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商兴农”背景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优化策略研究

作者: 杨兴娅

0引言

在当今全球化的市场环境中,加强农产品供应链的建设与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和持续繁荣,而且对于增加农民收人、缩小城乡差距,以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商兴农”作为我国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而提出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利用数字技术和电子商务平台,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优化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电子商务的普及,孕育出了社区电商等“线上购买 + 线下提货”的新商业模式,其传统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借助数字化手段提升供应链的效率和响应速度,成为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这不仅是对传统农业模式的优化升级,更是数字与农业深度融合的迫切需求。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利用数字化手段,将农产品供应链整体数字化,是目前农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1相关研究

从1999年起,我国学者就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展开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至今已有很多研究成果,但尚未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目前,国内对此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存在的问题、政策与方式,以及对其安全性的关注。曾定茜等研究表明,“线上 + 线下"的生鲜农产品商业模式越来越多元化,在“线上 + 线下"新零售模式的背景下,供应链的集成与管理成了其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任青青介绍了我国现有的生鲜冷链供应链管理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网络环境下生鲜冷链物流系统的优化模型。冯歆蕴3深入剖析了当前社区电商领域的蓬勃发展趋势,同时结合了钱大妈品牌在O20模式下运作的独特策略和实践经验,对O2O时代下新型供应链管理模式进行了详细探讨,并对其中的难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从而促进了社区电商供应链系统的持续发展。陈科[4]主要对目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金融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存在的共性问题和解决办法进行了分析。刘迪等5以永辉为例,基于“价值创造"视角,从技术与市场2个维度,以“数字化”为主线,以“生鲜农产品"为研究对象,以“数字营销"为切入点,建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数字化演化的逻辑分析框架,为我国生鲜电商企业的转型升级、构建健全的供应链系统、优化顾客体验、破解其发展困局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赵园园等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协同系统构建、信息共享机制等3个层面,针对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我国农产品供应链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周业付[]以生鲜农产品(如生鲜蔬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现状和问题的剖析,揭示其当前运作模式中的缺陷,进而针对数字化环境下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结构优化问题,提出基于数字技术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结构优化策略,以提升整个供应链的效率。李丽等[8]运用多案例研究的方法,以五大生鲜电商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互联网 + 农业"环境下生鲜电商供应链模式的实现途径。

2“数商兴农"背景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现状

2.1数字化与智能化水平提升

随着“数商兴农"行动的推进,电子商务企业积极发展农村电商新基建,提升了农产品物流配送、分拣加工等电子商务基础设施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数商兴农”大背景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整个供应链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在当今这个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农业领域也迎来了重大变革。例如,借助先进的气象资料分析技术,可以精准地预测天气变化,从而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科学和准确的指导。这些技术不仅仅局限于天气预报,还包括对土壤湿度、温度等多种环境因素的实时监测与分析,帮助农户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种植策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并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这种“智慧农业"模式大大提升了农业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和智能化程度,让农业生产朝着更加高效、环保、可持续的方向迈进。

2.2 供应链协同性增强

“数商兴农"推动了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之间的信息共享和透明化。生产者、加工企业、物流企业、销售平台等可以通过信息化系统实时共享产品、订单、库存等信息,减少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提高了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整体运作效率。为了提高供应链的敏捷性和响应速度,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中的各企业之间加强合作,建立了更加紧密的伙伴关系。在仓库的管理上,采纳数字化的库存管理策略,企业能够实现对存货信息的及时掌控。在这种模式下,存货的流动性得到显著提升,周转效率也随之提高,从而为企业带来了更高的运营效益和资金使用效率。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应用,使得供应链管理更加精准高效,同时也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了实时数据支持,帮助他们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进而优化整个存货流程。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全产业链的高效协同,为农产品的适时上市、快速流转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2.3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稳步完善

随着生鲜农产品电商的发展,冷链物流的需求不断增加。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对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力度,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促进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构建现代冷链物流体系的战略目标,强调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提升冷链物流的效率和质量。其中包括冷藏库、冷冻库、冷藏车、冷藏柜等设备的建设和完善,提高生鲜农产品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的保鲜能力。同时,冷链物流企业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实现了对冷链物流全过程的实时监控和管理,有效保障了生鲜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近年来,中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产地销地冷链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冷链装备水平显著提升。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为生鲜农产品的冷链物流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数商兴农”背景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存在的问题

3.1 信息不对称

农产品生产、流通、营销等环节的信息不对称,对农产品产业链各个环节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生产链上,由于生鲜农产品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冗长的流通链条使得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容易出现失真或滞后现象,生产者难以及时了解市场需求的变化,消费者也无法准确获取产品的信息,这种情况导致了供需不匹配的问题。生产者难以获得精确的市场需求信息,这种情况影响了产品质量。农业生产不仅仅涉及作物的生长周期和产量预测,还与气候变化、土壤质量、耕作技术及病虫害管理等多重因素密切相关。由于信息不对称,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价格波动也更为剧烈,这对农产品市场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了挑战。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2219.pd原版全文

3.2供应链环节繁多

由于各主体之间的信息透明度不足,在生鲜农产品流通的过程中,农民对农产品市场认知有限,自主交易能力较弱,农民出售农产品时价格偏低,而市场上的售价却较高。这种价格差异对于生产者来说,意味着需要面对更加严格和烦琐的市场准入门槛;而对消费者而言,这种增加的交易难度直接影响到了他们从田间地头到餐桌之间的每一个环节。更为严重的是,市场不稳定性因素被进一步放大,特别是在季节性波动较大的农产品领域,价格波动已经成为常态。这不仅扰乱了市场预期,也给整个供应链带来了巨大压力。此外,烦琐的环节不仅增加了农产品交易的难度,而且使得流通供应链的管理更加复杂。冗长的供应链已成为农产品流通的一大障碍。

3.3 基础设施落后

从基础设施角度看,由于交通工具、储存和维护设备等基础设施的滞后,农村尚无法实现农产品直接销售,从而影响到供应链中各个要素的协同效率。农村信息网络建设较为落后,高速宽带覆盖率不足,导致农户在信息获取与沟通方面面临诸多不便,难以将数字技术运用到生产经营和市场拓展。在当今这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中的生产、流通和销售环节都深刻地受到信息化水平的影响。然而,供应链的信息化普及程度并不均衡,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合作社作为连接农户与市场的重要桥梁,其信息化程度虽比农户高,但依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国生鲜农产品生产集中、消费分散的特点导致流通环节复杂,易造成生鲜农产品流通环节的损失。由于我国农产品物流链构建起步晚,生鲜农产品损耗率高达 25%~ 30% ,每年的腐烂水果和腐烂蔬菜约为1200万t和1.3亿t[7]。

3.4生鲜农产品监控难度大

生鲜农产品易受环境条件、温湿度等因素影响,对其品质与安全进行监测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生鲜农产品流通过程中涉及的主体多、信息流动复杂且监测手段有限,给生鲜农产品监测带来了极大挑战。在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监测对象广泛、信息传播困难,监管部门难以实现全过程的监管。在此情况下,当产品质量问题发生时,其溯源与责任认定将变得异常复杂,从而增加了风险传播与控制的难度。此外,生鲜产品本身的特殊性进一步加剧了监测的难度。环境因子是影响生鲜农产品质量的关键,但其具体影响机理尚不明确。受限于现有的检测技术和方法,尚无法实现对环境因子进行实时监控与调控,导致生鲜农产品在储运过程中易出现品质波动。

4“数商兴农"背景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优化策略

4.1 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供应链模式

生鲜农产品的传统供应链以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一系列活动为基础和核心,通过资源整合和交易,实现各环节的衔接。而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供应链模式将农产品生产的一系列活动与消费者直接关联,利用互联网技术提供在线服务,并设立多种渠道让消费者能够反馈意见和建议。这种模式可以及时获取消费者对产品的满意度及改进建议,从而不断调整供应链策略。消费者导向的供应链是指通过引入必要的中间环节(如第三方服务商等),借助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高效运转,将消费者从传统生产链的末端转移到消费链的核心位置。此外,通过将生鲜农产品与休闲旅游相结合,在确保基本服务质量的基础上,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丰富和多元的服务体验。

4.2 加强智能物流模式构建

生鲜农产品具有易腐烂、易变质的特性,对温度要求极高。智能物流通过先进的冷链技术,实现从生产、加工、运输到销售的全流程温控管理,确保产品始终处于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在仓储环节,智能冷库采用先进的制冷系统和保温材料,能够根据不同的农产品储存需求自动调节温度和湿度。借助物联网技术,在生鲜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等各个环节安装传感器,实时采集温度、湿度、光照、气体成分等数据,并将这些数据传输到云端平台进行分析。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可以预测农产品的保质期、最佳运输路线等,为物流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最后一公里"配送环节,针对生鲜农产品配送时效性要求高的特点,智能物流通过优化配送网络、合理规划配送路线、采用多种配送方式等,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配送难题。

4.3利用数字化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为了实现数字技术与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有效融合,并将其应用于农产品的流通过程中,需要建立一个综合性的信息平台,通过数据共享与交互,推动生鲜农产品从生产到流通的协调发展。政府部门可牵头搭建统一的生鲜农产品信息共享平台,将农产品的生产、流通、销售等各环节的信息进行整合和集中展示,让消费者能够通过扫描二维码等方式了解产品的详细信息,增强对产品的信任感。在农产品的生产环节,可通过安装各种传感器来监测土壤湿度、光照强度、空气温湿度等环境参数,以及农作物的生长状态,为农民提供科学的种植指导,同时也为消费者展示农产品的生长过程,增加产品的透明度和可信度。此外,通过对供应链各环节的数据进行分析,能够识别供应链中的问题,并提出优化方案。

4.4基于数字化技术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风险防控

运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全面分析、收集和整合供应链各环节的数据,包括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过程中的相关信息。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点。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对不同类型的风险进行量化评估。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将风险分为高、中、低3个等级,以便有针对性地制订防控措施。此外,通过数字化渠道与消费者进行互动,搜集消费者的反馈和需求信息,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物流配送路线进行优化,根据交通状况、天气情况等因素,选择最优的配送路线,以缩短配送时间,并降低运输成本。

5结束语

在“数商兴农"背景下,推动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迫切需要。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了以消费者为中心,以智能物流为手段,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应用数字化技术的“数字化"供应链生态体系。通过对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进行完善,可以缩短供应链周期,降低成本,从而提升市场竞争能力。然而,推进我国农产品数字化供应链建设,还需政府、企业、社会三方合力,从政策扶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多个层面进行合作。基于此,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以期推动我国农业与数字时代深度融合,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满足社会对高质量、安全、高效农产品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曾定茜,佟明亮.生鲜电商供应链能力整合与提升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20(18):105-108.

[2]任青青.生鲜农产品物流供应链发展及其模式设计[J].商业经济研究,2018(15):103-106.

[3]冯歆蕴.钱大妈社区生鲜电商的供应链模式研究[J].营销界,2021(31):56-57.

[4]陈科.金融科技背景下推动农产品供应链金融数字化的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22(11):119-121.

[5]刘迪,孙剑,王攀.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数字化演进形态与机理:以永辉超市为例[J].农村经济,2021(7):25-33.

[6]赵园园,王付来.数字经济背景下农产品供应链协同发展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23(18) :22-24.

[7]周业付.数字化背景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优化研究[J].科技风,2023(24):151-153.

[8]李丽,陈志祥.“互联网+农业”背景下生鲜电商供应链模式实现路径:基于供应链绩效视角的多案例研究[J].物流科技,2022,45(15):115-118.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2219.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