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现代农业发展路径以平顶山市为例
作者: 刘舶航0 引言
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与产业结构持续调整的大背景下,农业资源型地区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长期以来,这些地区凭借丰富的农业资源在经济版图中占据一定地位。但随着资源开发的深入,资源枯竭、环境压力增大等问题接踵而至,传统产业模式难以为继,产业转型迫在眉睫。与此同时,消费升级使市场对农产品及相关服务的需求发生深刻变化,为农业资源型地区转型带来新契机。以平顶山市为例,深人剖析资源型城市现代农业发展机制,探寻其转型路径,期望为同类地区提供有益参考,推动农业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
1资源型城市现代农业发展机制剖析
1.1内部动力因素
1.1.1 资源禀赋约束
农业资源型地区产业发展高度依赖特定资源,然而随着开发进程推进,资源禀赋的负面约束日益显著。一方面,资源枯竭成为悬顶之剑。以煤炭产区为例,历经长期高强度开采,诸多矿井可采储量锐减,如东北部分老矿区煤炭产量相较峰值下滑超五成,传统采煤业难以为继,产业链上游“供血"不足,波及煤电、煤化工等下游产业,企业停产、工人失业风险骤增;金属矿产区同样面临困境,一些铅锌矿、铜矿开采年限逼近极限,矿石品位同步下降,选矿成本飙升。另一方面,耕地资源退化不容小觑。在黄淮海平原、河套灌区等地,因不合理灌溉、过度施肥,王壤板结、盐碱化加剧,肥力衰减,农作物生长受限,粮食单产徘徊不前甚至下滑,威胁粮食安全根基;在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短缺瓶颈愈发紧固,地表径流减少、地下水位下降,灌溉用水捉襟见时,绿洲农业规模被迫收缩,耐旱低产作物替代高耗水高价值作物,农业效益受损[1]
1.1.2 企业创新驱动
农业企业作为产业核心主体,其创新活力是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在技术创新层面,农产品加工企业表现亮眼,部分粮油加工企业引入智能控温、酶解等先进技术,精准调控加工流程,出油率、粕质量显著提升,在降低能耗的同时,开发出富含谷维素、维生素E等营养成分的高端油品,附加值跃升数倍;在果蔬保鲜领域,气调包装、冷链物流优化技术延长保鲜期,减少损耗,保障生鲜农产品四季均衡供应。在管理创新层面,现代企业制度植入农业领域,家庭农场、合作社借鉴公司化治理模式,优化组织架构、完善财务管理,决策科学性与运营效率大增;员工激励机制创新激发内生动力,技术人股、绩效奖励吸引人才扎根,为企业创新续航[2]。
1.2外部动力因素
在消费升级的浪潮下,市场需求成为拉动农业资源型地区产业转型的关键力量[3]。消费者对绿色、健康农产品的偏爱愈发显著,有机食品市场蓬勃发展。近5a,我国有机食品销售额年增速超15% ,促使农业产区加速向生态种植、养殖转型,减少农药、化肥施用,推广生物防治、有机肥料,以契合品质标准;特色农产品需求激增,地方珍稀品种、传统风味农产品受青睐,如云南诺邓火腿、五常稻花香大米等,凭借独特风味、文化底蕴,通过电商、社群营销拓展至全国市场,倒逼产区优化品种选育、传承传统工艺,提升品牌辨识度;乡村旅游需求持续升温,城市居民向往田园生活,城郊及生态优美乡村休闲农业、农事体验、民宿旅游兴起,以北京延庆、成都郫都区为例,乡村旅游年收入超数亿元,带动周边农产品直供、手工艺品产销,促使农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催生“农业 + 旅游”“农业 + 文创"多元业态,依市场需求重塑产业格局。
2资源型城市现代农业发展路径一一以平顶山市为例
2.1 转型背景
平顶山市坐落于河南省中部,素有“中原煤仓”之称,是典型因煤而兴的资源型城市。1949年后,煤炭大规模开发,促使平顶山市迅速崛起为重要能源基地,煤炭产业长期在经济中占据主导,最高峰时,平顶山市煤炭产值占工业总产值超七成。但历经长期高强度开采,资源枯竭问题日益严峻,诸多矿井可采储量锐减,开采成本飙升,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接踵而至,“煤城黑、矿山秃、废渣流、污水臭”成为写照,经济发展陷入瓶颈,产业转型迫在眉睫[4]。
2.2转型举措与成效
2.2.1 特色种植
在特色种植方面,平顶山市立足资源优势,精准布局。叶县聚焦富硒小麦、蔬菜种植,依托富硒土壤独特优势,规划实施绿色富硒小麦标准化种植项目,投资4.3亿元建成金创富硒小麦产业园,培育壮大面业等龙头企业,打造富硒农产品全产业链,产品附加值提升 30% 以上,富硒小麦价格较普通小麦高出 20%~30% ;鲁山县、宝丰县凭借山区冷凉气候与林地资源,大力发展香菇、羊肚菌等食用菌产业,推广林下套种与工厂化设施栽培,建设年产30t的食用菌工厂,成为全国知名食用菌产区,产品远销国内外,带动农户年均增收2万元。
2.2.2 农产品加工
农产品加工领域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指引,推动精深加工。舞钢市围绕乳鸽养殖,发展乳鸽加工产业,培育天成鸽业等龙头企业,开发乳鸽罐头、风干乳鸽等多样产品,深加工转化率超80% ,乳鸽产业产值5年增长2倍,达10亿元,吸纳2000余人就业;汝州市借力生猪养殖规模优势,引入先进屠宰、冷链、精深加工技术,打造生猪全产业链,猪肉制品占食品工业总产值比重升至 40% ,形成全国知名生猪品牌,带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产业集群产值超50亿元。
2.2.3 农旅融合
平顶山市深挖乡村特色,融合文旅元素,农旅融合成为新亮点。郏县依托千年古县底蕴与红牛产业,打造“郏县红牛文化节”,结合乡村旅游线路,年吸引游客超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人破2亿元,红牛文化品牌价值大幅提升,带动周边农家乐、民宿蓬勃发展,户均年增收5万元;宝丰县借助魔术文化、特色农产品,开发“农事体验 + 魔术观赏"旅游产品,建设休闲农业园区20余个,年接待游客增长30% ,达150万人次,乡村旅游总收入达8亿元,拉动农产品销售增长 40% ,激活乡村经济多元活力。
在经济层面,平顶山市农业总产值5a内年均增长 8% ,突破300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升至 60% ,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在生态层面,绿色防控技术推广使农药施用量减少 30% 测王配方施肥覆盖率达 90% ,王壤肥力提升,秸秆综合利用率超 95% ,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在社会层面,带动农村就业人数增长 20% ,超50万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超 9% ,城乡差距逐步缩小,乡村发展活力进发。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2414.pd原版全文
2.3 经验启示
因地制宜是基石。平顶山市依据独特气候、土壤、资源优势,选准富硒农业、特色种植、农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契合当地实际精准发力,避免产业同质化,如依据富硒土壤发展功能农业,开辟差异化竞争路径。政策协同是保障,平顶山市人民政府出台《平顶山市加快推进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从财政补贴、金融扶持、用地保障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投入5000万元,撬动社会资本超10亿元投入农业领域,为产业发展注人资金活水。科技引领是动力。平顶山市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河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搭建产学研平台20余个,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500余项,智能灌溉、无人机植保等现代技术广泛应用,农业科技贡献率提升至65% ,以科技赋能产业升级。品牌塑造是关键。平顶山市打造“鹰城农品"区域公用品牌,培育“叶县富硒小麦”“郏县红牛”等知名单品品牌,通过农产品展销、电商直播等多元营销方式,提升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品牌农产品溢价率达 30% ,以品牌抢占市场高地,驱动农业资源型地区迈向产业振兴新征程[5]。
3资源型城市现代农业发展路径
3.1产业延伸路径
3.1.1农产品深加工拓展
农产品深加工是农业资源型地区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的关键之举。以水果产业为例,在传统模式下,果农多将采摘后的鲜果直接售卖,受市场供需、保鲜期短等因素制约,价格波动剧烈,收益不稳。如今,借助先进加工技术,产业格局焕然一新。部分产区引入智能分拣线,依据果实大小、色泽、糖度精准分级,优质果进人高端生鲜市场,次品果则流人加工环节,实现资源最优配置;果汁加工企业采用冷榨、超微过滤技术,最大限度保留水果营养成分与风味,开发NFC(非浓缩还原)果汁,相较传统浓缩还原果汁,市场售价高出数倍;果脯蜜饯制作融入真空渗透、低温十燥工艺,减少糖分、添加剂的使用,打造低糖健康零食,契合消费升级趋势;利用果皮、果核提取生物活性物质,制成保健品、化妆品原料,如从柑橘皮中提取果胶、类黄酮,价值远超果肉本身,实现“吃干榨尽”,将水果资源全方位转化为经济优势,拓展盈利边界[6]。
3.1.2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培育
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犹如为农业增效注人“强心剂”。在农资供应环节,传统农资店正向一站式服务平台转型,依托大数据分析土壤养分、作物种植结构,精准推荐适配肥料、农药品种,减少农资浪费,部分地区农资统供平台整合上下游资源,集中采购、统一配送,降低成本超 15% ;在农技服务领域,政府、科研院校、企业多方联动,组建农技专家团队,线上线下融合开展培训,通过远程视频诊断、田间地头实操指导,及时解决病虫害防治、栽培管理难题,助力新技术推广应用,如农技人员远程操控智能设备调控智慧农业示范园温湿度、施肥灌溉,实现精细化生产;在物流配送层面,冷链物流体系加速完善,产地预冷、冷藏运输、低温仓储无缝衔接,生鲜农产品损耗率从传统物流的 30% 降至 5% 以内,电商平台与快递企业合作,开辟农产品专线,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极速送达,如云南鲜花、山东大樱桃借冷链电商畅销全国,保障品质的同时提升了市场竞争力,以服务业赋能农业全产业链升级。
3.2产业融合路径
3.2.1 农旅融合发展
农旅融合为农业资源型地区产业转型开辟了全新路径。以民俗文化村为例,深人挖掘乡村民俗文化内涵,精心打造集民俗体验、农事活动、观光休闲于一体的乡村旅游项目。一方面,修复古老民居、传统街巷,还原传统民俗场景,游客可参与民俗节庆,欣赏民间技艺表演,如剪纸、刺绣、地方戏曲等,感受乡土文化魅力;另一方面,开发农事体验园,游客能亲自参与播种、采摘、农产品加工,品尝农家美食,实现从“观光客"到“参与者”的转变。民俗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不仅可以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增加消费场景,还促进农产品就地销售,提升产业附加值,形成“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良性循环,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
3.2.2 工农融合联动
工农融合是推动产业协同升级的关键。构建工农产业园区,可以实现农产品加工与农业生产紧密协同。在园区内,农产品加工企业依据当地农产品原料特色与市场需求,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就近采购原料,确保新鲜度与品质,降低运输成本;农业生产环节依据加工企业标准,开展标准化种植、养殖,保障原料稳定供应与质量可控。同时,工业反哺农业,加工企业将部分利润投人农业基础设施、技术研发,如建设智能灌溉设施、农业科技实验室,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与创新能力,形成工农互促、联动发展格局,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助力农业资源型地区迈向产业融合新高度[7]
3.3产业替代路径
在农业资源型地区,新兴农业产业蕴含着巨大潜力,为产业转型开辟全新路径。智慧农业以其精准化、智能化优势,成为现代农业发展新方向。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实时监测土壤情、气象条件、作物生长态势,精准调控灌溉、施肥、植保作业,大幅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与农产品质量。在一些先行试点地区,智能温室通过手机APP即可远程操控温湿度、光照,蔬菜产量较传统种植提升 30% ,水、肥利用率提高 40% ,不仅降低了人力成本,还保障全年稳定供应高品质生鲜。
生态农业紧扣绿色发展主旋律,遵循生态循环原理,构建“种植一养殖一沼气一种植"闭环模式,将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化废为宝,转化为清洁能源与有机肥料,减少化肥、农药用量,既可以保护土壤生态、降低面源污染,又可以提升农产品生态附加值。例如,部分生态农场的农产品贴上“绿色”“有机"标签后,价格溢价 50% 以上,畅销高端市场,实现经济与生态效益双赢。
功能农业聚焦农产品营养强化、保健功能挖掘,精准添加硒、锌等微量元素,开发富硒大米、富锌果蔬等特色产品,满足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开辟高值化发展路径。以富硒产业为例,一些地区依托天然富硒王壤,规模化种植富硒作物,打造富硒农产品品牌,产业综合收益是传统农业的数倍,且带动加工、物流、旅游等关联产业协同发展,形成特色产业集群[8]
4结束语
农业资源型地区的产业转型是一场关乎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稳定繁荣的深刻变革。深入剖析其动力机制,明确了内部资源禀赋约束与企业创新驱动,以及外部市场需求拉动等因素在转型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平顶山市的转型实践展示了一条因地制宜、政策协同、科技引领、品牌塑造的成功之路,其在特色种植、农产品加工和农旅融合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为同类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在路径选择上,产业延伸、融合与替代路径为农业资源型地区提供了多元化的发展方向。无论是农产品深加工拓展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培育,还是农旅融合、工农融合及新兴农业产业的植入,都为这些地区注人了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高国运,魏莉红,李佳辉,等.资源型县域经济结构转型的金融支持路径探讨:基于甘肃省华亭市的调查[J].甘肃金融,2019(5):68-70,60.
[2]王静峰.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路径研究:以云南省曲靖市为例[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2,31(6):47-51.
[3]曹西强.晋城市资源型产业转型的实证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
[4]卢阳,邢宝欣,陈星星,等.资源节约型智慧农业模式在沙漠地区应用研究[J].农机市场,2024(10) :87-89.
[5]巴·道丽玛.喀什地区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南方农业,2024,18(5):208-210.
[6]陈艳.和田地区和田河流域农业土地资源调查研究[J].河北农机,2024(4):144-147.
[7]唐玉花.西北地区农业资源优化配置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村委主任,2024(3):76-78.
[8]夏勇.浅析农业产业融合对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意义:以重庆万盛地区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9):50-51.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2414.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