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历史古镇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作者: 熊东旭
摘 要:历史古镇是深厚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南京市六合区瓜埠古镇为研究对象,深入挖掘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并分析其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强调古镇的保护与发展应遵循整体保护理念,提出了构建古镇城乡发展空间格局、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构建历史文化景观网络等策略,以期推动瓜埠古镇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关键词:乡村振兴;历史古镇;保护;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2.29;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23-141-5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23.030
0 引言
历史古镇是城乡空间环境在特定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下,经过长期历史积淀形成的珍贵遗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艺术和美学价值,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蕴含着城乡空间的历史演变和文化发展,更是当地居民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的源泉。同时,这些文化遗产也是古镇重要的物质财富,构成了城乡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空间载体[1]。在文化竞争力日益成为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当下,历史古镇是城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精神资本、文化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2]。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保护和利用古镇的文化资源,不仅关系到古镇的传承与发展,更是推动乡村振兴、实现文化繁荣的重要途径[3]。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并妥善解决历史古镇保护与开发工作,以充分发挥历史古镇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作用。
1 瓜埠古镇文化资源的解读
瓜埠历史悠久,作为千年古镇,始建于东汉元初六年(公元119年),是贯穿中国南北的古驿道必经的著名渡口所在地,和长江南岸的栖霞古渡互相衔接。2010年,在南京市民政局、南京市地名办开展的“千年古镇”评比中,瓜埠镇入选首批12个千年古镇。2011年,《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定瓜埠镇为重要古镇。由图1瓜埠古镇的历史沿革来看,两千多年的建镇史给瓜埠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人文景观,以及众多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1.1 瓜埠古镇的山水格局
瓜埠古镇的山水格局清晰,由滁河、灵岩及瓜埠山脉形成了“远眺灵岩、近枕瓜埠、滁河蜿蜒”的“依山就水”的独特格局。其中,瓜埠古镇的古代名胜风景有“灵岩积雪”“瓜步(埠)观潮”两处,均为“六合八景”中的名胜。
1.2 瓜埠古镇的文物古迹
瓜埠古镇的文物古迹遗存丰富。据统计,镇域范围内共有文物古迹13处,包括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寺井)、2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佛狸祠遗址、瓜埠山)、1处区控文物保护单位(瓜埠老街建筑群)及其他重要文物古迹9处。目前,瓜埠古镇文物古迹的构成类别以古遗址、清代民居为主。
1.3 瓜埠古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3.1 传统食品制作工艺
瓜埠当地现存有赖月饼和暇蟆酥这两种有名的传统食品。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瓜埠山寺院和尚赖月进奉自制的月饼,乾隆皇帝品尝后赐名“赖月饼”。目前,瓜埠老街的王家和谢家两家店仍传承古时的制作工艺。暇蟆酥深受南京及周边地区人们的青睐。这些传统饮食里承载了瓜埠古镇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传统记忆。
1.3.2 古代军事文化
据史料记载,与瓜埠相关的战役有很多,较为著名的战役包括:南唐兵于瓜步(埠);南宋时抗金名将韩世忠,领水师大破金兀术于“黄天荡”,即瓜步(埠)江面一带;元末时朱元璋以迎小明王赴应天(南京)坐朝为名,使部下沉船溺死小明王于瓜步(埠)江中;明初燕王朱棣“靖难”,由瓜步(埠)渡江,攻破南京;清时太平军陈玉成攻打六合,因探知红山窑为清军进饷之地,遂先攻红山窑,全歼守敌一万二千人。目前,根据文献的记载仍能辨析部分古战场的位置。这也是瓜埠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
1.3.3 古代诗词文化
瓜埠拥有丰富的古代诗词文化。经瓜埠文化部门整理,与瓜埠相关的著名诗词多达56篇,其中以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最为知名。这些诗词作品成为了瓜埠宝贵的文化遗产。
1.4 瓜埠古镇的空间格局
1.4.1 历史街巷
瓜埠历史镇区现存的老街巷格局清晰,呈十字骨架,如表1。目前,当地街巷基本保持传统格局,镇区传统的空间形态和建筑风貌保持较好。瓜埠古镇“十字街”商肆林立,旧时商店多以木板为铺面,街巷中间铺青石板,下有青砖砌成直通滁河的排水沟,方便各家各户排水的需求。近年来,随着古镇的发展,原有街道面貌发生一定变化,商业繁华区向东拓展,局部路面以水泥铺设。除了陆家巷南段因被工厂占用不复存在外,其余路段基本保持原样,青石板路面和下水设施至今仍清晰可见。
1.4.2 建筑风貌
根据瓜埠镇域的土地利用、文物古迹分布现状,以及建筑年代、质量、高度、风貌等的综合分析,瓜埠老街基本呈现出200年前瓜埠老街的状态,房屋基本上没有动过主体结构。这些建筑保留了传统的建筑风格和风貌,是瓜埠古镇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些建筑的类型及占比如下。文物古迹占3%,包括瓜埠古渡口遗址和田家老宅、倪家老宅、骆家老宅等一批清代民居建筑,这些古宅多位于瓜埠老街的中街上,其中田家老宅至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历史建筑占10%,多为清代后期和民国时期的建筑,民居建筑风貌独特,青砖黛瓦的房顶与马头墙相映成趣,展现了典型的江南民居风格,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风貌建筑占73%,主要分布在瓜埠老街及周边地区,空间形态为青石板路两侧的宅院。其他一般建筑占14%,包括现代建造的房屋和其他设施,这些建筑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古镇的整体风貌。
整体而言,瓜埠古镇以其独特的自然山水环境、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决定了其独具特色的“瓜山平地起、滁水西南绕”山水格局。瓜埠古镇还拥有军事名镇、文化名镇、渡口名镇的文化名片。在空间格局上,瓜埠古镇整体风貌保持良好,格局清晰,具有古镇的历史厚重和文化底蕴。
2 瓜埠古镇可持续发展的困境
瓜埠古镇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但在资源保护和利用、产业资源转换、配套服务设施和建筑风貌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提升综合规划和管理水平[4],以实现古镇的可持续发展。
2.1 古镇文化内涵挖掘不足
瓜埠古镇历史悠久,有丰富的民间传说和古代诗词,但当前古镇历史文化资源存在开发规模小、分布散乱、品质参差不齐等问题。当地需要进一步挖掘和利用瓜埠丰富的文化元素,展示其丰富多元的文化内涵,形成完整而清晰的文化资源利用体系,体现出其作为军事名镇、诗词名镇、渡口名镇的文化特质。
2.2 古镇风貌不统一,第三产业开发不足
瓜埠古镇经历长时间的发展建设,不同年代风貌的建筑相互穿插,呈现出不同年代建筑混杂分布的局面。这对古镇景观风貌产生较大影响,使得古镇风貌不够统一,进而影响到瓜埠的知名度和景观品质的提升。同时,瓜埠“农文旅”融合度不够,优势产业发展动能不足。旅游产品、文化产品及农业产品转化能力有限,融合程度不高,未能打造出具有竞争力及市场影响力的融合精品,没有达到“1+1+1>3”的效果,影响了古镇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
2.3 生态挑战与商业短板并存
瓜埠古镇因复杂的历史因素,曾作为南京化工园的配套区域,承受了巨大的生态压力。尤其是江北新区新材料科技园(原红山精细化工园)布局在古镇主导风向的上风向,其有机气体释排、泄漏、非正常排放等问题,对该地区生态廊道完整性构成了威胁,进而影响瓜埠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此外,古镇在商业氛围营造和商业布局方面也存在明显不足之处,如业态陈旧、项目单一等,缺乏对游客的吸引力。这削弱了古镇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3 瓜埠古镇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古镇承载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其发展建设涵盖文化传承、乡村振兴、城乡统筹和产镇融合等多个方面[5]。为了确保古镇的保护和发展之路能够经得起时代的检验,瓜埠古镇必须紧密围绕国家战略方针,在保护生态、产业发展和惠民富民等方面多下功夫[6],使古镇具备自我造血功能和强大的生命力,让古镇居民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重塑瓜埠古镇的新面貌。
3.1 落实空间管控,构建古镇城乡空间格局
3.1.1 保护山水自然空间,展示镇域山水环境
依据《南京六合国家地质公园瓜埠山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划,保护瓜埠山景区内的各类文物古迹、自然山水资源;不得建设与风景和游览无关的项目和设施;任何新建项目的用地性质、布局,以及建筑造型、体量、高度和色彩等,应与其所处的山水环境相协调;积极挖掘“瓜步(埠)观潮”“灵岩积雪”等文化景观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景观价值。
3.1.2 维护空间格局肌理,展示古镇传统风貌
从城镇格局、水系格局、街巷格局等层面,保护和展现瓜埠古镇的历史格局;提升瓜埠老街的功能品质,控制人口容量、优化道路交通、改善基础设施;控制好瓜埠老街的高度分区、风貌分区和绿化景观,保护和延续历史古镇的传统风貌特色。
3.1.3 保护历史风貌区,夯实底蕴实体空间
当地应通过对建筑进行综合评价,确定历史风貌区内各类建筑的修缮、修复、整治改建、拆除及重建等方式;引导优化历史风貌区内的“小尺度场地—街巷—内部庭院”三个层级的开敞空间布局;组织历史风貌区的主要景观轴线(东街、中街、北街)和次要景观轴线(土街);控制并引导历史风貌区内的沿街商业建筑、居住建筑、公共开放空间和绿化等四类界面。
3.2 传承古镇文化精髓,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
3.2.1 激活和传播古镇文化
瓜埠古镇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包括军事典故、诗词和民间传说等文化资源,这些都展现了瓜埠古镇的独特魅力和深厚文化底蕴。基于此,瓜埠古镇应成立专门的文化传播机构,致力于打造传承古镇文化的系统工程,以凸显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提升瓜埠古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例如,可以围绕文化主题,建设文化广场、古镇遗产公园和文化博物馆,集中展示瓜埠古镇历史文化;还可以通过各类媒体平台进行有针对性的文化传播,生动讲述古镇故事;鼓励围绕与瓜埠相关的历史事件和文化主题开展创作,打造出具有瓜埠古镇特色的精品佳作,以活态的形式展现这座千年古镇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古镇文化焕发出形神兼备的魅力。
3.2.2 保护文物古迹,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当地应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研究和保护利用工作[7-8]。一是积极推动“赖月饼”制作技艺、佛狸祠传说等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注重保护与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鼓励并资助传统艺人进行授艺。二是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载体与展示空间,以促进非物质文化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9-10]。三是建立瓜埠文物古迹保护名录。目前,瓜埠镇域范围内有文物古迹26处,包括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有历史建筑13处;有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涵盖民俗1项、传统手工技艺2项、灯彩类舞蹈1项、民间文学2项。
3.3 建构历史文化景观网络,展示古镇历史文化
3.3.1 瓜埠镇域历史文化景观网络
如图2所示,瓜埠镇应依托河湖水系形成“一片一带一区一核”的历史文化景观网络。“一片”,即瓜埠山生态保护片区;“一带”,即滁河文化景观带;“一区”,即瓜埠历史镇区;“一核”,即瓜埠老街历史风貌区。
3.3.2 瓜埠镇区历史文化景观网络
瓜埠镇区可以依托北街、中街、东街、瓜埠老街历史风貌区和滁河景观,形成“一核、一带、两轴、多点”的历史文化景观网络。“一核”,即瓜埠古镇历史风貌区;“一带”,为滁河景观风光带;“两轴”,分别为东街商业文化休闲轴、北街及中街民居文化展示轴;“多点”,为瓜埠渡口等重要文物古迹及文化景观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