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用地土地复垦方案设计与实践研究
作者: 谭克波 谭克波 李玲 赵博 周成阳 黎鹏0引言
土地复垦是指对在生产和建设过程中,塌陷、挖损、压占等造成的土地破坏现象进行整治,使土地恢复到可使用状态的活动[1]。土地复垦可降低对土地的破坏,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土地资源浪费[2]。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占用大量的永久性土地和临时用地的情况,由于挖损、占压、工程项目建设等,都会对土地资源产生一定的破坏,从而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永久性土地征用可以采取水土保持措施,以防止水土流失,而临时占用的土地在期满前必须进行土地复垦使其恢复原有的用途[3-4]。临时用地的使用权到期后,复垦单位应当在规定的时限内,严格依照复垦方案规定的复垦目标、标准和技术路线,完成复垦工作[5]。土地复垦方案的设计是复垦工作实施、管理、监督和检查及复垦费用落实的基础,是土地复垦工作的重要环节。基于此,以蓬溪船山灌区工程高常分支渠临时用地土地复垦为研究对象,依据现行土地复垦行业规范和标准,分析其土地复垦的必要性,探讨土地复垦方向、方案设计及复垦措施,通过具体的工程实例,为灌区临时用地土地复垦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和技术参考。
1项目概况
武都引水工程是四川省“西水东调”工程的一项重大水利工程,具有防洪、灌溉、发电、满足城乡工业生活用水、环保及旅游等多个功能,是四川省重点工程之一。蓬溪船山灌区工程是武都引水第二期灌区工程的发展灌区,该工程位于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船山区,总灌溉面积6.31万 。蓬溪船山灌区工程项目用地包括永久占地(建筑物占地、管理用地及交叉建筑物占地)和临时用地两部分,其中该工程永久占地总面积
,临时占地总面积
。蓬溪船山灌区工程高常分支渠所涉及的临时用地位于遂宁市蓬溪县金桥镇果园村、南溪村和高坪社区,用地总面积
,由12个地块组成,拟作为施工便道、渣场及生产生活场地。
2 土地复垦可行性分析
2.1土地损毁情况
根据项目建设安排,项目临时用地用途为施工便道、渣场和生产生活场地使用,建成后预计将会对土地造成挖损和压占破坏,损毁程度预计为重度,损毁土地类型包括耕地、林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项目区拟损毁方式、面积、程度及损毁王地类型等情况见表1。

2.2 土地适宜性评价
依据《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TD/T1036—2013)和《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TD/T1007—2003),并结合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的成功经验,采用综合指数法,确定参评因素和权重进行适宜性评价[6]。根据项目区的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现状,以及毁地方式的一致性和复垦方向的一致性,并与项目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划分评价单元。项目临时用地共12个地块,根据内部地形坡度等差异对每个地块进行细分,共划分为14个评价单元。根据评价单位情况,并结合项目用地的实际,项目区损毁土地复垦适宜性等级评价结果见表2。
2.3 土地复垦方向
土地适宜性表现为“多宜性”,即在一个评价单元中,每个地块既适宜作为耕地,也适宜作为园地、林地或者草地[7-8]。本方案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和“因地制宜、农用地优先"的原则,在不违反地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将复垦后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以及项目区原有地类、相邻地类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从而确定土地复垦方向为耕地(水田、旱地)和林地(有林地),见表3。


3土地复垦质量要求及工程设计
3.1土地复垦质量要求
根据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结果,该项目临时用地复垦方向为耕地(水田、旱地)和林地(有林地),依据《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TD/T1036—2013),结合项目区实际情况,拟定复垦耕地(水田、旱地)和林地(有林地)的质量标准分别见表4、表5和表6。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2431.pd原版全文
3.2土地复垦工程设计
3.2.1土壤重构工程
3.2.1.1 表土剥离工程
在临时用地使用前,须将农用地(耕地、园地、林地等)表土进行剥离,其中,耕地剥离厚度为 50cm 、园林地剥离厚度为 30cm ,剥离后的表层土壤应就近储存,并妥善保管,作为用地结束后实施土地复垦的覆土来源。
3.2.1.2 拆除清理和平整工程
在临时用地使用结束后,需拆除生产及生活区地面建(构)筑物,需清理施工便道及渣场等区域地表面残留的碎石等杂物,并将弃渣就近填埋至低洼地带。拆除和清理完成后,需对平缓区域(包括施工便道、渣场平台、生产生活区等)进行土地平整,通过削高填低的方式,依据现场高度差异,每 设为1个台阶,以便于后续覆土并改造为耕地使用,可修筑为缓坡耕地或水平梯田。同时,对陡坡区域(包括施工便道边坡、渣场边坡等)进行削坡整形处理,边坡坡度宜控制在 ?1:1.5 ,或按照主体工程设计方案执行,以便于后续覆土进行植树造林和草种播种。
3.2.1.3 地力培肥工程
根据项目区实际情况,拟采取施用有机肥(腐熟的农家肥、堆肥、厮肥等)的方式培肥地力,提高土壤质量。其中,复垦耕地按每 施用 1500kg 的标准计算,复垦林地则按照每株 5kg 的标准进行施用。
3.2.2 植被重建工程
陡坡区域主要包括渣场边坡和施工便道边坡,由于坡度较大(坡度 ),不适宜作为耕地使用。根据适宜性评价结果,规划陡坡区域复垦为林地(有林地)。选用乡土树种柏树,采用地径为
的裸根苗,按照行距 3m 、株距 2m 的标准进行种植。同时,为了提高地面植被覆盖率,可在地面撒播狗牙根草种,用量为
。
3.2.2.1 整地
整地是提高造林成活率,改善林木生长状况的关键环节。鉴于渣堆边坡立地条件差,土层贫瘠,一般的造林方法成效不明显。因此,在造林前进行地面整理,包括在场地内挖高填低、平整地面,以及清除大块石块等杂物,使复垦区地形坡度保持相对一致。在地形较差或者土壤贫瘠的地块,为了确保造林能够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必须深挖客土,采用熟土回填。
3.2.2.2 覆土
由于复垦有林地的区域为渣堆边坡,该区域以弃渣为主,土壤含量不足,表土层厚度达不到造林要求。因此,需要进行客土回填,确保客土厚度 。
3.2.2.3 挖穴
按照项目设计图纸,并结合现场实际地形情况,确定定植穴的位置和数量。对于已有树穴的地块,按照树穴确定具体栽植点;对于没有树穴的地块,则采取自然栽植的方式,依据实地条件,灵活选择栽苗方式,确保单位面积内达到规定的栽植株数要求。根据柏树的生物特性,设计行距为 3.0m 株距为 2.0m ,选用地径为 的裸根苗进行栽植。建议挖穴工作最好在雨季前完成。栽植穴的深度及宽度应大于苗木根系长度及根系宽度,按长 0.5m 宽 0.5m 、深 0.5m 的标准进行。在挖掘过程中,遇到大块石块等杂物,需人工清除,并采用胶轮车将杂物运送到地势较低的地块进行回填处理。
3.2.2.4 加施基肥
在基肥选择上,要以腐熟的堆肥、厮肥等有机肥为主,每穴施用 5kg ,并与穴内土壤充分拌匀。
3.2.2.5 栽植
栽植树种时,应将树形良好的一面朝向视野开阔的方向,确保主干中心线与地面基本垂直,既不能倾斜也不可歪倒。具体步骤为:首先,要把幼苗扶正,让幼苗的根系得以充分伸展,并调整至适宜的深度。其次,采用新土和干土分层覆盖的方式,一层一层地覆盖,逐层踏实,最后覆盖一层虚土。对于带有泥团的幼苗,在移植时应去除塑料薄膜,同时要确保泥团完整不破裂,裸根移植时则需使用黏泥包裹根系。在栽植过程中,将幼苗置于土坑中心,采取“三埋二踏一提”的栽植方式。最后,栽植后及时浇水,并根据土壤情适时浇水,适时培土扶正。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2431.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