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保护与环境监测技术的有效结合研究
作者: 张立皓 刘林建0 引言
技术进步是一把双刃剑,在推动国内产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为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目标,有效降低工业污染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及监测工作,并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依托先进环境监测技术,持续完善环境保护方案,全面提升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成效。
1农村环境保护与环境监测技术有效结合的意义
农村环境监测工作对改善农村环境质量、提升污染问题整改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借助先进技术开展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可以对农村地区的空气质量、水质及土壤农残情况进行全面监测和分析,为相关部门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此外,通过现代化监测工具和设备,能够高效收集和整理农村环境污染数据。在环境治理数据的支持下,有关部门对环境保护方案进行更新完善,从而将环境污染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
2常见的农村地区环境污染问题
2.1 水污染问题
我国虽然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但是人均水资源占有率较低。通过分析大量案例可知,我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水源污染问题,部分地区的生活饮用水水质未达到国家规定的安全标准。农村水污染问题成因复杂多样,其主要根源在于农作物种植过程中会使用大量的化学药剂和肥料。由于应用于农作物种植的化肥和药剂成分复杂且难以降解,随着时间的推移,残留的化学药剂在生态微循环体系的影响下渗入地下水层,进而污染农村饮用水。此外,在牲畜饲养过程中,部分农户未能做好牲畜饲养废水处理工作,直接将废水倾倒入周围水体,为水体污染扩散提供了条件。与此同时,在农村周围建设的大量工厂中,部分工厂没有严格按照工业生产污水排放标准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存在随意排放污水现象,对农村水质造成严重威胁。
2.2 土壤污染问题
通过对农作物土壤内部物质进行监测分析后发现,个别地区种植的小麦、水稻等作物存在铅、汞等重金属超标现象。土壤污染是导致农作物重金属超标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日常农业生产中,为保障农作物产量,农户会使用大量化肥和农药,导致农田土壤结构失衡。此外,在种植环节,如地膜等难降解材料的随意堆积和丢弃也会对农田土壤质量产生影响,不仅降低了土壤肥力,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土壤无法继续耕种。尽管相关部门已出台了农业生态发展政策,要求推广绿色生态环保种植模式,但结合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农户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形势依然较为严峻。
3农村环境保护和环境监测技术有效结合策略
3.1优化技术整合,提升农村环境监测效能
为持续提升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质量,助推我国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实际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中,需做好监测技术整合,充分发挥各类监测技术的应用价值,构建环境友好型农村。持续完善相关制度,从组织架构入手,为各部门沟通协作创造良好条件,通过高效整合资源,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动力。在技术整合过程中,相关部门需厘清部门职责,明确工作目标和责任,遵循因地制宜原则,扎实推进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工作。例如,环境监测部门可在污染严重地区设置专门的监测站,依托现代化监测技术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提供保障。此外,在农村环境治理工作中,需灵活应用物联网、GIS 等先进技术[]。通过形成监管合力,切实提升农村环境治理成效。
3.2推进自动化监测站点建设
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各类污染问题的发生。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必须完善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方案。为满足农村环境污染监测需求,各地区需从实际情况出发,在污染较为严重的区域开发建设环境监测站,合理应用物联网、卫星遥感、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高效开展环境监测工作。通过分析监测数据,动态调整环境污染治理方案,实现对污染源的有效控制。就当前农村生产活动现状而言,受农户环保意识薄弱、农作物种植技术不规范等因素影响,水污染、土壤污染及空气污染等问题较为突出,对农村生态环境系统构成严重威胁。在此背景下,做好环境监测技术融合工作至关重要,通过灵活应用各类先进的监测技术,可迅速定位农村环境污染源,并结合监测数据全面掌握农村地区实际污染情况,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3.3构建农村环境监测信息化系统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为持续提升农村环境监测水平,弥补农村地区环境监测技术短板,可借助现代信息化工具开发建设符合农村地区实际情况的环境监测系统,提升环境监测效率,助力监测工作稳步推进。在实践过程中,不仅要做好信息系统软件、硬件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还要灵活应用监测技术,确保监测技术符合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例如,政府部门可为农村环境监测信息系统建设提供资金支持,每年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环境监测系统开发和功能完善等工作,实现农村地区环境污染情况实时动态化监测。此外,地方环境监测部门可从组织架构升级着手,根据农村地区环境监测需求做好专业人才引进和培训工作[2]。地方环境监测部门应重视高素质环境监测人才的培养工作,通过完善人才福利待遇机制和创新人才引进模式,为农村环境监测工作夯实人才基础。与此同时,农村环境监测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灵活应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辅助环境监测工作,持续提升农村环境监测工作质量。地方相关部门可依托环境监测信息化系统创建沟通交互平台,借助社会舆论推动农村环境监测工作质量提升。
3.4加强农村环境监测技术应用与实施
3.4.1 遵循农村环境监测原则
应及时做好环境监测指标设置工作。针对农村居民生活区进行监测时,可根据生活区污染源选择合理指标,并实施监测工作,确保监测结果的可信度。
合理布设监测点位。在农村环境监测点位布设环节,应结合地区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布设。我国农村居住区主要呈星点状分布,整体的分布态势较为分散,根据该特征开展环境监测点设置工作时,可综合考虑污染源分布特征。针对农田污染物进行监测时,需考虑到农田面积较大且土壤类型繁多,且不同地区的地形地势结构均存在显著差异,环境监测工作人员在设计监测点位时,需全面考虑农田所处地区的区位条件因素,结合土壤类型、高程及农产品种植情况等因素划分多个监测区域。监测人员可将种植同一种农作物的农田作为主要监测对象,根据农田位置情况合理布设点位。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2135.pd原版全文
考虑监测对象的特殊性。针对农田土壤进行监测时,由于土壤结构较为特殊,在监测环节需要提前做好土壤样本采集工作,并将样本提交至专业机构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分析报告明确土壤污染源。此外,空气中的水分含量、土壤覆盖地区的地质结构等因素均会对土壤采集工作产生影响,因此应尽可能减少土壤监测指标,以确保样本采集效率,并保障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3.4.2加强农村居民居住区环境监测工作
居住区空气环境监测。在针对居住区实施环境监测之前,需合理布设监测点位。地方环境监测部门可依据环境监测制度制订监测点位布置方案,并根据地区实际情况控制监测频率。例如,针对北方地区农村居住区实施环境监测时,可在冬季取暖期和非取暖期分别进行环境监测。还要根据南北地区气候特征合理选取污染物指标。例如,针对北方地区农村居住区实施环境监测时,可将秸秆烧、露天旱厕及牲畜养殖场作为重点监测对象。在北方地区取暖期实施环境监测时,可将煤炭燃烧产生的硫化物颗粒度、二氧化碳含量作为监测对象;在非取暖期进行监测时,重点监测大气中氨物质和硫化氢含量。
居住区饮水环境监测。做好地表水监测工作,需要严格按照《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A1—20022003-01-01要求,合理设置取水样本断面点,并根据技术规范中的要求和对应指标实施水质监测。建议每年分阶段实施居住区水质监测工作,分别在每年的枯水期、丰水期和平水期实施监测。若监测地区连续3a无水质异常,可适当减少监测频次;若在水质监测环节发现水质不达标,需重新在取水断面处进行采样。针对地下水水质进行监测时,由于不同水井区深浅不一,水质存在差异。因此,在布设监测点位的过程中,需严格遵循《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164—2020)要求实施监测,并做好监测指标选取工作,确保地下水水质监测工作质量。此外,居住区地下水监测频次与地表水监测频次基本一致。
居住区噪声环境监测。针对农村居住区噪声环境进行监测时,需要提前做好居住区声音环境质量分析工作,结合分析结果优化点位布设方案。需要根据《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要求进行监测,若监测对象功能为康养修复区,可按照1类声环境功能区开展噪声监测工作;若所处区域为普通居民区,参照2类声环境功能区做好对应的噪声监测工作[3]。
电磁辐射环境监测。为确保农村环境质量,除了做好常规的噪声、土壤及水质监测工作之外,还需加强电磁辐射环境监测。可参考《高压交流架空送电线路、变电站工频电场和磁场测量方法》(DL/T988—2023)要求,科学布设监测点位。在布设过程中,若输电线路处于常规输电时段,需对各个监测点进行监测;若农村居住区外围建设有通信基站,应定期对通信基站的辐射变化数值进行监测。
3.4.3 加强农田环境监测工作
制订完善的农田大气环境监测方案。在开展农田大气环境监测时,需根据《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国家环保总局2003年第四版)要求,科学布设监测点位。在选取农田大气环境监测指标的过程中,需提前分析农田污染物特征,明确主要污染源。为确保农田环境监测质量,可根据农作物实际生长周期合理设置监测频次。通常情况下,只需在农作物种植生产环节开展一次大气环境监测工作。
农田灌溉水环境监测。农作物灌溉水源质量直接影响农作物生产质量。在此背景下,做好农作物灌溉水环境监测工作对提升农作物产量、减少农作物化学农药残留具有重要意义。在设计农田灌溉水环境监测点位的过程中,需结合水源分布情况制订合理的点位布设方案。例如,若农田采用地下水源进行灌溉,可参照机井深度合理布设监测点位;若农田采用地表水源进行灌溉,可直接在引水泵站点处设置相应的取水监测点位;若农田灌溉水源为经过处理的养殖或工业废水,可直接将监测取样点位安装在排污管管口处。在选择农田灌溉水监测指标时,需要严格按照相关部门制定的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并明确农田灌溉水源主要排放污染物。在设置监测频次时,可按照农作物生长周期和灌溉频率做好对应监测工作[4]。
农田土壤环境监测。在农田环境王壤监测点位布设环节,需要参照《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6—2004)做好监测指标和污染物主体选择工作。同时,还要根据农田所处地区的实际情况对监测方案进行灵活调整。如果农田位置靠近工业或矿业场所,需将重金属及持久性污染物作为重点监测指标[5]。此外,由于部分农户在种植过程中会使用大量的化肥和农药,加剧了土壤重金属污染。因此,在实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监测工作前,需提前做好农户农作物种植及化肥农药使用情况调查工作,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或走访等方式掌握实际情况。与此同时,应做好农田土壤化学成分分析工作,建议将土壤中的汞、硫等重金属作为核心监测指标[6。由于农作物土壤中的重金属物质形成时间较长,因此针对农作物土壤内部重金属和有机物进行监测时,可采用农田土壤样品采集法,将样本移交至专业检测机构进行检测,以准确评估土壤中的有机物及重金属含量[7-8]。在农田土壤监测频率设置环节,若农田所处地区周围没有工业场所,可每间隔5\~10a开展1次农田土壤环境检测工作;若农田靠近交通要道或城市,可每间隔1\~2a开展1次检测工作。土壤重金属及有机物采样不受季节限制,可根据环境监测需求随机进行采样。此外,相关部门要重点监测工矿企业“三废”污染泄漏对农田土壤的污染情况,至少每间隔1a对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物含量进行1次实时监测。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推动我国农业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研究重点探讨了农村环境保护与环境监测技术的融合问题。为实现建设美丽乡村的目标,需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工作,从制度建设、组织架构及先进监测技术应用等环节入手,为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治理工作夯实基础。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中,政府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从软件、硬件等方面给予农村环境监测工作相应的支持。同时,地方环境监测部门需加强高素质人才引进与培养,切实提升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成效,为农村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涛.乡村振兴背景下遥感技术在农村环境监测的应用[J].现代农村科技,2024(2):141-143.
[2]张小东.农村环境保护与环境监测技术融合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33(8):22-24.
[3]李娜.农村环境保护与环境监测技术的有效结合分析[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1,2(20):74-75.
[4]董珉.环境监测技术在农村大气污染防治中的作用研析[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3,4(6):168-170.
[5]杨鹏.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与环境治理探析[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1,2(22):170-172.
[6]李佳.土壤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与控制措施探讨[J].农村科学实验,2024(11):34-36.
[7]陈海琦.现代化环境监测系统在农村污染治理中的应用[J].乡村科技,2020(3):101-102.
[8]杨林珊.农村环境保护与环境监测技术的有效结合研究[J].乡村科技,2019(16):103-104.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2135.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