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对策研究
作者: 刘任霖 刘惠婷
0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队伍。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新型职业农民不仅需要掌握传统农业技能,更需要提升科技应用能力,适应智慧农业与数字农业发展要求。如何通过科技赋能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已成为乡村振兴背景下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科技需求分析
1.1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科技需求
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对新型职业农民的科技素养提出了多方面要求。在种植业领域,农民需要掌握优质品种选择、精准播种、水肥一体化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以实现增效生产。优质水稻、特色果蔬、中药材等高附加值作物的规模化种植,要求农民掌握产品品质控制与标准化生产技术。在养殖业领域,规模化养殖与健康养殖的发展,需要农民掌握动物营养调控、疫病防控、智能环控等科技知识。在农产品加工领域,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要求农民了解农产品加工工艺、保鲜技术、品质检测方法等知识与技能。在农业生产管理领域,农业生产数字化转型要求农民掌握农业物联网应用、智能化设施操控、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等知识,以适应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
1.2农民的农业科技信息获取与应用需求
农业科技信息获取与应用能力已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核心素养。在信息获取方面,农民应具备互联网检索技能、移动终端操作能力、专业数据库使用能力,以获取农业科技前沿信息与市场动态信息。农业科技信息平台的使用与农业专业App的应用,成为农民获取科技信息的重要途径。在信息筛选方面,农民应具备信息真伪辨别能力与信息价值判断能力,从海量信息中提取有用信息,避免信息误导。在信息应用方面,农民应具备科技信息转化能力与技术适应性改良能力,将获取的科技信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在信息共享方面,农民间的科技信息交流与经验分享促进农业科技的群体性应用与创新发展,形成农业科技信息的社会化流动与集体智慧的有效聚合。
2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科技支撑要素
2.1科技型农民培训体系建设
科技型农民培训体系建设是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基础性工程。培训体系建设应坚持“按需施教、分类培养、重点突破”原则。从培训主体看,政府部门、农业院校、科研机构、农业企业应形成培训联盟,实现培训资源整合。从培训内容看,应设置现代农业基础理论、前沿技术应用、经营管理等模块,形成基础型、提高型和创新型课程体系[2]。从培训方式看,应采用理论讲授、示范观摩和实操训练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田间课堂”“农民夜校”“科技小院”等形式,实现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的有机统一。从培训管理看,应建立培训资质审核制度、质量评价标准与效果反馈机制,确保培训质量。培训结果可与政策支持、项目申报、信贷支持挂钩,以提高农民参训积极性。科技型农民培训体系还应建立培训存档、定期回访、后续服务机制,形成持续培养的科技赋能路径。
2.2 现代农业科技应用能力培养
现代农业科技应用能力培养是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的核心环节,应用能力培养应着眼于实际生产需求,并突出实用性与操作性。培养重点包括农民的技术识别能力、技术操作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培养内容应包括智能灌溉排水技术、精准施肥施药技术、农机智能化操作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以及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等。培养应采用“问题导向、项目驱动"策略,通过设置真实生产场景引导农民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掌握并应用技能[3]。各地应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开展技术展示、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发挥基地辐射带动作用。在现代农业科技应用能力培养中,还应鼓励农民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技术进行适应性改良,形成“科技 + 经验"知识体系,增强科技应用的针对性,从而促进农业产业升级与效益提升。
2.3农业科技信息平台建设
农业科技信息平台建设是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信息化的重要支撑。我国应构建国家级、省级和县级三级联动的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形成信息资源纵向贯通与横向互通的服务格局。在功能上,应整合农业科技数据库、远程培训系统、专家咨询系统和市场信息发布系统等模块,提供科技信息传播、技术指导、问题诊断和市场对接的综合服务[4]。在内容上,应搜集整理农业生产技术规程、病虫害防治方案、农产品质量标准和市场行情等实用信息,建立结构化与可视化知识库。在形式上,应结合农民使用习惯开发手机应用程序、微信公众号和短视濒等多种载体,降低信息获取门槛。在运营上,应设立专业技术团队负责平台维护、内容更新与用户服务。在农业科技信息平台建设中,还应通过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设立乡村信息服务站和培育信息员队伍,提高农民对信息平台的利用率,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有效应用。
3国内外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培养的实践经验
3.1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培训推广体系
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培训推广体系历经长期发展,形成了完善的制度架构与运行机制。美国采用“联邦一州一县”三级联动模式,以土地赠款大学为核心,构建覆盖全国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美国农业部、州立大学和县级推广站形成紧密联系,通过“推广专员”制度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可操作的技术方案。德国突出“双元制"职业教育,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农民通过在农业职业学校和农场交替学习,掌握农业科技知识与实践技能。日本强调农协组织作用,通过农协技术指导员制度为农户提供一对一指导服务,同时组织技术培训和现场观摩,促进先进技术推广应用。法国建立了农业职业培训网络,实行“农业教育终身化"制度,农民可获得从基础到高级的全程培训支持,培训证书与税收优惠和信贷支持相挂钩。以色列依托农业研究中心和示范农场开展针对性强的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促进农业科技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高效应用。这些国家的农业科技培训推广体系的共同特点是政府主导与市场参与相结合,理论传授与实践指导相融合,培训内容专业性与实用性并重,培训方式灵活多样,评估机制完善[5]。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2112.pd原版全文
3.2中国各地区科技型职业农民培养案例
中国各地根据资源禀赋与产业特点,探索出多种科技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如表1所示,我国不同省份已形成各具特色的职业农民培养体系。浙江省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构建三级培训网络,创新"互联网 + 田间学校"模式,实现农业科技信息精准推送与远程技术指导。山东省推行“科技小院"模式,组织农业科研人员驻村服务,建立“试验示范田”,促进农业新品种与新技术示范推广。江苏省创建“产业链培训"模式,根据产业需求设计培训课程,培养产业链各环节技术人才。四川省开展农民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建立职业农民资格认证制度,通过技能等级评定与证书发放,激励农民参与科技培训。福建省探索“互联网 + 乡村创客"培养模式,建立创客空间与电商培训基地,培养熟悉互联网技术与市场营销的新型农民。贵州省实施“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工程”,将传统农耕知识与现代科技融合,培养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农业人才。

3.3农业科技教育模式创新
农业科技教育模式创新是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质量的关键路径。模块化教学模式按照农业生产实际需求设计教学内容,将复杂技术分解为可操作的知识模块和技能单元,便于农民循序渐进地学习。情景式教学模式以真实生产场景为载体,通过案例分析、问题解决和技术模拟引导农民在仿真环境中掌握技术要点,增强学习效果。移动学习模式利用移动终端设备与网络技术,开发农业科技微课程、短视频和交互式学习资源,具有学习时间与空间的灵活性,可以满足农民碎片化学习需求。“理实一体"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传授与实践技能培养有机结合,通过“课堂 + 田间”双场景教学,实现知识内化与技能形成的有效衔接。“师徒帮带"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农业技术能手和种养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传帮带”活动,促进技术经验的传递与创新应用。“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围绕具体农业生产项目,组织系统性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培养农民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农业科技虚拟仿真教学利用VR/AR技术,构建虚拟农场、智能大棚和数字农田,为农民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
3.4产学研结合的农民培养模式
产学研结合的农民培养模式是一种可以整合多方资源、提升科技培训实效的新型培养模式。高校引领型模式由农业院校牵头,依托院校学科优势,设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院或继续教育基地,开发系统化培训课程,组织专业教师开展科技培训与示范指导,实现高等农业教育资源向职业农民培养的转化。科研支撑型模式由农业科研院所主导,围绕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与试验示范站,开展技术培训与现场指导,推动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企业带动型模式由农业龙头企业或合作社牵头,围绕产业链需求,开展订单式培训与技能提升活动,培养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形成企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双赢局面。园区孵化型模式依托农业科技园区或创业孵化基地,集聚科技资源与产业要素,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技术培训、创业指导和项目对接等一站式服务,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农业科技人才。校农结合型模式构建职业院校、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间的紧密协作关系,通过“定向培养”“订单培训”“学徒制培养”等方式,培养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
4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科技对策
4.1进一步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
完善的科技特派员制度是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重要支撑。在制度完善上,应从选派机制入手,制定科学的遴选标准与考核办法,从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农技推广部门择优选拔具备实践经验与创新能力的科技人员,建立分类分级的人才资源库。在工作内容上,应拓展延伸,由技术指导向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与创业指导转变,科技特派员应担任“技术顾问”“创业导师”“产业规划师"等多重角色。在管理机制上,应创新优化,实行“县级统筹、乡镇协调、村级对接”的三级管理模式,确保科技特派员深人基层服务农民。在激励保障措施上,应加强落实,建立健全津贴补助制度、职称评定绿色通道与科研考核特殊政策,消除科技特派员后顾之忧。在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建设上,应规范化,配备必要的工作设备与科研设施。在工作成效评价中,应注重实效,将农民技能提升与产业发展水平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建立科学的评价反馈机制
4.2建立线上线下结合的农业技术培训体系
建立线上线下结合的农业技术培训体系是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有效途径。线下培训体系建设应注重实践性与互动性,建立县级农民学校、乡镇农业技术培训中心和村级农民田间学校三级实体培训网络。在培训方式上,应开展现场教学、农事操作演示和技术观摩交流等活动,强化实践技能培养。在线上培训平台构建上,应提升信息化水平,开发农业科技学习App和视频课程资源库,实现培训资源的数字化与移动化。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应模块化与系统化涵盖种养技术、加工工艺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形成进阶式培训体系。各地应创新采用“互联网 + 田间学校""直播 + 实训""VR + 农业操作”等新型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覆盖面与参与度。在培训效果评估上,应建立标准化考核评价体系,从理论测试、实践操作和应用成效等多个维度评价培训质量。
4.3构建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
构建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创新能力的关键举措。各地可设立农业科技创新基金,整合政府财政、企业投入和社会捐赠等资源,建立稳定的资金投入渠道。在创新项目扶持上,应设立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创新专项计划,对农民在生产实践中的技术发明和工艺改进给予项目支持与资金资助。在知识产权保护上,应建立农民创新成果登记制度和专利申请绿色通道,降低农民创新成果保护门槛。在评选表彰机制上,应开展“农业科技创新能手”和“乡村科技带头人”等评选活动,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者的荣誉感与成就感。在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上,应在乡村创办科技创新工作室和科技创业孵化基地,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场所与设备支持。在农民科技合作社培育上,应支持农民组建科技合作组织,促进创新资源共享与技术经验交流,激发新型职业农民的科技创新活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2112.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