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镇扬一体化视角下句容市城乡融合发展研究

作者: 刘佳宣 徐子州 1 2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乡村人口涌入城市,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与此同时,城市反哺农村,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机械与种植技术。但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农村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实现乡村振兴,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成为当今国内外诸多学者研究的热点课题。虽然国内外对于城乡融合的研究成果丰硕,但对于代表性地区的研究仍不够全面。研究通过汇集国内外学者对城乡融合的理念与研究成果,结合江苏省特有的发展格局与交融过程,在立足当地实际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符合句容特色的城乡融合体系,为江苏省乃至全国的城乡融合提供参考借鉴。

1宁镇扬一体化的相关概念

1.1 区域一体化

区域一体化是一种多层次的空间现象,这是国家或地区为了推动自身经济发展而采取的一种措施。区域一体化源自区域经济一体化,所谓区域经济一体化指的是区域内地方采取产业整合与合作等经济措施,或者以法律、政策等行政司法措施,削弱与消除本区域内不同地区之间的贸易门槛与障碍,从而打造区域内的最优经济结构。这需要区域内增强协调合作,促进经济要素自由流通,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研究所指的宁镇扬一体化是指省级单位与内地一级市政府之间相互协作的一体化,这种一体化涵盖的区域相对较小,涉及的层面主要为经济方面。宁镇扬区域一体化发展意在突破南京、镇江、扬州三市的固有行政壁垒,从而推动三市经济齐头并进,实现经济与行政的一体化发展。

1.2 宁镇扬地区

宁镇扬地区位于江苏省西南部,涵盖南京、镇江、扬州三市,是江苏省会南京向东辐射的第一门户。“宁镇扬一体化"概念于2002年由扬州市率先提出。2005年,为解决扬州市民南下镇江站乘坐火车的问题,镇江市与扬州市合作开通镇扬城际公交,这是镇扬两市一体化的第一次尝试。2009年,三市签署《宁镇扬同城化建设合作运营框架协议》,在协议中提出了涵盖交通、医疗、养老、旅游等多方面的合作,迈出了一体化进程的第一步。2012年、2013年,“宁镇扬同城化"概念连续两年被写人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这标志着“宁镇扬一体化”从地方政府自发组织上升到省级发展战略。2017年,宁镇扬三市首次召开党政联席会议,签订了《宁句线轨道交通共建协议》与《宁扬城际轨道交通共建合作框架协议》。2018年12月,南京到句容城际铁路(地铁宁句线)正式开工,标志着宁镇扬一体化迈出关键一步。2021年底,宁句城际铁路正式通车,句容市正式接入南京地铁线网,大大推进了句容融入南京的进程。2024年8月,江苏省省长许昆林主持召开宁镇扬一体化发展工作会议,要求真正把“一群城市”变成“一个城市群”,切实当好江苏省区域协调发展的"先行军”。会前,许昆林亲自调研宁扬城际铁路施工现场与江苏大学农机展览馆,指出了宁镇扬地区交通先行与科研共享的重要性[]。

1.3宁镇扬一体化的意义

随着“国内大循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的需要,地方需要积极打破行政边界壁垒,推动建立跨市合作机制与措施。这种区域一体化措施是促进我国城镇化与城乡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与重要举措[2]。

宁镇扬一体化作为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长三角地区大批的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还肩负着江苏省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任务,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城乡融合作为区域一体化的重要表现,在宁镇扬地区表现颇多,如句容宝华镇、镇江新区融合等,这些跨区域的城乡融合无不是在促进宁镇扬一体化发展。这也表明在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城乡融合的脚步在不断加快

2句容市城乡融合发展现况

2.1城乡融合的定义

城乡融合是指在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的背景下,通过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社会融合、基础设施互通等改革措施,逐步消除城乡发展的差距和差异,实现城乡资源要素有序流动、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逐步趋同的一种发展模式[3]。这样能够最终形成城乡之间融为一体、水乳交融的良性发展态势。研究所称的句容城乡融合是指句容市在宁镇扬一体化的背景下,打破城乡二元对立,建立起一个一二三产协调、城乡人口自由流动的新型城乡融合城市。

2.2句容市基本情况

句容市位于江苏省西南部,素有“南京新东郊、金陵御花园”的美称,目前由镇江市代管。句容于西汉元塑元年置县,至今已有2100年的城史。句容市在历史上长期隶属于南京市、镇江市等地,与南京市、镇江市的经济和文化联系密切。句容建城2138年,作为茅州治所5年,隶属新汇安吉8年,安徽芜湖11年、扬州12年、镇江321年、宣城391年、南京1390年。改革开放后,句容市逐步推进城镇化进程,成为南京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句容市共下辖8个镇,3个街道。句容市自然资源丰富,拥有茅山、宝华山等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良好。句容市是苏南地区重要的农业县,农业资源丰富。2022年,句容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93.99亿元,占镇江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 33.09% ,具有重要地位。

据统计,2022年句容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54.6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2.43% 。根据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17652元,同比增长 2.21% 。截至2022年,句容市总人口为63.92万人,其中乡村人口19.85万人,城镇化率为65.8% ,远低于镇江市平均水平 80.2% 。这反映出句容市城乡人口分布不均衡,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句容市居民住房水平、医疗保障水平、老年服务水平等正不断提升。2022年,句容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01.19亿元,现有销售商品房7794套,销售总面积达73.4亿元,销售均价8523元 宁镇扬一体化视角下句容市城乡融合发展研究0 居民的住房质量有效提高。2022年,句容市拥有各级各类卫生机构达258个,较上一年增加11个;共有病床数2383张,在岗员工4504人;拥有江苏省句容医院等三级医院,医疗水平较为先进。2022年句容市率先发布《句容市“十四五"养老服务发展规划》,积极应对老龄化问题。在句容市15家养老机构进行专项安全整治和防诈宣传等工作,有效应对不断增长的养老需求,推动养老服务实现高质量发展。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2111.pd原版全文

交通基础设施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句容市近年来在交通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竣工了若干个多层次、各类别的交通设施,特别是在与南京市、镇江市的交通互联互通上,这为句容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2018年南京地铁S6号线(宁句线)正式动工,并于2021年底正式通车。句容市正式成为江苏省第2个开通地铁的县级市,极大密切了南京市与句容间市的联系,填补了镇江地区长期没有城市轨道交通的空白。2023年,沪宁沿江高铁通车,解决了百年来句容城区无铁路的窘境。句容市积极对接南京市、镇江市的公交系统,开通了多条城乡公交线路。例如,南京公交D19路连接南京马群地铁站与句容碧桂园;镇江公交605路、606路分别连接镇江市区与句容市的下蜀镇和宝华镇;镇江市公交220路、300路均在句容东郊白兔镇设站。这些公交线路的开通,极大便利了城乡人口的流动,促进了句容市与南京市、镇江市之间的经济和社会联系。目前,312国道南京至镇江段的快速化改造正在推进,预计2025年全线通车,建成后,将极大压缩句容北部乡镇居民(如下蜀镇、宝华镇)前往南京市、镇江市的时间,进一步推动句容市实现“融人南京,接力镇江”的城市目标。

2.3改革开放以后句容城乡发展历史与特点

1978到1983年,句容城镇化进程缓慢。1983年,句容正式划归镇江市,句容城镇化进程的新篇章开启。1992年,句容为了加快自身经济发展建设,积极谋求与南京市对接,筹备多个开发区。在此基础上率先成立了句容县工业集中区与宝华工业集中区。1993年,在原有几个工业集中区的基础上,句容开始建立经济开发区。句容县工业集中区改组并成立了江苏省句容经济开发区(今黄梅街道),原宝华工业区更名为宝华经济开发区(属宝华镇),其中宝华经济开发区核心区与南京市区相接。同年,下蜀镇以落户台资京阳水泥厂为标志,开启了句容沿江现代化开发的历史。2000年开始,宝华镇以仙林东路与宝龙大道为中心开始大量兴建商品房,凭借着距离与价格的优势,大量来宁务工人员不断涌人宝华镇争相抢购与租赁房屋,宝华新城初见雏形。2007年,宝华镇仙林东路两侧地皮的拍卖进行了一百余轮,创下镇江乡镇土地拍卖价格之首。

2007年,在下蜀工业区的基础上,句容市成立“句容临港工业集中区”,并不断投资建设,逐渐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的临江工业体系。

2008年,郭庄镇成立空港新区管委会,该新区地处宁句界南部,距离南京禄口机场仅 15km ,旨在打造“跨界新城示范区”与“高新产业示范区”。2014年,“南京东郊奥特莱斯”与江韵物流项目建成并投入运营。同年,宝华镇开通了从南京长途东站到宝华凤坛花园的159路公交车,由南京江南公交负责运营,标志着句容市正式接入南京公交系统。南京地铁2号线开通后,起点站改为经天路地铁站。2010年,江苏碧桂园(句容)凤凰城在句容经济开发区正式开工,是目前句容开发区最大的投资项目,现有居民约6万人,其中南京籍占到 50% 以上。同年,沪宁城铁宝华山站开通运行。位于句容东南部的白兔镇创成镇江首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主打草莓等水果产业。2014年,黄梅街道在句容经济开发区的基础上成立。黄梅街道与句容经济开发区实行“街区合一”的管理模式,标志着句容开发区正式"转正”。

2018年,句容城乡公共交通事业发展迅速。2018年2月,连接南京马群地铁站与句容碧桂园的南京公交D19路正式开通;4月开通镇江到下蜀的605路公交车,11月运行镇江到宝华山的606路公交车;年底开通了南京到句容的城际铁路。2021年底,南京地铁S6(宁句线)正式建成通车。2023年,沪宁沿江高铁通车,在句容城南设站。

城市是第二三产业不断发展形成的规模化产物,其发展离不开农村大量人口的涌入。其中,宝华镇与黄梅街道是句容市城乡融合的典型地区与代表。宝华镇作为句容市与南京市接壤的重要城镇,近二十年来通过承接南京的外溢人口和产业,逐渐发展成为南京东郊的“睡城”。当地通过建设大量商品房,吸引了大量南京市务工人员居住,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宝华镇还积极对接南京的公共交通系统,开通了多条公交线路,进一步促进了城乡融合,便利两地居民来往。黄梅街道作为句容经济开发区的核心区域,以“街区合一”的管理模式,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黄梅街道通过引进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吸引周边乡镇居民来黄梅就业,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黄梅街道还通过地铁宁句线,加强了与南京的交通联系,既充当南京“睡城”,又成为句容产业发展中心,形成了城乡联结的纽带,带动了黄梅区域与句容和南京的融合发展。

从句容市40年的城乡发展中可以看出,句容的城镇化利用南京市这一增长极,通过接受南京市外溢人口,以宝华镇与黄梅街道为中心大规模向南京方向发展居住区,致力于打造南京东郊“睡城”。北部沿江地带主要发展滨江重工业,与镇江市临港工业实现协调互补。而南部与东部山地地区则重点发展乡村经济,致力于地方生态保护与农产品生产。

2.4宁镇扬一体化对句容的意义

宁镇扬一体化是江苏省重点都市一体化项目,《宁镇扬同城化发展规划》等多个文件已出台进行政策支持,其中对句容市的定位是“南京东郊卫星城”,战略地位较高。这表明句容市在宁镇扬一体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政策的支持能够为句容城乡融合发展带来有力保障[4]

3增长极理论在句容城乡融合中的作用

3.1城乡融合中的增长极理论

城乡融合发展不仅依赖于当地资源的优化配置,还需要借助外部力量的推动。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于1950年在《经济空间:理论与运用》中首次提出增长极理论。他认为,从经济发展的空间角度来看,增长并非在所有地区同时出现,而是根据不同强度,先在某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出现,再以不同方式向四周扩散,进而对整体经济造成不同的影响。

经济增长在成长过程中总是在某些地方先出现,这个地方被称为增长核(极);在此后的发展中,增长核周边区域将会围绕这个核心运行。由于增长极自身对外部区域具有强劲的辐射能力与虹吸能力,当多个像这样的增长核集中起来时,就能对整体经济产生影响,这就是增长极的运行逻辑。增长极根据形成原因的不同,可分为产业增长极与城市增长极。增长极的发展原因根据其类型不同存在差异。其中,产业增长极依赖于市场行情与当地赋能,需要该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协同发展,产生密切联系,形成乘数效应来推动自身发展。城市增长极的主要推手是极化效应,优势区域通过虹吸效应对劣势地区的人口、资金等要素进行集中[5。这一理论为理解句容市在宁镇扬一体化背景下的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分析框架。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2111.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