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知网收录核心期刊相关数据的肥料利用率文献计量分析
作者: 黄国强 颜雄 李文昭 王旭辉 王秋燕
摘 要:为深入了解肥料利用率方面的研究状况,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应用高级搜索方式,以2002—2021年中国知网收录的北大核心期刊为统计源,从年度发文量、作者发文量、主要机构发文量、主要期刊发文量、高频关键词、高被引文献等角度对肥料利用率方面的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2—2021年肥料利用率研究领域发文量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发表论文的第一作者合计571人,其中只发表一篇论文的作者有516人,占第一作者总数的90%;发文量排名前4的作者分别是王宜伦(6篇)、吕伟生(4篇)、侯彦林(4篇)、韩晓日(4篇);发文量居第一的科研机构为华中农业大学(17篇),农业类高校是研究的主力军;发文量最多的期刊是《中国土壤与肥料》(52篇),排名第二和第三的分别是《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38篇)和《土壤通报》(34篇);就高频关键词而言,产量、水稻、玉米出现频次较高,说明水稻和玉米这两种主要粮食作物在提高肥料利用率方面有很大的需求和潜力空间,同时氮肥的利用率格外受到关注;张福锁院士于2008年发表的论文探究了中国肥料利用效率低的原因,并提出了提高肥料利用效率的主要途径,被引频次达到3 500次。
关键词:肥料利用率;文献计量学;中国知网
中图分类号:S14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02-09-4
0 引言
肥料利用率是作物所能吸收肥料养分的比率,用以反映肥料的利用程度。利用率越高的肥料,经济效益就越好。肥料的利用率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往往因施肥时间、气候、肥料种类、土壤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1]。提高肥料利用率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来说十分重要。鉴于此,笔者以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北大核心期刊为统计源,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肥料利用率方面的发文量、主要发文期刊、主要发文机构、高频关键词和高频引用论文等情况,为其他学者进一步开展肥料利用率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数据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与检索方法
以中国知网(CNKI)为统计源,选取高级检索方式,检索范围为中文学术期刊,主题词为“肥料利用率”,检索时间范围为2002—2021年,文献来源的类型选择为北大核心。
1.2 数据处理与分析
去除与“肥料利用率”无关的文献后,共检索到核心期刊文献658篇,使用Microsoft Excel 20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年度发文量
如图1所示,2002—2021年肥料利用率发文量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2002—2007年为该研究的初期发展阶段。该阶段发文量较少,年均发文量仅有17篇。2008—2014年为该研究的快速发展阶段,表明人们开始重视肥料利用率的研究,肥料利用率获得了更多学者的关注。从2008年起,发文量增加幅度明显,且每年发文量均在33篇以上,并于2014年出现小高峰。2015—2019年肥料利用率发文量有所波动,2019年的发文量仅为25篇。2020年和2021年每年的发文量又增加至50篇以上,且在2021年达到58篇。这主要是随着国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研究者更关注如何通过提高肥料利用率避免造成肥料浪费、破坏生态环境的研究。
2.2 作者发文量
统计2002—2021年肥料利用率研究领域的第一作者发现,在这20 年间,肥料利用率研究领域发表论文的第一作者共计571人,其中只发表一篇论文的作者有516人,占第一作者总数的90%,剩余10%的作者中有51人的发文量在两三篇,发文量4篇及以上占极少数。发文量居前13位的第一作者如表1所示,共发表核心论文45篇,仅占总发文量的6.8%,前4名作者分别是王宜伦(6篇)、吕伟生(4篇)、侯彦林(4篇)、韩晓日(4篇)。排名靠前的作者发文量均在3篇以上,其主要来自农业类高校和农业科学院。
2.3 主要机构发文量
2002—2021年,肥料利用率研究领域发文量排名前10的机构如表2所示,这些机构在肥料利用率方面共发表论文108篇,占总发文量的16.4%。发文量居首位的是华中农业大学(17篇),主体地位较为明显,说明华中农业大学的研究团队十分关注肥料利用率;其他单位的发文量均在7篇及以上。排名前10的机构中,有5所来自全国各地的农业类高校,发文量占总发文量的9.4%,有4所为农业科学院系统的研究机构。
2.4 主要期刊发文量
2002—2021年,发布肥料利用率文章的核心期刊共有119种,其中有10种期刊的刊载量在15篇以上,说明我国部分核心期刊对肥料利用率研究领域的关注度较高且具有持久性。发文量居前10的期刊如表3所示,其合计发文量为259篇,占总发文量的39.36%。其中,排名第一位的期刊是《中国土壤与肥料》(52篇),发文量占总发文量的7.90%;第二位和第三位分别是《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38篇)和《土壤通报》(34篇),说明肥料利用率研究是现代农业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同时,水土保持和园艺学领域对肥料利用率同样十分重视。
2.5 高频关键词
进行关键词统计分析,可以快速了解文章主题和热门发展趋势。2002—2021年,肥料利用率研究领域相关的关键词共有1 311个,从中筛选出前20个高频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是“产量”(201次);水稻、玉米分别出现58次和44次,说明水稻和玉米这两种主要粮食作物在提高肥料利用率方面有很大的需求;养分吸收和品质均出现了42次,说明提高肥料利用率能更好地促进养分吸收和提升作物品质;氮肥利用率和氮肥分别为29次和20次,表明氮肥利用率格外受到关注;平衡施肥、有机肥、减量施肥、测土配方施肥出现的频次也较高,说明施肥方式和肥料种类得到了较多关注。
2.6 被引频次居前10的文献
被引频次是衡量论文影响力及被认可度的重要标志之一,通过被引频次可以了解肥料利用率的主要发展方向。2002—2021年,肥料利用率研究领域被引频次排名前10的文献如表5所示。其中,张福锁院士[2]于2008年发表的论文被引频次高达3 500次,主要分析了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偏生产力、农学效率、肥料利用率和生理利用率等方面,探究了我国肥料利用效率低的原因,并提出了提高肥料利用效率的主要途径。朱兆良院士发表的《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肥料问题》[3]引用频次超过1 000次,该文就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高效利用肥料资源、施肥区域布局等进行了探讨。闫湘共有2篇论文被高频引用,分别发表在《中国农业科学》和《土壤》期刊上[4-5],总引用频次也超过1 000次。另外,在提高肥料利用效率的研究中,缓控释肥和测土配方施肥等受到的关注度也较高。
3 结论与展望
研究发现,2002—2021年肥料利用率研究领域共计发表论文658篇,发文量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2021年达到58篇;发表论文的第一作者合计571人,其中只发表一篇论文的作者有516人,占第一作者总数的90%;发文量排名前4的作者分别是王宜伦(6篇)、吕伟生(4篇)、侯彦林(4篇)、韩晓日(4篇);发文量居第一的科研机构为华中农业大学(17篇),农业类高校是研究的主力军;发文量居前10名的期刊共发表了259篇文章,占总发文量的39.36%,发文量最多的期刊是《中国土壤与肥料》(52篇),排名第二和第三的分别是《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38篇)和《土壤通报》(34篇);就高频关键词而言,产量、水稻、玉米出现频次较高,说明水稻和玉米这两种主要粮食作物在提高肥料利用率方面有很大的需求和潜力空间,同时氮肥的利用率格外受到关注;张福锁院士于2008年发表的论文探究了中国肥料利用效率低的原因,并提出了提高肥料利用效率的主要途径,被引频次达到了3 500次。另外,在提高肥料利用效率的研究中,缓控释肥和测土配方施肥受到的关注度较高。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在今后的肥料利用率研究中,农业类高校仍是研究的主力军,研究涉及的作物将从水稻、玉米这两种扩展至更多,同时将有更多的学者致力于研究缓释、控释肥料,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李传哲,许仙菊,马洪波,等.水肥一体化技术提高水肥利用效率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学报,2017(2):469-475.
[2]张福锁,王激清,张卫峰,等.中国主要粮食作物肥料利用率现状与提高途径[J].土壤学报,2008(5):915-924.
[3]朱兆良,金继运.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肥料问题[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3(2):259-273.
[4]闫湘,金继运,何萍,等.提高肥料利用率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学,2008(2):450-459.
[5]闫湘,金继运,梁鸣早.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化肥增产效应与肥料利用效率[J].土壤,2017(6):1067-1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