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园林绿化品质提升策略研究

作者: 陈英平

摘 要:城市园林是城市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反映城市宜居程度,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体现。近年来,漳州市通过一系列举措持续提升城市园林绿化品质,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城市面貌在持续提升,绿色、优美的园林成为漳州城市品质提升的重要支撑。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漳州市园林绿化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基于此,围绕漳州市园林绿化品质提升策略展开研究,通过分析漳州市园林绿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针对性提出从设计、施工和管养等方面进行综合改进的策略,以期进一步提升漳州市园林绿化整体品质,促进漳州市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漳州市;园林绿化;设计;品质提升;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23-133-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23.028

0 引言

城市园林是城市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具有净化空气、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还能有效提升城市景观、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增强市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漳州市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城市,素有“海滨邹鲁”之称。近年来,漳州市通过一系列举措持续提升城市园林绿化品质,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城市面貌不断提升,绿色、优美的园林成为漳州城市品质提升的重要支撑。漳州市先后获评“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等荣誉称号。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漳州市的园林绿化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基于此,提出漳州市园林绿化品质提升策略,旨在实现漳州市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为市民创造更加生态宜居的生活环境。

1 漳州市园林绿化发展现状

1.1 总体概况

近年来,漳州市紧紧围绕“田园都市、生态之城”“绿城、花城、水城、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化滨海城市建设要求,以宜居环境建设、民生基础设施补短板、城乡建设品质提升等重点工作为抓手,通过实施海绵城市建设、“五湖四海”生态环境项目建设、“山水连城”绿道项目建设、公园品质提升、口袋公园建设、城市绿道网系统建设,不断推广实施城市绿地开放共享,创新建立“市民园长”管理模式,全面科学统筹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管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截至2023年底,漳州市建成城市公园83个、绿道1 261 km,中心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约16.90 m2,绿地率约43.47%、绿化覆盖率约46.29%、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约90.34%[1]。通过园林绿化,城市生态宜居、健康舒适、安全韧性、特色风貌等方面均得到显著提升,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逐步凸显,市民的满意度、幸福感、获得感日益提高。

1.2 优秀案例

1.2.1 西院湖生态园

西院湖生态园位于漳州市瑞京片区的滞洪区与三湘江主渠交汇处,总用地面积约26.67 hm2,设置生态旱溪、雨水花园等功能分区,于2017年建成开放。西院湖生态园的园林设计成效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生态理念突出。秉承自然、生态与野趣的设计理念,利用水面、湖边空间设计出渐变式的自然生态浅滩,在细节设计中融入场地历史记忆元素,塑造具有当地特色风貌的环境景观,结合地形地貌的自然特征,打造出自然流畅的岸线景观。二是海绵城市元素丰富。整个生态园建设全面贯彻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通过采用透水结构的园路,设置生态旱溪、雨水花园等构成海绵生态网络及体系,因地制宜,打造出具有生态与休闲特色的城市园林绿化景观工程。三是社会效益显著。西院湖生态园湖库容量达15万m3,建成后极大提高了周边区域抵御城市内涝的能力,科学构建了一个“安水、活水、清水、韵水、乐水、美水、富水”的生态安全水系。西院湖生态园的建设,不仅凸显了漳州市的生态优势和文化特色,还在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品位、促进城市发展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

1.2.2 南湖公园

南湖公园地处漳州市古龙溪轴线上的九龙江西溪南岸。南湖公园项目按照“生态+文化、产业、旅游、休闲、居住”的城市公园建设模式,整合提升南山寺周边环境,核心区域面积1 km2,一期规划用地41.2 hm2,主要建设南湖(含南山湖、蜈蚣湖,共计23.33 hm2湖面水域),二期主要为商业配套及公园配套建设等。南山文化生态园践行城市生态修复、城市功能修补的“城市双修”理念,基本保留了自然山体风貌,连通并整合零碎水网和绿网,对园区生态和文化进行整合提升,并利用老工业基地厂房建设“印象红房”文创园区等,打造山、江、湖、寺、桥相融合的休闲新空间。此次重新设计建设使南山寺和漳州老工业基地焕发出“碧水环青山、花海拥古刹,丹霞伴秋色、乐活享南山”的新鲜活力。

1.2.3 天宝香蕉海

天宝香蕉海位于漳州市芗城区天宝镇,距漳州市区7 km,总规划面积133.33 hm2,项目坚持“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理念,以“语堂故里、十里蕉香”为设计主题,融合语堂文化、蕉园风光、玉尊朝圣、亲水滨江四大元素,规划建设“一带六区”,即栈道观光带、语堂纪念区、滨江体验区、故里游览区、玉尊朝圣区、休闲养生区、文化创作区。该项目规划有以下3个亮点。一是打造语堂文化品牌。紧扣“漳州的语堂、闽南的语堂、世界的语堂”的文化定位,推进语堂影剧院、文创咖啡书吧、文学创作基地、蕉海文化长廊等项目建设。二是塑造蕉海田园自然风光。以“民国风、闽南情”为设计主题,采用闽南建筑风格的提升手法,在梳理周边千亩香蕉园和现有建筑立面的基础上,对建筑造型进行优化,打造具有民国时代特点的闽南风格街区。三是探索“生态+”“旅游+”“农业+”模式。以园区建设运营为基础,充分利用园区特色小镇优惠政策,从要素保障、人才引进、改革创新等方面入手,推动城市旅游、香蕉农业发展,实现以园养园、多元发展。

1.2.4 “山水连城”项目

“山水连城”项目规划建设绿道总长76 km,启动段绿道长21 km,涵盖九龙江西溪北岸绿道串联工程(水仙花大桥至旧西溪桥闸)和生态治理工程(水仙花大桥至金峰水厂)两个子项目,是九龙江西溪北岸生态廊道综合治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绿道串联工程在改善区域自然生态环境、丰富植物种类、增加季相变化的同时,串联了沿线公园和景点,发挥文根探源、运动健身、教育孵化等作用;生态治理工程则以生态修复为核心,整治河滩空间和沿线道路,并结合现有林地、农田、水岸资源,打造出集观景、休憩、创意展示功能于一体的江滨特色生态区。

2 漳州市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建设管理理念的更新,漳州市的园林绿化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主要体现在规划设计、施工建设、管养维护等方面。

2.1 规划设计方面

漳州市部分园林绿化的设计过于追求形式美与样式新,却在一定程度忽视了植物的生长特性和生态功能,导致整体绿化效果不佳,也造成了后期管养难度大、费用高等问题,难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园林绿化景观。例如,水仙大街龙文段中分带绿化过于追求群落式景观,导致后期绿化带内杂草丛生。此外,部分园林绿化中还存在空间布局不合理、乡土植物应用较少、植物种类单一等问题。

2.2 施工建设方面

因施工人员技能水平存在差异,加之施工环节缺乏科学高效的监管措施,园林绿化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呈现不均,部分项目存在显著质量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一些园林绿化工程在实施中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甚至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例如,龙文区浦头港绿地出现施工高程定位不准确而导致绿地排水不畅的问题;芗城区漳华路绿化因用土板结硬化严重影响植被生长。同时,部分小区的园林绿化还存在土质不合格、苗木品质差等问题。

2.3 管养维护方面

近年来,园林绿化管养经费出现缺口,导致园林绿化中一些必要的养护措施无法得到实施,直接影响了整体园林绿化效果。例如,龙文区西溪亲水公园全长8.8 km,核心区占地面积140 hm2,配套建设绿道长度16 km,涉及线路长、范围广,需大量管养经费的持续投入。同时,部分管养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一些绿地的养护管理不及时、不科学,导致植物生长不良,甚至出现了枯死、荒废等现象。

3 提升漳州城市园林绿化品质的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漳州市当前实际,提出以下提升漳州市园林绿化品质的策略。

3.1 园林绿化设计优化

3.1.1 加强方案审核把关

制订漳州市园林绿化方案设计基本规范,完善园林绿化工程规划、设计监管指导体系和制度,从设计源头上把控,重点突出海绵城市、“间绿透绿,显山露水”、花化彩化效果等先进理念,在方案设计中做到因地制宜,宜树则树、宜花则花、宜草则草,营造有立体感、季相分明、舒适美观的城市园林。同时,要加强对设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鼓励设计人员参与国内外园林绿化交流活动,拓宽视野,提升设计水平[2]。

3.1.2 合理选择植物种类

制订统一的绿化种植标准和技术规范,涵盖植物选择、种植密度、土壤改良、施肥灌溉等方面,并根据不同区域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通过标准化管理来提高绿化工作的专业性和可操作性,确保各项工程建设达到预期效果[3]。在植物种类的选择上,应结合《漳州市中心城区行道树树种综合评价结果》进行选择,兼顾近期和远期景观效果,加大乡土树种、本土开花乔木的应用,以改善和美化环境,进一步提升城市风貌。

3.1.3 强化先进理念运用

漳州市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充沛但分布不均。在园林绿化设计中,应充分践行海绵城市理念、节水理念,在园林绿化建设中构建多水源节水浇灌系统。同时,应进一步拓展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空间,打造配套共享书屋、沙坑、城市菜园与果园、露营地等服务项目,并在其中融入文化、旅游、农业等元素,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优化业态模式,满足市民需求。

3.2 园林绿化施工技术提升

3.2.1 健全质量监督管理机制

将园林绿化工程质量列入工程建设日常质量监督管理范畴,明确项目监督各环节流程,重点抓好苗木品质、土壤改良的现场抽查和监测,将建设项目施工企业的不良行为列入园林企业的信用管理评价。同时,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常态化培训和教育,提高工作人员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并建立施工人员考核机制,对考核不合格人员实行淘汰制。

3.2.2 引入与应用新型材料

在园林绿化施工中科学引入新型材料和工艺,进一步提升工程质量[4]。例如,使用生态植草砖铺设停车场和人行道,既能保持绿地覆盖率,又方便行走;采用透水混凝土铺设园路可以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水回灌量。此外,还有诸如环保型肥料、保水剂等新材料的应用,有助于提高植物成活率和生长质量。

3.2.3 推广运用高效施工机械

在现代园林绿化工程中,使用高效的施工机械,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施工质量。例如,使用挖掘机、吊车等重型设备,可以加快土方工程和大型树木移植的速度;使用小型工具(如割草机、修枝剪等)也能帮助工人更精细地完成作业。此外,现代化的测量仪器,如全站仪、GPS定位系统等,能有效确保施工精确度,减少误差[5]。

3.3 园林绿化管养策略优化

3.3.1 建立精细化养护管理体系

制订详细的养护计划与标准,应当涵盖不同类型绿地的具体需求,如公园、街道、居住区等各自的特点;还应包含浇水频率、施肥量、修剪方式等内容。此外,需要进一步加强智慧园林精细化管理,打造并完善漳州“智慧园林”平台,将物联网、互联网、信息智能终端等与生态园林相融合,不断完善漳州智慧园林大数据库,以实现园林数据全面归集、园林管理协同处置、管理决策科学有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