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视域下西安康养小镇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作者: 赵俊利0 引言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及“健康中国”战略推进,涵盖养老、医疗、文化、旅游等多业态的康养产业与文旅产业迎来发展机遇。西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具备发展康养小镇的独特优势。同时,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西安康养小镇的规划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该研究旨在探讨数字化视域下西安康养小镇的规划设计策略,以期为康养小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理论基础
1.1康养小镇概述
康养小镇是以健康产业为核心,依托自然与人文资源,通过产业导人与配套建设,整合文化体验、生态旅游、医疗养生等多元功能,形成以健康消费为驱动的特色小镇。康养小镇的核心不仅关注人们的身体健康,还注重人们的精神和心情愉悦。通过专业的医疗护理、科学健体、健康食养、温泉养生体验、生态养生等方式,促进游客身心的健康和精神放松,进而达到养心、康体、养生等目的[1]。
在当前形势下,国内康养小镇的发展一般具备以下特征:生态环境优越、规模效应显著、类型差异化突出,如温泉养生型、文化驱动型、生态疗愈型等,以及拥有良好生态的养生型康养小镇等。作为近年来的热门概念,康养小镇一直受到我国城市建设及开发领域的广泛关注。依托优越独特的自然生态基底、蓬勃兴起的健康养生需求、坚实雄厚的区域经济支撑以及精准有力的政策制度保障,康养小镇的发展大有可为。
1.2数字化技术赋能逻辑
数字化技术对康养小镇的赋能逻辑,本质是通过数字化技术(见图1)手段重构传统康养模式,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从“单一服务”到“全维融合"的转变。其核心在于通过数据驱动、场景重构与智能服务,构建覆盖健康监测、生态疗愈、文化体验等领域的全链条康养生态系统。
2西安康养小镇发展现状
2.1政策支持升级:从规划到落地
西安康养小镇的发展得益于政策支持、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的多重推动[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支持发展健康产业,鼓励医养结合、健康旅游等业态。国家发展改革委等4部门发布的《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培育康养类特色小镇,要求突出产业特色,避免房地产化。近年来,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康养产业发展的政策,为康养小镇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2022年,陕西省出台《陕西省“十四五"养老服务体系专项规划》,明确对康养小镇的用地指标倾斜(如允许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人市),同时推动智慧养老产业发展。

2.2区域布局深化:从多点开花到集群效应
西安康养区域的核心板块—秦岭北麓生态康养带,通过推进“秦岭国际康养谷”建设,整合 生态资源,引入复星集团等企业,打造高端医疗与森林疗养基地。临潼温泉康养集群区域同样是康养核心区域,依托华清宫温泉资源,扩建“骊山康养城”,新增温泉疗愈中心、唐文化养生酒店,2023年游客量同比增长
。西咸新区作为新兴康养区域,依托空港优势建设“国际医疗康养城”,引入新加坡鹏瑞利集团,规划建设三甲医院、抗衰老中心,目标是辐射西北亚市场。蓝田县则依托白鹿原的独特生态发展“民宿康养”,推出“田园疗愈”套餐,吸引西安都市圈中青年客群。
2.3产业模式创新:从单一到跨界融合
在康养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陕西省多地积极探索创新,通过融合不同元素,打造出各具特色的康养模式。鄠邑区“太乙康养小镇”与陕西中医药大学合作建立中医非遗体验馆,推出针灸、药膳等特色服务,2023年中医药服务营收占比超 30% 。充分彰显了中医药特色在康养领域的强大生命力。而临潼康养项自则借助兵马俑这一强大的IP,深入挖掘秦文化内涵,开发出“秦文化养生游”,游客可参与仿古养生操,体验古法温泉浴等特色项目,在感受历史文化魅力的同时实现养生保健。“康养 + 科技”模式也在西咸新区落地生根,西咸新区试点建设“智慧康养社区”,借助可穿戴设备,实时监测居民的健康数据,并与交大一附院的远程诊疗系统无缝对接,成功实现了“医养结合”的闭环,为居民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健康管理服务。鄠邑区的“葡萄康养小镇"则开创了“康养+农业"的新模式,推出“田园养老"模式,鼓励老年人参与有机种植,用劳动换取住宿折扣,不仅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还形成了“以劳代养"的新业态,让康养与农业完美融合。
2.4市场需求变化:从老年群体到全龄覆盖
陕西康养产业在客群细分领域也取得显著成效。在老年客群精细化运营方面,秦岭康养谷针对高龄失能老人,引入介护技术,提供专业化护理;针对活力老人,开发旅居养老会员制产品,2023年会员数突破1万人。随着中青年健康意识的提升,都市亚健康人群推动“周末康养"热潮兴起,太白山脚下的“减压营地”应运而生,为忙碌的都市人提供森林冥想、户外瑜伽等短期课程,让他们在周末时光远离喧嚣,放松身心,周末人住率高达 90% 。家庭亲子市场:蓝田“白鹿亲子康养基地"开发自然教育、亲子农耕等项目,2023年暑期家庭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 120% 。
2.5核心挑战与现存问题
西安市虽具备发展康养小镇的先天优势,但其产业升级仍面临多重结构性挑战,亟须突破以下三 大瓶颈。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2013.pd原版全文
2.5.1同质化竞争引发市场效能衰减
西安近 70% 的康养项目陷入“景观地产化”困境。例如,秦岭北麓十余个温泉养老社区仅依赖山水资源作为卖点,配套服务停留在基础疗养层面。这种“重硬件、轻内容"的开发模式导致产品辨识度不足。 年陕西康养产业调研报告》显示,区域内康养项目客户留存率仅 38% ,远低于江浙地区特色康养小镇 65% 的平均水平[4]
2.5.2数字化转型面临“有设施无生态"的困境
尽管西安市康养小镇5G基站已实现全覆盖,但技术应用呈现碎片化特征。例如,某投资20亿元的康养综合体虽配备智能手环监测基础体征,却未打通医疗数据库接口,健康数据仅停留于本地存储,无法与三甲医院实现云端交互。对比成都“智慧康养社区"通过AI健康管家提前14天预警慢性病风险的实践,西安项目在数据整合分析、预防性健康管理等深度应用领域明显滞后,暴露出“重基建投人、轻场景运营”的数字化转型误区。
2.5.3 医养资源空间错配形成服务裂痕
西安市三甲医院 80% 集中于主城区,而康养项目多分布于 30km 外的远郊,空间隔离导致急救响应时间超过黄金1小时标准。这种“医疗资源高密度集聚”与“康养场景低效渗透”的矛盾,使得“预防一治疗一康复”全周期服务链断裂,直接制约了高端客群转化,调查数据显示西安康养客单价仅为三亚同类项目的 45% 。
破解困局需构建“文化赋能一数字基建一产医融合"的三维驱动模型,推动产业升级,推动康养产业从资源依赖型向价值创造型跃迁。
3数字化技术在康养小镇规划中的应用
3.1智能化环境监测与规划优化
运用前沿的数字孪生技术,构建与现实康养小镇1:1映射的虚拟数字模型,对各种规划方案进行模拟推演,评估其可行性,通过模拟分析,规划者可精准优化空间布局,通过BIM和3D建模技术,实现规划方案的动态模拟和优化。借助GIS技术,规划团队可深入分析地形地貌、生态资源分布及交通网络状况,为小镇选址和整体规划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借助先进的1oT传感器网络(见图2),能够对空气质量、温湿度、噪声、水质等关键环境参数进行实时精准监测。
3.2康养服务智能化
运用智能家居设计与适老化改造设计,通过高度集成先进的语音控制、智能照明以及跌倒监测等系统,打造契合老年人生活习惯与安全需求的智慧居住空间。在健康管理方面,也可引入先进的AI护理机器人,为康养服务注入新动力,这些机器人能够承担起日常陪伴的重任,可以精准地进行用药提醒,与老人聊天解闷、分享趣事,有效缓解老人的孤独感。基于大数据分析与AI算法,机器人可以基于对用户健康状态、兴趣爱好等多维度数据的深度挖掘,为每位康养用户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康养活动方案。
3.3增强互动与体验
在康养小镇建设中,数字化技术可以通过创新互动形式、增强沉浸体验、提升服务效率等方式,为游客创造更生动、个性化和可持续的康养文化旅游体验。通过AR技术将历史场景、文化故事叠加到现实景观中,游客扫描景点或特定标识即可触发虚拟内容(如3D动画、历史人物互动)5]。利用VR技术打造虚拟文旅场景,沉浸式体验古镇历史风貌、重现传统节庆和民俗氛围等,或设计虚拟探险游戏,让游客穿越时空。进行混合现实互动体验,利用MR技术将虚拟导游、文化IP形象(如兵马俑虚拟角色)等融入现实场景,提供动态讲解或任务引导,还可利用数字技术设置互动装置与游戏化体验,数字互动装置通过光影交互、虚拟投影等技术,将传统文化转化为沉浸式体验场景,沉浸式剧本游让游客深度融入当地文化。还可以开发数字藏品与打卡系统增添乐趣,像西安大唐不夜城的“盛唐密盒”互动游戏就大受欢迎。另外,通过基于GIS和3D建模构建的数字孪生地图,游客能借助手机App或小程序获取实时导览等服务,AI语音助手支持多语言智能讲解,并可实时解答游客提问,大数据分析游客偏好实现个性化推荐,进行康养小镇智慧导览系统设计。

3.4数字化运营与管理
建立数字化运营管理模式。利用云计算和区块链技术,实现小镇运营的智能化和透明化。建立数字化智慧管理平台,整合小镇内的医疗、物业、商业、安防等系统,如构建智慧能源系统,实时监测并优化水、电、燃气消耗,结合天气数据自动调节公共区域空调温度。另外,还可以提升运营效率与管理效能,例如优化事务处理流程、实时监测能源消耗等,同时依托数据支持科学决策。在数字化进程中,小镇需要高度重视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采用多重加密技术、访问权限控制等手段,确保数据在传输、存储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为数字化应用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4数字化视域下西安康养小镇规划设计策略
数字化视域下,西安康养小镇的规划设计需深度融合历史文化底蕴与现代科技手段,构建“科技赋能、文化传承、生态友好”的智慧康养新模式。以下是针对西安地域特色与数字化需求的系统性策略。
4.1数据驱动的空间规划体系
在康养小镇规划与建设体系中,运用数字孪生与动态模拟进行场地智能选址与在地生态基底保护。智能选址借助GIS叠加分析生态红线、交通网络、人口热力等要素,实现科学布局。以西安沣峪口区域为例,利用GIS成功筛选出生态敏感度低、交通便利的适建区,有效规避了秦岭保护区。数字孪生与动态模拟依靠BIM、3D建模与物联网实时数据反馈技术,通过构建小镇数字孪生体,可模拟不同季节人流、环境变化对康养设施的影响,进而实现动态优化布局,如冬季增设室内温泉VR体验区,夏季开放数字导览生态步道,极大提升了空间利用效率与用户体验。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2013.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