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景观规划中的场所精神营造与文化认同感塑造
作者: 隋国玉 刘阳0 引言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乡村景观经历了由传统逐步过渡到现代的阶段,许多传统村落的环境和乡土建筑在这一过渡阶段遭到破坏。现代建筑材料与风格的大量引入使农村景观呈现同质化现象,传统文化与地域特色面临消解危机。农村景观作为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互动的产物,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历史记忆[。场所精神(GeniusLoci)是特定场所独有的特性,文化认同感是个体对特定文化群体的归属感与情感联系。二者在农村景观中相互交织,场所精神的营造增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文化认同感的提升促进场所精神的传承[2]。研究探讨了农村景观规划中场所精神营造与文化认同感塑造的理论机制与实践路径,分析了地域特色元素的识别与应用、传统文化元素的保护与创新、社区参与式规划的作用,并结合案例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路径,为乡村振兴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1农村景观中场所精神与文化认同感的理论基础
场所精神概念源于古罗马,由挪威建筑理论家诺伯舒兹引入现代理论,是指人们对特定环境的感知、体验与情感联结的总和。农村场所精神包含物质环境(地理条件、建筑形态、空间布局)与非物质文化(历史传统、民俗活动、生活方式)2个层面。中国农村场所精神呈现丰富的地域特征,北方地区村庄开阔豪放,南方地区村庄精致秀美,少数民族地区村庄融入独特民族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文化同质化与空间重构等现象对场所精神保护构成了挑战。
文化认同感是个体对特定文化群体的归属感,通过文化传承、历史记忆、日常实践、空间环境等机制形成。文化认同感在个人层面提供归属感,在社区层面增强凝聚力,在国家层面丰富文化多样性[3]。社会流动性增强、城市文化互动深化、代际认知断层扩大等因素,对文化认同感的塑造也构成了挑战。
场所精神与文化认同感密切互动,场所精神为文化认同感提供物质基础与空间载体,文化认同感影响场所精神营造与感知。二者通过日常生活实践、仪式活动、社区叙事等机制相互塑造,通过良性互动促进地方特色形成、社会凝聚力增强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具体见图1。

2农村景观规划中场所精神营造的途径与方法
2.1 地域特色元素的识别与应用
地域特色元素识别是场所精神营造的首要环节。自然环境特征构成地域特色基础,地形地貌、气候特点、水文条件与植被类型塑造农村景观基本框架[4]。山区的梯田景观、平原的田园格局、滨水的水网体系反映了人地关系和地域差异。建筑风格与聚落形态表达了地域文化。例如,北方四合院强调封闭性与层级秩序,南方天井建筑强调通风采光,西南干栏式建筑适应潮湿气候。景观标志物如村口古树、祠堂戏台、风水塘、古桥古井等成为地域认同的视觉焦点。生产活动景观反映地方生计模式,稻作区水田、旱作区梯田、牧区草场各具特色。民俗活动空间承载文化传统,庙会场地、祭祀空间、集市广场的组织方式因地而异。文化符号系统包括方言、民间艺术、传说故事等非物质文化元素。
地域特色元素挖掘应结合多种调研方法。例如,文献资料梳理通过查阅地方志、民俗记录、历史文献等了解地区历史沿革与文化背景。实地调查通过测绘记录、摄影采集、空间分析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口述历史收集通过访谈村中老人与文化传承人记录地方记忆。参与式研究通过工作坊、集体绘图、故事分享等形式发动村民共同识别有价值的地域元素。跨学科合作通过整合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生态学等领域知识全面把握地域特色。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地域特色元素空间定位与关联分析等。
其中,地域特色元素应用遵循真实性原则(尊重历史事实与文化传统)整体性原则(置于完整文化生态系统)关联性原则(注重元素内在联系)、系统性原则(构建多层次表达体系)与创新性原则(创造性转化适应现代需求)。应用策略涵盖空间结构(延续传统村落组织逻辑)建筑形态(传承地方建筑形式语汇)材料肌理(选用传统材料或视觉相近替代品)景观要素(保留标志性传统景观元素)、文化符号(融入地方传说与民间艺术)与功能活动(创造适宜民俗活动与现代生活空间)等层面。
2.2 传统文化元素的保护与创新
传统文化元素是场所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传统农业生产活动及相关景观(农具、灌溉系统、农田格局)宗族文化设施(祠堂、族谱、家训石刻)、民间信仰空间(寺庙、神龛、风水林)、传统艺术形式(地方戏曲、民间音乐、手工艺品)、节庆活动与仪式场所(庙会广场、嫁娶路线)与传统知识体系(中医药知识、气象预测、生态管理经验)。这些传统文化元素构成了农村场所精神的文化底蕴,是文化认同感形成的基础。
传统文化元素的保护面临物质载体损毁与消失、传承主体流失、功能需求变化、产权关系复杂化、资金支持不足、价值认知偏差等挑战。保护措施包括档案建立(文字记录、图像采集、音视频记录)等级分类(根据文化价值、历史意义、稀缺程度制定差异化策略)法律保障(地方性法规、村规民约明确保护责任)、技术支持(解决材料老化、结构稳定等技术难题)资金筹措(政府拨款、社会募集、商业开发)与传承体系构建(师徒传承、学校教育、社区传习)。
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新应用是保护的延伸与发展。功能更新赋予传统文化设施新功能(祠堂改造为活动中心),技术融合将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元素结合(数字技术展示传统工艺),审美转化提取传统视觉符号与美学原则形成现代景观表达,产品开发将传统文化元素转化为文创产品与旅游商品,教育传播通过课程活动与媒体内容提高传统文化影响力。例如,浙江安吉余村、贵州西江千户苗寨、江苏周庄、山西平遥等地均实现了传统文化元素的保护与创新应用,找准文化价值与现代需求的结合点。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2227.pd原版全文
2.3社区参与式规划
社区参与式规划是在规划决策与实施过程中充分发动社区居民参与的规划方法。农村社区居民是场所精神的真正拥有者与传承者,社区参与在场所精神营造中具有多重意义:信息价值(提供地方知识与历史记忆)、需求价值(表达真实功能期望)认同价值(增强场所责任感)实施价值(提高规划执行效率)与可持续价值(建立自我管理机制)。
社区参与的层次与形式包括信息告知(村务公开栏、宣传册、村民大会)、意见征集(问卷调查、访谈座谈)、方案协商(村民代表会议、专题讨论会)、决策参与(投票表决、共识会议)实施合作(自筹资金、出工出力)与监督评估(监督小组、定期评议会)。适合农村特点的参与方法包括口述史采集法、社区资源制图法、问题诊断工作坊、情景模拟法、方案评议法与社区建设行动。
社区参与应关注参与的代表性(不同群体均有表达机会)专业支持(专业人员提供技术指导)、制度保障(村规民约纳人参与机制)持续机制(建立长效参与渠道)与能力建设(提高村民参与能力)。社区参与式规划的有效实施,使村民从被动接受规划转变为主动参与规划,增强其对场所的情感联结与文化认同。
3案例分析
3.1 国外典型案例
国外农村景观规划中场所精神营造的典型案例为研究提供了宝贵经验。日本白川乡合掌村的成功实践强调整体村落保护而非单体建筑保护,保留传统合掌造建筑与周边农田、水系、森林等环境要素的有机整体;注重居民主导的保护模式,村民委员会对建筑改造与新建有严格规定;鼓励传统生活方式的延续,村民继续在合掌造建筑中生活与工作,形成“活的文化遗产”;平衡保护与发展,通过发展文化旅游、特色农产品等产业,使村民获得经济收益,增强保护积极性。法国地区自然公园系统注重景观与文化的统一规划,将农村聚落、农业景观、自然生态系统视为整体;支持地方特色产品开发,建立原产地标志认证体系,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将乡村旅游与生态保护相结合,推广低影响、深度体验式旅游;建立多层次参与机制,政府、专家、居民共同参与决策与管理。
3.2 国内典型案例
国内案例同样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经验支撑与实践参照。浙江安吉余村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转变发展模式,关闭污染矿山,发展生态旅游与有机农业;保护传统民居与乡村格局,保留村落与山水田园的和谐关系;培育新乡贤文化,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形成自主管理机制。江西婺源结合传统聚落保护与乡村旅游发展,保留完整的徽派建筑景观与村落空间格局;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徽州文化、茶文化)的重要作用;建立差异化保护策略,不同村落有不同保护重点;开发体验式旅游项目,如茶叶采摘、农事体验、传统手工艺体验等,增强游客对地方文化的理解。云南丽江古城注重民族文化元素的保护与应用,保留纳西族传统建筑风格与空间结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东巴文化、纳西古乐);强化水系作为场所精神核心要素的作用,保护与恢复传统水系网络;建立社区参与机制,纳西族居民直接参与古城管理与文化活动组织。
场所精神营造需要整体保护而非单体保护,村落格局、景观环境、建筑风貌、生活方式共同构成完整场所精神;文化认同感塑造需要传统与创新平衡,既尊重历史传统,又适应现代需求;社区参与是核心保障,村民是场所精神的真正拥有者与传承者,其主体地位不可替代;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动力,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形成良性循环;政策支持是关键保障,需要法规、资金、技术等多方面支持[5]。这些经验为农村景观规划中的场所精神营造与文化认同感塑造提供了有益借鉴。
4场所精神营造的实践路径与建议
农村景观规划中场所精神营造的实践路径包括地域分类指引、多元主体协作与分阶段实施策略。
4.1地域分类指引根据不同地域特点制定差异化策略
北方地区农村注重四合院等传统院落式建筑保护,强化轴线空间序列;南方地区农村重视关注依水而建的空间格局,保护水网体系与水岸关系;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突出民族文化特色,保护特色聚落形态;东部沿海地区平衡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探索传统文化元素创新应用;中西部农业区强调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农业景观与传统农具。
4.2多元主体协作整合各方力量
政府部门提供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与技术指导;村民组织发挥主体作用,参与规划决策与实施管理;专业机构提供技术支持,进行调研设计与培训指导;企业力量参与适度开发,提供资金支持与市场渠道;学术机构开展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为实践提供智力支持;社会组织发动志愿者参与,提供多元视角与创新思路。
4.3分阶段实施策略确保工作有序开展
调研评估阶段进行资源普查与价值评估,识别重点保护对象;遵循保护先行,开展濒危文化遗产保护,防止不可逆损失;选择条件成熟村落开展项目示范,积累经验形成模式;在总结经验基础上全面实施策略,形成区域联动。
政策建议包括:完善法规体系(制定专项法规与技术标准)强化财政支持(设立专项资金与税收优惠)优化管理机制(创新管理模式与评价体系)、加强人才培养(培养复合型人才与传承人)与提升公众意识(开展宣传教育与文化活动)。场所精神营造与文化认同感塑造需要长期坚持,多方协作,才能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与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
5结束语
农村景观规划中场所精神营造与文化认同感塑造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地域特色元素的识别与应用、传统文化元素的保护与创新、社区参与规划共同构成了有效的实践路径,但应考虑地域差异、多元协作、分阶段实施。农村景观规划工作者应尊重地方文化、挖掘地域特色、激发村民参与积极性、融合创新发展,使农村景观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文化传承的活态空间、村民认同的情感家园。
参考文献:
[1郭语.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理念与策略探索[J].棉花学报,2023,35(4):347-348.
[2]李春雨.基于特色保护策略的新农村景观规划方法研究[J].四川建材,2022,48(2):62-63,75.
[3王光利.乡土文化元素与乡村景观营造研究[M].北京:九州出版社:2021.
[4]闫思澄.新农村景观规划中的地域文化特征研究[J].湖北农机化,2021(11):49-50.
[5]张贤炜.基于场所精神的创意园区景观营造探索[J].居业,2024(7):94-96.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2227.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