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区域民营企业在促进农民增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作者: 王华 田小华 唐开天0 引言
民营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稳定增收、增加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新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为促进农民增收,政府大力引导、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建设,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和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民营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活动中最活跃的主体,相较于国有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具有数量多、分布广、经营灵活、管理高效等优势[2]。民营经济是稳定就业和引领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能够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3]。鼓励吸引一批民营企业入驻农村,是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举措,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兴旺的重要保障,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迫切要求。
农民增收,首先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能,拓展农村外部增收空间,扩大经营主体引入,用好有限资源发展产业,实现三产融合。同时,让更多农民参与产业链的发展,把农村、农业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农村区域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投资于农业发展,吸纳更多的农民就地就近就业,不仅有助于农民财产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的增长,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也推动了农民向技术型人才转型,提升农民就业能力。2024年8—9月,笔者通过实地走访、交流座谈等方式,对农村区域民营企业X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X公司)展开调查。
1农村区域民营企业的界定
农村区域民营企业是指在农村地区注册、经营,以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特征的非公有制企业。农村区域民营企业包括由农民在乡(镇)村兴办的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返乡下乡新农民创办的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工商资本在乡村创办的各类企业,以及乡村集体企业通过改制而成的各类混合所有制企业4]。
2X公司对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
X公司发展历程见表1。X公司于2016年通过县招商引资的方式人驻某村,总投资额为1.4亿元,分两期建成并投产。X公司与当地6个村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采用“公司 + 基地 + 农户”的方式,与7360户农民签订流转合同,发包土地约 主要用于莲藕种植及深加工,生产的农产品有莲藕、泡椒藕片、糯米藕、荷叶茶、藕粉等。X公司集种植、加工和销售于一体,年均产量3.1万t,总产值达8500万元,净利润约1700万元。近年来,X公司带领1005户贫困户实现了高质量的脱贫,每年解决了100多位农民就业问题,上交村集体组织管理费用、国家税费约500万元。X公司人驻该村,充分发挥了扎根农村的独特优势,将带动农民脱贫致富作为责任和使命,依托产业发展,整合资源,调整产业结构,为当地农民提供技术技能培训,以土地流转和带动农民就业的方式实现村集体和农户财产性收入持续稳定增收,在推动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做出了民营企业应有的贡献[5]
3农村区域民营企业在促进农民增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1党建工作基础较薄弱,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受限制
调研发现,农村区域民营企业主要包括成立的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引企人驻的民营企业等几种类型。这些企业大部分是家庭式,或由左亲右邻、亲朋好友组建成立的。这种形式的企业文化底子薄弱,组织涣散,整体缺乏凝聚力和创新力,负责人和大部分员工政治觉悟不高,忽略了党组织建设对企业的引领带头作用[6]。2016年,X公司入驻某村时只有5名党员,虽然成立了党支部,但党建工作基础较薄弱,党员和党组织未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和战斗堡垒作用,企业在发展中促进乡村振兴的作用受到限制。
3.2体制机制不健全,农村区域民营企业与当地群众关系欠融洽
3.2.1 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
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宣传不到位,民营企业与当地群众容易发生多重矛盾。例如,土地流转前,农民对将赖以生存的土地对外流转不积极、不主动,影响企业建设进度;流转中,部分将土地流转后的农民没有及时找到合适的工作,加上已经失去了土地经营的权利,所以会产生抱怨情绪。为吸引投资,政府推动土地大规模向工商资本集中,出现了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村企业与农民争利和“土地非农化”现象[7]。
3.2.2承包经营中产权不清晰,侵害农民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例如,征地规模过大、不尊重农民意愿、强行征地、补偿标准太低、对征地农民不能妥善安置等情况,会损害农民的利益,影响农村的长期稳定。在承包经营过程中,对田间地头、沟塘堰笆等基础设施的权责划分不明,产权不清,容易激发企业与当地村民的矛盾。
3.2.3 企业现代化管理理念与农民素质之间存在矛盾
农村区域企业员工里有 80% 是当地农民,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偏低,没有接受过岗前培训,对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使用不熟悉,接受现代企业管理理念较慢。若入驻企业不了解当地村规民俗,很难推行现代管理理念,农民民主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意识缺乏,会给企业经营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

3.2.4人驻农村区域民营企业抗风险能力弱
入驻农村区域民营企业面临的风险主要表现为农产品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农产品销售受市场经济影响较大,农产品生产周期较长。若融资不力或资金链断裂,企业则需要支付大笔融资费用和土地租金。
3.3人驻农村区域民营企业管理制度和用人机制有待完善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2021.pd原版全文
农村区域的企业大部分是家族企业,在管理中采用家族式、家长式管理模式,很难做到客观公正。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若没有规范的监督管理制度和用人机制,企业的重大投资、重要人事、融资决策等很容易出现决策局限等情况,造成重大损失。
农产品生产周期长、季节性强,用工人数和时间不固定。为了节约成本,企业一般会在生产旺季雇用大量农民;而在生产淡季,会将其解聘。这种不固定、无保障的用人机制,显然会影响企业发展。从员工层面来看,他们不可能全心全意为公司创造优质产品和长远效益,更不会花时间接受新质生产工具和新技术学习培训,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受限;从公司层面来看,短期用工虽节约了人力成本,但因不断雇用新员工,增加了培训成本,也会带来次品生产率提高的隐患。
4农村区域民营企业促进农民增收对策
4.1加强党建引领,促进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加强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的思想引领优势,把刚性经济手段和柔性教育管理手段相结合,弥补企业在管理上的不足,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和技术革新,从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最大化。同时,党的建设引导企业改革创新,在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党员干部应创新帮扶模式,在促进农民增收过程中,把企业发展与实现农民增收、共同富裕同频共振,引导民营企业采取以购代帮、以销代帮等方式,实现农产品高效变现,增加农民收入。
4.2强化民营企业与当地政府、村集体经济组织、群众沟通与合作
2023年7月14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坦荡真诚同民营企业家接触交往,主动作为、靠前服务,依法依规为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解难题、办实事。第一,地方各级政府和当地部门要优化良好的营商环境,强化政策支持和加大激励力度,推行一站式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精准贴心服务能力;第二,要对企业从融资、技术和税收上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支持,留住企业、留住人心,帮助企业站稳脚跟,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三,当地政府和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加快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宅基地制度和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推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产权市场,引导农民合法、有序地将土地经营权通过发包、人股的方式或“企业 村集体组织 + 农户”的模式流转给企业,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脚踏实地,立足“三农”,遵循农村区域乡土性、内生性特点,建立补农建农带农新机制,积极主动与各级党委政府、各级部门和当地百姓沟通与交流,让企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实现合作共贏良好局面。
4.3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三产融合和农民 增收
民营企业因其灵活性强、决策机制简单的管理理念,有助于形成绿色、可持续产业发展体系,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实现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但农产品市场往往受自然环境、生产周期、市场行情等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风险。针对风险,企业应采取不同措施,以降低风险、减少损失。一是加强与当地金融机构的合作,争取获得资金支持,减少融资成本;二是加强农产品物流保鲜技术的开发和运用,确保农产品不因时令产生损失;三是创新销售模式,采用线上线下混合销售、政府影响力扩大销售等多种销售手段,促进增收;四是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完善“联农带农益农”机制,民营企业与小农户建立契约型、分红型或股权型等合作方式,采用“订单收购 + 分红"和“土地租金 + 务工工资 + 返利分红”等方式创新利益联结,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农村、留给农民,实现企业与农户收入同步增长的良好局面;五是帮助民营企业提高数字技术运用能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借助数字技术和大数据,全面提升民营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支持民营企业向新消费、数字农业等方面转型,助推民营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4.4创新管理模式,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企业应加快改革,由传统家族式管理模式转变为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引人新理念、新技术和新管理模式。结合实际经营情况,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如人事管理制度、财务审批制度、安全生产制度等。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管理机制。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就业和收人增长。企业应结合生产实际情况,综合权衡企业长期利益和发展,采用“固定员工 .+ 临时员工"相结合的用人机制,创新“工龄与绩效挂钩”的薪资管理办法和用人管人服务机制,实现增收节本、效益最大化。
总之,政府各级部门、村集体经济组织应给予农村区域民营企业一定的政策、资金支持,以及提供必备的公共服务,逐步建立健全工商资本入乡促进机制,有效激发民营企业投资农业农村的热情和活力,为乡村振兴、民营企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注入新动能。农民应解放思想,积极主动与企业对接,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接纳入驻企业。企业应拥有壮大产业、带动农民增收的担当精神。唯有携手合作、同心协力,方能行之有效地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繁荣发展,引导农民走向富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薛启亮,王胜利,刘剑辉,等.民营企业深度参与乡村振兴的“华裕实践”[J].人民论坛,2023(1) :88-91.
[2]刘文波.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行为逻辑与践行路径[J」.甘肃社会科学,2024(2):206-215.
[3]唐喜玲.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对策研究:以湖南省怀化市洪江区为例[J].市场论坛,2023(2):14-19.
[4]大力发展乡村民营企业助力乡村产业振 兴[EB/OL].(2019-06-26)[2024-09-23].https:// www.s0hu.c0m/a/323027711_120026270.
[5]罗必良,耿鹏鹏.农村集体经济:农民共同富裕的实践逻辑[J].社会科学战线,2024(6):54-73,281.
[6]李雨露.非公企业党建引领企业文化建设路径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22.
[7]王进.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利益保障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2009(10):25-29.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2021.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