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背景下陕西省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作者: 杨硕 张昱 贾若松 徐黎 崔猛 高源0 引言
陕西省作为文化大省,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在发展乡村旅游方面有充足的活力。截至2021年,陕西省已连续举办16届乡村旅游展,创建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镇52个,省级旅游特色名镇、示范村429个,有35条线路入选文化和旅游部“乡村四时好风光”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术科研资源,成立了省级乡村文化旅游研究中心;深入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成功打造了以袁家村、青木川、赤牛孤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品牌,有效激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了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建设了66家示范性社区博物馆、29个非遗特色示范镇和86家非遗工坊。这些举措促进了传统技艺向现代产业的转型,让“小工坊”成长为“大产业”,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1]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各地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将乡村旅游作为实现乡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2021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明确提出“双轮驱动”发展路径,要求在加快发展乡村电商、推动“互联网 + ”农产品出村进城的同时,开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推进农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拓展乡村多元价值。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将乡村旅游纳入乡村特色产业体系,要求通过完善民宿餐饮、文化体验等旅游配套设施,加强数字技术在乡村旅游场景中的应用,全面提升乡村文旅服务质量。这一系列政策不仅为农产品上行构建了流通网络,更通过乡村旅游打开了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新通道,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多维度的政策保障和发展路径。
1富平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富平县自然资源与人文底蕴丰富,为乡村旅游发展筑牢了根基。富平县金粟山森林公园景致迷人,温泉河湿地公园生态环境宜人,尽显自然之美;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唐定陵等遗迹中流淌而出,多彩民俗风情浓郁醇厚。富平县农业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农耕体验项目丰富,柿子等特色产品声名远播。“富平小柿人"大放异彩,在第四届中国IP产业年会上脱颖而出,入选2019年度"十大最具商业价值文旅吉祥物”。富平县还被称作“墨玉之乡”"石刻之乡”“陶艺之乡”“奶山羊之乡”“琼锅糖之乡”等。近年来,富平县利用电视访谈、网络新媒体等宣传平台广泛宣传富平旅游,并借助“5.19中国旅游日”国庆节等重大节假日,开展形式多样的旅游宣传推介活动,使当地旅游知名度与影响力显著提升,2019年全年接待游客7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50亿元[2]。
富平县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充分挖掘自身优势,以特色产品为名片,利用现代宣传手段,将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元素有机组合,打造出别具一格的乡村旅游体验项目,吸引游客纷至沓来,实现了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也为当地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使其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稳步迈进。
2富平县乡村旅游发展成果
2.1数字乡村综合服务平台赋能乡村旅游业多维升级
富平县与中国电信合作,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打造集乡村治理、产业振兴与文旅服务于一体的数字乡村综合服务平台,赋能乡村旅游业多维升级。
在游客服务端,平台构建全域沉浸式交互场景。其中,云平台直播展现乡村风貌,激发游客兴趣;物联网传感设备动态监测景区情况,推送个性化游览信息,提升旅游便捷性与安全度;天翼“大喇叭"结合定位定向播报,实现精准引流
在旅游管理端,视频会议打通县、镇、村三级联动通道,便于远程协调与处理投诉,整合数据构建资源“一张图"管理系统,为运营提供支撑。“VR全景导览"模块打造“云游富平”品牌IP。
此外,富平县采用“互联网 + 智慧党建"模式,将红色文旅资源嵌入数字平台。例如,当地开设“红色记忆"专栏,利用5G+AR技术复原场景,打造特色产品,建立党员示范民宿评级系统,形成“党建引领 + 文旅提质"的良性循环,实现“资源活化一流量转化一品牌强化"全链条增值,推动乡村旅游向数字化、场景化、体验化转型升级。
2.2 互联网 + 乡村旅游模式推动产业升级
富平县积极运用互联网 + 乡村旅游模式,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以图文并茂和视频的方式,生动展示乡村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的目光。游客可以通过在线平台轻松预订旅游产品和服务,享受便捷高效的旅游体验
乡村旅游与农产品销售的深度融合,是富平县乡村旅游数字化发展的又一亮点。游客在游玩之余,可以直接在网上购买当地特色农产品,如柿饼、琼锅糖、九眼莲等,实现了农产品线下线上同步销售,促进了农民增收。同时,富平县还拓展了“直播 + 农业"的新模式,让游客更加直观地了解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助力地方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富平县乡村旅游数字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金粟山森林公园、温泉河湿地公园等自然景观及唐定陵等历史遗迹和文化遗址,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随着数字乡村综合服务平台的建立和互联网 + 乡村旅游模式的推广,富平县乡村旅游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旅游收人持续增长。目前,全县已建成规模以上休闲观光农业园区3个,农家乐30个(其中星级农家乐19个),乡村旅游接待示范点11家等,成为乡村旅游数字化发展的典范。
3国内案例研究与实践经验总结
在乡村旅游业数字化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国内涌现出众多具有显著成效的典型案例。这些案例在实践中取得了出色的成绩,为其他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3.1 四川凯歌农旅园区
四川凯歌农旅园区位于四川省遂宁市,其依托独特的沼气文化资源,结合数字化技术,打造了“海龙凯歌智慧景区”。该景区通过构建景区公共服务平台、智慧旅游应用系统及综合管理平台,实现了旅游服务的全面升级[]。
凯歌农旅园区通过建设智慧服务系统,如智能导航、在线预订、电子票务等,引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并将其创新性地应用于旅游服务、农业管理、乡村治理等多个领域,实现了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极大提升了游客的出行便利性和游览体验。这一做法符合《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提到的加快改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的要求。凯歌农旅园区不仅发展数字化旅游,还融合了农业、文化等多个产业,形成多元化、复合型的乡村旅游产业链。同时,园区的数字化实践得到了政府、企业、村民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和协同推进,形成协力推动乡村振兴的良好局面,从而提升当地乡村旅游的综合竞争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2114.pd原版全文
3.2浙江省德清县
浙江省德清县通过“乡村 + 数字化"模式,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德清县依托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结合数字技术,全面提升了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服务质量。德清县利用图像识别、北斗定位、遥感影像等先进技术,搭建了“数字乡村一张图"平台,以电子地图、遥感影像、三维实景地图等多类型、多尺度、多时态的空间数据为基底,叠加多个部门的数据图层,实现了乡村治理的可视化、智能化,以及对乡村旅游资源的全面感知和实时监控。同时,通过智慧旅游平台,游客可以便捷地获取旅游信息、预订门票和住宿,大大提升了旅游体验。此外,德清县利用历年美丽乡村、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布设的视频监控、污水监测、智能井盖、智能垃圾桶等感知设备,形成触达乡村各角落的物联感知网,实时掌握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发展态势;并还通过电商平台,将当地特色农产品推向市场,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4]。
在数字化赋能下,德清县的乡村旅游不仅提升了基础设施水平,还丰富了旅游产品形态。此外,德清县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数字乡村建设的号召,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不断引进人才与技术,为数字化实践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德清县在数字化实践中注重整合各方力量和资源,与医疗、垃圾处理等相关部门协同合作,共同推动数字化生活方式的推广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实现。
3.3 陕西省袁家村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的浪潮下,乡村旅游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变革。陕西省作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拥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而袁家村无疑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作为著名的民俗文化小镇,袁家村积极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在乡村旅游的发展道路上不断探索与创新,通过一系列数字化手段的运用,为游客带来了全新的旅游体验,成为了陕西省数字化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典范,其发展经验对于其他地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袁家村作为陕西省著名的民俗文化小镇,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推动乡村旅游发展。首先,袁家村实现了全村无线Wi-Fi和4G网络的全覆盖,为游客提供了便捷的网络连接服务。其次,袁家村还创建了旅游主题的在线导航平台,信息全面覆盖吃、住、行、游、购、娱等各个方面,极大提升了游客的旅行体验。通过与携程网、美团网等平台的合作,袁家村进一步对接了滴滴打车、拼游、短租等应用,满足了游客的多元化需求。在旅游产品方面,袁家村依托关中风情文化故事,打造了一系列具有情景性的传统村落体验项目,如民俗表演、特色餐饮等,形成了独特的市场吸引力。这些项目不仅展示了当地的文化特色,还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宣传和推广,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
4富平县乡村旅游数字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富平县在推进农业数字化的道路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不仅成功培育并广泛推广了十多种高产优质的小麦与玉米品种,实现了 92.3% 以上的良种种植面积覆盖,而且齐村镇涝池村的玉米种植更是以 $11373\mathrm{\kg/hm}^{2}$ 的优异成绩,傲视全省,树立了行业典范。然而,在农业数字化成果斐然的同时,富平县乡村旅游的数字化发展却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4.1基础设施落后,传统产业与数字技术融合度低
富平县农村地区地理位置相对偏远,交通网络尚不完善,道路等级偏低。这不仅导致部分景区及周边区域交通拥堵,游客出行不便,还严重影响了数字化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此外,网络覆盖不全面、带宽不足等问题,也直接制约了数字化服务的质量和普及率。在网络基础设施薄弱的背景下,乡村旅游的数字化发展难以得到有效支撑。尽管数字化技术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广阔空间,但富平县部分传统产业经营者对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主动拥抱变革的意识和动力。这导致农产品销售与数字化技术的结合程度较低,难以利用数字化手段进行农产品的精准营销和推广。同时,当地人对数字化技术的了解有限,难以将数字化技术有效融入乡村旅游的发展中,限制了乡村旅游的数字化创新。
4.2旅游产品单一,资金投入压力大
目前,富平县乡村旅游产品主要集中在农业观光、农家乐等传统项目上,产品类型较为单一,缺乏创新和特色。这导致游客在体验过程中容易感到乏味和重复,难以满足其对多元化、个性化旅游产品的需求。
富平县作为地方财政收入有限的地区,难以承担大规模数字化项目的初期投入。与此同时,相对于发达地区,富平县的融资环境相对不成熟,金融机构对数字化项目的支持力度较弱;缺乏有效的风险评估和管理机制,使得投资者对投资回报周期长、不确定性高的数字化项目持谨慎态度。这导致富平县乡村旅游的数字化发展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来推动项目的实施和推进。
4.3居民数字素养有限,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在富平县,尽管政府已经出台了旅游数字化相关的人才引进政策,但是落后的基础设施与工作生活条件很难留住年轻人,导致当地存在严重的人口老龄化现象。尤其是老年群体计算机和互联网使用能力较低,影响了数字技术的普及。现有的培训项目往往流于表面,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导致参与者难以掌握实用技能。这导致富平县乡村旅游数字化发展举步维艰。
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到游客的满意度。然而,目前陕西省部分乡村旅游景区在服务质量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住宿条件较差、餐饮卫生不达标、标志不清楚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游客的整体体验,还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服务质量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保障,但在富平县部分地区,服务质量仍存在参差不齐的问题。
4.4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乡村旅游景区在迎来大量游客的同时,也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的挑战。然而,目前部分乡村旅游景区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仍存在意识薄弱、措施不到位等问题。这不仅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还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长远利益。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支撑,但富平县部分乡村旅游景区有关部门与居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仍显薄弱。例如,环境破坏现象时有发生,部分游客和从业人员缺乏环保意识,乱扔垃圾、破坏植被等行为时有发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2114.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