性质、污染物浓度、地下水位动态和水质指标等数据。有关部门可通过集中数据管理平台,对实时监测数据进行自动化统计和动态趋势分析,利用数值模型对污染物迁移及扩散趋势进行预测,进而划分风险区域和确定预警级别。监测预警体系不仅包括定点监测站和流动检测装置,还应利用卫星遥感和无人机巡检技术,对大范围区域进行快速覆盖和动态监控。与此同时,建立基于GIS的空间信息分析平台,将监测数据与区域地质、气候、农业生产等信息融合,形成多维度风险评估模型,从而为政府部门和基层管理机构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各级环保部门和农业主管部门应加强协作,共同制定区域环境风险预案,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和现场核查,确保一旦出现突发事件能够迅速响应、及时处置。构建完善的监测预警与风险评估体系,不仅能够实现对土壤与地下水污染状况的动态掌握,还能提前预防和控制污染扩散,为保障区域环境安全和公众饮用水安全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持和技术保障。

2.2推广综合防治与绿色农业技术

实现农村土壤与地下水环境协同治理的核心在于推广综合防治技术和绿色农业模式。综合防治技术强调将化学、生物、物理等多种防治手段有机结合,通过源头控制、过程干预和后期修复的全链条管理,实现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的协同。这种综合治理方式能够显著提升环境治理的效果。绿色农业技术主要通过优化农业投人品结构、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推广有机肥和微生物制剂,改善土壤理化性质,降低有害物质的累积。具体而言,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应鼓励农户采用精准农业技术,通过土壤检测和数据分析确定施肥量和病虫害防治方案,从而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降低污染风险。同时,利用植物修复和生物炭改良等新技术,对受污染土壤进行改良,促进污染物固化和降解,防止其向地下水扩散。各级政府部门应出台绿色农业推广政策,并通过示范基地建设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绿色生产意识和操作水平,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体系。推广综合防治与绿色农业技术,不仅有助于改善土壤质量,降低地下水污染风险,而且能够实现农业增产与环境保护的双赢目标,为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1934.pd原版全文

3农村土壤与地下水环境协同治理策略展望

3.1加大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力度

要想实现农村土壤与地下水环境协同治理,必须依靠国家及地方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与充足的资金保障。政府应制定专门的环境治理扶持政策,明确农村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防治的目标,细化任务分解,并明确责任主体;应建立跨部门协同工作机制,确保农业、环保、水利等相关部门在规划、监督、技术指导和资金使用上协同合作,形成合力;应设立专项治理资金和绿色信贷项目,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环境修复工程,并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激励措施,降低企业和农户在治理过程中的经济负担。资金投入不仅要用于污染监测、治理技术研发和工程建设,还应支持人才培养、技术培训和示范工程建设,从而构建长期稳定的环境治理运行机制。政府还应加强对治理项目的监管,建立严格的绩效考核和问责机制,确保每一笔资金都用在刀刃上,实现治理效益最大化。政策与资金的双重保障,既可推动区域内污染防治措施的快速实施,又能为未来科技进步和治理模式创新提供持续动力,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保障地下水资源安全,助力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3.2推广应用现代科学技术

科技创新是推动环境治理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未来农村土壤与地下水环境治理应大力推广应用现代科技。依托遥感、GIS、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建立高精度、实时监控的环境监测系统,有助于实现污染物在线采集、数据实时分析和动态预警。利用现代实验室分析技术和数值模拟方法,对污染物在土壤和地下水中的迁移、扩散规律进行深人研究,有助于研发出适应区域特点的绿色修复和综合防治技术。同时,引进智能装备,如无人机、自动化采样仪器和远程监控系统,提高现场作业效率和检测精度。通过构建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各部门数据共享和技术互通,推动治理措施标准化、智能化和精细化。污染治理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不仅可以大幅提升治理效率和精度,还能降低治理成本,促进治理模式的创新和推广,为农村环境协同治理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和数据保障。

3.3构建长效协同治理机制

农村土壤与地下水环境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成功实施离不开污染防治长效机制的构建和公众的广泛参与。应以政府为主导,依托区域环境监管平台,建立覆盖监测、评估、应急响应、技术服务与后期维护的全链条协同治理体系,并制定切实可行的阶段性目标和考核机制,确保各项治理措施持续、有效落实。同时,加强环境治理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明确各级政府、企业和农户在治理过程中的责任与义务,并通过奖惩机制激励各方积极参与。在此基础上,还应通过多渠道宣传和培训,普及环境知识,提升农民环保意识和参与热情,建立公众参与平台和意见反馈机制,形成政府、企业、农户与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治理网络。只有构建长效协同治理机制,才能确保治理成果长久维持,形成全社会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为农村生态环境根本改善提供制度保障和强大动力。

4结束语

文章围绕农村土壤污染与地下水环境之间的关联机制及其对区域生态安全的影响,深人分析了污染物迁移、区域差异与关联性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监测预警体系、推广绿色农业和综合防治技术、实施区域协同治理等协同治理策略。研究表明,只有构建全链条、多部门协同的治理体系,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保障地下水资源安全,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未来,随着各项治理措施的不断完善和长效机制的建立,我国农村环境治理必将迈上新台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李阳.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防治的协调策略[J].区域治理,2021(35):86-87.

[2]刘丹丹.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防治的协调策略[J].南北桥,2018(2):46.

[3]简彦涛,孟建伟,史慧文.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防治的协调策略[J」.华北自然资源,2021(2):108-109.

[4]姜玥利.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防治的协调策略探析[J].大观周刊,2020(14):436.

[5]李萌,岳涛.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防治的协调策略[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0(1):24.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1934.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