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茅松病虫害发生特点和防治技术

作者: 李智慧 李沙沙2 罗永华1

0 引言

在园林规划、生态修复的各项工程中,思茅松具有重要作用。思茅松栽培成功后,其根系资源丰富,能够有效获取土地空间的营养资源,切实增强栽培区域内的水土保持效果。在思茅松生长期间,各类病虫害问题较为严重,防控工作不到位会导致思茅松数量剧减[]。为此,研究思茅松的病害、虫害形成过程,从种子科技角度给出防控技术方案,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1思茅松病虫害表现

1.1 病害特点

1.1.1 松叶锈病

思茅松幼林极易发生松叶锈病。此病发生后,病菌传播速度较快,会在林中区域内快速扩散,主要威胁2\~5a生的幼树。思茅松幼树感染松叶锈病后,其针叶颜色会从翠绿色逐渐变暗,表现为枯黄色。除叶片颜色变暗外,树木长势会同步变弱。若松叶锈病未得到及时防控,会引起林区内发生严重感染问题,致使思茅松生长速度降低思茅松病虫害发生特点和防治技术0 。思茅松发生松叶锈病,多数集中在坡下区域,而坡上区域的发病率较低,因为坡下区域的含水量较高,有利于病菌生长,病菌易传播[2]。在某思茅松林区内,坡下区域松叶锈病发生率约为 29% ,比坡上区域高 19% 。在不同风向、树木光照等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病害发生率。

1.1.2 松落针病

5~9a生思茅松幼树会逐渐发生松落针病。若思茅松感染松落针病,会使叶片生命力变弱、叶片颜色逐渐变黄色等。松落针病主要发生在思茅松树冠顶层,树木中部的感染率较低,是因为树冠顶层的针叶更易感染环境中的病菌孢子,且受光照、风力等作用,提高了病菌孢子的接触率[3]。在风力条件下,松落针病的传播区域会增大。在郁闭度较高的思茅松林内,其感染松落针病的概率更高。在郁闭度较高的思茅松林内,林区环境中的通风条件较差、光照量较少、含水量较高,易于病菌的蔓延。在思茅松林内,位于林区中央的树木,其感染松落针病的概率会高于林区边缘的树木[4]。

1.2 虫害特点

1.2.1 松毛虫

在思茅松林范围内,松毛虫会出现在林区生长的各个阶段,虫害威胁较大。多数情况下,松毛虫生长至成虫阶段后,会表现出较强的繁殖能力[5]。成虫会采取集中产卵方式,在松树表面产下数量较多的虫卵。在幼虫成长期间,对叶片的啃食量会逐日增大。松毛虫为害较为严重时,会出现整株思茅松树针叶全无,甚至较多树木针叶被啃食完的情况,导致树木停止光合作用,最终不再生长。松毛虫一年生产2次,4一5月1次,8—9月1次。思茅松林区域内各时间段的松毛虫密度情况如下:5月1—10日,松毛虫密度为12条/株;6月10—20日,松毛虫密度为31条/株;7月21—31日,松毛虫密度为53条/株;8月21—31日,松毛虫密度为81条/株。

1.2.2 松梢螟

对于2\~10a生思茅松树苗,其顶梢、侧稍会受到松梢螟的攻击。松梢螟成虫繁殖位置不易被发现,主要藏匿在针叶基础部分、初生果实等位置,虫卵规格不大,外形与针尖相近,不易排查[6。幼虫生长后,会迅速进入梢内,从针叶梢内部开始啃食,致使顶梢、侧梢逐渐失去生命活力。在松梢螟虫害发生较为严重的地带,思茅松受灾率在 70% 以上。

1.2.3 小蠹虫

小蠹虫每年1月中下旬至10月可见新成虫从树干蛀道内飞出,飞到枝梢上补充营养,这是蛀梢阶段;11月下旬到次年3月为蛀干阶段,梢内成虫转到树干蛀食韧皮部,筑坑道交配产卵。卵、幼虫、蛹均在坑道内度过,新成虫羽化,飞出再蛀树梢。多数情况下,小蠹虫在思茅松树干韧皮部蛀食并形成坑道,在坑道内完成从产卵到新成虫羽化的整个繁殖过程。蛀干期思茅松树干韧皮组织遭到严重破坏,树势进一步衰弱并最终死亡。小蠹虫蛀干期被认为是导致思茅松受害致死的关键时期[7]。小蠹虫从树干羽化后,即飞到邻近健康思茅松树冠上,蛀食当年生嫩梢髓心。一般一枝受害嫩梢中有1头小蠹虫蛀食,但受害严重时,一根枝梢可同时被多头小蠹虫蛀食。思茅松嫩梢被切梢小蠹虫为害后随即枯黄萎蔫至死,影响整个树木的生长,导致树势衰弱[8]。

1.2.4松叶蜂

松叶蜂喜欢啃食思茅松针叶,较为严重时,极易遭受各类虫害。

2防控思茅松病虫害的技术方法

2.1基于种子特性的防治技术

2.1.1 种子消毒技术

在思茅松栽培初期,应侧重开展种子抗病管理工作,减少带病种子栽培情况。选择思茅松种子时,主要选择长势较好、病虫害发生率较低的母树,此类树木的种子,能够有效应对病虫害问题。在种子处理期间,将种子全部浸泡在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泡时间至少 10min ,最多不超过 思茅松病虫害发生特点和防治技术1 。借助高锰酸钾溶液的特性,破坏病菌、害虫的组成,达到灭菌效果[9]。在实际处理思茅松种子时,采用对比观察方式,一组利用高锰酸钾溶液泡种,另一组无种子浸泡流程,对比2组种子的发芽情况。思茅松生长情况如下:未泡种消毒的发芽率为 56.8% ,发病率为 84.23% ;高锰酸钾泡种处理后,发芽率为 85.5% 发病率为 11.25% 。

2.1.2 改进育苗条件

育苗条件是保证思茅松健康生长的关键因素,育苗条件具体包括环境温度、种植区域湿度、土层营养含量等。思茅松栽种期间,种子发芽的适宜温度为 思茅松病虫害发生特点和防治技术2 ,环境含水量为 思茅松病虫害发生特点和防治技术3 。在此温度、湿度环境中,种子发芽所需时间短,幼苗生长状态较好。若温度低于 思茅松病虫害发生特点和防治技术4 、高于 思茅松病虫害发生特点和防治技术5 ,环境含水率不足 70% 、高于 80% ,均会干扰种子发芽进程,形成病害、虫害的滋生条件。土壤营养条件是决定幼苗长势的重要条件。养分充足的土壤,能够提供各类营养,便于思茅松更好地应对病虫害问题[10]。在土壤养分充足的条件下,思茅松幼苗生长速度更快,生长时间与土壤养分不足的区域相比会缩短 思茅松病虫害发生特点和防治技术6 。且在幼苗生长期间,病虫害出现的次数减少 思茅松病虫害发生特点和防治技术7 。在前期育苗中,可适量添加有机肥、生物菌剂,逐步改善土壤质量,创造良好的育苗条件。某地区在各个试验田内设定差异性的育苗条件,对比各组病虫害的数据,见表1。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2130.pd原版全文

思茅松病虫害发生特点和防治技术8
表1育苗条件与病虫害分析

由表1可知,田块一的温度、湿度、土层养分处于较好状态时,思茅松苗木长势较好,病虫害问题发生率最低。

2.2 大种子类防治技术

思茅松的整体生长速度较慢,种子发芽至苗木长成需要的时间达到10a。在制订大种子类防治方案时,应关注防治措施的长效特点,确保防治效果的持续性。思茅松生长区域具有温度高、湿度高等特点,极易出现病虫害问题。

2.2.1 植物检疫

防控工作应从植物检疫视角出发,防止出现严重的病虫害问题[1]。植物检疫技术具体包括苗圃产地检疫、苗木运输检疫等。产地检疫时,应选择长势较好、无病害的苗木,从栽种源头进行防治。苗木运输检疫工作主要是查看外部区域运入苗木的情况,防止病虫害带人。

2.2.2 物理防治

在思茅松种植区域内使用频振式杀虫灯,能有效灭杀害虫。多数情况下,1盏灯的防控区域面积为 思茅松病虫害发生特点和防治技术9 。在小蠹虫虫害形成前,利用病弱树木,将其改成长度均等的木段,每段 思茅松病虫害发生特点和防治技术10 ,均匀分布在林区各个位置,作为饵木。在小蠹虫处于孵化阶段后,集中回收各处的饵木,进行烧毁、药剂除虫等处理,以此达到物理防控小蠹虫的效果[2]。小蠹虫防治防控采取“守住边界、防止扩散,清除蠹害木、更新改造”的防治措施,通过主伐、抚育伐、更新伐、其他采伐等方式提升森林质量,以阻隔虫源向外扩散蔓延为首要任务,以清理蠹害木为主要手段,充分利用化学防治措施,由外向内清理伐除蠹害木。根据不同林地类型在思茅松小蠹虫发生区分类施策,通过清理蠹害木等方式全面消除虫源,同时对实施治理的林地开展更新造林。

2.2.3 生物防治

在思茅松栽种期间,松毛虫防控可采取生物措施。松毛虫产卵后,利用金小蜂、赤眼蜂等生物,养殖在害虫卵表面,寄生率不低于 30% ,能够有效降低毛虫孵化量。参照毛虫密度,合理释放天敌生物, 思茅松病虫害发生特点和防治技术11 区域内释放的天敌总量在75万\~150万只。在毛虫前期产卵时,天敌释放出率为 30% 。将剩余天敌释放,选在松毛虫病害发生的时间点。松毛虫处于幼虫状态时,使用的生物天敌包括黑熊姬蜂、二色瘦姬蜂等,此类天敌生物的寄生率至少为15% ,最多不超过 思茅松病虫害发生特点和防治技术12 范围内释放天敌生物总量至少75万只、最多90万只[13]

2.3大田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

2.3.1 营造混交林

在部分农业生产方案中,农药使用过量、天敌数量不足,会使病虫害问题逐年加重。在思茅松林内,林分组成单一,植物总量不高,整体环境的稳定性不强,极易出现虫害问题。为此,采取阔叶树、思茅松的混交形式,营造新型混交林。同时,应采取各类措施丰富混交方案。在混交林中,存在各类树木、草本、蜜源等各类植物,有助于增加天敌生物数量,有效防控病虫害。

2.3.2 营林管理

在各项营林管理中,应侧重关注林分组成中的矮植资源。利用种植绿肥、补充肥料等方式,逐步提高土壤内的营养含量。关注枝条修剪效果,保持林间状态。参照思茅松病虫害的实际情况,划分出3个区域,分别制订差异化的管理方案。一区为病虫害高频发生区,此区域应适当增大砍伐量,有效清除害虫。二区为病虫害低频发生区,该区域采取适当砍伐、合理补植、封山培育、土壤改良等措施,尽可能地恢复林分组成,增加思茅松林内的抗病效果。如果是稀疏型思茅松林,补植的树种包括桉、樟等,以创建良好的绿色屏障,增强小范围林区的抗病效果。三区为无病虫害区,该区域可采取林间清理措施,配合封山育林措施,展现该区域的生态价值[14]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参照思茅松栽种后的病虫害情况,以种子科技为出发点,制订各类防治技术方案,逐步增加思茅松林的防治效果[15]。在实践中,利用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泡种处理后,发芽率从 56.8% 增长至 85.5% ,病虫害发生率从 84.23% 降至 11.25% 。在温度为 思茅松病虫害发生特点和防治技术13 、含水量为 思茅松病虫害发生特点和防治技术14 、土壤养分充足的情况下,病虫害发生率最低(仅为 12.0% ),此时思茅松长势较好。

参考文献:

[1]施再喜.国外松主要病虫害种类调查及其防治历的研究:以宣州区为例[J.安徽林业科技,2014,40(1):9-12.

[2]J.S.穆拉,景耀.英国林木锈病[J].陕西林业科技,1978(1):38-43.

[3赵林.松落针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J].园艺与种苗,2021,41(3):63-64,68.

[4]周淑梅,高晓莉.杨树造林技术及其病虫害防治措施[J].广东蚕业,2024,58(9):38-40.

[5]唐鹏.松毛虫防治理论研究综述与防治对策[J].乡村科技,2020,11(25):50-51,53.

[6]刘志斌,童清,胡光辉.思茅松梢斑螟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研究[J].西部林业科学,2012,41(4):103-107.

[7]童清,张培毅,何剑中.思茅松小蠹虫种类及其危害研究[J].林业实用技术,2009(9):35-37.

[8]王志方.花生病虫害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J].农村新技术,2024(8):23-25.

[9]官兵.思茅松猝倒病防治方法简介[J].云南林业,2003(4):18.

[10]卯吉华,杨斌,姜远标,等.不同来源菌根土对思茅松幼苗的接种效应研究[J.西部林业科学,2023,52(4):20-25.

[11]沈峰.宣城市思茅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23(11):94-96,104.

[12]甘立荣.与小蠹虫争夺松林生命的博斗[J].云南林业,2015,36(5):31-33.

[13]王江涛,孙志同,肖军,等.浅谈蛀干害虫的危害及防治措施[J].果农之友,2024(8):117-119

[14]陈如.园林花卉常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J].种子科技,2024,42(12):72-74.

[15]张天.大同市林木蛀干害虫种类调查及防控技术[J].山西林业,2023(1):54-55.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2130.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