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对接农业强国建设逻辑、现实研判及政策优化

作者: 宋保胜 胡珍珍 王丽娟

摘 要:农业强国建设是我国新时期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农业农村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保证。城乡数字鸿沟加剧、专业人才匮乏、地区基础设施缺失等问题,制约着农业农村新质生产力培育有效对接农业强国高质量建设。基于供给侧理论,结合农业强国建设对新质生产力的现实诉求,进行针对性顶层设计和政策优化,高质量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多维度拓宽数字平台应用场景,加强对接机制建设,强调过程的实施和监督,通过机制外溢效应,全方位助推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强国建设,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农业强国;供给侧调整;机制外溢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23-06-7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23.001

0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这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征程上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契合了中国长远发展的战略需要[1]。河南省是农业大省,但不是农业强省[2]。在由农业大省迈向农业强省的过程中,依靠传统生产力的扩张,单纯扩大旧有生产方式的要素配置、组织方式和经济结构的再生产将加剧经济的结构性失衡[3],必须依靠新技术形态、新产业组织形成的新质生产力内生地改变农业农村经济增长的动能构成,以增量发展促进结构性调整,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4]。囿于制度统一性与地方灵活性的罅隙、技术变革性与传统文化稳定性的冲突,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仍然存在梗阻。意识不到位,协调机制不完善,新质生产力围绕农业强国建设的标准锚定不清晰,对接路径不畅通,造成农业强国建设的驱动力不持续,影响农业强国建设。由此,探究农业强国建设的内涵要求,厘清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强国建设的内在逻辑,加强新质生产力的有效供给,完善对接机制,有助于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实现。

农业强国建设是我国新时期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农业农村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保证[5]。围绕新质生产力培育与农业强国建设之间的关系,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多维度研究。一是新质生产力与农业强国对接基础。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我国新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战略重点[6],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根本路径[7]。2023年9月,习近平在黑龙江考察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并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核驱动源。由于新质生产力与农业强国拥有共同价值驱动力,在新型发展方式和新发展格局层面,二者有效融合有深层逻辑轨迹[8]。二是新质生产力对接农业强国的效应。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应用,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正向效用较为明显。蔡友铭[9]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阐释了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强国高质量建设的理论机理;新质生产力所蕴含的前沿性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及其催生出的新业态强劲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强劲赋能农业强国建设[10];罗必良[11]、李丽莉等[12]、纪玉山等[13]国内学者从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种业发展推动、土壤状况改良、农业转型升级、多元化发展等方面提出新质生产力对接农业强国建设的功效。三是新质生产力对接农业强国的制约因素。新质生产力能够提升生产力的先进程度与发展水平,但城乡数字鸿沟加剧、乡村经济结构受限、区域外部风险增加、农村专业人才不足、地区基础设施缺失等问题,制约农业农村新质生产力培育有效对接农业强国高质量建设[14-16]。四是新质生产力对接农业强国路径。农业强国建设需要新质生产力支撑[17]。黄季焜[18]指出,科技成果的有效转让是实现新质生产力与农业强国对接的重要保证。侯冠宇等[19]指出,要找准切入点,充分发挥科技扩散功能,促进新质生产力与农业强国对接;加强区域间协同融合,提高战略取向一致性,促进不同区域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形成合力。从系统论视角来看,新质生产力从生产力要素、生产力结构、生产力功能层面与农业强国建设进行立体融合[20-21]。

总体来看,现有研究从不同角度对新质生产力对接农业强国建设的基础、效用、制约因素和对接路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极大地丰富了相关理论,但仍存在拓展研究的空间。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农业强国建设和新质生产力培育如何实现“1+1>2”的问题,即二者是否有效融合的探讨不多,缺乏从“供需均衡”视角进行的系统阐释和相应的分析框架,对不同系统之间或同一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没有进行有序协同的擘画和验证。鉴于此,梳理新质生产力在农业强国建设中的作用,分析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对接农业强国建设现实状况,探究制约二者有效对接的关键问题,设置有效的对接路径以及相关政策保障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 新质生产力对接农业强国建设的内在逻辑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一种最新质态,其以创新为内核,在传统生产力发展轨迹的基础上,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嵌入科技元素,对农村场域内各资源要素进行合理配置和业务流程重塑,促进产业融合,提升产业韧性和转型升级,全方位、全过程地为农业强国建设赋能,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

1.1 新质生产力能够有效促进技术外溢,提升农业供给保障能力

科技创新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以颠覆性的方式重塑生产力结构,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利用新技术、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外溢效应,对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进行重塑和改造,优化生产流程,科学配置生产要素,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理论层面,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新质生产力强大的技术创新属性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成为提升农业供给保障能力的关键力量。一方面,新质生产力促使关键性、颠覆性技术外溢能够加快现代农业技术的实践应用,利用GPS定位和遥感技术,对土地和农田的土壤特性、水文情况进行排查和乡村场域规划,针对性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信息技术与土壤、水文的无缝传递与数据驱动,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同时,通过智能化的灌溉系统、农情监测系统以及物联网基础设施的应用,及时掌握化肥、农药的实施状况,实现农业生产的精细化管理,提高农业生产的抗风险能力,为农业强国建设夯实物质支撑和条件保障。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引领技术创新,培育研发新的品种、新的种植技术和新的管理机制,能够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降低农业种植生产成本,增加农作物种植利润,确保农业产出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2 新质生产力能够有效促进劳动工具更新,增强农业科技装备服务水平

先进农机装备制造是新质生产力培育劳动工具的成果体现。高水平的科技装备是推动农业生产提升效率的基础,也是增强农业绿色发展的动能,更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表征。由此,我国农业资源禀赋约束和大国小农的现实国情决定了我国农业强国建设还要着力聚焦新质生产力+农机装备,实现智能化、绿色化、数智化创新和研发,增强农业科技装备服务水平。一方面,结合农业生产的现实诉求,根据气候、地理、土地条件等因地制宜开发农业新装备,强化应用场景服务支撑,覆盖农业生产耕、种、管、收各环节,进行关键技术障碍突破,研发高智能农业机械装备,根本性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作业速度和精度,扩大种植规模,提高种植收益。另一方面,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成果之一——农业科技装备,在农业领域的创新与拓展应用将极大地改变农业现状,优化农业生产技术和条件,缩短农业生产周期,提升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例如,智能播种机、收割机、无人机进行灌溉和施药等这类智能农机的应用,能够较好摆脱人工重复机械劳作,降低劳动力成本,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型与就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益。同时,高智能农业机械的使用,能够降低农业生产的碳排放,实现绿色生产。

1.3 新质生产力能够熨平各产业链条连接节点,优化农业产业体系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补齐、做强、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是农业强国建设的关键路径。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健全、完善农业产业体系作为推进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提出要补全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及成果的应用,能够激活劳动对象的活跃性,促使农业产业各环节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和有序流通,实现协同共享,增强黏性,创新协调机制,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全面促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强国高质量建设。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发展,能够有效促使农业科技与农业产业的融合,提高农业的精深加工水平,增强农业产业各环节自身动能,拓宽农业产业内涵,提升各环节对接能力,模糊农业产业各环节的边界,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价值链、提高农业产业附加值,实现农业产业强链延链,促进农村农业产业的迭代升级。同时,通过新质生产力培育,汇聚并分配科技要素,衍生出一系列诸如智慧农业、设施农业、功能农业、低碳农业、基因工程、康养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完善并优化农业产业体系,提升农业产业韧性,全面支撑农业强国建设。

1.4 新质生产力能够有效统筹资源配置,促进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

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这不仅赋予了传统生产力要素新的内涵,更是对各要素间的进一步深化和升级。因此,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有效统筹乡村场域内资源,并进行合理配置,构建新型的农业生产关系,激发农业发展强劲活力。一方面,为适应农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生产关系有必要进行调整及优化,有利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壁垒,促使中心城区资源反向流入农村。通过新质生产力的引导,促使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向农业各领域、各环节的渗透融合,使农业领域内一些先进的知识、技术、数据、管理等新要素也转化成为农村新的、质量高的生产资料,提升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培养,有利于推进形成绿色生产技术革新,研发新的生物技术,推动农业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变革,体现“两山”理论,能够针对性地开展农村污染治理,控制化肥农药使用量增长,降低农业生产碳排放,优化农村人居环境,让绿色成为农业强国建设的鲜明底色。

1.5 新质生产力能够推动农业多维度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国际竞争力

世界各国在农业前沿领域不断进行科技创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发展正以劳动力、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的提升,形成以科技促发展、以发展提升质量、以质量正向推动国际竞争力的驱动力。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培育能够推动农业多维度发展,较好促使国内循环与国外循环对接,实现双循环发展战略目标,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国际竞争力。因为依靠传统农业生产力水平及农业现状难以提升农业产业国际竞争力,需要锚定农业强国建设目标,依靠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改变农业粗犷发展方式为集约式,较好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以形成新的竞争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另一方面,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立足我国农业大而不优、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原始创新能力和攻关能力不足的发展窘境,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及成果应用转化,使农业生产过程实现感知、控制、投入和决策环节的精细调控,实现规模化、精细化、数据化农业生产;同时,还带来农业领域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农业抢占新赛道、开辟新领域、实现弯道超车提供关键动能。

2 新质生产力对接农业强国建设的现实研判

新质生产力是一类前沿生产驱动力,通过科技外溢效应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强国高质量建设。农业科技创新资源匮乏、技术推广平台不完善、农业科技人才支撑不足、协调机制不到位等因素,致使新质生产力对接农业强国建设面临较大挑战,制约农业强国建设有效实施。

2.1 农业科技创新资源匮乏,新质生产力培育质量较低

城乡二元结构的特性,造成城市以“虹吸效应”从农村吸引众多科技创新资源单向流到城市,致使城乡资源汇聚和分布呈现“马太效应”,造成农村科技创新资源匮乏,开展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基础薄弱,新质生产力质量较低,有效供应不足,对接不了农业强国建设的现实诉求。首先,受自然条件限制及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等因素影响,部分农村地区各项基础设施较差,水、电供应受阻,网络流量低,致使智能交通系统、云计算平台、智慧农业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到位,服务支撑能力不足,造成涉农科研机构较少,人才引入和留下较为困难,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不多,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动能不足。其次,人才匮乏,前期调研不充分,对农村地区新质生产力培养目标锚定有偏差,研发针对性不强;另外,高水平人才引进困难,研发能力不够,高质量研发产出不多,前沿性技术成果更少,关键领域对外依存度依然偏高。最后,由于农业的弱质性,金融机构的门槛效应较为明显,对农业“惜贷”现象较为普遍,致使农村产业融资渠道狭窄,资金供应不充分,高新技术的研发、引进和推广受限,对新质生产力培育支撑不够,制约农业强国建设。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