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加快建设“中原农谷”种业基地的意见》

为切实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河南省人民政府在2022年4月发布“中原农谷”建设方案之后,又于2023年1月5日印发《关于加快建设“中原农谷”种业基地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集中优势力量加快建设“中原农谷”种业基地,打造种业领域国家战略科技高地。

根据河南省种业发展实际,《意见》提出了发展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意见》提出,通过集聚种业领域科技创新资源,共建共享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农业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科研试验示范基地集群、种业产业集群,把“中原农谷”建设成为汇聚全球一流种业人才、掌握全球一流育种技术、具备全球一流科研条件、培育全球一流农业生物品种、拥有全球一流种业企业的种业基地,成为引领我国种业跨越式发展并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科技力量。围绕上述总体目标,《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力争神农种业实验室融入国家实验室体系,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创新能力达到国内一流水平,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组建研发团队15个左右,引育种业领域领军人才20人以上,突破一批育种关键技术,建成全国一流水平的品种选育核心基地1.00万hm2以上、繁种制种基地6.67万hm2以上,带动全省高质量建设农作物制种基地33.33万hm2以上,引进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种业龙头企业5家以上,种业总产值在100亿元以上;到2030年,汇聚全国一流种业人才,引育种业领军人才30名以上,集聚研发团队50个以上,育种理论创新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育成优良新品种200个以上,育成的农作物品种种植面积占黄淮地区50%以上,引进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种业龙头企业8家以上,其中至少2家进入全国种业十强,种业总产值在200亿元以上;到2035年,力争在“中原农谷”建成贯通种业领域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移转化、企业孵化培育的全链条产业体系,打造千亿级种业产业集群。

为实现上述建设目标,《意见》提出了3项主要任务,并明确了工作责任单位。一是高水平服务种业基础研究主体,强调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科研机构为支撑的基础研究机制,全方位服务种业基础研究主体,重点围绕小麦、玉米、花生、大豆、芝麻等开展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破解种业领域重大科学问题,具体任务包括建设种业领域基础研究平台、引育种业领域基础研究人才、突破种业领域重大科学问题。二是高标准打造品种选育基地,强调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和种业企业协同发力,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围绕小麦、玉米、花生、大豆、芝麻、棉花、果蔬、花卉、畜禽和水产等,培育一批高产、优质、绿色、高效的突破性新品种,把特色做优、优势做强,具体任务包括搭建品种选育平台、提升育种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强化企业育种创新主体地位、攻克育种关键共性核心技术和选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三是高质量建设繁种制种基地,强调充分发挥种业基地光热资源充沛、地域代表性强、适宜种植区域广的资源禀赋,吸引集聚一批种业龙头企业,打造全国一流的强筋小麦、高油酸花生、高产大豆和优质水稻繁种制种基地,示范带动全省繁种制种产业发展,具体任务包括科学布局规划繁种制种基地、完善繁种制种基地基础设施、推进生产收储加工标准化和规划建设种业小镇。

此外,《意见》提出了多项支持措施,以保障“中原农谷”种业基地建设。例如,支持面向种业基地谋划省重大科技项目,每个项目支持额度不低于1 000万元;对种业基地全职引进和新当选的顶尖人才、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经认定后,新乡市分别给予600万元、300万元、60万元奖励支持;对落户的种业企业,年营业额在3亿元以上、经认定为总部型企业的,新乡市按照“一事一议”的方式给予补贴;对高层次人才(团队)在新乡新组建并获批的国家级、省级种业创新平台,新乡市一次性分别奖励100万元、30万元;以推广面积、经济效益为主要指标,实施优良大品种推广后补助,每年遴选补助5个,每个补助100万元;等等。

(记者:宋先锋 姜春艳)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