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北区古树名木资源调查及保护措施探讨

作者: 陆有月

0 引言

古树名木作为自然与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丰富的生态、文化和历史价值。钦北区拥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众多珍贵的古树名木资源。不过随着环境的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些资源面临着诸多挑战。因此,对钦北区古树名木资源进行全面调查,并制定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尤为重要,不仅有助于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还能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

1 区域概况

钦州市钦北区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位于北部湾经济区的中心位置。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十万大山山脉呈东北一西南走向,北部和西部有少量山地,其余大部分为丘陵区,海拔在 钦北区古树名木资源调查及保护措施探讨 0 ,土壤肥沃,有利于多种树木扎根生长;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开阔,水源充足,部分耐水湿的古树名木在此茁壮生长。钦北区地处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南部,年降水量为 钦北区古树名木资源调查及保护措施探讨 1 ,年平均气温为 钦北区古树名木资源调查及保护措施探讨 2 年平均蒸发量为 1480mm ,光照充足,为各种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这种独特的地理和气候环境,使钦北区成为众多古树名木的栖息地。区内丰富的土壤类型,如赤红壤、黄壤、紫色土、石灰土等,以及多样的小气候环境,进一步促进了树种的多样性,为古树名木的生长和繁衍创造了有利条件。

2古树名木资源调查

2.1 调查目的

准确掌握钦北区古树名木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长状况等基本信息,为后续的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调查分析影响古树名木生长的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奠定基础。

2.2 调查方法

采用实地调查与文献查阅相结合的方法,组织专业的调查团队进行调查,依据《古树名木鉴定规范》(LY/T2737—2016)等相关标准和规范[2],对钦北区全域进行调查。利用GPS定位技术确定每株古树名木的具体地理位置,精确到小数点后六位。运用激光测距仪、胸径尺等专业测量工具准确测量树高、胸径、冠幅等生长指标。同时,查阅《钦北区志》《钦州历代古籍文献选编》等地方史志、古籍文献资料,收集与古树名木相关的历史文化信息,如传说故事、文人墨客的题咏等。

2.3 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包括古树名木的树种名称、树龄、树高、胸径、冠幅、生长地点、生长状况、权属情况,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故事等。对古树名木的生长环境,如土壤类型、周边植被、水源状况、人为干扰因素等也进行详细记录。在确定树龄时,对于有明确记载的,依据文献资料;对于缺乏记载的,采用树木年轮测定法、碳-14测定法等科学手段进行估算。

2.4 调查结果

经过全面细致的调查,发现钦北区共有古树名木1082株,分属32科58属。其中,一级古树18株,多为树龄超过500a的珍稀树种;二级古树143株,树龄在 钦北区古树名木资源调查及保护措施探讨 3 ,分布较为广泛,小董镇的古榕树群便是典型代表,这些古榕树树龄大多在400a左右,树型奇特;三级古树834株,树龄在100\~300a,是数量最多的一类;准古树87株,名木1株,均具有独特的观赏或历史文化价值。

从分布上看,按生长特点分,散生832株、群状250株;按权属分,国有14株、集体367株、个人701株;按生长态势分,正常736株、衰弱341株、濒危5株。按生长场所分,乡村街道1062株、风景名胜区20株;按生长环境分,良好953株、差129株。

在调查过程中,记录了近年来针对部分古树开展的保护行动及成果。 ①2019 年,钦北区八寨沟14株古树和钦州市林湖公园6株古树完成了立碑工作,同时完成1个古树群修复,并砌筑挡土墙,进行病虫害防治,保障了古树的健康生长。 ②2021 年,完成钦北区64株古树"破硬化"工作,解决了因地面硬化导致古树根系缺氧、生长受限的问题,为古树根系生长创造了良好条件。 ③2023 年修复一级古树2株。 ④ 截至2024年10月,修复一级古树11株,抢救风倒二级古荔枝1株。这些保护行动,有效提升了古树的生长态势,为钦北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做出了积极贡献。

3钦北区古树名木资源的保护措施

3.1古树名木资源统计与保护机制融合

3.1.1构建古树名木资源数据库系统

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获取每一株古树名木的地理位置、生长指标、历史文化信息、历年监测数据,构建古树名木资源数据库系统,实现古树名木信息的数字化、可视化管理。使用卫星遥感技术,对钦北区全域进行定期监测,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及时了解古树名木生长环境变化;借助无人机获取古树名木信息,及时更新其生长状况。

3.1.2 构建保护机制

构建完善的古树名木资源保护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由林业部门负责古树名木日常养护指导,定期安排专业人员开展古树名木巡查、修剪等工作;城市规划部门在制定和实施各类建设规划前,需要开展古树名木专项评估,结合古树生长特性及保护需求,科学划定保护范围,设置相应防护设施,避免对古树名木产生不良影响;公安部门需要加大对破坏古树名木行为的打击力度,设立专门的举报热线,鼓励公众及时举报违法犯罪行为。对于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于情节较轻的,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行政处罚。

3.1.3 强化部门间协作沟通

建立联合执法机制,要求林业、环保、公安、交通和住建等部门参与其中,协调处理古树名木资源保护中遇到的问题。每年组织2\~3次联合专项整治行动,对非法砍伐、盗挖、破坏古树名木及其生长环境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此外,制定严格且具有可操作性的《钦北区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明确规定古树名木的认定标准、保护范围、管理责任、处罚措施等,从法律层面为古树名木的保护提供坚实的保障。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2228.pd原版全文

3.2加强对树木衰老/死亡的种群特征及其生物学机制研究

加大科研投入力度,联合高校与科研机构,成立跨学科专项研究小组,借助分子生物学技术、生物信息学手段等,重点探究古树名木衰老及死亡的内在生物学机制[3]。

3.2.1 基因测序研究机理

在分子学方面,在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下,对不同树种、不同生长状况的古树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对其基因表达谱进行分析,选出与衰老、抗病、抗逆等相关的关键基因;借助基因编辑技术,研究这些基因在古树生长发育中的功能及作用机制,为古树名木资源保护提供理论依据[4]

3.2.2 实时监测探查规律

在树木生理学方面,借助高精度的生理监测设备,对古树名木水分运输、光合作用等生理过程进行实时监测[5-6]。分析不同生长阶段、不同环境条件下古树名木生理指标变化规律,及时发现影响古树名木生长与存活的关键生理因素,基于此研究结果,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改善古松树的生长环境。对不同树种的种群特征进行长期、系统的调查和分析,建立种群动态模型,预测古树名木种群的发展趋势。研究不同树种的年龄结构、空间分布格局、更新能力等种群特征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为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策略提供数据支持。

3.2.3科技赋能精准防治

在病虫害防治研究方面,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研发更加精准、高效的防治技术[]。例如,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技术,针对危害古树名木的主要害虫,如荔枝蝽象、天牛等,开发特异性的性诱剂,吸引并捕杀害虫,减少害虫的繁殖和危害。同时,利用微生物制剂进行生物防治,如利用苏云金芽孢杆菌防治鳞翅目害虫,利用白僵菌防治鞘翅目害虫等,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古树名木的潜在危害。

3.3深化对古树不同年龄段生长规律及其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开展长期、系统的监测研究工作,在钦北区不同区域、不同地形地貌条件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不同树种、不同年龄段的古树设立监测样地。每个监测样地安装一系列高精度的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肥力、水分、光照、气温、湿度等环境因素。同时,定期运用专业测量工具对古树的生长指标进行测量,并详细记录古树的物候期(发芽期、展叶期、开花期、结果期等)。对大量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并建模,深人了解古树在不同生长阶段的特点和需求。例如,研究发现幼龄古树对土壤肥力和水分的需求较为敏感,充足的养分和水分供应能够促进其根系和枝叶的快速生长[8-10]。因此,对于幼龄古树,重点加强施肥管理,根据土壤检测结果,科学合理地施用有机肥和复合肥,同时加强灌溉设施建设,确保在干旱季节能够及时补充水分。同时,加强对古树生长环境的整治,清理周边的垃圾和杂物,减少环境污染。在一些古树林立的村落,通过规划和改造,拓宽道路,避免因车辆通行对古树造成损伤。老龄古树由于生长势较弱,抗逆性较差,需要采取更加精细的保护措施。对于树干倾斜、树枝断裂的老龄古树,采用支撑加固技术,利用钢结构、混凝土等材料对树干和树枝进行支撑,防止其倒伏。对于树干出现树洞的老龄古树,先对树洞进行清理和消毒,然后采用专用的填充材料进行填充,恢复树干的完整性,防止雨水、病虫害等对树干进一步侵蚀。

此外,通过改善土壤透气性、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等措施,优化老龄古树的生长环境,延缓其衰老进程[1]。结合环境因素对古树生长的影响机制,为古树制定个性化的养护方案提供科学依据。例如,对于生长在干旱地区的古树,除了加强灌溉设施建设外,还可以采用土壤保水剂、覆盖地膜等技术,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对于生长在城区周边、受空气污染较大的古树,定期对其树叶进行清洗,减少污染物在树叶表面的附着,同时加强对周边污染源的治理,改善空气质量。

3.4加强宣传,提高公众参与度

首先,充分利用多种媒体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钦北区古树名木的重要价值和保护意义。与钦州电视台合作,开设“古树名木之美"专题节目,每月定期播出,通过实地拍摄、专家访谈、故事讲述等形式,展示钦北区古树名木的独特风貌和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在钦州广播电台推出“保护古树名木,守护绿色记忆"广播节目,邀请相关专家和志愿者分享古树名木保护知识和经验,解答听众的疑问,提高公众对古树名木保护的关注度。其次,在乡镇、村落、学校、社区等人流量较大的场所,设置宣传栏,张贴精美的宣传海报,展示古树名木的图片、简介和保护标语。定期更新宣传栏内容,确保信息的时效性和吸引力。同时,在重要节日、纪念日等时间节点,组织开展现场宣传活动,发放宣传手册、环保袋等宣传品,向公众普及古树名木保护知识和法律法规;积极组织开展各类科普活动,提高公众对古树名木的认知水平[12-13]。最后,大力开展“古树名木保护志愿者招募”活动,通过网络平台、媒体宣传、现场招募等多种渠道,广泛吸引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定期组织志愿者培训,邀请专业人员为志愿者讲解古树名木的识别方法、监测方法、保护知识和安全注意事项等,提高志愿者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志愿者定期对古树名木进行巡查,及时发现并报告病虫害发生、生长环境破坏、人为破坏等异常情况。同时,志愿者还可以参与古树名木的日常养护工作,如浇水、施肥、除草等,以实际行动带动身边的人关注和保护古树名木,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的良好氛围。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钦北区古树名木资源的调查,全面理清其种类、数量、分布及生长状况。针对古树名木资源面临的生存问题,提出一系列保护措施,从资源统计与保护机制融合,到深入科研探索,再到公众参与度提升,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保护体系。未来,该地区应持续完善保护措施,强化监测与研究,动态调整策略,确保这些珍贵的自然文化遗产在钦北区得以长久保存,为生态环境和文化传承贡献持久力量。

参考文献:

[1]孙建国,马小欣,丁泽斌,等.雾灵山自然保护区古树名木资源调查与保护研究[J.农业灾害研究,2024,14(1):244-246,249.

[2]国家林业局科技司.古树名木鉴定规范:LY/T2737—2016[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6.

[3]郑广顺.古树快繁及端粒长度与树木年龄关系的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2.

[4]丁建刚.盐城市大丰区古树名木资源调查及保护建议[J].南方农业,2023,17(15):79-83.

[5]金超.古树监测与保护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8

[6]温小荣,周春国,徐海兵,等.中山陵园古树名木地理信息系统的研建[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0(5):139-142.

[7]郭文成,杨辉平,黄文才.古树名木保护与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业灾害研究,2015(12):8-9,12.

[8]古美景.贺州古树名木资源调查与保护对策研究[J].绿色科技,2023,25(1):163-167.

[9]李雪辉,吴继达,刘涧樱,等.呼伦贝尔市古树名木资源调查及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23,51(18):121-123,139.

[10徐炜.福州市古树名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J].福建林业科技,2006,33(1):121-126.

[11]唐文静,刘鹏程,徐伦先.云南省古树名木资源调查分析[J].林业调查规划,2024,49(4):129-134.

[12]严崇惠.古树名木衰败原因和复壮技术探讨[J].福建林业科技,2006,33(1):213-215.

[13]杨娱,田明华,黄三祥,等.公众认知、情感对公众参与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的行为意向影响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33(7):49-55.

(栏目编辑:翟媛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2228.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