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甘南藏族自治州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 徐艳丽

0 引言

文化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根”与“魂”,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将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结合起来,赋予中华农耕文明新的时代内涵。甘南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甘南州”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是当地各族群众在长期农牧生产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的物质与非物质形式文化的精华,以其独特的精神智慧和价值理念哺育了一代代人,其丰富内涵对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涵养和指导价值。

1甘南藏族自治州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对乡村振兴的价值意蕴

1.1有利于推进乡村文明程度的提升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推进新型农民建设、深化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就“三农”问题强调指出,优秀乡村文化能够提振农村精气神,增强农民凝聚力,孕育社会好风尚[1]。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推进,甘南州乡村原有的封闭模式逐渐被打破,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和错误思想观念也随之传入,影响着甘南州乡村居民的行为习惯及价值观念。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乡村民众的精神家园,也是城市居民心中的“诗和远方”。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让村民了解当地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其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自豪感,并自觉承担起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涵。因此,在当前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为实现甘南州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大力弘扬乡村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价值理念,推动甘南州乡村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淳朴乡风民风建设、乡村文明程度提升的“助推器”。

1.2有利于增强乡村社会文化自信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仅对提高乡村居民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还是丰富乡村居民精神生活、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内生动力。

甘南州内各民族拥有丰富而独特的传统文化。例如,藏族传统体育文化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各具特色。这些留存于甘南州的传统体育项目深受当地民族社会发展的影响,是藏民族文化、经济、教育及宗教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体现了地区民族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其不仅是锻炼身体和放松心情的好方式,更是展示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诸如此类的优秀乡村文化传统,对于增强甘南州农村文化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只有深入挖掘甘南州农村地区的特色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并通过文化赋能将其转化为具有经济效益的文化品牌,才能实现产业振兴,支撑乡村经济建设,促进农民就业,提升农民生活水平,进而促进乡村居民生活富裕,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

1.3有利于促进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甘南州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尽管甘南州的经济发展呈现出持续向好的趋势,但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横向差异。目前,甘南州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农牧产品的生产,其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对于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地区而言,要进一步实现经济增长,必须充分发挥相对优势,通过培育和壮大优势产业,带动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甘南州内各县市不仅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还蕴藏着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包括独特的民风民俗、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及丰富多彩的民族活动等。这些文化元素对于中外游客具有独特的吸引力。丰富且具民族特点的特色文化资源,为甘南州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尤其对甘南州的旅游业而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文化资源是其最大的财富。甘南州的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色鲜明的新兴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州内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文旅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甘南藏族自治州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现实困境

2.1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较薄弱

在现代化进程中,甘南州广大农牧民群众对自身长期以来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受到了大时代的强烈冲击,导致农牧民群众的“根”与“魂"被流行文化及市场经济趋利价值导向动摇。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人才是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历者和创造者,理应成为其传承和发展的主体力量[2]。然而,甘南州广大农牧民作为地方传统文化长期历史积淀的受众,在面临时代变革的冲击时,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的问题凸显出来。他们对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极易走向两种极端,一端是老一辈群体对现代文明的排斥,另一端是年轻一代对乡村传统文化的怀疑甚至否定。例如,当前甘南州农村青少年对于当地的乡村文化表现出了一种莫名的“羞耻感”,认为乡村文化很“土”。这充分说明他们缺乏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更缺乏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

总之,在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广大农牧民普遍存在着对自身重要性认识不足、文化保护能力不足、文化传承意识薄弱等问题,这都是乡村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2.2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较为滞后

文化旅游产业作为促进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在甘南州发展相对滞后,市场主体的培育和产业链建设存在明显不足。首先,甘南州现有的146家文化旅游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尚未形成集群式产业发展模式。其次,文化产业品牌吸引力不足,产品供应结构单一,缺乏多样性,旅游产品的开发缺乏特色和亮点。再次,产业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基础薄弱,受限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文化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面临较大制约。最后,全州尚未突破国家5A级旅游景区“零”的限制,未能形成以旅游景区为导向的产业引领格局。此外,受金融环境影响,甘南州文化旅游产业的营商环境较差,招商融资的困难依然存在。

总体来看,甘南州旅游业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结构性矛盾突出、增长动力不足、区域分布不均衡及体制机制障碍等问题。

2.3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开发与保护力度不足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2012.pd原版全文

甘南州各农村地区拥有丰富的传统民族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地方政府积极发掘文化旅游业的特色,打造了一批具有地区特色的标杆项目,但是这些优秀文化却未得到充分的开发、保护和传承。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逐渐式微,主要在于年轻一代的传承者缺乏对文化遗产的深人了解,导致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被歪曲甚至低俗化,这种现象严重阻碍了甘南州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

同时,随着农牧民经济水平的提高,一些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文化符号的古村落、古建筑被视为无价值的破旧之物而被拆毁,各乡镇政府又缺乏合理的规划和保护意识,加剧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承载客体的破坏。

此外,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倾向于外出务工,致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人才大量流失,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力量不断被削弱,这些客观因素都影响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4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机制不健全

尽管各级政府在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方面已付出了诸多努力,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尚未建立起系统性、长期性和整体性的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体系。

2.4.1 定位模糊与融合不足

对乡村文化发展的定位不够明确,其发展规划未能充分考虑內外部环境因素,导致甘南州乡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未能与当地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元素充分融合。同时,乡村文化品牌建设同质化现象明显,未能充分展现甘南州独特的文化特色,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2.4.2多元共治格局未形成

政府在文化建设中采用单一的管理模式,导致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基层组织功能发挥不充分,农牧民参与积极性不高,专业人才参与度不够。

2.4.3文化存续载体创新不足

甘南州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载体建设较为薄弱。

2.4.4基层文化治理能力不足

在乡村文化传承过程中,基层干部缺乏足够的文化保护和宣传意识,在增强农牧民现代身份的自我认同、推动乡村文化产业繁荣与发展方面的作用有限,制约了乡村文化振兴的深入推进。

3甘南藏族自治州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现实路径

3.1提高乡村居民对乡村文化的价值认同

3.1.1文化铸魂与精神内核构建

乡村振兴之路不仅需要塑形,更需要铸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因此,乡村振兴不仅要“扶贫”,更要"扶志"和“扶智”。在新时代背景下,甘南州乡村文明建设必须以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摒弃享乐主义、消费主义和逐利观念等不良风气,形成强大而富有活力的精神内核。乡村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激活其时代价值,不断满足甘南州农牧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让广大农牧民群众“安”于乡村,“乐”在农村,真正认同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

3.1.2推进传统与现代文化融合,培育特色产业

要进一步结合不同乡村文化特点,积极探寻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结合点。甘南州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这些资源大多来源于乡村居民日常的农牧生活,对激发乡村民众创新意识的觉醒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积极推进乡土文化教育,不断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建立道德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农牧民“回归"农村、珍视传统。同时,要着力打造“一村一品”的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品牌,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实施“三农"工作战略的重要内容,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切实增强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3.1.3 数字媒介赋能,彰显文化自信

要充分挖掘乡村文化网络载体的潜力,充分发挥媒体的独特优势。在保留传统交流与沟通渠道作用机制的基础上,积极利用微博、微信、短视频APP等新兴媒体平台,推动优秀乡村文艺作品在多平台展示、多渠道传播。通过多种形式将甘南州农村优秀文化传递出去,切实增强甘南州乡村居民的文化自信。

3.2推进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3.2.1实施品牌强农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要充分利用好独特的地理标志和丰富的农牧业文化遗产,深人实施品牌强农战略,着力打造特色化、多样化、品牌化文化旅游产品和项目,推动文化旅游发展从单一景区景点向综合旅游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3.2.2打造民族民俗生态文化产业群,构建红色圣地旅游风情线

依托国家“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设,重点打造民族民俗生态文化产业群。通过开发草原风情休闲、草原湿地观光、黄河风情休闲、生态旅游度假、历史遗址观光、民俗风情体验、峡谷森林观光、特色民宿体验等系列文化旅游产品,推动文化旅游的全面发展。同时,着力打造天下黄河第一弯旅游风情线、洮河民族民俗风情线、大夏河宗教文化旅游风情线、白龙江高山峡谷旅游风情线、213国道草原湿地国际精品旅游风情线、“迭部一舟曲一卓尼一临潭”红色圣地旅游风情线,积极推进国家5A级旅游景区建设,将“三河一江"沿岸和213国道沿线的景区景点和重点村镇打造成具有地方特色、人文特点和时代特征的旅游体验胜地。

3.2.3 迎合新型旅游行业发展趋势,推广时尚健康 的旅游新形态

构建国家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开发徒步穿越、动感漂流、登山探险等一系列户外体育运动旅游产品,大力推广自行车赛、赛马大会、锅庄舞大赛等高品质赛事,打造独具特色的户外体育旅游品牌。同时,充分挖掘生态、气候、动植物、中藏医药等多种资源,因地制宜地培育生态康养、藏医药养护、膳食滋补养护等新兴业态。此外,要突出甘南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将其打造成文化、旅游、商贸集散地,建设成新颖、便捷的雪域高原民族民俗旅游目的地。

3.3加大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力度

3.3.1 聚焦传统文化,构建乡村文化认同体系

第一,甘南州要在现有乡村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挖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提炼出乡村传统文化内涵,赋予其新的时代价值。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榆林考察时强调,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一重要论述对甘南州文化产业的创新性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提升乡村居民对自身传统文化的认可与热爱,并帮助其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十分重要。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2012.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