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哺乳类野生动物调查分析

作者: 秦育峰 冯全力 陈花平 国有嵩县五马寺林场,河南洛阳471400

0 引言

伏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跨长江、黄河、淮河三大水系,处于我国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是以过渡带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保护区,也是我国动物地理区划古北界与东洋界的分界线。基于此,开展对该区域哺乳类野生动物的调查研究,是伏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项基础性任务,旨在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和水平。2023年,伏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中央财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补助资金,与南阳师范学院展开合作,并依托河南省典型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HNTERN)中的嵩县白云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开展了该保护区内哺乳类野生动物的调查研究工作。

1调查背景

伏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包括嵩县五马寺、西峡黄石庵、西峡黑烟镇、南召宝天曼、栾川老君山、栾川龙峪湾、鲁山石人山、内乡宝天曼等8个(林场)管理局,辖区总面积 伏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哺乳类野生动物调查分析0 。该区是我国中部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过渡带森林生态系统,也是河南省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已被《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列入中国优先保护生态系统名录。伏牛山自然保护区不仅是野生动植物的天然物种基因库,也是开展科学研究、生态监测、环境教育、教学实习及生态旅游的理想场所。伏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茂密的森林、丰富的生物物种及复杂的群落结构,对于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促进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2调查方法

研究以布设红外相机拍摄影像资料为主,并结合样线调查、笼舍捕获、走访当地居民、查阅文献资料等方法开展调查。自2023年3月开始,到2024年3月结束,以伏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五马寺林场的龙池曼、木札岭、杨山、杨树岭等4个林区为布设区域,在12个月的监测时间段内,进行红外相机布设和监测。

布设红外相机采用“公里网格法”,具体做法为:根据工作底图,在每 1×1km 的网格内布设1台红外相机,在网格中选择野生动物容易出现的地点(如水源地、兽道、垭口、栖息地等)进行布设,确保每2个布设位点间距在 500m 以上。同时,对红外相机进行编号,并将相机固定在树干上,高度控制在距离地表 伏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哺乳类野生动物调查分析1 。在选择相机最佳拍摄角度时,需避免镜头直对强光、裸露岩石等,同时清理镜头前 3m 范围内的灌木和草本,以便获得更为清晰的野生动物照片,减少无效照片的记录。此外,还需要详细记录相机安装位点的经纬度、生境类型、植被状况、人为干扰因素等详细信息[1]。

相机拍摄参数设置如下:模式为拍照加录像,每次触发连拍3张照片,并录制10s的录像,时间间隔设置为1s。在本次调查中,在五马寺林场的4个林区共布设红外相机70台。每2个月为1个周期进行红外相机数据收集和维护,更换电池和内存卡,检查每台相机工作状态,并及时替换损坏和被盗的红外相机。

3 调查结果分析

3.1物种组成情况

通过实地调查与数据分析,本次共记录了哺乳动物6目22科53属68种。其中,以啮齿目(Roden-tia)哺乳动物数量最多,共5科17属23种;食肉目(Carnivora)次之,共5科15属17种;翼手目(Chirop-teras)数量位居第三,共4科7属14种;劳亚食虫目(Eulipotyphla)和鲸偶蹄目(Cetartiodactyla)数量并列第四,各3科6属6种;兔形目(Lagomorpha)数量相对较少,共2科2属2种。

根据科数排序,数量由多到少依次为:鼬科(Mustelidae)、鼠科(Muridae)、松鼠科(Sciuridae)、蝙蝠科(Vespertilionidae)、菊头蝠科(Rhinolophi-dae)、仓鼠科(Cricetidae)、鹿科(Cervidae)、犬科(Canidae)、鼩科(Soricidae)、鼹形鼠科(Spalaci-dae)猫科(Felidae)猬科(Erinaceidae)灵猫科(Vi-verridae)、长翼蝠科(Miniopteridae)猪科(Suidae)、蹄蝠科(Hipposideridae)、麝科(Moschidae)、鼠兔科(Ochotonidae)、豪猪科(Hystricidae)、鼹科(Talpi-dae)林狸科(Prionodontidae)和兔科(Leporidae)。

3.2珍稀濒危状况

根据新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伏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被其收录的哺乳动物共有13种[2]。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5种,分别为林麝(Moschusberezovskii)、金钱豹(Pantherapardus)、大灵猫(Viverrazibetha)小灵猫(Viverriculaindica)和豺(Cuonalpinus);国家二级保护动物8种,分别为中华斑羚(Naemorhedusgriseus)、中华鬣羚(Cap-ricornismilneedwardsii)、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狼(Canis lupus)貉(Nyctereutesprocyonoi-des)、赤狐(Vulpesvulpes)欧亚水獭(Lutralutra)和黄喉貂(Martesflavigula)。

伏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中国特有哺乳动物共有13种,分属4目7科。具体为:啮齿目鼹形鼠科的中华酚鼠(Myospalaxfontanierii)、罗氏酚鼠(Myospalaxrothschildi)和东北酚鼠(Myospalaxpsi-lurus);鼠科的中华姬鼠(Apodemusdraco);仓鼠科的岢岚绒爵(Caryomysinez)和甘肃仓鼠(Cansumyscanus);松鼠科的复齿鼯鼠(Trogopterusxanthipes)和岩松鼠(Sciurotamiasdavidianus);劳亚食虫目科的安利德水鼩(Chimarrogaleleander)和川西缺齿鼩(Chodsigoahypsibia);翼手目蝙蝠科的毛腿鼠耳蝠(Myotisfimbriatus)和中华山蝠(Nyctalusplan-cyi);鲸偶蹄目鹿科的小麂(Muntiacusreevesi)。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2430.pd原版全文

3.3 区系分析

从地理分布的隶属关系来看,伏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哺乳类野生动物属古北界种的共有28种,占该保护区哺乳动物总种数的 41.18% ;属东洋界种的共有30种,占该保护区哺乳动物总种数的44.12% ;属广布种的共有10种,占本区哺乳动物总种数的 14.71% 。从动物地理分布状况看,部分东洋界种的分布区通常只限定在东洋界,如中菊头蝠(Rhinolophusaffinis)和赤腹松鼠(Callosciurusery-thraeus)等,这些通常被称为东洋界典型代表种;还有一部分属东洋界区系种,如黄胸鼠(Rattustan-ezum)和猪獾(Arctonyxcollaris)等,其分布区延伸到古北界较北的地区,通常被称为东洋界广布种。古北界区系种也存在类似现象。东洋界典型代表种众多,而古北界典型代表种较少,仅大仓鼠(Tscherskiatriton)1种,其他种类则属于古北界广布种[3]。古北界种和东洋界种在该保护区的分布数量基本相同,且稍倾向于东洋界,这表明该保护区哺乳动物区系具有明显的混杂过渡特征,其分布规律与该保护区的气候、地貌和植被特征相吻合。

3.4红外相机监测数据分析

3.4.1 物种相对多度指数

根据红外相机监测结果,共记录到27种野生脊椎动物,其中包括哺乳类23种、鸟类4种。研究筛选了13种动物(哺乳类11种、鸟类2种),对其进行相对多度指数(RAI变化分析,见图1。结果显示,野猪的RAI指数最高,达到2.7;而亚洲狗獾的RAI指数最低,为0.1。

伏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哺乳类野生动物调查分析2
图113种动物相对多度指数(RAI)数值变化

3.4.2 物种区域分布差异

如图2所示,计算五马寺林场4个林区中的龙池曼林区、木札岭林区、杨山林区和杨树岭林区的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这4个林区之间的差异性并不显著,其多样性指数排序为:龙池曼>木札岭>杨树岭 > 杨山。其中,杨山林区的Simpson指数(D)、Shannon-wiener指数(H)和Pielou均匀性指数(E)相对较低。

伏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哺乳类野生动物调查分析3
图2五马寺林场4个林区多样性指数值

3.4.3 部分物种日活动节律

3.4.3.1 林麝的日活动节律

在研究期间,共拍摄到138张林麝的独立照片。林麝是一种全天性活动的动物。如图3所示,林麝的主要活动时间集中在15:00至次日10:30,其活动曲线呈现出双峰型特征4]。具体而言,自凌晨0:00左右,林麝活动频度开始缓慢上升,凌晨3:00至6:00又开始缓慢下降,之后活动频度迅速上升,于9:00达到当天第一个活动小高峰;此后,活动频度快速下降,14:00后,林麝的活动频度迅速增加,在18:00时达到当天活动的第二个高峰。值得注意的是,在12:00左右,仍可见到少量林麝个体在树林中觅食和休憩。

3.4.3.2 中华斑羚的日活动节律

在研究期间,共拍摄到中华斑羚的独立照片235张。中华斑羚是一种昼行性动物。如图4所示,其活动时间为4:30至19:00,活动曲线整体呈现出双峰型特征。具体而言,3:00后,中华斑羚的活动频度开始迅速增加,在6:00左右达到当天的第一个活动高峰;随后活动频度缓慢下降,在中午9:00至12:00之间,中华斑羚的活动频度维持在较低的阶段,形成一个短暂的休息区间;此后,活动频度再次缓慢上升,于傍晚18:00时达到当天的第二个活动高峰;随后活动频度快速下降,至午夜时分,仅有零星个体在活动。

伏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哺乳类野生动物调查分析4
图3林麝活动节律分布
伏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哺乳类野生动物调查分析5
图4中华斑羚活动节律分布

3.4.3.3 豹猫的日活动节律

在研究期间,共拍摄到豹猫的独立照片38张。豹猫被证实为夜行性动物。如图5所示,豹猫的活动时间主要集中在18:00至次日6:00,活动曲线呈现出单峰型特征5。具体而言,豹猫的活动频度在16:00之后迅速增加,约在21:00时达到最高值;随后活动频度缓慢下降,在3:00左右,活动频度出现一次缓慢的上升,但随后在7:00天亮之后快速下降;至11:00左右,仅有少量豹猫个体在活动。

3.4.3.4 小麂的日活动节律

在研究期间,共拍摄到小麂的独立照片626张。小麂为全天性活动的动物。如图6所示,小麂主要活动时间集中在5:00至22:00之间。活动曲线呈现出明显的双峰型特征。具体而言,4:00之后,小麂的活动频度开始快速增加,于9:00左右达到当天的第一个活动高峰;随后,活动频度缓慢下降,直至15:00左右降至谷底;之后,活动频度再次迅速上升,在21:00左右达到第二个活动高峰;之后,活动频度再次缓慢下降,在22:00至次日5:00之间,小麂保持相对少量的活动频次。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2430.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