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新县农产品产销一体化建设面临的困境及路径选择

作者: 陈韦平

0引言

民以食为天。中国作为农业大国,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价格稳定,确保农产品市场的信息畅通和物流畅通,实现农产品的产销衔接、供需平衡,始终是“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调控能力,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转型升级,优化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加快建设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布局建设县域产地公共冷链物流设施。这些举措充分展现了国家为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做出的努力。乡村振兴也由此取得显著成效,加速了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边境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沿边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但受到地域、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边境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发展受阻,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大新县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下简称广西)的边境县,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当地农产品产销面临的环境更为复杂。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边境地区应加快完善农产品产销体系,为农产品生产主体和市场之间搭建更多优质平台,实现"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有效衔接,以确保农产品合理流通,保障农产品供应链的畅通无阻,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维护我国边疆繁荣稳定,进而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1]。

1大新县农产品产销一体化发展现状

1.1农产品品牌建设成效显著

大新县把农产品品牌建设作为发展高效特色产业、提升农业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来抓,农产品品牌覆盖率和品牌价值不断提高。截至2024年,全县“三品一标"产品总数达12个,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4个。例如,大新青梅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攀升,先后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品牌价值日益凸显。大新县坚持推动青梅产业融合发展,通过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生态品牌创建等,延长青梅产业链,从种植向初加工、精深加工延伸,不断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大新县不断深化与溜溜果园集团有限公司、上级林业技术推广部门等单位的技术合作,形成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开展青梅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研究,开发多款青梅零食;鼓励企业开拓青梅下游产业,挖掘青梅价值潜力,如青梅种苗,青梅食品、青梅果酱等青梅糕点,青梅用品;引导当地合作社、种植大户用传统工艺酿制青梅果酒、青梅蜂蜜等,实现产品加工多元化。大新县通过打造青梅产业集群,鼓励产品创新,强化培育本土品牌,拓展青梅产业的宽度和深度。例如,当地推动文旅融合,打造“梅经济"特色旅游新名片,打响大新青梅品牌。此外,大新县还打造了其他多个农特品牌产品,如平良蜜本南瓜、那逐泉水米、营旺野笋干、欧阳手工红糖、中山农家土黄豆等,进一步提升了当地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1.2农产品产销多元化模式并举拓渠道

大新县以“提质传统产业,发展特色产业"为发展思路,因地制宜选择不同发展模式,全县统筹促进农产品产销多元化。榄圩社区采用“基地 + 村级经联社 + 农户"模式,通过建立蜜本南瓜种植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周边村屯种植南瓜。农户通过参与土地擢荒整治,增加种植面积和产量。村级经联社与当地经纪人合作,形成农产品收储运一条龙运作,确保农产品高效销售。恩城乡采用“党支部 + 合作社 + 农户"模式,发展龙须菜特色产业,由党支部和合作社带领农户整合资源,推动龙须菜种植。恩城乡通过“互联网 + 农业"模式,将龙须菜销往全国各地,使“土特产”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产业兴旺的"金枝条”。大新县青梅产业采用"公司 + 合作社 + 基地 + 农户"模式,通过研发果酒、果脯等系列产品,推动青梅专业合作社和青梅加工厂融合发展,延长青梅产业链,帮助农户增收致富。此外,大新县还率先打造县域“青创直播间”品牌,采用“直播 + 电商 + 助农"模式,推广和销售当地优质农产品,助力当地农产品“出圈”。

1.3政府不断加大糖料蔗产业支持力度,助农增收致富

2024年,大新县加大糖料蔗良种与技术推广力度,成立良种繁育基地,加快脱毒种茎加工厂建设,为蔗农提供健康、高产的糖料蔗种苗。同时,积极推动糖料蔗生产示范点建设,在全县各乡镇推进糖料蔗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并创新推行“村级集体经济 + 农户 + 糖企"模式,探索联农带农助农增收新路子,为守住边疆“糖罐子"赋能。大新县政府与辖区内两家制糖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强化村企利益联结,推动擢荒地整治有序推进。在整治擢荒地过程中,大新县组建“临时党支部”,组织党员干部针对擢荒耕地开展“地毯式”“拉网式”摸排登记,并邀请农业专家到田间地头实地调研。此外,大新县还不断加大对甘蔗种植的政策支持力度,落实产业奖补、糖料蔗脱毒、健康种苗推广等政策补贴,完善产业路等配套基础设施,提供种植技术指导,并督促糖企及时、高效兑付蔗农蔗款,促进产销的顺利进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在2023—2024年榨季,大新全县入厂原料蔗231.28万t,蔗款收入12.49亿元,惠及群众约18万人。

2大新县农产品产销一体化建设面临的困境

2.1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程度较低

当前,大新县专业化的农业生产主体仍然欠缺。受发达地区城镇化进程的牵引,大新县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农村“空心化"问题日益凸显。留守当地的农民普遍文化素质不高,很多都是经验主义者,再加上缺乏专业的培训和指导,农民自主决定生产类型和生产规模的现象普遍存在。目前,大新县小规模的家庭经营居多,导致生产和销售十分分散,市场效率低下;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无法及时、准确捕捉到市场信息,经营主体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在农产品供给方面,大新县农业专业合作社生产的农产品种类单一,生产规模较小,且缺乏统一生产标准,导致农产品质量不高。农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条件较差,示范合作社的能力建设有待加强,未能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2]。在风险承担方面,一是农民要承担自然风险,如洪水、干旱、台风、严寒、酷暑、病虫害等,农产品生产投入高、面临的风险也大,同时其产量又不确定,导致农民的收人得不到保障;二是经济环境变化或者偶然因素使得农产品价格出现波动,从而产生价格风险,导致农民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如何有效防范和化解农户面临的风险,是当前农业生产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2118.pd原版全文

2.2农产品流通体系不健全

大新县是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县,自然条件较为恶劣,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大新县硕龙口岸周边的交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尚无直接通往硕龙口岸的高速公路,沿边公路也未达到一级公路标准,过境公路及出入口公路建设滞后,使得货运通关受到很大的影响,导致农产品出口受阻。大新县硕龙口岸岩应边贸加工产业园、边贸物流园等园区建设尚未完成,互联互通设施不够完善,导致农产品加工受阻,流通效率低下。在冷链运输上,大新县冷链运输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市场化程度不高,导致冷链运输的成本过高。农产品大多为鲜活商品,保质期短,运输时间过长等因素会导致农产品腐烂变质。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超市对接的销售模式减少了中间的周转环节,虽然可以保证农产品的鲜活,但存在管理体系不健全及资金周转等问题,阻碍了农产品贸易的发展。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高、农产品卖出价格低,出现消费者“买贵”而农户“卖难”的现象,消费者没有买到物美价廉的农产品,农产品“卖难”也极大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致使供需矛盾越来越严重。

2.3农产品营销组织化程度较低

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水平是决定区域农业产业整体实力的重要因素。受到发展环境和自身创新能力的限制,大新县农业龙头企业较少,缺乏农产品生产基地,导致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受阻,农产品的品质难以得到保障。随着现代农业生产的深入推进,大新县的农产品产量不断扩大,但由于深加工企业数量不足、规模较小,农产品加工转化不够。例如,大新县的地标产品“大新龙眼"仍存在一些家庭作坊式加工,其加工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产品包装简单、附加值低,在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在农产品品牌化建设中,大新县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力度不足,品牌农产品数量较少,农产品同质性强,品牌难以实现差异化。在农产品营销方面,农民普遍缺乏对互联网的应用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农户进行农产品交易的方式较为传统,很多是供货商与消费者进行交易,这种线下的农产品交易方式使得交易范围具有局限性。传统线下营销渠道主要有活跃在城乡各地的农产品产地营销中介,作为农产品流通主渠道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城乡集贸市场,以及深受供应商和农户青睐的农产品超市,但传统营销渠道由于渠道过长而降低了农产品营销的效率,进而给营销主体和农业生产带来损失。

3大新县农产品产销一体化建设的优化路径

3.1 促进农产品生产标准化

3.1.1培育专业化农产品生产主体

现代农业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一批专业化的生产主体。针对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的问题,大新县应对农民进行积极的鼓励和引导,通过补贴、培训等方式,强化农民学习掌握科学生产知识的意识,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大新县应着力培育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推动农民向职业化专业化转变,促使农民主动认识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和意义。此外,应加大对农民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发挥财政资金对金融资金、社会资本投人现代农业的引导作用。大新县应在相关制度框架下,引导合作社走向正规化,积极促进合作社联合,鼓励合作社成立工会,促使其扩大经营规模。在互联网视域下,大新县应培育具有互联网思维的新型农产品生产主体,使其掌握运用电商平台和物流网络交易信息系统的能力[4]。政府要采取措施推动生产主体“网络化"变革,着力打造“在线农业生产合作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

3.1.2 成立农产品规模化生产组织

针对小规模的家庭经营居多、生产分散、组织化程度低等农业生产特点,政府要积极引导和鼓励零散农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加快土地流转(实现形式主要有土地有偿转包或转让、专业大户模式、合作经营代管模式等)。同时,要引导农业生产合作社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由于缺乏大型农业生产企业,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不高,因此大新县要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同时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科学化发展,完善产业链。大新县应建立农业产业示范园,在示范园周围建设农业种植区,实现种植和养殖的有机结合及资源的合理利用。规模化生产实行的统一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大新县应加大力度创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制定更合理的招商引资政策,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对特色农业示范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大新县政府要积极引导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强农业品牌建设,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3.1.3 采用科学化的农业生产方式

农业生产方式的科学化能够促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为此,大新县应从以下4个方面做好相关工作。一是高度重视新兴产业的崛起和发展。大新县应将农业与高新科技、新兴产业相结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改变以往的小规模生产方式,使农业生产实现规模化,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5。农业发展需要高新科技、新兴产业的支撑,如生物技术、生物制品等。二是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大新县应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力度,攻坚克难,着力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同时确定试点项目落实区域,促使成果转化,推动农业生产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精细化。三是引进优良品种。优质新品种能够满足农业生产对高产的要求,并且具有投资少、时间短、见效快等特点,使农业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四是注重对地方特色农产品的保护与开发。大新县应进行科学预测,明确特色农产品的产量、质量及市场前景,以促进区域农产品产销一体化发展。

3.2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

3.2.1 加强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促进产销对接的顺利进行,降低农产品的耗损率,减少经营主体的损失及加速资金周转。政府要增加对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如道路建设,要提高道路通达率,缩短农产品的运输时间,提高农产品的营销效率。农产品产地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对农产品品质保障、成本控制、持续增收等多方面带来制约性影响。因此,大新县应着力加强农产品产地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集聚农产品行业发展所需的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大新县应加强边境口岸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通关环境,促进农产品边境贸易的发展。同时,应注重对仓库功能的优化建设,使其更加标准化、规范化,从而缩短物流环节所需时间。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2118.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