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林技术在林场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实践

作者: 张兆忠

营林技术在林场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实践0

摘 要:病虫害的发生不仅会影响林场树木培育质量,还会严重破坏林场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研究科学有效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为林场营林管理工作中的首要任务。以甘肃省小陇山林业保护中心高桥林场为例,简要介绍高桥林场概况,总结高桥林场常见病虫害种类及成因,从培育抗病性强的苗木、合理进行修枝抚育、科学建设隔离带、适度实行封山育林、加强营造混交林等方面重点分析营林技术在高桥林场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实践,以期促进林业健康发展,切实提高林场经济效益。

关键词:营林技术;病虫害防治;修枝抚育;高桥林场

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02-108-4

0 引言

植树造林是我国各地生态建设中的首要任务,已在全国各大林场推进实施。然而,随着人造林和自然林面积的逐年增长,林场病虫害问题也日益严重。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数据,2021年全国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约1 255.33万hm2[1]。由此可见,当前林场病虫害的发生呈现危害面积广的鲜明特点,如不及时对其加以干预,将会严重影响林场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因此,笔者以甘肃省小陇山林业保护中心高桥林场(以下简称高桥林场)为例,研究营林技术在林场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实践,以期为林场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维持林场生态环境的和谐稳定,推动林业经济快速发展。

1 高桥林场概况

高桥林场位于小陇山中部,北接李子、观音、党川林场,南邻榆树林场,东与左家林场接壤,西与麻沿林场相连,属陇南市徽县境内[2]。高桥林场地理位置为东经105°45′~106°30′、北纬33°50′~34°10′,属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无霜期约220 d[3]。高桥林场土壤以山地褐土为主,厚度在30~50 cm,土质黏重,腐殖质层较厚,海拔1 500 m地带有棕壤分布,多为中性或酸性土壤,地理条件较适宜各类苗木的生长繁育[3]。

自建成以来,高桥林场不断探索符合林场实际情况的经营模式,强化森林资源管护,整合原有绿化苗木产业,培育红豆杉、连香树等珍贵树种,初步实现了林区的可持续发展。根据甘肃省小陇山林业保护中心调研数据,截至2021年底,高桥林场经营总面积已达到43 846 hm2,现有活立木总蓄积量1 962 674 m3,森林植被覆盖率上升至78.5%。

2 高桥林场常见病虫害种类及成因

高桥林场常见病害有煤污病、叶锈病、炭疽病和黄化病等,常见虫害有天牛、透翅蛾、树蜂、蚜虫、枯叶蛾、叶蜂、花蝇及麦蛾等。近年来,高桥林场病虫害频发,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气温的升高为林场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导致林场病虫害发生次数逐年上升。气温升高会导致林场长期处于高温高湿环境,而高温高湿环境有利于大多数病菌滋生,导致大多数病害的发生概率提高;气温的升高会使害虫的发生期提前,相应的种群代数也会增多,导致虫口数量增加。第二,化学药剂使用过量也是高桥林场病虫害多发的原因之一。例如,2021年5月,高桥林场油松叶部害虫中华松针蚧开始频繁活动,林场工作人员迅速利用敌敌畏烟剂进行防治,虽然在治理前期取得了一定的防治效果,但随着化学药剂的频繁使用,林场环境遭到一定破坏,害虫的抗药性也随之增加,间接促使高桥林场病虫害问题频发。

3 营林技术在高桥林场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意义

3.1 可建立多线并行的综合防治体系

首先,高桥林场可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当地苗木组成、生长态势、环境承载力等信息,及时组织人力进行抗病苗木的培育与林间病残枝的清理,为苗木构建良好的生长环境,从而有效抑制病虫害的发生。其次,高桥林场可利用科学建设隔离带的方法,防治飞虫类害虫,在不伤害苗木的前提下阻止害虫蔓延,进一步增强林场虫害的防治效果。最后,高桥林场可通过适度实行封山育林、营造混交林等方式,提高林场苗木的自愈水平,通过以防为主、防治结合,获得较高的防御成效。由此可见,高桥林场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可借助营林技术,建立多线并行的综合防治体系,最大限度保护林场内的生态环境与物种多样性,实现林场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

3.2 可突出高桥林场的生态价值

高桥林场通过应用营林技术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可突显林场的生态价值,保护物种多样性,稳定生态平衡。一方面,从营林技术的应用效果来看,高桥林场应用营林技术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能系统地对病虫害进行有效预防,构建全方位的监测体系,通过应用杂交技术、定向培育等先进的技术手段,有效提高苗木的抗病性,保障苗木顺利生长,提高林场的生态价值。另一方面,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来看,高桥林场应用营林技术进行病虫害防治,可打破原有以化学防治为主的防治模式弊端,有效规避林场病虫害防治中的滞后性,帮助技术人员快速制订防治方案,及时控制病虫害,有效减少病虫害对林场生态系统的破坏,稳定林业生态平衡。

4 营林技术在高桥林场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实践

4.1 培育抗病性强的苗木

从高桥林场病虫害成因来看,化学药剂使用量的增加不仅会增强病菌和害虫的抗药性,还会破坏林场现有的生态环境,造成水土污染,不利于林木的健康生长[4]。因此,高桥林场通过应用营林技术,从培育抗病性强的苗木入手,从源头抑制病虫害的发生,最终达到了防治病虫害的目的。首先,高桥林场通过对现有的苗木品种进行改良,结合适当的培育方法,提高了苗木抵抗病虫害、修复损伤的能力。高桥林场常见苗木的培育方法如表1所示。其次,高桥林场在针对美国白蛾、松材线虫、中华松针蚧等常见害虫的防治中,采取了杂交培育的方式,优选出了一些抗病品种(系)。例如,针对松材线虫病,高桥林场利用马尾松、火炬松结合日本黑松杂交,选育出了抗病品种(系)。最后,结合林场实际的种植情况,高桥林场积极引入抗病性强的外来树种,增强了林场内部原有苗木的抗病能力,丰富了森林资源储备。

近年来,高桥林场优选的抗病树种有刺槐、榆树、大叶朴、枫杨等,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从源头抑制病虫害的发生,切实提高了林场病虫害的防治效果[5]。

4.2 合理进行修枝抚育

高桥林场通过在林场内部合理进行修枝抚育,为林木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空间,确保了林木在生长过程中的营养供给,直接提高了林木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在病虫害防治中起到了良好效果。在具体实践中,高桥林场将修枝抚育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休眠期修剪与生长期修剪。在林木休眠期,技术人员常选择在12月至次年2月进行修剪,并根据不同林木的耐寒性质,确定修剪的先后顺序,以保证林木在生长期可顺利生长[6]。例如,针对白皮松、华山松等落叶林木,技术人员一般在林木进入休眠期到次年春季萌芽前进行修剪;针对有伤流现象的林木,技术人员一般选在春季伤流开始前进行修剪;针对油松、马尾松等耐寒性强的林木,技术人员一般在晚秋和初冬进行修剪,避免过早修剪诱发秋梢,降低林木的生长速度。在林木生长期,修剪时间常选择在4—10月(即从林木萌芽到落叶前)。此阶段修剪通常采取抹芽、摘心、短截、疏剪等方式,除去林木的竞争枝、内膛枝、病虫枝、徒长枝及多余枝条,为林木创造良好的生长空间。其中,短截分为轻短截、中短截、重短截、极重短截4种方式,技术人员会依据当前林木的生长状态与枝条情况,选择合适的短截方式。轻短截剪去枝梢的1/5~1/4;中短截在枝条饱满芽处剪截,剪去枝条的1/3~1/2;重短截在枝条饱满芽以下剪截,剪去枝条的2/3以上;极重短截仅在春梢基部留两三个芽。

高桥林场在林木生长期的修剪过程中,严格遵循林木的生长规律,依据林木的生长情况进行适当修剪,改善了光照、通风、水分等条件。这不仅为林木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还保障了林木主干的营养来源,切实提高了林木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降低了林场病虫害的发生概率[7]。

4.3 科学建设隔离带

因飞虫类害虫属于高桥林场常见虫害,此类害虫传播速度快、繁殖能力强,可对林场林木造成严重危害。为防治此类害虫,高桥林场通过科学设置隔离带的方式,缩小飞虫类害虫的活动空间,避免害虫与林木接触,从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提高防治效果。在隔离带建设过程中,高桥林场首先分析了林场内飞虫类害虫的生活习性。因为飞虫类林业害虫多在树根部的土壤或地下的枯枝烂叶上越冬,然后待第二年春季再上树为害。高桥林场利用害虫春季上树这一特性,在害虫上树前先在树基部捆绑塑料布,使其形成光滑的表面,让其作为隔离带的第一条屏障,有效避免了害虫上树对林木造成危害。其次,高桥林场根据飞虫类害虫蔓延的特点,在距离树基1.5 m处,设立宽度为40~60 m的隔离带,防止飞虫类害虫扩散至其他林地,避免害虫蔓延。最后,高桥林场在设置隔离带时,也充分结合了林场的实际情况,主要将隔离带设置在林场内病虫害多发的区域,如马尾松林地、油松林地等。

近年来,高桥林场通过科学设置隔离带,有效降低了化学药物的使用频率,既提高了病虫害的治理效果,又不会影响林场内生态环境,间接降低了林场病虫害的发生频率,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成效[8]。

4.4 适度实行封山育林

封山育林是指依托森林的更新能力与自愈能力,在自然条件适宜的山区实施定期封山,禁止垦荒、放牧、砍柴等人为破坏活动,从而恢复森林植被的一种方式,也是营林中的难点环节。高桥林场在借助营林技术开展病虫害防治的过程中,通过采取封山育林行动,改善了林场内部的植被结构与局部气候,对卷蛾类害虫的防治起到了较好的效果。首先,高桥林场在实行封山育林过程中制订了科学的方案,通过应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与大数据技术,将林场各年度、各季度病虫害发生情况集中整合,分为病虫害发生症状、林木病原体、发生时间等多个项目,再利用数据分析,明确气温、降雨等不同因素对林场病虫害发生概率的影响,以此选定封山育林的实施区域。其次,高桥林场组建了封山育林小组,制定了规范的封山公约,根据林场的实际经营情况,将整个封育区分段轮流封育,在不影响育林效果的前提下,给予技术人员充分的活动空间,有利于育林数据的收集。最后,高桥林场通过划分封山育林的效果等级,制订了相应的奖惩措施,以防治林场病虫害为目标,逐级划分封山育林小组的责任范围与负责区域,全面监督封山育林过程;对工作成效显著的封山育林小组在林场内部予以表扬,对工作成效不佳的封山育林小组予以批评,同时责令负责人员反思整改,以保证封山育林方案顺利推行[9]。

4.5 加强营造混交林

我国大多数林场通过科学营造混交林,充分利用了林内空间和营养面积,较好地发挥了病虫害防护效益、增强了林木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了土壤条件,充分证明了混交林对病虫害的抵御能力要远高于纯种林。因此,高桥林场在应用营林技术进行林场病虫害防治的过程中,通过加大营造混交林的力度,增强了林木抵御病虫害的能力,达到了防治病虫害的最终目的。首先,高桥林场根据自身林业发展需要,借助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介不断加强对营林技术的宣传。其次,高桥林场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与土壤类型,科学选择混交树种,通过不同树种间的合理搭配,形成了栎类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示范林。其中,栎类阔叶混交林中的树种包括槐、元宝槭、高山榕等;针阔混交示范林中的树种包括华山松、红豆杉、白皮松、落叶松和油松等。最后,高桥林场根据林场地形地貌的不同,对不同混交林木采取合理的混交方式,如株间混交(又称行内混交)、行间混交(又称隔行混交)、带状混交及块状混交(又称团状混交)。以带状混交为例:此类混交方式是将同一个树种连续种植3行以上构成一条带,与另一个树种构成的带依次配植,可有效减弱林木间的种间竞争,适用于落叶松与油松之间的混交。在混交过程中,如果两个树种在相邻处产生生长矛盾,可通过抚育采伐进行调节[10]。

5 结语

大多数林场病虫害种类多、防治难度大,且病虫害成因与林场气候环境、药剂使用量等密切相关。为进一步增强林场病虫害防治效果,提高林业生产水平,笔者从培育抗病性强的苗木、合理进行修枝抚育、科学建设隔离带、适度实行封山育林及加强营造混交林等方面总结营林技术在林场病虫害防治中的具体应用,以期保障我国林业稳步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文权.林业病虫害防治中无公害防治技术的应用[J].中国林副特产,2022(4):113-114.

[2]张瑞华.基于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松材线虫病综合防治技术[J].农家参谋,2022(12):153-155.

[3]王振海.营林技术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中的应用及重要性分析[J].农家参谋,2022(22):132-134.

[4]左热古丽·买买提,阿不都瓦哈·艾再孜,买买提库尔班·阿力,等.生物技术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2(6):3-4.

[5]王小亚.无公害防治技术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2(4):80-82.

[6]尹丽英,罗发源,罗来凤.国有钦廉林场病虫害发生现状及防控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22(2):121-122.

[7]李申军,隋峰波,林旭红.林业营林方法与病虫害预防管理措施[J].农业灾害研究,2021(11):18-19.

[8]张少华.干旱半干旱地区林业苗木春季病虫害防治措施:以定西地区的森林病虫害为例[J].种子科技,2021(10):104-106.

[9]李雪,乔元宝,乔龙,等.浅析无公害防治技术在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的应用[J].农业灾害研究,2021(11):12-13.

[10]杨林秀,李素会.昆明市海口林场林业有害生物种类调查及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J].绿色科技,2019(23):247-24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