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州乡风文明建设路径探析
作者: 马明敏0 引言
从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可以说乡村振兴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双轮驱动、一体并进的重要战略部署。而乡风文明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内容之一,其既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反映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是中国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维,特别是对新疆多民族聚居的农村地区来说,其更是落实党中央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治疆方略的重要基础和依托。
1乡村振兴战略中乡风文明建设的价值
1.1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
乡村建设,根在铸魂与强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2。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互为依存,从产业兴旺到组织振兴,乡村振兴本质上是涵盖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的全方位系统工程[3],“口袋"和"脑袋"同频提升,其根本都是既要塑形更要铸魂,而贯穿其中的魂就是乡风文明。
1.2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
早在2018年出台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新时代随着农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在新疆的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面临反分裂斗争形势的复杂性。引领农村文化建设,助力新疆农村铸魂与强体,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乡风文明建设,这事关新疆农村地区的和谐稳定和振兴发展。因此,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1.3乡风文明是乡村文明的核心内容
一方面乡风文明建设是社会先进文化、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集大成者。新疆作为多民族聚居区,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有助于教育和引导各族农牧民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五个认同”4,从而为新疆的各项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乡村环境。另一方面,乡风文明作为一项长期的工程,也高度契合了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的“文化润疆”根本要求。用文明的乡风,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各民族群众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引导其树立科学、健康、文明、现代的生活观念和生产方式。
2 巴州地区乡风文明建设实践
2.1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守护红色根脉在乡风文明建设方面,巴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为核心抓手,在全州各地积极进行广泛的宣传宣讲,编印内容通俗易懂的“图说我们的价值观"公益广告宣传画进村入户免费发放。以提高村民道德素质和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为目标,每年全州以县市为主,严格按照创建标准,在全州农村开展“文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孝顺儿女"等评选活动,组织动员群众发现推荐身边的典型,做到“村村树典型,乡乡评先进”。
为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巴州统筹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族团结示范点等红色文化矩阵,构建“一站一品"特色格局。目前,全州有焉耆回族自治县七个星镇呼尔东村巴州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尉犁县塔里甫·艾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尉犁县达西村红色教育基地、博湖县塔温觉肯乡哈尔恩根村科普馆、若羌县铁干里克镇托格拉格勒克村“胡杨精神"主题教育基地等。全州已形成“一站一品"的特色,力求把每一个乡所村站都打造成集民族团结一家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科学普及于一体的强大阵地。
2.2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稳扎稳打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乡风文明培育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巴州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稳扎稳打”,使全州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有了大幅提升。
2.2.1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备
目前,全州乡镇文化站设置率达到 100% ,各文化站舍不但设施完备还集图书阅览、宣传教育、科普培训、文体娱乐等功能于一体,且全州所有文化站舍的面积均在 以上。2021年以来,全州共建成文化大院示范点4个,累计建成村级文化活动室398个。同时,不断更新升级基层公共文化设备,累计完成农村大喇叭升级改造2000余套,9万多套广播电视的配套工作,实现户户通全覆盖。通过“东风工程”,全州各乡镇(村)总计接受免费赠阅的党报、党刊近4000份,免费赠阅的图书6万余册。
2.2.2 基层文化供给多元化
巴州以乡村百日文体活动、“群众村晚”、民俗节庆等为抓手,开展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基层文体系列活动累计举办近3000场次。持续推进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放映场次达6000余场,极大地丰富了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
2.3完善村规民约,激发内生动力
巴州以村规民约为抓手,推动乡风文明,激发乡村治理的內生动力。巴州聚焦婚丧嫁娶旧俗、人居环境、人情攀比等重点问题,从村民愿接受、易实施、能见效的问题入手,构建契合实际的村规民约体系,促进村民价值取向与行为习惯的现代转型。同时通过召开村规民约解读会、走村人户发放传单等方式,广泛宣传村规民约,让其真正融入农民的生产生活中,改善不良风气。此外,巴州设立“道德银行”,激发乡风文明自驱力,探索实施"道德银行"积分制管理,将村民参与基层治理、移风易俗的行为转化为可以量化的道德积分,村民可凭借积分到村里的道德银行兑换物品。除物质激励外,还对评分高的村民进行村里大会表彰或者张榜表扬,让更多村民从乡风文明建设的“旁观者”变成了“主力军”。
2.4 开展志愿服务倡导文明新风
巴州把志愿者队伍作为推动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县市从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乡土文化人才、草根宣讲员等队伍中招募优秀人才,吸纳为志愿者并组建专业化志愿服务队伍,统筹建立文明实践人才库,成立理论宣讲、法规宣传、政策解读、医疗卫生、农业科普、文体活动、扶贫帮困等志愿服务队伍,根据群众需求常态化组织志愿者开展文明实践活动。截至自前,全州已建立志愿服务队400余支,招募注册志愿者2万余人。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2015.pd原版全文
3巴州在乡风文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3.1组织层面上认识和重视均不到位
一方面,各级政府以及党员领导干部在认知上还存在着“误差”。有的干部认识滞后,忽视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有的干部认识缺位,机械地认为只要做好基层的稳定团结、扶贫帮困等工作就好,也无暇顾及其他。另一方面,基层党员干部对乡风文明建设有心无力。基层干部不但要面对群众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同时为了应对不同的检查、考核,要做各种名自繁多的台账,上报各样的汇报材料,在不同的程序平台上报专项信息,加重了基层工作人员的负担。在面对乡风文明建设这样的“软性”工作时往往力不从心,即使有心也无力顾及了。
3.2建设主体层面受教育程度低和精神风貌提升难度大
广大农村群众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其受教育程度、素质高低都是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因素。
3.2.1受教育程度有限,家庭教育乏力
边疆地区的很多农村教育水平、教育资源极其有限,硬件设施差、师资队伍缺、教学质量很难保障。再加上大量的青年人外出务工,无暇顾及留守在家的孩子,致使一些农村青少年的教育和引导处于空白和随意的状态。另外,农牧民文化水平和认知水平不高,对子女上学问题也不是很关心重视,这也潜移默化影响到下一代对教育问题的认知。
3.2.2农民精神风貌提升难度大
近几年农村社会的不良风气依然有抬头之势,成为乡风文明建设最大的阻碍。比如婚丧嫁娶铺张浪费屡见不鲜,在农村操办“红白"事中,爱面子、讲排场、重攀比;良好家风逐渐失色,青年人外出务工,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增多,家庭成员关系淡漠,家庭暴力、家庭破裂等现象也较为突出;淳朴民风逐渐消失,特别是随着互联网迅猛发展,网络的普及,让黄赌毒等不良信息的传播有了可乘之机,不断消解和蚕食着农村淳朴的民风。
3.3基础保障层面上硬件“软”,软件“缺”
3.3.1 硬件设施重建轻管
在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中存在重“建”,不重“用”的问题。很多农村地区只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和配备,但对其后期的管理、运行、维护却较为忽视,使得一些地方的文化阵地“徒有其表”,中看不中用。此外从农村基层文化供给情况看,质量参差不齐,如文艺表演节目单一、质量低,群众参与度不高。再比如图书配送,脱离群众的文化需求,要么图书老旧过时,用不了,要么图书脱离实际,用不上,最终沦为了装点门面的“摆设”,收效甚微,未能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
3.3.2 软件上基层治理人才匮乏
基础保障除了硬件设施外,更重要的还有人才保障。在农村特别是事关文化、教育、经济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尤其紧缺。比如村干部的待遇等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部分村委会自身的队伍建设都难以稳定,也就无暇顾及村级精神文化建设专干的培养。此外,乡村本地的优秀人才大多选择留在城市或外地不再回乡,仅有的文化和教育人才因工资待遇等综合因素流失严重,造成本土专业人才队伍“青黄不接”,导致自主建设力量不足。尤其是乡村传统文化艺术后继无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知晓率低,发展空间窄。
3.4体制机制层面上还未完全理顺
乡风文明建设是贯穿农村社会治理各领域全时段的复杂系统工程。然而基层在乡风文明建设中行政化管理控制方式还未彻底转变,乡镇党委、政府在治理中还存在缺位或越位的现象5,农民在乡风文明治理中的协同思维、认同参与、法治观念等都较为淡薄,在乡村振兴和乡风文明建设中两方都未能很好地厘清“角色”和“位置”。此外,乡镇党委、政府对农村乡风文明治理的“条块分割治理”现象依然突出,如权责交叉、重复管理、分工冗杂、执行梗塞、监督松弛、效率低下等。相较于其他可量化、见效快的政绩工程,乡风文明建设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特征,其成效难以量化评估,需通过渐进式制度创新破解路径依赖。基层组织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缺少统筹规划和制度保障等,也使得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缺少助力和支持。
4巴州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4.1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抓手,夯实组织基础
4.1.1 选优配强干部队伍
配强配好村“两委”,改革基层党员干部选举方式,注重从青年农民、返乡大学生、致富能手、退伍军人等中选拔能力好、有责任心强、觉悟高、群众基础实的人才到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中去,补充和壮大乡村党组织队伍。还要大力实施好“万千百培养工程”,切实加强农牧民党员、村级干部、村党支部书记等后备干部队伍建设。
4.1.2完善干部考评激励机制
要建立健全基层党员干部的考评激励机制,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性与原则性相结合,不断完善乡风文明建设的常规程序,及时总结先进经验,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不断探索和完善具体的考核办法和奖惩措施,努力调动广大农村党员干部抓好乡风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2以推进思想道德建设为核心,提升主体素质
4.2.1 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重点抓手,以传统文化赋能,推动节日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德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深度融合,组织开展富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团结创建活动。乡(镇)、村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文艺活动。常态化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石榴籽”等民族团结联谊活动。依托安居富民、乡村改造、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打造多民族嵌人式社会结构和居住环境,传播现代文化理念和行为方式,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4.2.2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
常态化开展“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大力倡导和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以“星级文明户”评选、“最美家庭”示范、“身边榜样"学习等载体为抓手,构建德治实践体系,大力宣传和引导人们崇德向善、见贤思齐,争当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2015.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