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学视野下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和更新策略研究

作者: 熊东旭

0 引言

历史文化名镇不仅是历史的缩影和文化的积淀,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精神家园,镌刻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众多蕴含着深厚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历史文化名镇正在逐步失去其自身的历史脉络和地域特色。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与更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多领域的合作与协调。因此,如何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运用文化生态学理论则为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与更新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与方法论。基于此,研究运用文化生态学理论,以南京市竹镇为研究对象,深人探讨了优质文化生态要素与历史文化名镇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并提出了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和更新策略,旨在推动竹镇的可持续发展,为竹镇及其他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与更新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文化生态学理论在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中的发展和应用综述

文化生态学是一门将文化学和生态学结合的学科,主要研究文化景观与其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文化生态学”的概念主要源于“生态学”,由19世纪70年代由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提出,并用以研究文化与整个环境生物集的关系。20世纪20年代,美国地理学家卡尔·苏尔提出应重视不同文化对生态景观的影响,创建了独特而具有极大学术影响的“伯克利学派”,也被称作“文化生态学派”。1955年,美国人类学家斯图尔德首次提出“文化生态学”的概念,在他的《文化变迁的理论》一书中,详细探究了具有地域性差异的特殊文化特征和文化模式的来源,提出以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人、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文化演变的模式,主张文化发展演进的动因是文化对环境的适应[2],重点关注文化和环境在相互影响中所产生的变化、适应和演化[3]。斯图尔德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后来的文化生态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重视这一理论,冯天瑜在《中华文化史》一书中,提出文化生态系统中自然、经济、社会等多层面要素,共同提供文化发展的基础,决定文化的大略格局和走向[4]。当前我国学术界运用文化生态学理论开展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利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史文化名镇的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文化生态要素的特征分析、地域文化景观基因研究等5方面。

文化生态学理论强调从人、自然、社会、文化等各种变量的交互作用中研究文化产生、发展的规律,对探索历史文化名镇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因此,在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的工作中分析历史文化名镇的社会、自然环境及文化适应与转化过程,研究其文化的演进机制、地域特性和发展规律,在具体的历史脉络中审视古镇的文化,探讨环境基底更迭、内部文化演进与空间结构演化等方面之间的内在联系,都体现了文化生态学理论中生态进化和可持续的理念。这些研究视角能够更全面地分析历史文化名镇的文化生态变迁,厘清历史文化名镇在其发展过程中文化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更好地指导历史文化名镇系统性保护工作。

2竹镇文化生态分析

竹镇是江苏省“百家名镇”之一,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其历史记载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千年古镇。历经岁月洗礼,仍保留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并于2010年被评为南京市历史文化名镇。在竹镇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与更新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其各种文化类型、要素和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要深入分析其历史文化斑块、廊道与基质之间的相互关系,注重文化生态系统网络的维护与发展,展示竹镇在文化生态要素方面的整体性、丰富性和多样性,揭示其历史文化空间的独特魅力。

2.1 竹镇的空间形态演变分析

竹镇历经两千多年的历史沧桑,仍然保存着较为丰富且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集绿色生态、千年古镇、红色故地、民族风情四大特质于一体。凭借其独特的自然地理区位,竹镇逐步发展为南京向苏北地区过渡的重要交通、商贸、文化节点城镇,其空间形态的演变清晰可见。

2.2竹镇自然资源要素分析

竹镇山灵水秀,植被广袤,林木覆盖率超过42% ,2014年被评为“国家生态镇”,是江苏省空气质量标准对照区。从古至今,竹镇形成了众多独具地方特色的自然文化景观,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山水文化景观,为其生态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2.3 人文环境要素分析

竹镇古称“士林"“竹墩”,南宋时期为避庙讳更名为竹镇,现居住着17个民族,是江苏省仅有的回、苗两大少数民族聚居地,民族特色鲜明。其中,清真寺、清真女学、明清老街等人文景观保存完好,并拥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作为南京市唯一的民族聚居镇,竹镇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传承了多元的民族民俗文化,其中竹镇女子高晓被列入第四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竹镇古镇保护与更新面临的困境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竹镇作为历史文化古镇,其传统文化特色正面临被同化的风险,保护与更新工作也面临一系列挑战。这些挑战不仅涉及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以及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1文化生态的系统性保护不足

目前,竹镇的保护策略主要集中于对特定文物保护点的独立维护,这种方法未能全面反映整个镇域文化生态的整体性,导致保护工作呈现出分散、孤立和碎片化的特点。文化生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仅包括单一文化要素,还涵盖了众多相互依存要素和整体环境的协调6。因此,保护工作不应局限于对个别文物保护单位的单一“点状”保护,而应扩展到对整个镇域文化格局的系统梳理和全面保护。竹镇的丰富价值不仅体现在其历史建筑和人文景观,更在于其自然环境、山水格局、红色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这些都是构成其历史文化名镇身份的重要资源。在保护与更新的过程中,应注重文化资源的整合价值,不仅要确保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还要促进文化元素间的互动及其与整个环境基质之间的协调共生。这种全面保护策略将有助于竹镇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其历史文化特色,同时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实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2108.pd原版全文

3.2文化生态的可持续传承机制不健全

由于当地群众对文化生态保护的认识不足,造成竹镇地方文化的传承动力逐渐减弱,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面临严峻挑战。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性和流动性,依赖于人的传承。传承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是承载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关键在于保护传承人。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传承机制,目前竹镇文化生态的长期活力和适应性难以保障,文化断层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被忽视。因此,竹镇应尽快建立可持续的非遗传承机制,明确非遗保护的责任主体,调动非遗传承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确保非遗传承的合法性和有序性;鼓励民众通过多种方式参与非遗传承,例如学习传统技艺、参与传统节日庆典等活动,以提高非遗在竹镇保护更新中的关注度和地位;通过教育普及,培养年轻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并为有志于从事传统文化传承的青年提供专业培训,提升其专业技能。

3.3科技与文化生态的融合程度不高

尽管竹镇已开始将科技融人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与发展中,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整体发展仍显滞后。目前,竹镇的产业多为传统产业,没有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乡村文化遗产、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展示与网络化宣传,缺乏科技附加值高的产业,经济增长潜力受限。未来,竹镇应积极探索“互联网 + 文化生态”模式,结合数字化手段,深入挖掘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消费的有效衔接,实现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转型[7。同时,运用现代设计理念提升非遗和传统手工艺的艺术品位,促进其活态传承和多媒体宣传营销,提升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此外,依托VR、AR等技术,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数字化展示,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手工艺的活态传承,推动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让文化生态真正“活"起来、“动"起来、“用”起来。

4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竹镇古镇的保护与更新策略

4.1系统性构建古镇文化生态空间格局

4.1.1 整体保护镇域的山水空间网络

根据《南京市六合区竹镇镇总体规划修编(2015—2035)》,进一步强化生态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利用。依托竹镇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结合大泉湖一止马岭景区山水相连、植被广袤的生态优势,打造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景观。在原有划定的止马岭一大泉湖景区、盘山一山湖水库景区、红阳水库一金磁景区、乌石山一解放水库景区等4个景区基础上,充分保护和展示竹镇镇域叶脉状的山水环境空间格局,进一步优化景区规划,实现道路、新社区及旅游服务设施的规划同水系和山体等环境要素的联动布局。在展示竹镇“古八景”“新八景"等文化景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弘扬竹镇的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及生态文化,形成更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推动生态与文化融合发展。

4.1.2打造竹镇历史镇区文化景观体系

竹镇历史镇区历史文化的展示与利用主要依托侍郎路、仕林路、竹镇老街等历史文化街区进行组织,同时依托耿跳河、耿阳河,形成“一核、两带、两轴、多节点"的历史文化景观网络,将竹镇历史镇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全部串联整合起来。“一核”,指竹镇老街历史文化街区;“两轴”,分别为侍郎路、仕林路轴线;“两带”,分别为耿跳河、耿阳河景观风光带;“多节点”,为竹镇市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竹镇清真寺、清真女学、邓子恢旧居等重要文物古迹,以及仕林古境、双流汇珠等文化景观节点。在此基础上,利用现状枝状水系脉络格局,打造“双流汇珠”的核心景观节点。同时,将主要的大型公共服务设施沿河布局,结合滨水景观带打造镇区特色滨水景观。

4.2全景式展示文化古镇生态系统特色

4.2.1 镇区核心功能的特色彰显与展示

竹镇以“特色多元文化的历史文化传承”为主题,推进镇区更新。秉持将生产生活相结合、人文历史与产业相结合的活态保护与更新模式,保护自然山水和特色产业所形成的空间格局,最大化展示竹镇独特的文化生态效应。历史镇区主要发展文化、商业、旅游、居住等功能,以低强度开发为原则;除文化展览和旅游设施外,其他大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向新镇区转移,工业企业逐步向镇内工业区转移;严格控制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逐步向外疏散历史镇区人口,改善历史镇区人居环境品质。

4.2.2 特色景观风貌的展示

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科学合理地确定镇区高度控制和强度控制。针对老镇区,采用低层、高密度、适度降低绿地率等方面的指标控制体系,并增加对历史文化保护、风貌协调分区等方面的图则控制要求。

4.2.3 历史空间格局的展示

通过展示和强化历史镇区“牛角状”的边缘轮廓,重点加强市府街、东后街、沿河路、沿河北路、仕林路等道路,以及耿跳河、耿阳河等河道沿线行道树的绿化种植。同时,对人行道进行铺装改造,人行道铺砌需采用传统形式和传统材料,以延续历史风貌。此外,保护皂河、耿阳河、耿跳河水系格局,维护耿跳河、耿阳河的走向及其与竹镇老街历史文化街区间的景观界面。

4.3动态传承和保护古镇文化生态基因

4.3.1建立文物古迹保护名录

采取日常保养、防护加固、现状修整、重点修复等修缮方式,对竹镇清真寺、清真女学、邓子恢旧居、大泉水库碑、赵家岗烈士墓等5处重要文物古迹,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保护。同时,对历史镇区内33处历史建筑进行全面保护,重点保护历史建筑的建筑立面、结构体系、平面布局、内部装饰等具有价值和特色的部分。对于历史建筑的扩建和改建,应在高度、体量、风格、材料、色彩等方面与原有建筑相协调。

4.3.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竹镇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15项,涵盖灯彩类舞蹈、祭祀性舞蹈、民歌民乐类等类别。为促进竹镇传统功能的复兴,应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适宜的空间载体,并通过节庆活动等形式进行再现和传承。同时,应积极推进竹镇手狮灯、竹镇龙灯等民俗舞蹈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加强保护和传承力度。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2108.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