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乡村”理念下的特色保护类村庄规划策略研究以舟山市岱山县沙洋村为例

作者: 王欠欠 郑文杰

0 引言

自2003年起,浙江已开展了20余年的“美丽浙江"实践,城乡面貌得到极大提升,城乡风貌的内涵也在不断深化。在此背景下,针对当前特色型村庄如何主动适应新时期发展要求,研究创新性地提出“适乡村”的特色型村庄发展策略。以舟山市岱山县沙洋村为研究对象,构建涵盖乡村格局、功能分区、产业结构、景观风貌和运营模式等方面的“适乡村”理念下的特色保护类村庄规划路径,以期丰富与完善特色村庄规划理论体系,同时为全面实现城乡融合与共同富裕提供先行先试的样本与经验。

1“适乡村"理念在特色保护类村庄规划中的相关研究及内涵

1.1 相关研究

自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关于乡村振兴与乡村规划的研究也日益增多。张甜甜提出了面向生态化乡村振兴的宜居化乡村土地规划方法,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沈佳敏2提出适应力、恢复力、变革力为导向的乡村规划框架,为建设宜居生态乡村提供思路;张浩等[3]验证了聚落格局文化景观在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保护建议与策略;王秋敏4针对村庄规划普遍存在的实用性不强等现状问题,提出了需求导向下多元主体协同的规划模式;姜文欣等5针对乡村发展面临生态破碎、产业协调不足等问题,提出共生理论视角下的城郊乡村村庄规划思路与策略;段威等针对当前乡村建设同质化的问题,提出引导村庄自我更新,提升乡村营建的内生动力。

1.2“适乡村"概念

“适”一词历史悠久,其原义主要为“往”“到”,后逐渐演变为“适宜、合适”的含义,可以理解为恰如其分,避免“过犹不及”。而“适乡村”可以理解为“适宜乡村”。这一概念与特定研究客体相结合所形成的宏观结构,是一种适宜乡村发展的规划理念,通过恰如其分的规划设计,引领乡村规划的科学发展。

1.3“适乡村"的内涵及路径

“适乡村”理念强调在乡村特定环境、文化背景和社会经济条件下,追求适度、可持续及本地化的设计原则,其具体内涵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适宜地方发展。“适乡村"观强调主动契合乡村发展格局,立足乡村发展现状,进行科学合理、可持续的规划与建设。二是适应自然生态。“适乡村"理念强调乡村规划与自然环境的协调,通过低影响的生态策略,主动融人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功能来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三是适合人文需求。“适乡村"理念不仅关注空间形象的塑造,更关注乡村文化的传承,旨在使设计与当地文脉相契合。同时,充分考虑公共空间的社交属性,提供多功能、开放包容的场所,增强乡村社区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四是适当技术运用。“适乡村”理念倡导将适宜技术应用于乡村建设,倡导在村庄规划中合理运用风能、太阳能、环保材料建筑等技术,以设计促进技术与地方自然和文化环境的融合,推动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此外,研究对“适乡村"理念下的特色保护类村庄规划路径进行了积极探索,具体规划路径见图1。

“适乡村”理念下的特色保护类村庄规划策略研究以舟山市岱山县沙洋村为例0
图1“适乡村"理念下的特色保护类村庄规划路径

2“适乡村"理念下的特色保护类村庄规划策略

2.1适时:运营前置与产业导人

乡村产业的发展往往面临以下难题:功能策划与空间布局的协同失调,导致落地性不足;规划设计与景观营造难以延续策划方案所意图营造的业态氛围,与开发模式和运营需求脱节;后期运营阶段因缺乏对前期概念策划、村庄规划等工作系统衔接,错失解决问题的时机等。因此,需要推动运营前置,实现产业的“量身定做、精准导人”,应立足乡村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等发展优势,建立全方位的产业政策保障体系,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并保障多类型产业空间载体的有效供给。

2.2适度:场景共享与空间融合

场景共享与空间融合在乡村规划中体现在全维度、多场景的有机融合。其核心在于“三生"空间的融合,通过对山海林田生态空间的适度重塑、乡村生活空间的适度优化,以及产业空间的差异化、特色化布局,实现“三生"空间的有机融合,为乡村发展提供持续动力。此外,建筑、广场、公园等功能空间的融合也是重要体现,通过老建筑改造、低效用地活化利用等手段,唤醒存量空间价值;完善文体休闲、儿童游乐等公共服务设施;同时结合乡村旅游,完善民宿、餐饮、旅游驿站等配套设施,打造集文化体验、村民休闲、文旅服务及商业零售等于一体的复合功能空间,既满足了村民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也为乡村提供了多元化的功能空间。

2.3适宜:求同存异与统筹风貌

乡村区别于城市的最大特色就在于其独特的乡村风貌。因此要最大限度地保留乡村最具特色的生活组织模式和景观风貌,既要注重风貌的整体性与协调性,确保各元素之间的和谐统一,也要寻找差异点,凸显特色。通过科学合理的统筹设计,提升区域的整体形象,增强吸引力和竞争力。首先,要守住乡村“山、水、田"等风貌底色,构建“蓝绿为底、阡陌交通、村落其间”的自然生态网络,对于特色保护类村庄,应在此基础上维护好其独具特色的自然生态格局,形成各具特色的本土景观。其次,要注重水系、道路等廊道空间的治理与提升,通过线性空间的串联,形成点、线、面一体化、多层次的景观风貌体系。同时,也要加强乡村建筑风貌的治理与提升,注重建筑风格的统一,对老建筑采取“修旧如旧”的原则,对新建筑实施风貌管控,以实现乡村新老建筑的和谐统一。

2.4适合:共商共建与主体协同

在现阶段成熟的共建模式和主体协同机制的基础上,需进一步探索适合村庄自身特点的建设模式和多元主体协同机制。首先,要明确政府、企业、村民等各方的核心利益,形成共识,激活村集体经济。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举办企业,以及不同村集体间合作建设等方式,联动村民会议共商共建,实现乡村建设的共治共管。其次,政府要从全局出发,落实资金和政策支持,实行“一村一策”,扶持乡村发展。企业作为乡村建设的重要推动者,应适当引入新技术、新人才,持续参与乡村建设运营,与乡村共成长。村民要积极参与乡村建设,树立建设乡村、保护乡村的意识,鼓励村民参与或配合企业发展产业,共担风险。最后,要建立高效、畅通的主体协同机制与平台,通过共商共建,共同促进乡村建设可持续发展。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2109.pd原版全文

3舟山市岱山县沙洋村村庄规划实践

3.1 村庄概述

沙洋村位于浙江省舟山市岱山县东北部,东靠海洋,南临盐场,与龙头村相交,西至落沙湾水库,西北背靠老鹰山等丘陵,村庄由沙洋、冷坑、庙后3个自然村组成(见图2)。沙洋村历史悠久,保留了浓厚的海洋文化和传统习俗,村内拥有长 3.6km 宽150m 的沙滩,素有“万步铁板沙”之称。沙洋村以农业种植和旅游业为主要经济来源。近年来,在浙江省共同富裕目标的引领下,村庄以农文旅融合为发展路径,探索具有海岛特色的村庄发展模式。

“适乡村”理念下的特色保护类村庄规划策略研究以舟山市岱山县沙洋村为例1
图2 舟山市岱山县沙洋村规划范围

沙洋村依托“山一海一村一田”自然肌理,形成了“一湾融会,山环田依、村落其间”的总体格局,具有较高的景观潜力价值。同时,村庄还拥有丰富的自然及人文资源,有“蓬莱十景"之一的鹿栏晴沙及海岬等自然景观资源;有祭海、晒生、风筝等海洋民俗文化资源;还有花生、花卉、山药等农业资源,其中沙洋花生获评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然而,沙洋村在发展中仍面临着农文旅融合不足,产业发展动力受限;未来乡村理念待融人,村民幸福感待提升;闲置资源待挖掘,整体风貌待统筹等难题,严重制约了乡村农文旅产业的进一步融合发展和村民幸福感的提升。

3.2“适乡村"理念下的沙洋村村庄规划

3.2.1 适时:策划先行,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通过梳理村庄现状自然及人文资源,沙洋村确定了“海洋民俗文化示范村与海滨生态运动度假村”的产业定位。以策划为先导,提前谋划重点项目,重点拓展农业产业链,以花生为重点,推出花生大IP形象,促进第一产业向田园观光、农业体验、科普教育、IP文创等方向延伸,实现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以优越的山海特色资源为牵引,重点发展休闲娱乐、运动康养、民宿经济等产业,共同构建沙洋村特色农文旅产业发展路径。目前,沙洋村村庄规划编制已落实相关产业功能空间,并完成了相关重点产业项目的定位及规划引导,见图3。

“适乡村”理念下的特色保护类村庄规划策略研究以舟山市岱山县沙洋村为例2
图3沙洋村产业功能策划

3.2.2适度:“三生"融合,锚固村庄发展总体格局

规划以锚固“生态空间保护与优化、生产空间创新与提质、生活空间重构与激活”为目标,旨在打造“三生融合”的实践样本。规划全面梳理了生态空间、村庄建设空间、农业空间的现状及上位规划要求,提出以小微湿地建设改善环境、修复生态,发挥其生态屏障作用,维护海岸生态;对现状为古井、沟渠、村道等设施被划为永久农田保护区等不科学用地问题,提出下一轮规划修改建议。同时,规划提出生活空间创新转化的策略,促进生产、生活空间的融合,将闲置村居改造为旅游民宿或为旅游服务的创意小店,既实现了闲置资源的创新转化,也为乡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和创业机会。此外,在保护山林资源的基础上,创新性提出“轻介人”策略,探索“林下空间”再利用,在保护生态空间的同时,实现生态资源的合理化利用。

3.2.3 适宜:和而不同,协调海岛村庄风貌

基于村庄自然环境特征和历史文化底蕴,从生态景观与建筑风貌两个维度进行管控,明确生态廊道、形象人口、开敞空间等建设要求。综合考虑乡村地形地貌、自然肌理、功能空间等要素,如图4所示,将全域风貌划分为山野休闲风貌区、传统民居风貌区、原乡田园风貌区、海湾沙滩风貌区等四大风貌管控区,引导片区风貌特色彰显。同时,谋划滨海田园景观、山海乐活两条慢行游线,严格管控线性廊道区域的景观与建筑风貌,形成和谐统一的海岛村庄特色风貌。

“适乡村”理念下的特色保护类村庄规划策略研究以舟山市岱山县沙洋村为例3
图4沙洋村景观风貌分区引导

3.2.4适合:多主体参与的共商共建模式

沙洋村在规划设计中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协同的模式,一方面发挥专业团队及政府决策的优势,另一方面积极引导村民的全方位参与。同时,规划引入大型企业参与乡村重要产业板块的投资运营,与规划团队开展长期合作,提供伴随式服务,共同形成政府、规划师、企业、村集体、村民等多主体协同的工作机制。在多主体参与的共商共建模式下,沙洋村已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成效。例如,鼓励村民开放庭院,拆除庭院围墙,开展特色经营;利用闲置村居,开展“一间房”民宿经营活动,即留一间房自住,其余房间用于民宿经营。此外,景区设施建设充分考虑村民的公共服务需求,打造出服务游客与村民的复合空间,这些都是多主体协同机制下的重要成果。

4结束语

在乡村振兴、“美丽浙江”实践,以及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大背景下,结合相关研究综述,研究提出了“适乡村”理念下的特色保护类村庄规划理念及策略。以浙江省舟山市岱山县沙洋村这一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案例为研究对象,开展实证研究,阐释了“适乡村"理念在乡村规划生产、生活、生态、建设管理等方面的实践路径。该研究为乡村特色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也为当前面临特色缺失与同质化等难题的特色保护类村庄全面推进城乡深度融合、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张甜甜.面向生态化乡村振兴的宜居化乡村土地规划方法研究[J].现代农业研究,2024,30(10):115-118.

[2沈佳敏.低影响开发理念下的乡村规划设计初探[C]//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郑州市人民政府,河南省自然资源厅,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9城市发展与规划论文集.华中科技大学,2019:1127-1131.

[3]张浩,王惠,付晓惠.皖南地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价值评价研究:以芜湖县西河古镇为例[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30(2) :37-42.

[4]王秋敏.需求导向下多元主体协同型村庄规划模式研究:以崇左市保安村村规划为例[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成都市人民政府.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6乡村规划).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2021:614-625.

[5]姜文欣,张译文,汪涛,等.共生理论视角下城郊乡村村庄规划思路与策略:以南京市江宁区胜家桥社区为例[J].规划师,2024,40(9):131-136.

[6]段威,李宗祥.自我更新理念下的乡村营建秩序构建与规划实践:以江苏省徐州市寿山村为例[J].规划师,2024,40(9):116-122.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2109.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