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阀下农村老年人自养秩序的生成逻辑与保护策略

作者: 刘骏 刘雅萱 陈宗

乡村振兴视阀下农村老年人自养秩序的生成逻辑与保护策略0

0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养老服务政策密集出台、渐成体系,各类社会主体积极参与,为自养秩序构建形成有力保障。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指出应“注重发挥家庭养老、个人自我养老的作用,形成多元主体责任共担、老龄化风险梯次应对、老龄事业人人参与的新局面”1]。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指明了新时代新征程养老服务工作的行动方向[2]。与此同时,乡村振兴战略作为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战略部署,为农村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自养秩序是指在家庭代际关系和村庄社会结构中,农村老年人通过主体性行动和社会互动形成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的老年生活方式,是农村老年人自我养老行为的结构化形式[3-5]。基于乡村振兴的研究视角,该研究从现实、价值和行动主体3个维度,探讨农村老年人自养秩序的生成逻辑,并解析其得以维系的社会基础,以期为其进一步发展和推广提供有益借鉴。

1农村老年人自养秩序生成的现实逻辑

农村自养秩序的生成不是一种从外部强加给内部的建构,也不是一种完全的内生,而是内外叠加建立起来的一种平衡。自养秩序的生成以养老方式自发演化为主,既涉及个体层面养老观念的转变与养老资源的调配,又受到家庭结构变迁、社会政策导向及社区支持体系的影响[6-7]。

1.1内部自发:养老意愿萌生与资源积聚

农村自我养老机制的形成具有显著主体性特征,本质是老年群体在代际资源结构性挤压下的能动性选择。在房价攀升与隔代抚育成本激增的刚性约束下,家庭资源配置呈现明显的代际倾斜趋势。老年人选择自养模式并非被动承受赠养缺失,而是基于“情感代际传递"的主动调适一通过降低对子代的赡养期待来维系家庭关系平衡,同时构建新型代际伦理。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产业蓬勃发展,社会资源持续流向农村,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多参与经济活动的机会。一些农村地区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产业,许多老年人凭借丰富的农业经验,在这些产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乡村旅游的兴起也为老年人创造了就业机会,部分老年人开办农家乐、经营民俗、售卖手工艺品等,实现了经济上的自主。在熟悉的生活环境和社交网络中,老年人作为村庄的重要成员,积极参与村庄建设和生产活动,为家庭经济的增长和村庄的发展增添了力量。经济赋权与社交网络激活形成共振,推动自养秩序从生存保障向发展型养老跃升,培育了内部自发的内源性养老生态,为应对农村老龄化提供了可持续路径。

1.2外部建构:群体扶持与政策赋能

面对农村老龄化加剧与养老需求激增的双重压力,传统养老体系正面临结构性挑战:家庭养老功能式微、机构资源闲置率高、社会化服务供给不足、养老金保障水平偏低等问题交织。在此背景下,构建政府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多元协同机制成为破局关键。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各地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养老事业的投人。部分农村地区通过整合各方资源禀赋,已成功实现从单一家庭养老向多元共建模式的转型。例如,一些村庄利用乡村振兴专项资金建设了老年活动中心,为老年人提供休闲娱乐场所;成立了养老互助合作社,组织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等服务。老年群体依托自组织机制开展广场舞、文艺团体等文娱活动,不仅有效促进老年群体内部交流,更通过低成本运作模式显著提升老年人自身的社会融入感与心理归属感。此外,“新农保”“新农合”及村庄公共医疗服务等农村养老医疗的政策支持,为农村老年人自养秩序的生成提供兜底保障,还有地区配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公共医疗服务下沉工程,形成医疗资源“县一乡一村"三级联动网络。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的政策背景下,农村老人医疗保障水平持续提升,使老年人的自养条件进一步改善,有利于促进老年人的自我照料和自我供养。

1.3内外联动:融合推进自养效能升级

农村老年人自养秩序的生成是内部自发与外部建构相互融合、联动作用的结果,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进农村自养效能的提升。

内部自发的养老意愿和养老资源状况,是农村老年人自养秩序外部建构的重要依据。农村老年人基于自身的经济状况、家庭结构及对子女的体谅等因素,形成了自主养老的意愿,反映了农村老年人在家庭转型过程中的现实需求和选择。在家庭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老年人选择依靠自身的社会资本和劳动能力来维持养老生活,这就为外部建构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即需要尊重老年人的自主选择,围绕如何提高老年人的自我养老能力来进行制度设计和资源配置。

外部建构对内部自发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会影响内部自发的选择和行为。国家相关养老政策的出台以及农村养老服务机构、自组织活动的开展等,为农村老年人的自养秩序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保障。其一,更好的医疗保障和养老服务会使老年人更加倾向于选择自我养老,并在自我养老的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其二,自组织活动强化了老年群体内部的互动和关联,为老年人提供了精神慰藉和社会支持,进一步激发老年人的自我养老意愿

2农村老年人自养秩序生成的价值逻辑

农村老年人自养秩序的生成,是多方价值逻辑的交汇点,其不仅充分彰显了老年人的自我价值,也体现了互助机制抵御风险的韧性,还为实现养老减负、构建可持续的养老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

2.1“老有所为”:自我价值生动彰显

自养秩序的生成是农村老年人在社会角色重构过程中对生命意义的主动诠释,更是其突破年龄桎梏、延续社会价值的实践宣言。在乡村振兴中,农村老年人有着独特的优势,即熟悉农村的土地、文化和传统,拥有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和生活智慧。通过深耕家庭农场、复兴传统技艺或组织互助生产,老年群体将毕生经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种持续的价值输出不仅重构了“老年不等于弱势”的社会认知,更让老年人在劳动参与中重建了“能干事、干成事"的主体认同。此外,老年人通过自我供养,在一定程度上拥有着物质资源控制权,进而在家庭内部赢得了相应的话语分量与决策权力。老年人以实践主体身份重新嵌人乡村发展链条,其知识资本与乡土智慧转化为可量化的社会贡献,自我价值在村庄公共空间中也得以可视化呈现。这种超越了单纯的经济维生功能的自养秩序,形成了“生产一赋能一认同”的价值闭环,让老年人在创造社会效益的过程中获得尊严感,在代际知识反哺中巩固话语权,最终实现从“被动养老"到“主动有为”的生命状态跃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2110.pd原版全文

2.2风险抵御:互助机制逆境共抗

面对自然灾害、经济波动、生理疾病等不确定因素,农村老年人凭借长期积累的生产技能、储蓄习惯,依托熟人关系结构和社区内部互助机制,构建相对稳定的风险应对体系。该体系能在短期内缓解外部冲击带来的压力,更在长期内增强了老年人的抗风险能力,使其在逆境中能够保持生活的连续性与稳定性。与城市依赖丰富的公共服务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支持不同,农村则依靠自身的人力资源和以村集体支持为主的社会支持体系来实现养老服务的自给自足。对于农村老年人而言,村庄不仅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物理环境,而且是一个蕴含社群记忆与相互协作的伦理观念的社会空间。在面对外部冲击时,自养秩序中所蕴含的社区内部的互助机制能够迅速调动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

2.3养老减负:降压缓负多方共赢

面对代际养功能弱化的现实困境,老年人通过整合土地经营、庭院经济等资源,构建起“生产性养老”新模式。内生型养老机制不仅降低了子女经济反哺的刚性压力,更通过协助孙辈教育、承担轻体力农务等代际资源反哺,减轻了子女在经济、时间上的负担,重塑了家庭互助链条。村集体依托公共资源搭建养老合作社、老年互助组等载体,将零散的个体自养转化为组织化养老网络,既盘活了闲置劳动力资源,又缓解了基层养老服务的供给压力。通过老年人自我努力与村集体支持的深度耦合,自养秩序促进了养老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推动形成“政府引导 乡村振兴视阀下农村老年人自养秩序的生成逻辑与保护策略1 集体托底 + 家庭协同 + 老人自主”的四维责任共担体系,为农村家庭、村集体乃至整个社会带来显著减负效应。

3农村老年人自养秩序生成的行动主体逻辑

农村老年人自养秩序的生成遵循“主体能力驱动一社会网络协同"的双轨逻辑,自觉主体与社会支持两类支持协同作用于老年人自养实践,既缓解结构性资源约束,又激活村庄内生养老资源,最终构建起兼具韧性与可持续性的农村养老新生态。

3.1 自觉主体能力的施展

农村老年人自养秩序的生成应发挥其主体作用,个人能力是自养秩序形成与发展的坚实基础。农村老年人通过发挥个人能力实现经济自给自足,通过合理的时间管理和生活规划管理生活,通过兴趣培养、社交活动和社会性价值实现满足精神需要,能够主动获取自我养老所需的社会经济支持与精神文化支持。

3.1.1 自我支持:农村老年人的物质自给之道

在农村地区,尽管老年人的经济来源渠道相较于城市有限,但他们凭借坚韧不拔、勤劳质朴的生活态度,积极主动地探索多样化的物质自给路径,自发构筑了农村老年人自养秩序生成的坚实基础。农耕作为乡村地区传统且基础的生产活动,是众多乡村老年人获取物质资源的关键途径。在农闲时期,乡村老年人充分利用闲暇时间,参与建筑施工中的辅助性工作等各类力所能及的临时性工作;部分具备商业头脑和经营能力的乡村老年人尝试经营小卖部、开设小型农资店或者从事农产品加工等。通过这些工作,他们不仅满足了农村社区的日常消费需求,还为自已创造了较为稳定的经济收益。经济上的自我支持能力,不仅是农村老年人维持日常生活开销、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坚实基础和面对突发疾病、意外事件等突发状况时的重要保障,也夯实了农村老年人自养秩序的经济保障,维持了农村社会养老体系的相对稳定。

3.1.2 自我管理:时间安排与生活规划的艺术

自我管理在农村自养秩序的生成中占据着关键地位,是农村老年人实现高质量自养生活的核心要素之一。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农村的生活环境和社会活动日益丰富,农村老年人在时间分配和生活规划上更加科学合理。他们在参与农业生产、村庄建设等活动的同时,也注重休闲娱乐和自我提升。例如,在农闲时期,老年人会参加各类技能培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升自身素质,或者是沉浸式参与广场舞、戏曲表演等乡村文化活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在生活规划方面,老年人通过参与社区活动、邻里交往,构建起丰富的社交网络和精神文化生活体系,实现精神需求的满足。有序的时间分配和生活规划,使得农村老年人能够维持健康有序的生活节奏,而丰富多样的生活内容则为他们带来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在熟悉的村庄社会环境中,农村老年人通过自主的时间管理和生活规划,实现了对生活的自主掌控,满足了自身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进而为农村自养秩序的稳固生成夯实了个体基础。

3.1.3 自我发展:文化追求与社会贡献的价值重塑

自我发展是农村老年人自觉主体能力施展的重要表现维度,涵盖了精神文化追求和社会性价值实现两个关键层面,其深层目的在于使农村老年人获得丰富的价值体验和情感慰藉,从而在晚年生活中实现自我价值的重塑与升华。在乡村振兴的文化建设中,农村老年人深度参与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将传统的节日习俗、民间故事、手工技艺等传授给年轻一代,为乡村文化的赓续与发展贡献力量。同时,作为乡村建设的参与者,农村老年人在村庄规划、环境整治、产业发展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凭借丰富的生活经验为乡村发展提供宝贵意见。在社交圈子的持续拓展中,老年人实现了从“被蟾养者"到“价值创造者”的角色升华,获得了精神满足。社区层面则形成代际协作新模式,年轻群体在老年顾问指导下融合传统智慧与现代创新,推动特色产业发展。老年人的社会参与不仅重塑其生命意义,更成为乡村振兴的隐形驱动力。

3.2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

社会支持网络是农村老人自养秩序生成的关键保障,包括正式支持力量和非正式支持力量。正式支持力量往往代表着一种较为宏观和有组织的力量,能凭借其权威性和资源优势,为农村老人的自我养老提供一系列具有基础性和保障性的支持。而非正式支持力量则更多地源于农村老人所处的社会关系网络,这种力量虽然相对松散和个体化,但却具有独特的灵活性和情感性优势。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2110.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