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对现代景观植物配置的启示
作者: 曹泽华摘 要:以南京市园林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及对比研究等方法展开研究,通过分析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的特色与配置原则,剖析现代景观植物配置的特点与发展趋势,将二者进行对比分析,探究古典园林植物景观在设计理念、植物选择策略及配置手法等维度对现代景观植物配置的启示。研究借助南京市城市公园和住宅小区等实际案例进行应用分析,进一步验证研究成果的可行性与实用性。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现代景观;植物配置;风景园林;南京市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23-115-5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23.024
0 引言
园林景观作为人类生活环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与人类社会的演进密切相关。从我国古代的皇家园林到私家园林,再到现代的城市公园、住宅小区景观,园林景观的形式、功能和风格不断演变。中国古典园林堪称世界园林艺术领域的璀璨瑰宝,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精湛的造园技艺,其植物景观更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在现代景观设计体系中,植物配置是营造优美环境的重要元素,也是景观设计的核心环节。基于此,深入探究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对现代景观植物配置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为现代景观设计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进而提升现代景观的文化内涵与艺术品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高品质生活环境的追求,同时还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南京市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其园林景观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彰显着独特的地域特色,为研究古典园林植物景观对现代景观植物配置的影响提供了优秀的样本。以南京市园林为研究对象,深入挖掘我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的价值,进而为现代景观植物配置的实践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指导。
1 古典园林植物景观应用
1.1 植物景观特色
以南京瞻园为例,瞻园作为南京现存历史最久的明代古典园林,其植物景观特色显著。在植物选材上,多选用松、竹、梅、桂花等富含文化寓意的植物。在景观布局与组织方面,巧妙地将植物与建筑、山石、水体有机结合,例如,在建筑周边种植樟树、银杏等高大乔木,起到遮阴和衬托建筑的作用;在水池边种植垂柳,与水体相互映衬。同时,通过精妙的植物配置,划分出不同的空间区域,形成丰富的景观层次[1]。
1.2 植物配置原则
1.2.1 对称性原则
南京煦园在植物配置中广泛运用对称性原则,使园林整体呈现出庄重、稳重的视觉效果,增强了园林的秩序感和艺术性。例如,东阁和西楼周围对称种植松、柏等乔木,南舫和北阁周围对称种植桂花和芭蕉等灌木,基于对称性原则的栽植方式给人以稳定、庄重的视觉感受,强化了建筑的中轴线,突出了主体建筑的核心地位,契合中国传统审美观念[2]。
1.2.2 四季景观原则
南京莫愁湖公园精选多种四季观赏植物,如春季有樱花、桃花、海棠,夏季有荷花,秋季有菊花、桂花,冬季有蜡梅等。同时,在林下空间搭配种植不同季节的地被植物,如春季的二月兰、夏季的葱兰、秋季的麦冬等,进一步丰富了园林景观的层次与色彩,使整个园林在不同季节展现出其独特的自然风貌,为游客带来丰富多样的观赏体验。
1.2.3 绿色意境原则
古典园林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理念,追求人与自然相融合的意境,顺应自然发展的美学思想。以南京玄武湖公园为例,公园内保留了大量的自然植被,高度重视植物的生态功能,并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营造出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自然环境。园内的植物不仅能够美化环境,还能有效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涵养水源,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
2 现代景观植物配置特点与发展趋势
2.1 配置特点
2.1.1 多样性与拓展性
现代园林植物配置要素丰富多样,除传统植物种类外,还广泛引入许多新的植物品种,自然植物与人工培育植物均得到充分应用。在功能方面,现代园林植物配置不仅注重植物的观赏价值,还充分考虑植物的适应能力和生态功能。例如,在城市道路绿化中,除常见的行道树外,还搭配花灌木和地被植物,形成多层次的绿化景观。此外,现代园林植物配置还拓展至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等领域,有效拓展了城市的绿化空间。
2.1.2 可维护性与可塑性
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如灌溉系统、施肥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实现了对植物配置和养护的有效管控。例如,可根据植物的生长需求精准灌溉和施肥,提高植物的成活率和生长质量;通过先进的病虫害防治技术,能及时发现并处理植物病虫害问题,确保植物的健康生长。此外,现代园林植物配置还注重植物的可塑性,通过修剪、造型等手段塑造出各种独具特色的植物景观,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2.1.3 生态性与可持续性
现代园林注重营造绿色、环保、自然的景观,强调植物的生态功能。在植物配置中,优先选用适应性强、抗污染能力强的植物品种,并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此外,注重植物群落的构建,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以提高植物景观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例如,在城市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中,选择水生植物和湿生植物以构建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起到净化水质、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作用。
2.2 发展趋势
2.2.1 以人为本
现代园林以满足人的需求和体验为导向,致力于打造舒适、宜人的景观空间。在植物配置中,充分考虑人的行为习惯和心理需求。例如,在公园中设置休息座椅时,会选择在树荫下或景观视野较好的位置,并在周围种植紫薇、茉莉等观赏性植物,为人们提供舒适、放松的休憩环境;在儿童游乐区周围种植无毒、无刺的植物,以确保儿童的安全。
2.2.2 生态优先
现代园林强调生态平衡,注重营造生态系统稳定、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植物景观。在城市园林绿化中,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可以增加城市的绿色空间,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例如,在城市绿地建设中,保留和利用原有的自然植被,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补充和优化,构建多层次的植物群落,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2.2.3 文化融合
现代园林注重融入地域文化和历史元素,展现地方特色与文化内涵。在植物配置中,选择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品种,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园林造景手法,打造具有独特文化魅力的景观。例如,在南京的一些园林中,会种植与南京历史文化相关的植物,如南京椴等,同时在景观设计中融入南京的传统建筑元素、民俗文化等,使园林成为展示南京地域文化的重要窗口。
3 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对比
3.1 审美主体之变
从美学理论角度来看,审美主体的变化深刻影响着园林的设计与构建。古典园林长期服务于贵族阶层,这一特定的审美主体拥有独特的社会地位与文化背景。在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中,贵族通过对园林等文化产品的投入与塑造,展示其身份与品位,园林成为他们积累和炫耀文化资本的重要载体。因此,古典园林讲求精致、典雅和奢华的营造,从建筑的精巧布局到装饰的细腻雕琢,无不体现贵族阶层对高雅文化的追求。从苏州留园冠云峰的“瘦皱漏透”品鉴标准[3],到网师园“殿春簃”通过种植芍药暗示主人淡泊之志[4],每个审美细节都构成阶级身份的识别密码。这种看似趋于自然的景观设计,实则为精心设计的文化表演,诠释了布尔迪厄所谓“被否认的再生产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园林的审美主体已转变为广大市民。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市民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后,对户外休闲、娱乐、健身等精神层面的需求逐渐提升。现代园林正是顺应这一需求变化,以实用主义美学为导向,追求景观的实用性和大众性。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群体的审美差异,融入多元的设计元素,打造包容、共享的公共空间,满足市民多样化的审美需求。
3.2 植物选择之异
古典园林在植物种类选择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5]。一方面,受当时交通与信息传播条件的限制,植物引种交流困难;另一方面,从文化符号学理论来看,古典园林多选用具有深厚文化寓意的传统植物品种,这些植物成为特定文化内涵的象征符号,如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松、柏、牡丹等。
现代园林在植物种类选择上更加丰富多样。依据生物多样性理论,现代园林更加注重植物材料的多样性。全球化的发展使得植物资源的交流日益便捷和频繁,大量植物新品种被引入园林。同时,在现代园林中也日益重视对乡土植物的广泛应用,乡土植物的应用符合生态位理论,不仅能体现地方特色,还能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促进生态平衡,降低养护成本,实现生态效益与景观效果的双赢。
3.3 配置形式之改
古典园林在植物配置方式上多采用对称式、规则式,这与古典美学中的秩序美学理论相契合,使园林景观呈现出一种严谨、规整的美感,体现出古典园林对秩序和等级的强调。例如,宫殿中轴的对称均衡设计,则体现了“尊者居中”“皇权至上”等礼制观念[6]。
现代园林植物配置方式更为多元化,其中自然式、自由式配置手法得到广泛应用,主要受到生态美学和现代艺术思潮的影响。生态美学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受此影响下的自然式配置手法模仿自然生态群落的结构,通过植物的高低错落、疏密搭配,营造出丰富的空间层次,展现自然的生机与野趣。自由式配置手法则受现代艺术中追求个性与创新理念的影响,设计师突破传统束缚,以独特的创意塑造园林景观,创造出更加开放、自由、舒适的空间环境,满足人们对自然和个性化空间的追求。
3.4 遵循原则之迁
古典园林在植物配置方面强调艺术性,遵循传统的艺术审美原则,注重植物个体与群体在姿态、色彩、香味等美学特征上的和谐统一,追求意境美,体现了我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的审美理念。
现代园林在植物配置方面以生态科学理论为基础,注重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综合考虑植物的生态功能及植物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遵循生态平衡原则。同时,结合景观生态学理论,现代园林注重园林景观的斑块、廊道和基质的合理布局,实现园林景观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在养护管理方面,运用科学的方法,选择适应性强、养护成本低的植物,确保园林景观的长期稳定。
4 古典园林植物景观对现代景观植物配置的启示
4.1 设计理念借鉴
4.1.1 师法自然
现代园林应借鉴古典园林“师法自然”的理念,以自然为蓝本进行植物配置。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植物的自然生长习性和生态环境,模拟自然植物群落的结构和组成,营造出自然和谐的植物景观氛围。例如,在城市公园的植物配置中模仿自然森林的层次结构,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方式,种植不同种类的植物,形成丰富的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接近自然的空间环境。然而,在现代城市环境中,面临着土壤条件差、空气污染等问题,这就需要在植物配置前对土壤进行改良,选择抗污染能力强的植物品种。
4.1.2 意境营造
在景观植物配置上,选择具有象征寓意和文化内涵的植物,并结合空间布局和其他景观元素,打造出具有特定意境的景观空间。例如,在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中,通过种植梅、兰、竹、菊等植物,营造出“四君子”的文化意境,提升小区的文化品位。同时,可以巧妙运用植物的色彩、形态和香味等特征,与建筑、山石、水体等景观元素相互配合,创造出富有诗意和情感色彩的景观氛围,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4.2 植物选择策略
4.2.1 应用乡土植物
乡土植物对当地的气候、土壤等自然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够更好地生长和繁衍。在现代景观植物配置中,应加大乡土植物的应用比例,这样不仅能够降低养护成本,提高植物的成活率,还能体现地方特色,维护生态平衡。例如,在南京园林景观设计中,可以广泛应用南京椴、秤锤树等乡土植物,展现独有的南京地域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