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例
作者: 陈娟 张淑英0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1]。然而,乡村振兴在金融支持方面的问题,集中表现在融资难、融资渠道不畅,这仍是阻碍乡村振兴步伐、制约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难题[2。普惠金融服务的重心在乡村,因此,对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进行研究非常有意义。
1中国农业银行数字普惠金融的现状
数字普惠金融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作为服务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中国农业银行主动作为,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推进乡村振兴纵深发展。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中国农业银行普惠金融领域的贷款余额已突破40000亿元,普惠型小微企业有贷客户数超过400万户,在国内普惠金融供给总量和服务覆盖面方面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全面开展“普惠金融推进月”行动,以多种活动形式主动对接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的金融需求,提升了金融服务渗透率和覆盖面。运用数字科技手段,持续优化、创新普惠产品服务体系,为小微企业发展蓄力赋能,通过推广“普惠e站"微信小程序,配套"小微e贷""科技e贷"等系列产品,为小微企业提供预约开户、精准测额、多样化融资等便利性服务。聚焦农业企业融资难,中国农业银行推出“农村集体组织贷款”涉农企业“龙头贷"等专属产品,大幅提升企业获贷便利性。中国农业银行利用数字化手段构建完整的农村集体资产资源数据库,实现支付结算交易无现金化和线上化,有效提升“三资"管理及乡村治理能力[3]“三资"管理场景在1654个县(区)上线,覆盖行政村17.4万个。此外,中国农业银行打造“农银惠农云"数字乡村平台,赋能农业、农村、农民的方方面面,为涉农主体提供了综合性的数字化管理工具,促进了涉农特色场景的发展,有效解决了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中的痛点问题。截至2023年末,该平台服务客户475万个。可见,中国农业银行在运用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国农业银行将深挖各市场主体需求潜力,继续保持贷款总量平稳增长;始终扛起应负责任,持续做好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紧扣实体经济发展需要,不断加大重点领域支持力度。
2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优势
2.1 服务“三农"积累大量经验
中国农业银行作为服务“三农"的“领头雁"[4],服务对象是农民、小微企业,与普惠金融的宗旨高度吻合。基于群众需求,中国农业银行以服务“三农"领域超70a的深厚经验,结合数字化高新技术,依托物理网点、手机银行、智能终端,更能准确及时地为农民提供服务。2021年12月,中国农业银行掌上银行7.0版正式发布,提供乡村振兴理财、惠农通等金融服务产品,让偏远地区及行动不便的人群,也能够快速享受金融服务。多年来,中国农业银行拥有较为均衡的城乡客户基础和机构布局,在服务“三农"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网点遍布城乡,能够直接触达广大农村地区的客户,利用城市地区的金融资源和经验,了解农村地区客户的金融需求,并提供及时、便捷的金融服务,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也增强了农村地区客户对中国农业银行的信任度和忠诚度。同时,中国农业银行在服务“三农”方面赢得了更多的市场份额和竞争优势,这是其他金融机构所没有的宝贵经验。
2.2资金力量雄厚,服务渠道多元化
数字普惠金融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信息科技的研发、升级。中国农业银行作为我国六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5],主要业务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能够无负担地实现资金融通。同时,中国农业银行也得到了政府政策支持和资金补贴,拥有雄厚的资金力量。截至2023年末,中国农业银行的总资产达到399000亿元,显示了该银行强大的资金实力和稳健的经营能力。
由图1可知,2021—2023年中国农业银行科技资金总投入呈现稳定上升趋势,由原来的205.32亿元增长至248.50亿元,连续3年在国有六大行中位列第三。可见,中国农业银行资金力量雄厚,在金融科技投入方面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中国农业银行在支持乡村振兴、推动产业升级和绿色发展等方面的强大资金实力和服务能力。

数据来源:各大银行2023年财务报告。
中国农业银行积极构建多元化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渠道,在传统线上、线下渠道的融合和拓展之上,注重将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渠道下沉至基层,特别是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区。中国农业银行将金融服务延伸至农村“最后一公里”,设立自助服务终端,建设惠农服务点,广大农民群众能够便捷地享受到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中国农业银行与政府部门、电商平台、电信运营商等各方携手共建数字普惠金融生态体系,通过与国家部委、地方政府合作,将普惠金融服务输出至各类数字政务平台,拓宽服务渠道,覆盖更多小微企业。中国农业银行凭借雄厚的资金力量和多元化服务渠道,为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金融支撑和广泛的服务覆盖
2.3数字普惠金融制度体系完善
中国农业银行是我国主要的综合性金融服务提供行之一,具备完善的金融制度体系,在经营模式和决策管理方面都有着一套非常成熟的完整体系。自普惠金融被纳入我国重大战略部署中,中国农业银行认真落实该项工作。对于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中国农业银行结合自身特点创建“三农 + 小微”双轮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扩大普惠金融机构,纳入小微示范支行,在多个区域设置物理网点并提高金融服务能力。2019年,中国农业银行为小微企业提供支持、提供服务的成绩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认可,并获得“最佳普惠金融银行"荣誉。可见,中国农业银行在数字普惠金融方面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制度体系,在助力乡村振兴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2415.pd原版全文
2.4数字技术升级,市场洞察精准
中国农业银行紧跟时代发展,重视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一是核心业务体系由传统的集中式架构转型为分布式架构,提高系统处理能力,轻松应对金融业务量的增加。二是运用大数据技术重构小微线上信贷模式,推出了信用类、增信类、产业类三大数字化产品体系,“商业e贷”“助业快e贷”等产品满足小微企业多场景融资需求,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人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一直以来,中国农业银行主要服务于农村地区的农民、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金融服务范围广,服务层次多。近年来,中国农业银行按照行业、规模、经营状况等维度,围绕小微企业挖掘不同类别企业的融资需求,建立多元化反馈渠道,并定期进行用户满意度调查;进行下乡实地调研活动,捕捉乡村经济动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和数据分析工具,精准分析农户、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预测市场趋势和客户需求变化。一定程度上,这些优势能够极大地促进中国农业银行助力乡村振兴。
3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困境
3.1物理网点覆盖不足,网络基础设施落后
在当下“金融 + 科技"深度融合的时代,大多数银行都在加大对线上渠道的投入力度,积极搭建数字平台,而线下物理网点则持续处在“瘦身”过程中,尤其是国有大行网点缩减更明显。2023年年报显示,尽管六家国有大行网点数量仍然超过10万个,但是规模已经连续5a缩减,且这个趋势还在进一步加快。中国农业银行的线下物理网点大多数建在县城,而乡镇拥有的物理网点数量很少。物理网点、5G网络、光纤宽带等基础设施是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的基本载体,但很多地区仍存在覆盖不足的情况,尤其是部分偏远乡镇存在5G网络覆盖死角、带宽有限、信号稳定性较差等硬件问题。截至2023年12月,我国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 83.3% ,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 66.5% ,城乡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还存在很大差距,由于硬件设施不足,人们很难享受到数字普惠金融带来的福利。可见,中国农业银行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困难重重。
3.2专业人才欠缺,居民金融素养不高
由于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对象具有特殊性,因此,对专业人才提出了特定的要求。这类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金融知识和技能,还需要了解农村的经济环境、农民的需求及农业生产的特点。然而,中国农业银行的培训体系往往侧重于传统的金融业务,对于农村地区数字普惠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较少,专业人才供给不足,难以满足农村地区对普惠金融服务的迫切需求[7]。此外,农村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和经济相对落后的实际情况,往往难以吸引金融专业人才在农村地区从事普惠金融工作,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地区数字普惠金融专业人才的流失。
我国农村居民金融素养不高,对数字普惠金融接受度低,成为阻碍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瓶颈之一。一是我国农村居民金融知识较为匮乏,金融素养不足8;二是农民对数字普惠金融的疑虑和不信任,降低了他们对数字普惠金融的接受度;三是农民文化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基础信息技术掌握较差;四是农民金融风险意识相对薄弱,更容易受到欺诈、虚假宣传等不法行为的侵害,这不仅损害了他们的经济利益,也进一步降低了他们对数字普惠金融的信任度。
3.3数字普惠金融产品供给不足
普惠金融在我国发展起步晚,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完善。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吹响了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号角,该政策可以说是对先前政策的深度延续。在此背景下,中国农业银行在数字普惠金融的产品创新上正处于摸索状态。目前,中国农业银行数字普惠金融产品主要集中在储蓄、小额信贷及抵押类贷款等传统领域,而针对农村地区特色农业、小微企业、农村电商等新兴业态的金融产品相对较少。此外,中国农业银行在数字普惠金融产品的设计上也缺乏足够的灵活性,难以根据市场变化和农民需求进行及时调整和优化。农户的金融需求往往与生产经营活动相关,投资农业设施或者购买生产资料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季节性,现有的金融产品往往无法灵活适应这些需求变化,导致供应不足的现象。
3.4市场监管基础薄弱
目前,我国在金融监管方面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但这些法律法规主要针对传统金融业务,对于数字金融这一新兴金融模式,尤其是其特有的业务模式和风险特征,缺乏兼具系统性与针对性的监管规范体系[10]。当前,中国农业银行在监管手段和方式上仍以传统方式(如现场检查、手工报表分析)为主,亟待创新,以适应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国农业银行在数字普惠金融领域的交易逐渐增多,但同时也面临着敏感信息和隐私泄露、非法集资等挑战,这对助力乡村振兴构成了阻碍。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会产生大量的经济数据,用户通过互联网进行的经济活动都会被详细记录下来,这些数据中包括了大量的敏感信息和个人隐私[8。另一方面,一些不法分子瞄准了网络监管中存在的漏洞,加之农户金融风险防范意识相对较低,他们在农村地区打着农业项目的幌子,以“低成本、高回报”为诱饵,假借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名义非法吸收公众资金,非法网络贷款和互联网非法集资问题凸显,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也破坏了数字普惠金融的健康发展环境。因此,监管基础的漏洞对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无疑是一个挑战。
4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策略
4.1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明确农村数字化方向,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地区数据信息系统升级,以“村村通”为导向,积极推进“宽带乡村"建设。继续加大农村互联网建设投人力度,加快形成5G宽带网络系统,将数字普惠金融的载体构建好,让更多人真正享受到数字带来的“普”和“惠”。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互联网 + ”模式正逐渐应用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其中也包括金融服务领域。可以在农村地区推广智能自助设备服务网点,利用智能自助设备的智能化、多样化的优势为人们办理基本业务,拓宽银行的服务渠道及农民的办理渠道。此外,针对不同的需求群体实施差异化服务措施,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的满意度和有效性。还需要加大在农村地区的金融知识宣传普及,进而提高农民的信用意识,为数字普惠金融的深人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中国农业银行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切实做好每一步,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2415.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