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参与农村环境治理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 辛宛庭 费星萌

0 引言

随着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社会水平的飞速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生态宜居”理念被放在了区域发展的重要位置。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定不移走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农村的绿色发展和环境治理指明了前进的方向。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深人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生态文明成为我国当前发展阶段的主旋律。近年来,我国农村在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有不少环境问题亟待治理[1]。

农民作为农村生产生活的主体,同时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一环,其参与农村环境治理的意愿对于提升我国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建设和维护美丽乡村至关重要。然而,当前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农民参与环境治理的主体性不足[2]。农村环境治理主体众多,在传统治理模式下,政府部门参与过多,其他主体参与较少[3]。同时,虽然许多农民在政府以及村集体的带领下,对于环境保护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对于环境治理的参与意愿有待提高[4-5]。

研究基于前人研究基础上,构建了研究模型,提出了研究假设,通过探究农民在农村环境治理中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社会规范、结果期待、行为控制等变量与农民参与环境治理的意愿之间的关系。根据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农民环境治理参与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结果,给出相应的建议,以期提高农民在农村环境治理中的参与意愿,推动农民在环境治理中角色的转变,更好地推进农村环境治理。

1研究假设

关于农民参与农村环境治理的意愿,国内学者们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多以宏观视角来探究农村环境治理问题,强调政府主导治理行动,农民处于被动地位。蒋培提出农村环境“内发性治理"的概念,强调只有充分发挥农民在环境治理中的主体性作用,才能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满足农民的需要。

关于如何激发农民参与环境治理“内发性”的问题,首先要找到能够显著影响农民参与环境治理意愿的要素。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我国学者对此进行了较为丰富的研究。

近年来,相关研究验证了社会规范和态度的关系。周健等提出,社会规范指个体感知的周边人群对某行为的态度,周边人群对此行为认可度越高,个体实施该行为的意愿就越强。谢娟等[8]研究发现,社会规范蕴含群体共识,可改变读者的感知与态度。程慧的研究显示,社会规范与个体对社交媒体的态度显著相关。阮荣彬等[10]的研究结果表明,社会规范作为企业制度体系中的关键制度要素,多路径影响企业管理者的价值观与态度。

相关研究验证了结果期待对于态度的影响。王季等["发现,在现有研究结论范畴内,影响学术创业态度的核心要素集中于结果预期、预期结果感知效用两方面。谷丽等1研究表明,行为态度的塑造受信念强度及预期结果评估的双重作用,二者共同驱动行为态度的生成。徐袆飞等13的实证结果表明,期望结果作为重要因素,与个体主观的行为倾向态度密切相关,对行为倾向态度产生显著影响。邓灵丽等[14]研究发现,期望绩效和努力期望紧密相连,二者共同对使用态度施加影响。

相关研究验证了态度对参与意愿的影响。张冬咏等1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农户针对耕地面源污染治理的态度,是影响其参与意愿的关键正向因素。杨娱等的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对于人居环境整治的态度至关重要,正向态度能够显著提升农户参与整治的积极性。陈明睿等发现,农户参与农渠修建的意愿紧密关联其态度。正向的态度会显著促进农户投身农渠修建的参与意愿。

相关研究验证了行为控制对参与意愿的影响。赵新民等18发现,行为控制作为关键要素,对农民参与意愿有着突出作用。贾亚娟等[9研究结果表明,行为控制作为关键变量,与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意愿呈显著正相关。肖新成等2研究结果发现,行为控制是影响农户参与农业面源污染调控意愿的关键因素,且呈显著正向关系,能有效提升农户的参与意愿。

上述研究验证了社会规范、结果期待、态度、行为控制、参与意愿之间的关系,参考以往研究结论,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农民参与农村环境治理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0 :社会规范显著影响农民参与环境治理的态度。

农民参与农村环境治理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1 :结果期待显著影响农民参与环境治理的态度。

农民参与农村环境治理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2 :农民参与环境治理的态度显著影响农民参与环境治理的意愿

农民参与农村环境治理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3 :行为控制显著影响农民参与环境治理的意愿。

研究构建的农民参与农村环境治理意愿的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农民参与农村环境治理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4
图1农民参与农村环境治理意愿的理论模型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研究选取线上调查方式,针对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农民群体开展正式调研活动。为保证调查回收资料的有效性,问卷中设置过滤性问题,排除不符合要求的被调查者。2024年9月10日—9月21日实施正式调查,共收集213份有效问卷。研究被调查者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农民参与农村环境治理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5
表1被调查者基本信息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2230.pd原版全文

2.2 变量说明

研究选择农民参与农村环境治理的意愿和态度作为因变量,选取态度、行为控制这两个变量,作为影响农民参与意愿的自变量;选取社会规范、结果期待作为影响态度的自变量。各量表均使用季克特五点计分方法。

2.2.1 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指个体感知的周边人群对某行为的态度,一般来说,周边人群认可度越高,个体实施该行为的意愿越强[7]。也就是说村庄或社区内,整体对参与环境治理持积极态度,会影响其中的个体,使其更容易产生积极态度。“ 1= 非常不同意”到“ 5= 非常同意”,得分越高表明农民对于环境治理的态度受社会规范的影响越大。研究结果显示,社会规范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712。

2.2.2 结果期待

结果期待指个体认定某特定行为必然引发确定结果,是其从事意向行为的衍生结果[21]。农民对参与环境治理的结果期待,一方面体现在参与环境治理后会出现的结果;另一方面体现在这些既定结果于农民而言具有的价值与重要程度,如改善居住环境、提升农民收益等。“ 1= 非常不同意”到 5= 非常同意”,得分越高表明农民对于环境治理的态度受结果期待的影响越大。研究结果显示,结果期待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878。

2.2.3 态度

态度隶属心理学概念,指个体对特定事物、行为、思想所给予的认知评判。态度通常涵盖认知、情感与行为表现3个维度,反映个体的主观倾向[22]。农民对环境治理的态度主要指农民对环境治理的认知、责任感。“ 1= 非常不同意”到“ 5= 非常同意”,得分越高表明参与意愿受态度的影响越大。研究结果显示,态度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822。

2.2.4 行为控制

行为控制反映个体既往经验及预期阻碍状况[23]。当农民感知自身掌控的资源丰富、机会充裕,且预计面临阻碍较少时,其行为控制水平随之提升,也就更愿意参与环境治理行动。“ 1= 非常不同意”到“ 5= 非常同意”,得分越高表明参与意愿受行为控制的影响越大。研究结果显示,行为控制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871。

2.2.5 参与意愿

参与意愿是指个体对执行特定行为所做出的主观概率评判。作为预判个体能否切实付诸行动的首要且直观依据,参与意愿的强弱程度,能够直观且有效地预示个体后续是否将切实付诸行动[23]农民参与环境治理意愿决定了后续参与环境治理行动的可能性。“ 1= 非常不同意”到“ 5= 非常同意”,得分越高表明农民越愿意参与环境治理。研究结果显示,参与意愿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918。

3 结果与分析

3.1 信效度分析

3.1.1 信度与效度检验

由表2可知,研究中涉及的社会规范、结果期待、态度、行为控制与参与意愿这5个潜变量,其因子负荷量分布于 农民参与农村环境治理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6 ,组成信度(CR)处于0.852\~0.949,平均方差提取值(AVE)涵盖农民参与农村环境治理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7 。综合上述指标,充分显示这5个潜变量均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农民参与农村环境治理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8
表2信效度检验结果

3.1.2 区别效度检验

依据FORNELL和LACKE24所提准则,若潜变量的平均方差提取值 (A V E) 开根号后数值大于其对应变量的相关系数,即表明该潜变量具备区别效度。表3中,对角线加粗的数值分别是社会规范、结果期待、态度、行为控制以及参与意愿各自AVE的平方根,而对角线左下方的数值则用于指代这些变量彼此间的相关系数。经比对,各潜变量的 A V E 平方根均高于对角线左下方的相关系数,由此可判定,研究涵盖的社会规范、结果期待、态度、行为控制以及参与意愿等潜变量,均具有良好的区别效度。

农民参与农村环境治理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9
表3区别效度检验结果

注:斜对角线加粗数值为该因子AVE的根号值。

3.2 假设检验

如表4所示,社会规范对农民参与环境治理的态度呈现显著影响,结果期待同样显著作用于该态度。此外,农民参与环境治理的态度对农民参与环境治理的意愿、行为控制对农民参与环境治理的意愿均有显著影响,以上影响均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中 农民参与农村环境治理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10 。基于此实证结果,可知假设1、假设2、假设3和假设4均成立。

农民参与农村环境治理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11
表4假设验证结果

注:***表示 农民参与农村环境治理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12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2230.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