镐污染农田土壤的钝化修复技术及其修复实践研究
作者: 李一伦 管凤枝 丁自源 王亚举 张洒0 引言
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水稻的食用安全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然而,当前全球的农田正面临严重的重金属污染问题1,其中稻田土壤镉(Cd)污染较为突出[2],水稻吸收土壤中的Cd后,经过食物链侵入人体,从而对人体健康产生极大危害[3-4]。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治理稻田土壤Cd污染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相关研究
目前,稻田土壤的Cd污染问题已经得到广泛关注,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方向[5]。当前,Cd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主要有物理化学修复法、生物修复法及植物修复法等[,其中,土壤原位钝化修复技术被认为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土壤修复技术[],该技术主要通过施用改良剂改变土壤pH值、CEC、Eh等土壤理化性质,同时与重金属发生一系列反应,减少土壤中有效态重金属含量,削弱土壤中Cd的迁移能力,进而降低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8]。碱性物质石灰(CaO)具备易获取、成本低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稻田土壤的Cd污染治理[9]。朱真令等[10]发现,施用石灰能够提高土壤pH值,促使土壤中的有效Cd向还原态和残渣态转化,降低作物对Cd的富集能力。陈艳秋等"研究发现,在受Cd污染的稻田土壤中施用石灰后,能够显著降低土壤中有效态Cd含量和稻米中的Cd含量,同时对水稻产量不造成影响。史磊等2研究发现,将石灰石、海泡石和钙镁磷肥等3种材料进行不同组配方式和配比后,用于受Cd污染的稻田土壤的修复,生产出的稻米符合检测标准。此外,丁军等[13]研究发现,采用"低镉品种 + 优化水分管理 + 施用生石灰 + 土壤调理剂 + 叶面阻控剂"这一复合修复组合技术,对降低水稻中的Cd含量效果最显著。但是,长时间且不间断地施用大量石灰会引起土壤中钙、钾、镁等物质的失调,容易导致土壤出现板结[14]。因此,选择价格更低廉且修复效果更好的改良剂与石灰组配,用于农田土壤重金属原位钝化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炭是通过高温加热精选的天然木材、甘蔗渣、稻壳、花栗壳等生物质材料制成的,其主要成分是固体炭和微孔炭[15]。生物炭具有保水保肥、调节王壤酸碱度、改良土壤结构等作用,还能提高作物抗旱和抗病能力,促进作物生长[16]。同时,张丽等[17]研究发现,生物炭配施氮肥能降低土壤中Cd的有效性,从而抑制水稻对Cd的富集和转运作用,提高稻米安全性。马建伟等[18]研究发现,将新型竹炭施加到Cd污染土壤后,能够有效降低土壤中可交换态Cd含量。BEESLEY等[19]发现,施用硬木生物炭可使土壤孔隙水中镉(Cd)和锌(Zn)的含量降低。但是生物炭质地硬、密度大,本身不含营养元素,不易发挥肥效,且价格偏高,认可度较低,加上生物炭与其他材料配施对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研究较少,因此,亟须开发多种形式的生物炭复合材料[20]。生物炭基肥则是在生物炭的基础上,添加了其他养分元素和微生物菌种,具有高孔隙度,并能满足肥效需求,不仅能够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理化性质,还能有效提升农作物的产量[2I]。ELSHARKAWI等[22]通过制备炭基复合肥实现了肥料的缓释作用,显著提高了肥效利用率。刘冲等[23]研究发现,生物炭基肥可以降低土壤中可交换态重金属含量,显著减少油麦菜地上部和地下部对镉(Cd)铜(Cu)铅(Pb)和锌(Zn)的吸收。
目前,研究多集中在单一改良剂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24],且大多是通过盆栽试验开展研究,而对于受不同程度Cd污染的农田土壤条件下,施用石灰组配生物炭基肥的田间试验研究相对较少,且鲜有通过实际应用推广来验证研究可行性的案例。研究在信阳某典型区域稻田地块开展田间试验,并将试验结果应用到修复实践,通过深入分析施加生石灰 + 生物炭基肥下的稻田土壤pH值,以及水稻对Cd吸收和累积的响应特征,以期为我国南方地区受Cd污染的稻田土壤的安全利用和治理修复提供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
2试验材料与设计
2.1试验区域与供试材料
试验田位于河南省信阳市新县某农田,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供试王壤为水稻土,供试田块土壤基本理化性质见表1。供试水稻品种为当地村民自留品种。田间试验供试材料均为市售商品,其中生石灰为产自当地的粉末状生石灰,购自信阳市新县千斤乡;生物炭基肥购自鹤壁市人元生物技术发展有限公司;钙镁磷肥购自荆门市高园磷肥有限公司。
2.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计5个处理。对照处理:CK(常规施肥);T1:常规施肥 + 生物炭基肥,每 施用生物炭基肥 150kg;T2 :常规施肥 + 生石灰 + 生物炭基肥,每
施用生石灰 100kg 、生物炭基肥 150kg T3:常规施肥 + 生石灰 + 钙镁磷肥,每
施用生石灰 100kg 钙镁磷肥 50kg ;T4:常规施肥 .+ 生石灰,每
施用生石灰 100kg 。每个处理为1个小区,各小区随机排列。
各小区水稻均采用移栽种植,对试验田翻耕、耙碎、整平、施基肥后,将田块划分为小区,并在田间设置田埂,防止小区间串肥串水,并设置单独进水口与排水口。在水稻移栽前,按照不同处理方式将供试材料均匀撒施在对应的小区内,随即耙匀,7d之后进行移栽。水稻的田间管理,包括施肥、除虫、除草等,均与当地常规做法保持一致。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2427.pd原版全文
2.3样品采集与分析
水稻与土壤样品的采集。在水稻收割前,分小区采用五点采样法采集混合稻谷样品 1.5kg ,送至指定检测机构测定稻米中Cd含量;在水稻收获后,分小区采用五点采样法采集耕作层( 混合土壤样品 1.5kg ,充分风干,送至指定检测机构测定土壤pH值。其中,水稻Cd含量的测定,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镉的测定》(GB5009.15—2023)第二法进行。土壤pH值的测定,采用去离子水浸提(水土质量比为2.5:1),并采用pH计(上海雷磁,PXSJ-226型)进行测定。最后,采用Excel20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3试验结果与分析
3.1土壤pH值
由图1可知,与处理前的土壤pH值相比,除CK处理外,4种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土壤pH值。其中,生石灰 + 生物炭基肥处理(T2)的土壤pH值为5.81,提高了 19.1% ;生石灰处理(T4)的土壤pH值为5.77,提高了 18.2% ;生石灰 + 钙镁磷肥处理(T3)的土壤pH值为5.61,提高了 15.0% ;生物炭基肥处理(T1)的土壤pH值为5.53,提高了 13.3% 。

3.2 水稻Cd含量
由图2可知,与CK处理相比,4种处理均降低了水稻Cd含量。其中,生石灰 + 生物炭基肥处理(T2)对水稻中Cd含量的降低效果最显著,达77.9% ;生石灰处理(T4)和生物炭基肥处理(T1)对水稻中Cd含量的降低效果次之,分别达 76.9% 和76.2% ;生石灰 + 钙镁磷肥处理(T3)对水稻中Cd含量的降低效果最差,仅为 33.3% 。

3.3小结
试验结果表明,4种处理均可提高土壤pH值,其中,生石灰 + 生物炭基肥处理下的土壤pH值提高幅度最大;同时,4种处理均可降低水稻Cd含量,其中,生石灰 + 生物炭基肥处理对降低水稻Cd含量效果最好。综上所述,综合考虑修复效果、修复成本及后期推广应用可行性,最终确定了生石灰 + 生物炭基肥这一组合作为有效手段,用于治理修复受Cd污染的稻田土壤。
4石灰组配生物炭基肥修复镐污染稻田实践研究
4.1实践应用区域与修复材料
应用推广区选择信阳市新县吴陈河镇和千斤乡,总面积为 ,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壤类型主要为黄棕壤和水稻土,耕作方式主要为水稻单季种植和水稻一油菜轮作种植。应用推广材料为大田试验所选用的生石灰和生物炭基肥。
4.2 实践应用方案设计
应用推广区域分别位于新县吴陈河镇和千斤乡,方案实施时间为 2a 。第一年,对吴陈河镇和千斤乡的试验稻田不采取任何治理修复措施,其间水稻种植与田间管理与当地保持一致,在水稻收割前采集水稻样品,在水稻收割后采集土壤样品;第二年,对吴陈河镇和千斤乡的试验稻田进行生石灰 + 生物炭基肥撒施,其间水稻种植与田间管理与当地保持一致,在水稻收割前采集水稻样品,在水稻收割后采集土壤样品。
4.3样品采集与分析
按照《农、畜、水产品污染监测技术规范》(NY/T398—2000)的规定设计治理区域的采样密度,在治理区域内或附近布设治理效果评价点位10个。
样品采集方法:在水稻收割前,采用“S"形采样法采集混合稻谷样品 1.5kg ,送至指定检测机构测定稻米中Cd含量;在水稻收获后,采用“S"形采样法采集耕作层( 混合土壤样品 1.5kg ,将其充分风干,送至指定检测机构测定土壤pH值。
4.4 应用结果与分析
通过分析2个乡镇的土壤pH值和水稻Cd含量(图3),吴陈河镇和千斤乡土壤pH值相较于施用生石灰 + 生物炭基肥之前均有明显提高。其中,吴陈河镇土壤pH值提高幅度最高可达 18.13% ,千斤乡土壤pH值提高幅度最高可达 29.01% ;两个乡镇水稻Cd含量均有所降低,部分点位的水稻Cd含量下降到检出限以下,其中,吴陈河镇2个水稻Cd含量超标点位和千斤乡4个水稻Cd含量超标点位的水稻Cd含量均下降至国家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0.20mg/kg 以下。这表明在实际水稻种植过程中,施加生石灰 + 生物炭基肥能够有效提高土壤pH值,并降低水稻Cd含量。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2427.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