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分析
作者: 杜任健 吴波0引言
传统村落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由特定人群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建筑艺术价值、生态环境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村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是指在保存传统村落历史文化价值、建筑风貌、自然生态环境等的基础上,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运用,促进村落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可持续发展[1]。目前,国内对于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研究集中于政策与法规[、乡村振兴视角3、活化研究4和路径探索5等定性研究。基于此,研究利用CiteSpace信息可视化工具对2008—2024年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领域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定量分析,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1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CiteSpace是一款用于科学文献计量分析和可视化的开源软件,该软件可支持可视化分析及多维度分析,采用动态演化的研究方式,兼容多种数据库(如CNKI、WebofScience等)的数据导入,且界面直观,操作简便高效[6]
研究采用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6.3.R1Ad-vanced版本,针对相关研究领域,通过对发文时间、发文机构、关键词和文献作者群体等数据的深入分析,进行梳理总结,以获得对研究领域全面而深入的理解,这对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1.2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以“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等作为关键词,考虑到我国在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选择2008—2024年的文献资料,剔除不相关或相关度低的会议期刊、报纸、学位论文等内容后,再进行整理,汇总得到有效相关论文242篇。
2 统计与分析
2.1 发文时间分析
对筛选出的研究文献的发文时间进行统计,根据相关研究领域内不同年份研究的活跃程度及发文量的总体趋势,判断该领域的成熟度。图1为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研究文献的年际变化折线图,从图中可以了解到,我国对于传统村落的研究起步较晚,从2008年才开始有所体现,而当国家2012年正式出台相关政策后,其研究热潮开始掀起。在2019年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五批列人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后,研究热度达到最大值,之后,相关研究文献的发表数量呈现下降趋势,但逐渐趋于稳定。

2.2 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是从文献中提取出来的,能够高度概括文章主题的词或短语,是文献检索和分类的重要工具,也是便于读者理解文章内容的重要依据。因此,对关键词加以统计分析,可以识别研究趋势和热点问题,促进学术资源的高效共享与知识体系的构建。
如图2所示,由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领域的关键词共现图和高频关键词可知,“传统村落”“乡村振兴"“发展”“保护”“文化景观”“文化保护”“文化遗产"和“城镇化"等关键词出现频次较高,这些代表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其中“传统村落”作为最核心的关键词,与同时期受到广泛关注的“保护"与“发展"两大主题密切相关,这一趋势源于学界对我国传统村落现状的回应。紧接着,国家及学术界开始陆续提出相关政策与模式,如打造“村落景观”、保护“文化生态”等。如图3所示,“乡村旅游”“文化遗产”等关键词的涌现,也揭示了未来研究将更加关注传统村落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融合,形成经济、生态、文化、旅游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路径。由此可以看出,关注这些关键词可让该领域的研究者快速了解热点问题,并有助于把握未来研究方向。


2.3文献作者群体分析
文献作者是指撰写或对文献内容(如学术论文、专著、报告等)作出直接贡献的个人或团队。在使用CiteSpace分析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领域时,了解文献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与共被引关系,有助于揭示该领域的研究团队分布与国际合作模式。
图4为文献作者群体的知识图谱分析,其中,字体越大,表明该作者在这一领域内的发文量越多。从图中可知,兰州交通大学的董晓媛在2008—2024年间发文量较多,其主要研究内容围绕乡村振兴[7-9]和生态文明[1等主题,其密切合作者是兰州交通大学的杜森。桂林理工大学的沈淑敏与尹伊的发文量次之,其主要围绕桂北地区园林植物、瑶族古村落等内容展开研究[11-12]
由图4可以看出,我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领域的研究者呈现“多分散、多群体“的分布特征。不同学科背景研究者的介人使得该研究具有多学科交叉、切入点多样化的“多分散”特征;“多群体"特征表明该研究领域已形成多个学术合作研究团队。但从发文量来看,该领域尚未出现或尚未形成明显的学术领军人物。
2.4 发文机构分析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2429.pd原版全文
图5为发文机构的知识图谱分析。发文机构是指在学术研究中参与撰写和发表论文的组织或单位。在CiteSpace中,发文机构的分析主要用于探索某一领域内各研究机构的发文量、影响力、合作关系和研究热点。如图5所示,图中显示的节点越大,代表该机构的发文量或被引频次越高,而连线的粗细表示2个机构间的合作强度,连线越粗表示合作越紧密。由图5可知,我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领域的领军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建筑工程、城市规划方面的高校,如桂林理工大学、北京建筑大学、西安建筑大学等。其中,桂林理工大学主要从风景园林学、城市规划学、艺术设计等学科视角研究传统村落。从合作网络来看,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与其他机构的合作最为密切,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次之。总体来看,各个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还是不够密切,且存在一定的地区限制,缺乏跨地区合作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合作研究。


3结论
3.1 研究热点明确保护与发展并重
我国传统村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建筑艺术和生态价值,是我国长久以来农耕文明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乡村振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载体。就现状来说,该领域研究主题较为集中,主要聚焦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文化和生态的传承与更新等问题,反映了学术界和国家政策层面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双重关注。
3.2学术团队分散,合作深度不足
文献作者分析结果表明,研究者群体具有多学科背景,呈现“多分散”“多群体”的特征,跨学科融合使得研究视角更加多元化。然而,尽管领域内出现了一些高产作者和机构,但是领军人物和团队尚不突出,研究者之间的协作不足,区域间、机构间的学术交流仍需加强。
3.3研究范围广泛,但区域特征明显
研究范围广泛体现在多个方面,从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来看,研究覆盖了全国多个省份和地区;从研究内容来看,研究内容丰富,涉及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文化传承、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此外,传统村落的研究还表现出显著的区域特征。例如,对河南省等传统农耕文明发源地的研究成果较多,这一现象和该地区传统村落数量多、保护价值高密切相关,在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领域研究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而其他地区的相关研究则相对薄弱,反映了研究分布的地域不均衡性及浓厚的地域特色。目前,虽然部分机构已开始组织实践活动,如下乡调研和制订保护规划等,但其实践覆盖范围和深度仍有待提升。
参考文献:
[1胡燕,陈晟,曹玮,等.传统村落的概念和文化内涵[J].城市发展研究,2014,21(1):10-13.
[2]朱祥贵,张雯杏.民族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地方立法的新路径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1(4):110-120.
[3]田方舟.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困境与出路:以乡村振兴中的风险社会治理为视角[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4(5):151-160.
[4]李伯华,易韵,窦银娣,等.城乡融合、价值重拾与文化适应: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以江永县兰溪村为例[J].人文地理,2023,38(6):115-124.
[5]李松志,李敏,李澜.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困境和路径[J].社会科学动态,2023(1):41-45.
[6]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33(2):242-253.
[7]董晓媛.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以金崖镇黄家庄村为例[J.文化学刊,2024(10):97-100.
[8]孙.文旅融合观念下赣东地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问题与策略[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24.
[9]杜森,董晓媛.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临潭县磨沟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J.建筑设计管理,2019,36(2):78-82.
[10]杜森,董晓媛.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背景下甘南藏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9,38(1):19-25,56.
[11]尹伊,沈淑敏,白辰.桂北瑶族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J].福建茶叶,2020,42(4):152-153.
[12]尹伊,沈淑敏,白辰.桂林市园林植物景观的地域性特色研究[J].河北农机,2020(7):111.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2429.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